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如何善用AI驱动教育创新
2025-02-21曾玺凡
蛇年春节,一款名为深度求索(DeepSeek)的国产人工智能(AI)大模型横空出世,迅速地走进了人们的生活并大显身手。长沙一小学生家长陈洁也吃到了这只“螃蟹”,寒假期间,她用DeepSeek为女儿设计了一款“太阳系行星跳房子”的游戏。
利用AI工具完成作业,甚至将其作为学习辅导的“神器”,这一现象不仅引发了社会的广泛讨论,也让教育环节中的各个群体不得不思考:人工智能正在悄然改变教育的传统模式,这是机遇,还是挑战?抑或两者兼而有之?
AI“全面接管”作业,诱发家校矛盾
寒假期间,许多学生通过DeepSeek等AI工具快速完成了作业。这些工具不仅能提供准确的答案,还能生成详细的解题步骤,甚至可以根据学生的需求进行个性化辅导。
对大多数家长来说,这是一个“福音”——他们不再需要为辅导孩子的作业而头疼,尤其是那些教育水平有限的家庭。然而,AI 作业辅导也引发了一些担忧。
有着25年教龄的常德市武陵区第一小学语文教师辛梅发现,诸如作文修改和科目难题解答,不少家长会交给人工智能“全面接管”。“若学生过分依赖人工智能工具,很不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和个性化发展。”
湖南湘江新区博才新童小学教师谢莉也认为,过度使用人工智能,容易让学生产生依赖心理,削弱孩子的独立思考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家长借助AI 育儿,可能会忽视孩子真正的学习需求。
株洲市荷塘区教育教学研究指导中心主任吴健表示,AI 的标准化答案可能掩盖知识背后的逻辑和原理,让学生仅停留在“知道答案”而非“理解问题”的层面。更为严重的是,长期依赖人工智能可能导致学生与家长、教师的情感联结减弱,德育和个性化关怀被忽视。
在收到寒假作业时,长沙外国语学校教师刘毅发现,有个别学生作业中出现大量与课堂教授方法不符的解题步骤。
刘毅还告诉记者,现在有一小部分家长尝试使用AI 工具检查作业,尤其是数学科目,“表面看上去高效,实则隐患重重。长此以往,学生的计算能力和理解题目的能力将受到损害。”同时,这也导致教师无法通过作业准确判断学情,课堂难以针对性查漏补缺;而家长误以为“AI辅导=孩子已掌握”,忽视实际学习效果,这也为家校矛盾埋下了隐患。
B教育人想“驯服”AI,必先拥抱AI
尽管如此,AI 技术在教育中的积极作用也不容忽视:诸多AI 工具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提供定制化的辅导方案,帮助学生在薄弱环节上取得突破,还能为家长提供科学的教育建议,帮助他们更好地参与孩子的学习过程。
诚然,人工智能的普及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也对学校和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对教师来说,一方面AI 工具的出现让部分教师感到压力,担心自己的角色会被取代;另一方面,AI也为教师提供了提升教学效率的机会。
吴健告诉记者,AI将重新定义“好教师”的标准。“人工智能不会取代教师,但一定会淘汰不会使用AI 的教师;教师的情感共鸣能力、复杂问题解决能力和价值观塑造能力将成为核心竞争力。”她表示,教师需主动拥抱技术迭代,避免陷入“依赖AI 简化工作却停滞专业成长”的陷阱,始终坚守教育中“人”的温度与智慧。
株洲八达小学党支部书记、校长罗敏也坚信,教育人要想“驯服”AI,必先拥抱AI,先提升自己的信息素养,重新思考人工智能时代教师的定位,将AI 与教育进行深度融合,优化教与学,让AI 成为教育的有力支撑,服务于教育的高质量发展。
作为语文教师,谢莉感受到了人工智能对传统填鸭式教育产生的重大冲击,获取知识和技能的途径正迅速拓宽。“我也在思考,什么样的核心素养是AI 无法替代的。”
“作为校园管理者,可以在学校的硬件建设中引入人工智能参与学校管理,建立‘学校大脑’,不仅提升了学校的办学水平,还为学校的管理减负增效;同时,在办学过程中针对本校的办学特色,可以有选择地进行AI应用,并及时评估总结,达到最优使用效果。”洞口县文昌街道中心学校教师尹智勇说。
然而,AI 技术的应用也带来了教育资源分配的问题。技术条件优越的学校能够更快地适应这一变化,而资源匮乏的学校则可能被进一步边缘化。如何缩小这种“技术鸿沟”,成为了教育管理者需要思考的重要课题。
C"AI是教育的“脚手架”而非“替代者”
在这场由人工智能技术引发的教育变革中,学生、家长、学校和教师都需要理性看待AI技术,探索技术与人文并重的教育未来,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AI的助力下实现全面发展,成为新时代的栋梁之才。
“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融合,有效地提升了教学的实效,这已经得到了证明。”罗敏认为,当下教育面临诸多难题,破解这些难题,AI的介入和运用自然是一条不可忽视的重要途径。
吴健告诉记者,AI与教育的深度融合将催生“ 人机协同”的新模式:AI负责标准化、数据驱动的“教”,教师专注创造力、情感联结的“育”。这一过程中,如何平衡技术效率与人文关怀,将是智慧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时代的车轮会一直向前,不论是家长或是教育从业者,都应培养‘AI素养’而非单纯禁用,成为AI的主人,学会使用AI 助力教育更为重要。”谢莉说。
AI技术可以改变教育的形式,但教育的本质不应被技术所掩盖。刘毅表示,AI如同“教育加速器”,用对方向可提升效率,但需警惕其对思维深度的消解。未来,教师与家长应协同制定规则,将AI定位为“ 脚手架”而非“ 替代者”,最终目标仍是培养独立解决问题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