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时春节
2025-02-21张林
科教新报 2025年8期
儿时的春节,如同陈酿的老酒,随着时间的流逝愈发令人怀念。
印象里,腊八刚过,家家户户便开始忙碌起来。母亲带着我到热闹的集市上,挑选各种年货。琳琅满目的糖果、瓜子、花生,还有花花绿绿的年画和对联,让人眼花缭乱。那时,对过年的期待,就是美美地吃个够。
最让我兴奋的,还是穿新衣。在那个物资贫瘠的年代,新衣是过年最珍贵的礼物。除夕那天,我迫不及待地穿上新衣,在镜子前左右打量一番,然后兴奋地在院子里和小伙伴奔跑,带着一丝炫耀,也带着一种满足和自豪。
团圆饭是春节的重头戏。除夕夜,一家人围坐在一起,一边品尝美食,一边分享过去一年的点点滴滴,欢声笑语在屋里回荡。吃完团圆饭,母亲会端上热气腾腾的饺子,里面包着硬币,谁要是吃到了,就意味着新的一年好运连连。我总是小心翼翼地咬着饺子,当吃到硬币时,那种惊喜和欢呼,至今仍回响在耳边。
放鞭炮是春节里最热闹的活动之一。小时候,家里条件有限,但父亲依然会买些鞭炮,我总是把一封封挂炮拆成一颗一颗,然后和小伙伴们一起跑到院子里放。炸土堆,炸瓶盖,有时也会丢进牛粪里。我们追逐着,欢笑着,直到夜幕降临,才依依不舍地回家。
当然,春节的快乐还离不开春晚。除夕夜,一大家子都会挤在爷爷家的黑白电视机前,一边吃着瓜子、花生,一边观看精彩的节目。歌舞、小品、相声……每一个节目都让我们捧腹大笑,那些熟悉的面孔和经典的台词,至今仍让我记忆犹新。春晚的旋律,就像一首温暖的歌,陪伴着我们度过了无数个难忘的除夕夜。
如今,年味似乎渐渐淡了。但无论岁月如何变迁,春节始终是家的象征,是团圆的象征,是我们心中那份永不褪色的温暖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