为阶级斗争为纲办好民校
1965-08-20范德山
范德山
中国广大的革命知识分子应该觉悟到自己和农民结合起来的必要。农民正需要他们,等待他们的援助。
毛泽东
北京市海淀区海淀公社六郎庄大队团总支,在党总支的领导和支持下,从一九五三年办起了扫盲识字班,现在已发展成为政治、文化、技术三结合的民校。十二年来,由于坚持了业余文化学习,已有六十七名青年摘掉了文盲帽子,其中百分之八十七是贫下中农子弟;另有三十二名青年分别达到了高小或初中水平,其中百分之九十一是贫下中农子弟。目前业余民校有高小、初中、中技六个班,参加学习的青年二百四十八人,占全大队青年的百分之七十四点八,其中贫下中农子弟一百八十四人,占百分之七十四。三结合的业余民校办起来以后,深受贫下中农的欢迎,他们说:“这样的民校好,孩子白天下地生产,晚上上学,不耽误生产,不花钱。边劳动,边学习,孩子既学到了知识,又提高了思想。”
贫下中农要求办学
六郎庄大队团总支在办三结合业余民校上,是有一个认识过程的。
一九五九年扫除文盲以后,大队团总支的干部认为业余教育任务完成了,没有再组织业余学习的必要了。一九六○年有六十四名知识青年回乡参加了农业生产,团总支也认为回来的知识青年最低都是高小生,没有再组织青年们进行学习。村子里冷冷清清。贫下中农青年抱怨团总支说:“学习没人管,娱乐没人领导,成天干活、吃饭、睡大觉,这样的生活受不了。”回乡知识青年反应更是强烈,他们说:“回到六郎庄,真是闷得慌,白天去生产,夜晚炕上躺,文化提不高,活茬插不上,老农直埋怨,自己愁断肠。”不少贫下中农青年向团总支提出了组织学习的要求。雇农家庭出身的青年李丙珍说:“我们家三辈都是睁眼瞎,共产党、毛主席解放了我,在识字班里扫了盲;但是这点儿文化不够用,连个帐还不会算,怎么能当无产阶级革命的接班人呢!”贫农出身的回乡知识青年张成林说:“难道回到农村就不能再学习了吗?我们在文化上不能彻底翻身,就不能保住社会主义江山。”(这些意见非常正确,非常中肯。农村团的基层组织就是要像这些贫下中农要求的那样,认识组织农村青年业余学习的巨大政治意义,深刻理解他们要求提高文化的迫切心情,快快行动起来满足他们的要求。——编者)团总支开会研究了广大贫下中农青年的反映和要求。
在讨论中绝大多数团支委主张应该按贫下中农的意见,认真地把青少年的业余学习抓起来;但也有少数支委对贫下中农青年的要求表示冷淡,强调困难。为了统一思想,团总支委员会重新学习了党中央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和毛主席有关教育问题的论述。经过学习,大家认识到:组织不组织业余学习的问题,是关系到贫下中农能否在文化上彻底翻身的问题。他们说:目前生产队里文化比较低的多数是贫下中农青年。我们不关心他们的文化学习,就是没有真心为贫下中农服务。(是的。我们今天要为贫下中农服务,重要的任务之一,就是要帮助他们获得文化上的彻底翻身。不关心贫下中农的文化学习,实在是缺乏阶级观点和群众观点的表现。——编者)在统一认识的基础上,一九六一年冬,六郎庄办起了三结合的业余民校。
这也是阶级斗争
三结合的民校办起来以后,就像一块大磁石,牢牢地吸引住了青年人,村里大部分青年人参加了学习。这时,村里的地富分子看到贫下中农青年要搞文化翻身,千方百计地对民校进行破坏。他们在青年中散布“文化无用论”,说:“翻地起粪用不着三角几何,有力气就行。”“干农业是力气换分,大学生也是一样。”在地富分子的影响下,少数青年也产生了动摇,有个刚脱盲的青年说:“咱也不指望当干部、当专家,识几个庄稼字,会写信,能看报,会记工分也就算够过的了。”也有的回乡知识青年说:“初中毕业生当农民种地,文化是大大有余,还学习什么!”地富分子还在这些青年的家长中造民校的谣,说:“民校上课不是讲恋爱,就是搞对象。”致使个别家长不叫女儿上民校了。发现这股冷风后,团总支及时向党作了汇报。党总支书记段长玲同志指出:“这就是阶级斗争。地富分子千方百计地破坏民校,就是想叫我们贫下中农子弟读不成书,他们好霸占着文化上的优势地位。”(社会上还存在着阶级,对待任何事物就都要用阶级斗争的观点去嗅一嗅,去分析分析,这是最最重要的。今天,阶级敌人企图利用他们在文化上的优势地位,通过各种方式,掌握农村政治、经济的领导权。所以,当贫农下中农奋起夺取他们的文化优势时,他们必然会疯狂地进行破坏。我们千万不能麻痹大意。——编者)在党总支的教育下,团总支的同志们认识到了办民校也要以阶级斗争为纲。于是在民校里进行了阶级教育,请老贫农石文瑞讲了旧社会念不起书的苦。生产队长刘金荣也讲了因自己不识字,受了地富分子骗的事实。他们都指出贫下中农要彻底翻身,要掌握住印把子,没有文化是不行的。在此基础上,团总支组织青年们讨论了“做无产阶级革命接班人没有文化行不行?”进一步提高了青年们的觉悟。雇农家庭出身的青年苏秀清说:“咱们贫下中农青年,要接革命的班,光认识几个庄户字怎么能行呢?我们要作有志气的无产阶级后代,一定要在文化上彻底翻身。”
为进一步启发青年们的学习自觉性,团总支还组织全大队青年检查了文化“回生”的情况:一年多没学习,已脱盲的六十七个青年中,有十二个人又成了文盲;四十八名高小毕业生,也有十一人把学过的功课忘了一多半。(这一查查得好,使人觉醒了。做任何工作都要胸中有数。调查研究就能使我们胸中有数,——编者)经过这一检查,团总支和青年都大吃一惊,他们说:“不查不知道,一查吓一跳。”认识到不学习不仅不能进一步提高,而且已有的文化也要丢掉。同时,团总支还有意识地组织一些回乡知识青年帮助生产队算帐,作生产计划。很多知识青年碰了钉子,完不成任务,使他们认识到了,已学的一点文化,要完成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任务,不是有余而是差得太多。
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民校办起后,有些青年对民师讲高小、初中课缺乏信心。地富分子又趁机破坏说:“民师和你们是床底下踢毽子,一般高,怎么能教你们呢?”也有少数青年在教师讲课时,故意吹毛求疵。在这种情况下,团总支一方面揭露地富分子的阴谋,一方面在学员中进行了教育。教育青年们要从业余教育的特点出发,养成能者为师,教学相长,互尊互爱的新风气。经过一段教育,民校树立起来了一个好的学风:学员信任民师,民师也增强了信心。
为了提高教学质量,民校也调整了教师队伍,改进了教学方法。现在业余民校十二名教师中,有九名是贫下中农家庭出身的五好青年和团干部。为改进教学,他们采取了一班二师,分科任教,集体备课,互相观摩等办法,提高了教学质量,也巩固了民师队伍。在办学过程中团总支和校务委员会还注意了加强对民师的教育,吸收他们参加团组织的各种活动,组织他们学习党的各项政策和毛主席著作,不断提高他们的阶级觉悟,增强担任民师的知识青年的光荣感和责任感。今年有四名青年被评为优秀民师,对教师们鼓舞很大。
为保证业余民校学习能够坚持经常,党总支和生产队把学习时间和开会时间、生产时间作了统一安排,强调学习要适应生产,根据生产的需要,组织形式要灵活多样,不能强求一律。按照这个决定,团总支根据季节把民校的学习时间和组织形式作了具体安排,在春种秋收生产紧张时,他们就提出:“课本跟人走,教师跟学员,学员跟生产,课堂在田间”的学习方法,组织了地头学习小组。冬闲期间学习时间比较多,有农活时,他们就和生产队长商量,按着学习组织派活。就这样六郎庄的民校开办两年来,学习一直没有间断过,每年学习时间都在三百个小时以上。
学用结合收效显著
在学习中,他们坚持了学习为政治服务,学习和生产劳动相结合,学了就用的方针,收到了显著的效果。两年来,业余民校组织学员学习了毛主席著作和各种阶级斗争材料,使青年们提高了阶级觉悟。青年们都说,有了文化,学了毛主席著作,就好像配上了一付“阶级眼镜”,知道对什么事情都要用阶级分析的方法,再不上敌人的当了。为了协助生产队解决干部问题,民校开办了记工、记帐和珠算等课,培养了一批贫下中农成为会计员和统计员。现在各生产队里十二名会计和记工员都是贫下中农家庭出身的优秀青年担任。贫农出身的共青团员刘永祥担任了大队会计。很多老贫下中农非常满意,他们说:“这回钱可掌握在我们自己手里了。”大队长刘金荣也高兴地说:“民校解决了大问题,过去每年年终决算都得受罪,这回有了可靠的人了。”(看,这个大队的管理集体经济的重要职务都掌握在贫下中农手里了,这是一件可以为之大大高兴的事情。开展业余文化学习的效果和它的巨大的政治意义,在这个大队里已经开始显示出来了。——编者)在农业技术上,业余民校本着做什么学什么,需要什么补什么的精神,根据各个时期的生产特点,既学系统的理论知识,又学老农实际经验。为了学以致用,理论和实际结合,团总支以大队党总支书记的试验田为基点,组织民校学员开展了科学试验活动。学员们晚上在业余民校里学理论,白天在试验田里搞试验,民校学员试种的水稻,两年来都有较好的收成。为了适应生产队的需要,民校还开办了一个中技班,为生产队培养了三十个电机手,十名鸭场饲养员,三十名水稻技术员。一些大队干部也参加了民校学习,文化的提高帮助他们更好地完成了工作任务。
民校办起来以后,村子里出现一种新的风气,过去晚上或地头休息时,青年们没事干,不是打闹就是玩朴克,有些青年竟成了朴克迷,白天黑夜地打朴克。现在地头休息时不是读报、讲时事,就是学唱革命歌曲,晚上上民校。青年们都生气勃勃。老农们也高兴地说:“现在是后继有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