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聊”效才是家访的关键

2025-02-21田闻之

科教新报 2025年8期
关键词:苏霍姆入户家校

新学期已至,不少学校和老师开始筹划家访。但据报道,很多班主任反馈,一些家长和同学以各种理由不让老师上门。

(2月12日《北京日报》)

提起家访,大家都不陌生。回顾学生生涯,在家等待老师的惴惴不安或欣喜期盼,如今想来不觉莞尔。老师们到学生家里坐坐,和家长聊聊,有助于拉近彼此的情感距离,打破家校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不过,随着时代变迁,如今对入户家访,不少人的心态也有所变化,有的排斥个人私域被侵扰,认为收拾接待比较麻烦;有的担心家境过多暴露,反让孩子遭遇区别对待;还有的吐槽形式大于内容,老师来一趟、待一会儿,了解不到太多东西。如此种种,都让入户家访不再那么容易展开。

家访,说到底是为了提升教育温度,提升育人效能。换言之,只要能实现这一价值目标,在哪里访、怎么访,无需拘泥于某一种形式。如果双方觉得茶室更好,不妨边品边聊,家长欢迎入户就到家里坐坐。以大家乐于接受的方式,让彼此感受到尊重和放松,才能访得自然、谈到心坎。当然,对一些有特殊困难的学生,仍需老师主动走进他们的生活,乃至走进他们的家庭,细致察访情况,及时提供针对性的心理支持和学业辅导。关照个体的差异化、个性化特点,才能不断提升家校互动的有效性。

一如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言:“最完美的教育是学校与家庭的结合。”家庭和学校,既立足自身又换位思考,才能找到交心交流和把握边界的平衡,为每个孩子带去“有温度的教育”。

猜你喜欢

苏霍姆入户家校
家校距离
他为什么令人敬仰
纪念苏霍姆林斯基让教育更美好
O.B.苏霍姆林斯卡娅
浅议房屋征收稳评入户应注意的问题——以某旧城区改建项目入户调查为例
探讨三网融合及光纤入户技术的应用
关于FTTH平移入户难解决方案的有益探讨
农业信息进村入户方法多
家校合作,让“名著导读”落到实处
家访是家校联系的"润滑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