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背景下家校携手加强小学生劳动教育
2025-02-21黄长松张光前
“双减”以来,劳动教育逐渐贯穿学生成长全过程,家校携手加强小学生劳动教育符合国家教育发展方向。现阶段,学校课堂、书本知识很难完全满足小学生的成长需求,“五育并举”、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成为必然趋势。其中加强“五育并举”中的劳动教育,促使学生养成热爱劳动的精神品质尤其不可或缺。然而,对学生的劳动教育,光靠学校单方面的力量远远不够,必须要有广大学生家庭的共同努力才能取得理想的教育效果。
一、以学校为主体,重视学生劳动意识的培养。学校要开设劳动教育实践课程。为提升小学生劳动教育实际效果,各学校必须在教学理念上与时俱进,大力开发劳动教学校本教材和校内外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力求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一方面通过劳动教育课程的学习,加强学生劳动意识的培养,丰富视野,提升综合素养,适应新形势下教育发展需求,切实贯彻素质教育。另一方面,学校必须建设专门的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开设劳动教育实践,让学生走出课堂,投身到大自然的怀抱,锻炼自己的实践能力。通过让学生接触自然万物,欣赏大自然神奇和多彩的景色,激发他们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在劳动实践中充分体会到劳动的重要意义。
二、以家庭为主体,创设热爱劳动的良好氛围。家庭是孩子从小长期生活的园地,家庭教育的作用自然不可忽视。在家校合作的过程中,教师应积极主动向家长分享先进的劳动教育理念,让他们意识到劳动教育的重要性,在家庭中不断营造良好的劳动氛围。首先,家长可以制定适当的家规,根据孩子年龄大小和实际能力安排具体的劳动任务。如“自己整理书包”“每天起床后叠被子”“帮忙择菜、收拾碗筷、倒垃圾”等,让孩子参与做家务,发挥自身价值。农村学校的孩子还可以利用假期协助家长做一些简单的农活,以减轻家长负担。其次,家长应科学合理安排劳动任务,避免过于繁重的劳动给孩子们带来身心压力,从而产生适得其反的效果。劳动任务应以不影响孩子完成学业任务为前提,要合理利用课余时间进行劳动实践活动,以免顾此失彼。家庭劳动不仅能够强健孩子的体魄、缓解学习中的紧张情绪,还提升了他们的生活自理能力。在学校和家庭共同构建的和谐愉悦氛围中,帮助学生树立热爱劳动的理念、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
三、实施多元评价,促进良好劳动习惯的养成。小学生身心发育尚不成熟,渴望得到他人的关注和鼓励,合理评价便是增强学生劳动意识的有效方式之一。传统的评价体系有一定的局限,对帮助学生树立劳动意识和提升劳动技能很难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近年来,教育主管部门已经有意识地完善了学校质量检测评价体系,试图从德智体美劳各方面对学生进行全方位评价,但部分学校还没有与时俱进,没有完全按要求实施上级相关文件精神。因此,学校应认真贯彻落实相关文件精神,逐步完善评价体系,通过采用多元评价方式,把劳动能力作为评价学生综合水平的重要依据。教师个人评价方式应多措并举、百花齐放,对学生的劳动能力评价可通过教师、家长、同学等共同参与,多方激发学生的劳动积极性,促进其劳动习惯的养成。
综上所述,开展小学生劳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举措,对学生的成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学校、教师和家长必须转变落后的劳动教育观念,尽最大可能为孩子们提供学习和实践的有效平台。同时,学校教师和学生家庭要加强合作,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合力优化劳动教育模式,全面提升学生热爱劳动的思想意识和综合劳动水平,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定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