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跨境电商发展水平对外贸进出口发展的影响研究

2025-02-21李育冬李成彬马博康

科技创业月刊 2025年1期
关键词:跨境电商

摘 要:在全球数字经济蓬勃发展的背景下,中国跨境电商迅速崛起,成为推动外贸增长的重要力量。通过构建跨境电商发展水平综合评价体系,并运用实证分析方法,系统分析了2013-2022年间我国30个省份跨境电商发展对外贸进出口的影响。结果表明,跨境电商发展水平越高,越能显著提升外贸进出口额,且对出口的正向影响大于进口。同时,区域间跨境电商发展的异质性显著,东部和西部省份跨境电商发展对外贸的促进作用大于中部省份。据此提出加大政策扶持、推动跨境物流体系建设、加强企业品牌建设和多元人才培养等对策建议,以促进我国跨境电商持续健康发展,进一步推动我国外贸进出口的持续增长。

关键词:跨境电商;外贸进出口;异质性分析

中图分类号:F724.6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2272.202410078

英文标题

Research on the Influence of the Level of Cross-Border E-Commerce Innovation and Development on the Development of Foreign Trade Import and Export

Li Yudong,Li Chengbin, Ma Bokang

(School of Business Economics, Shanghai Business School, Shanghai 200235, China)

英文摘要Abstract: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impact of China's cross-border e-commerce development level on the development of import and export trade. In the context of the booming global digital economy, China's cross-border e-commerce has risen rapidly and become an important force to promote the growth of foreign trade. By constructing a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system for the development level of cross-border e-commerce and using empirical analysis methods, the study systematically analyzed the impact of cross-border e-commerce development on foreign trade import and export in 30 provinces in China during 2013-2022. The study found that the higher the development level of cross-border e-commerce, the more significantly it can increase the import and export volume of foreign trade, and the positive impact on exports is greater than that on imports. At the same time, the heterogeneity of cross-border e-commerce development between regions is significant, and the development of cross-border e-commerce in eastern and western provinces has a greater role in promoting foreign trade than that in central provinces. Based on this, the article puts forward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such as increasing policy support, promoting the construction of cross-border logistics system, strengthening enterprise brand building and multi-talent training, so as to promote the sustainable and healthy development of cross-border e-commerce in China and further promote the sustained growth of China's foreign trade import and export.

英文关键词Key Words:Cross-Border E-Commerce; Foreign Trade Import and Export; Heterogeneity Analysis

0 引言

在全球化浪潮中,全球货物贸易与数字经济的深度融合已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中国的跨境电子商务迅速崛起,成为全球跨境电子商务领域的重要力量。这一行业极大地推动了中国经济的发展,成为中国参与全球经济特别是数字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从信息平台构建的初期,到交易服务的兴起,再到服务链条的逐步完善,直至如今生态化发展的新阶段,中国跨境出口电商行业的每一步都彰显了其对市场需求和技术进步的敏锐洞察与快速适应。同时也展现了行业整体向更高质量、更高效率发展方向转型的坚定决心。这一行业的崛起,不仅为中国经济的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也成为了中国参与全球经济特别是数字经济发展的重要桥梁。

我国跨境电商的发展势头强劲,主要归功于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政策的持续推动以及技术的快速发展。在国家政策的推动下,各省也积极行动起来致力于打造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由于区域发展水平和交通等因素的影响,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城市仍然是国内众多跨境电商企业的聚集地。随着跨境电商综试区的持续扩容,我国跨境电商综试区的空间布局变得更加均衡,逐渐从沿海地区向中西部地区扩展,同时促进了三四线城市的逐步融入。与东北沿海地区相比,尽管中西部地区的电子商务起步较晚,但在“一带一路”倡议的大力支持以及与东盟邻近的地理优势下,目前跨境电商整体发展呈现出积极向上的态势。

中国地域辽阔,各省的经济基础、产业结构、外贸条件以及跨境电商的发展水平均展现出显著的差异性。跨境电商的兴起促进了外贸模式的革新,缩短了外贸交易的流程,同时克服了地理劣势,推动了我国区域产业链协调发展,并促进了外贸新业态和新模式的发展,对我国外贸整体发展产生了积极且深远的影响。因此,本文旨在深入探讨中国各省份跨境电商的发展如何具体影响国家的外贸进出口,将此作为核心研究议题。通过构建跨境电商发展水平的综合评价体系,针对中国30个省份的跨境电商发展水平进行分析,揭示了省域间跨境电商发展的异质性及其对外贸进出口影响的差异性,为理解跨境电商在推动中国外贸高质量发展中的作用提供了深入的实证证据与理论支持,并提出了针对性的对策建议,以期为相关政策制定和实践操作提供有益参考。

1 文献综述

1.1 跨境电商对外贸发展的影响

随着跨境电商的迅猛发展,学者们对该领域的关注和研究也日益增加。通过对现有文献的梳理,一些学者已经从理论机制和发展趋势等方面对跨境电商的对外贸发展的影响进行了深入研究。郭四维等[1]对跨境电子商务的概念与定义进行了系统界定,并对跨境电子商务发展的趋势和特点进行了全面概括。在政策推动下,我国跨境电商迎来进一步发展。张锡宝等[2]研究表明,贸易便利化政策有效地促进了跨境电商的发展。因此,我国迫切需要深化贸易便利化改革,为跨境电商的发展构建一个更加完善和高效的制度体系。随着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的建立,我国跨境电商的发展得到了进一步的推动,李恺怀[3]研究表明,跨境电商政策数量、路网密度等因素对跨境电商发展具有显著影响。魏悦羚和张洪胜[4]研究指出跨境电商能有效降低贸易壁垒、提高交易效率、减少成本,进而促进对外贸易的发展。此外,该研究还强调了跨境电商在促进服务、资金和人员流动方面的作用,并对提升出口产品质量产生了积极影响。周宝玉[5]从国际贸易的成本和效率视角探究了跨境电商的发展都能够从成本和效率两个角度影响国际贸易,对国际贸易具有“降成本”和“提效率”的多重影响效应。李细妹[6]研究指出在“一带一路”倡议下,我国外贸企业获得了显著的便利,简化了跨境电商进出口程序,大幅提升了工作效率,并有效减少了跨境物流的成本。基于此,本文提出以下研究假设:

H1:跨境电商的发展能够促进外贸进出口的发展。

与此同时,跨境电商的发展对进出口贸易的影响日益增长。颜谢霞[7]首次区分并检验了B2B模式和网络零售模式对我国进出口贸易影响的不同效果,研究表明B2B模式对出口总额具有显著的正向促进作用。马述忠和郭继文[8]认为综试区推出的一系列创新制度使城市内各行业的跨境电商出口得到大幅增长。同时考虑到政策环境对出口跨境电商的发展起着关键作用,特别是在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快速成长背景下,本文提出以下研究假设:

H2:跨境电商的发展对外贸出口的促进作用大于对外贸进口的作用。

考虑到我国各省份跨境电商产业发展不平衡,基础设施建设存在差异等因素。邓茜丹[9]通过城市层面的异质性分析发现,跨境电商政策对大规模城市企业的劳动力就业规模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就业又反向促进了跨境电商的发展。王煜昊等[10]研究发现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跨境电商在韧性强劲的地区能够更有效地推动行业发展。鉴于我国资源禀赋和劳动力要素分布的不均衡性,本文提出以下研究假设:

H3:跨境电商的发展对外贸进出口的影响存在地区异质性。

1.2 跨境电商评价体系

对于跨境电商评价体系的构建,也有不同学者从不同维度进行分析研究。国内外学者试图量化跨境电商发展水平,大部分学者选取互联网渗透率、网络就绪度指数以及跨境电商交易额等单一指标衡量跨境电商的发展水平[11-12],但温湖炜等[13]认为单一指标对跨境电商发展进行衡量具有明显局限性。因此,学者们从更多维度构建跨境电商评价体系,Lesma amp; Okada[14]从5个维度构建了跨境电商评价体系。杨坚争等[15]依据跨境电子商务流程建立了跨境电子商务应用状况评价指标并设计相应调查问卷,使用应用因子分析法对评价指标进行了修正,得到含权重的两级评价指标体系,归纳出5个对跨境电子商务发展有重要影响的指标。张晓东[16]通过构建具有8个潜变量的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区位价值影响因素概念模型来评价跨境电商的发展。杨静[17]结合我国内陆地区跨境电商及“一带一路”发展,从经济因素、环境因素、技术因素、物流因素4个方面综合评价我国内陆地区跨境电商发展竞争力。随着跨境电商的发展和学者的深入研究,尤露和谷文林[18]基于跨境电商产业投入、产出、基础条件和政策环境4个维度,构建了我国省域跨境电商产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张小燕[19]通过发展实力和发展潜力衡量跨境电商发展水平,基于双向固定效应模型和门槛模型验证了跨境电商的发展对进口和出口贸易发展水平均起到显著促进作用。胡稳权等[20]在政策实施的背景下从政府监管、企业盈利和消费者3个层面构建了跨境电商零售进口税收新政实施风险指标体系。

综上所述,现有研究已经初步构建了跨境电商与进出口贸易关系的理论框架,并且一些学者通过实证分析进行了量化研究。众多学者从宏观角度探讨了贸易成本和政策支持等因素对跨境电商发展及其对国际贸易进出口的影响,本文则聚焦我国各省份跨境电商发展水平对国家外贸进出口的具体影响。

2 模型构建与变量说明

2.1 模型构建

我国跨境电商的快速发展对我国外贸发展格局产生了显著影响。为了深入探究跨境电商的发展对我国外贸进出口发展的影响程度,本文在学习和研究相关文献[21-23]的基础上,构建了以下模型,以探究我国各省份跨境电商发展水平对我国外贸进出口发展的影响。其中模型(1)用来检验跨境电商出口对外贸进出口的影响,模型(2)用来检验跨境电商进口对外贸进出口的影响,在模型基础上进行省份控制,从而实现不同省份之间的异质性分析。

EXit=α0+α1DEI+α2Controlit+εit (1)

INit=β0+β1DEI+β2Controlit+εit(2)

模型中,i表示研究对象,j表示研究时期,EX代表出口贸易发展水平,IN代表进口贸易发展水平,DEI代表各省跨境电商发展水平,Control代表控制变量,α、β代表各变量相关系数,ε表示随机误差项。

2.2 变量选取

2.2.1 被解释变量

本文选取出口贸易水平(EX)和进口贸易水平(IN)作为被解释变量。进出口贸易额是反映一国外贸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因此本文参照蒋仁爱和贾维晗[24]的做法,将出口贸易水平以各省份当年外贸出口总额占全国外贸出口总额进行衡量,进口贸易水平以各省份当年外贸出口总额占全国外贸进口总额进行衡量。

2.2.2 核心解释变量

本文选取我国各省跨境电商发展水平(DEI)作为核心解释变量。跨境电商发展水平以我国省份跨境电商发展水平综合指数衡量,根据已有文献对跨境电商发展水平的综合指标进行设计。刘有升和陈笃彬[25]利用灰色关联理论,基于复合系统协同度模型从跨境电商发展能力和现代物流服务能力两大方向构建了跨境电商与现代物流协同评价指标体系。周芳[26]构建了产业投入、产业产出、产业技术创新能力、产业政策环境、产业支撑体系和产业孵化环境6个方面的跨境电商产业竞争力评价指标。喻娟[27]从企业内部和外部要素两方面构建跨境电商企业竞争力评价指标。易芳等[28]从跨境电商发展实力和潜力两方面来衡量跨境电商发展水平。郭扬[29]以我国内地31个省份的跨境电商为研究对象,从“质”与“量”两个方面构建评价体系,测度了我国跨境电商发展水平。依据现有文献研究,并结合跨境电商发展的内外部因素、发展实力与潜力,同时考虑到现代物流能力对跨境电商发展的影响,本研究选取了规模指数、支撑指数和潜力指数作为3个一级指标,以评估跨境电商的发展水平。在构建指标体系时,深入考量了影响跨境电商发展的内外部因素、发展实力与潜力,以及现代物流能力的作用。对跨境电商发展水平体系进行了完善与补充,同时剔除了重复的指标,最终通过熵权法计算得出综合指数,并将每个维度进一步细分为4个二级指标进行量化分析。详细指标体系见表1。

2.2.3 控制变量

本文选取以下控制变量:

经济发展水平(GDP)。不同地区经济发展的差异性对地区出口转型升级具有不同的影响,因此选取人均 GDP作为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测度依据。

金融发展水平(FDL)。金融业的成熟和完善不仅为企业提供了必要的资金支持,还通过风险管理、金融创新等促进了外贸的稳定增长和竞争力提升,本文参照谢绚丽等[30]选取传统金融发展水平来衡量,即金融机构贷款余额/GDP。

贸易开放水平(OL)。贸易开放水平对外贸进出口发展水平产生直接影响,本文参照洪占卿和郭峰[31]的研究,选取省级进出口总额/GDP来衡量贸易开放水平。

信息化水平(IL)。信息化的发展极大提高了贸易双方的信息传递速度和交易效率,本文参照纪晓岚和赵维良[32]的研究,选取邮电业务总量/GDP来衡量信息化水平。

数字技术水平(DTL)。随着互联网、数字技术的发展与应用显著降低了企业进入出口市场的门槛,通过降低贸易门槛、提升生产效率与竞争力、拉动出口并影响贸易结构、促进贸易方式创新以及提高贸易效率和降低风险等方面的努力,数字化技术对我国外贸进出口具有显著的影响,本文参考张雪玲和焦月霞[33]的研究,利用熵值法对城市数字经济水平进行测算。

2.3 数据来源

本文选取2013-2022年我国30个省级行政区的数据(由于数据的不完整性,排除了港澳台地区和西藏),其中出口贸易发展水平的数据来源于中国海关统计数据平台公开数据,其他数据则摘自《中国统计年鉴》及各省份的统计年鉴。跨境电商发展指标数据、国内生产总值、金融机构贷款余额、邮电业务总量等信息则来源于商务部、国家统计局、国家邮政管理局和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等官方网站公开数据。

3 实证分析

3.1 变量描述性统计

通过描述性统计分析(表2),可以观察到我国跨境电商行业的发展水平普遍较高。然而,该行业的发展水平存在显著差异,不同地区的跨境电商发展水平可能存在不一致,这可能与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地理位置等多种因素有关。鉴于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相对稳定,各省份的金融发展水平也表现出差异性,从数据的最大值和最小值可以看出,各变量可能面临极端值问题。因此,本文将对数据进行缩尾处理。

3.2 基准回归分析

根据相关性检验、VIF检验排除多重共线性问题,回归结果如表3所示,其中列(1)表示被解释变量为出口贸易发展水平时不加入控制变量的影响效应,列(2)表示被解释变量为出口贸易发展水平时考虑控制变量的影响效应。列(3)表示被解释变量为进口贸易发展水平时不加入控制变量的影响效应,列(4)表示被解释变量为进口贸易发展水平时考虑控制变量的影响效应。

从回归结果来看,我国跨境电商发展对我国外贸进出口发展水平均产生显著性影响,假设1得到验证。且跨境电商发展对我国外贸出口水平的促进作用大于对我国外贸进口水平的影响,假设2得到验证。从经济学角度来看,首先,近年我国跨境电商平台的强势发展,已经成为我国对外贸易和全球经济贸易领域的新亮点,截至2022年底,国务院已先后分7批设立165个跨境电商综试区,覆盖全国31个省区市,跨境电商产业模式已经辐射全国,结合各地的产业禀赋和区位优势,带动产业带更多企业利用跨境电商参与国际贸易。其次,以“出海四小龙”为代表的跨境电商出口平台的发展更为亮眼,促使我国跨境电商出口额显著高于跨境电商进口额,随着“中国制造”竞争优势增强,我国优势产品提“质”向“新”,在跨境电商出口方面表现尤为显著,成为我国外贸出口发展的新引擎。从控制变量来看,经济发展水平对我国外贸出口发展水平有轻微负向影响,对我国外贸出口有显著正向影响。我国制造业发展促进了我国产品和服务的出口,而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国内消费者的收入水平也会相应提升。这可能导致国内市场需求的增加,使得部分原本用于出口的产品被国内市场吸收,从而减少了出口量。同时,收入水平的提升可能改变消费者的需求结构,使得对进口高品质商品的需求增加,而对传统出口商品的需求减少。金融发展水平对我国外贸影响较不稳定,由于受到国际金融环境下行影响,我国金融发展还存在相应风险,对我国外贸发展存在一定负向效应。对外开发水平对进出口贸易发展水平呈现显著的正向影响,我国各省份对外开放意味着减少或消除贸易壁垒和限制措施,这不仅促进了地区之间商品和服务的流通,还加强了技术与知识的交流,因此贸易开放水平水平对我国外贸发展有显著正向促进作用。我国各省份的经济发展水平和产业结构存在较大差异,这种差异可能导致信息化水平对外贸的直接影响并不明显,尽管信息化在理论上能够提高贸易效率,但实际应用中可能存在局限。例如,小型与中型企业可能因资金和技术限制而无法充分利用信息化工具,这减弱了信息化对外贸的潜在影响。总体来看,我国跨境电商的发展对我国外贸进出口具有显著的正向促进作用。

3.3 稳健性检验

3.3.1 替换变量

为进一步验证基准回归结果的稳健性,本文分别通过将核心解释变量滞后一期,并将信息化水平替换为数字技术水平来进行稳健性检验。考虑到各省份跨境电商发展对我国外贸发展水平的影响可能存在滞后性,因此通过将跨境电商发展水平综合指数滞后一期来替换核心解释变量,回归结果如表4列(1)、(2)所示,替换核心解释变量后,回归系数以及显著性与基准回归结果保持一致。另外,考虑到数字技术水平对我国外贸发展的影响,随着技术的发展,数字化已成为当今时代的重要特征,数字化水平更能准确反映当前社会经济活动中数据驱动和智能化决策的趋势,因此用数字化水平作为控制变量,更能体现新时代的外贸进出口活动的特点。通过将控制变量中信息化水平替换成各省数字技术水平进行回归验证,回归结果如表4列(3)、(4)所示,结果仍与基准回归结果保持一致,证实本文研究结论均有稳健性。

3.3.2 缩尾处理

由描述性统计可以看出,所选择数据可能存在极端值,极端值可能对模型回归结果的显著性造成影响,因此选择通过1%的缩尾处理后进行回归,减小极端值的影响,从而提高分析结果的稳定性。回归分析结果如表5所示,在进行缩尾处理后跨境电商发展水平对我国外贸进出口的影响依然显著,并且其系数与原始回归结果相近,从而验证了模型回归结果的稳健性。

3.4 异质性分析

跨境电商的发展弥补了传统外贸的不足,在互联网技术、数字技术的加持下解决了传统外贸的时间和空间限制等问题,我国跨境出口电商产业集群的形成和发展,与各地区产业优势紧密相连,主要集中在出口活跃度较高的沿海地区和部分中西部地区。因此考虑到我国各省份跨境电商发展可能由于物流运输、产业结构、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存在差异,参照梁榜等[34]做法,将我国各省份按照传统地理位置划分为东部、中部和西部3个区域进行异质性分析。回归结果如表6所示,结果显示,不同地区跨境电商发展水平对我国外贸发展水平影响程度不同,假设3得到验证。东部地区跨境电商的发展对我国外贸促进作用要高于西部地区跨境电商的发展。东部地区尤其是沿海地区,拥有众多港口和先进的物流体系,便于跨境电商的进出口活动。这种地理和物流优势大大降低了运输成本和时间,提高了交易效率。西部地区在“一带一路”倡议下获得了巨大的发展机遇,跨境电商成为西部地区与沿线国家开展贸易合作的重要方式,推动了外贸的增长,西部地区也设有更多贸易口岸,进一步带动我国外贸进出口的增长。相比东部和西部地区,中部地区跨境电商平台的发展建设方面相对滞后,缺少边境贸易港口,导致进出口商品在物流成本、仓储管理等方面存在诸多不便,进而影响进出口效率和竞争力。这可能导致中部地区的跨境电商相比东西部跨境电商不具备竞争优势。

4 结论、启示与展望

4.1 研究结论

跨境电商的发展促进了我国外贸的进一步增长。本研究基于现有文献的研究成果,构建了一个跨境电商发展水平的综合评价体系,并通过实证分析了2013-2022年期间我国跨境电商的发展对我国外贸进出口的影响,得出以下结论:首先,各省份跨境电商的发展对我国外贸进出口产生了显著的正向影响,跨境电商的发展水平越高,越能提升我国外贸进出口额。其次,跨境电商的发展对出口的正向影响大于对进口的影响,这表明我国制造业和供应链的优势正得到越来越多国家的青睐和认可,极大地推动了出口跨境电商的发展。最后,我国东部和西部省份的跨境电商发展对我国外贸进出口的影响显著大于中部省份。东部沿海省份凭借其地理优势,以及西部省份在“一带一路”政策等因素的推动下,跨境电商实现了快速发展并促进了我国外贸的增长。贸易港口是国际贸易的重要节点,缺少这一环节使得中部地区在参与国际贸易时面临更多的挑战和限制,难以直接享受海运带来的便利和成本优势,相比之下,中部地区跨境电商的发展较为缓慢,因此对我国外贸的影响相对较小。

4.2 管理启示

跨境电商助力我国企业拓展海外市场并非一帆风顺,其仍面临着众多挑战和困难。得益于地理位置的优势和较高的开放程度,我国沿海城市的大多数跨境电商企业能够享受到更优的政策支持和税收优惠,这有助于提升它们的竞争力和经营效益。内陆地区由于基础设施相对不完善和市场规模有限,可能无法充分把握政策红利,导致一些跨境电商企业不得不面对更高的运营风险和成本压力,目前我国跨境电商企业品牌效应尚显不足。基于研究发现及结论,提出以下建议。

第一,加大政策扶持力度,特别是针对跨境电商发展存在显著地区异质性的情况,东部和西部省份应充分利用其地理和政策优势,继续深化跨境电商的发展,而中部省份则需通过更多政策扶持来弥补其劣势。政府可以出台更为具体和针对性的政策措施,如税收减免、贸易监管优化等,以降低中部省份跨境电商企业的运营成本,弥补物流和仓储成本对企业发展影响,还应建立中部跨境电商产业园区,形成产业集聚效应,吸引更多企业和资源的加入,以减少地区间政策红利释放的差异。

第二,推动跨境物流体系建设,加强物流协作。跨境电商的发展离不开高效的物流支持,因此,应加大对跨境物流基础设施的投资和建设力度,提升物流信息化水平,实现全国乃至全球范围内的物流信息共享和调配。鼓励物流企业之间加强合作,形成协同发展的局面。提高跨境物流的服务质量和效率,应积极促进中部地区在中西部地区的联通功能,塑造中部地区作为物流运输枢纽的地位,东中西地区共同构建跨境物流体系。

第三,强化品牌建设。结合东中西部不同地区的品牌特色进行差异化发展,东部地区应继续发挥其制造业和供应链优势,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品牌。西部地区应依托“一带一路”倡议,加强与沿线国家的贸易合作,推动特色产品的跨境电商出口。中部地区虽然跨境电商发展相对滞后,但拥有丰富的产业资源和多元化的品牌优势,应深入挖掘本地特色产品,通过跨境电商平台推向国际市场,实现品牌多元化发展,以弥补跨境电商发展滞后的劣势。同时,中部地区还应加强与其他地区的合作与交流,借鉴成功经验,推动跨境电商的快速发展。

5 不足与展望

本文基于省域数据探究了跨境电商对我国外贸进出口的影响,但仍存在一定的局限。虽然本研究构建了跨境电商发展水平的综合评价体系,但受限于研究条件和资源,随着跨境电商的不断发展,新的影响因素和指标可能不断涌现,需要不断更新和完善评价体系,以更准确地反映跨境电商的发展水平。另外,本研究虽然按照传统地理位置将我国各省份划分为东部、中部和西部3个区域进行了异质性分析,但受限于研究篇幅和深度,对于各区域内部跨境电商发展的差异性和特点挖掘不够深入。未来研究应聚焦数据精度提升、探索更多影响因素、深化区域和企业层面分析,并综合考虑跨境电商对外贸总体的作用。同时,需紧跟全球贸易和跨境电商新趋势,不断更新研究视角和方法,以更好地服务于我国外贸和经济转型升级。

参考文献参考文献:

[1] 郭四维,张明昂,王庆,等.新常态下的“外贸新引擎”:我国跨境电子商务发展与传统外贸转型升级[J].经济学家,2018(8):42-49.

[2] 张锡宝,石以涛,徐保昌.贸易便利化与我国跨境电商发展——基于双重差分法的实证分析[J].华东经济管理,2020,34(2):94-103.

[3] 李恺怀.京津冀经济圈跨境电商协同发展与影响因素分析[J].商业经济,2022(7):112-113.

[4] 魏悦羚,张洪胜.跨境电商与出口产品质量升级:基于进口中间品搜寻视角的分析[J].宏观质量研究,2022,10(3):79-91.

[5] 周宝玉.跨境电商对国际贸易的多重效应探究——兼论成本和效率视角[J].商业经济研究,2024(7):125-129.

[6] 李细妹.“一带一路”背景下跨境电商的机遇与挑战[J].科技创业月刊,2018,31(12):23-25.

[7] 颜谢霞.出口跨境电商对我国进出口贸易影响实证研究——基于B2B模式和网络零售模式的比较[J].商业经济研究,2019(15):136-139.

[8] 马述忠,郭继文.制度创新如何影响我国跨境电商出口?——来自综试区设立的经验证据[J].管理世界,2022,38(8):83-102.

[9] 邓茜丹.数字化贸易的“稳就业”效应——来自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的证据[J].科技创业月刊,2024,37(3):73-81.

[10] 王煜昊,马野青,承朋飞.跨境电商赋能企业供应链韧性提升:来自中国上市公司的微观证据[J].世界经济研究,2024(6):105-119,137.

[11] 唐红涛,胡婕妤.跨境电商进口对居民消费的影响:促进或抑制?[J].消费经济,2021,37(6):60-70.

[12] 熊励,郭梦滢,叶凯雯.基于多期双重差分模型的跨境电商政策效应评价研究[J].智库理论与实践,2022,7(3):41-52.

[13] 温湖炜,舒斯哲,周凤秀.跨境电商政策的出口贸易增长效应评估[J].统计与决策,2021,37(18):149-153.

[14] LESMA V R B, OKADA H. Feedback and trust-related factors of consumer behavior in cross-border electronic commerce[C/OL]//IEEE. 2012 IEEE Conference on Technology amp; Society in Asia(Tamp;SA). Piscataway: IEEE, 2012.

[15] 杨坚争,郑碧霞,杨立钒.基于因子分析的跨境电子商务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财贸经济,2014(9):94-102.

[16] 张晓东.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区位价值影响因素研究[J].技术经济,2019,38(9):105-112.

[17] 杨静.“一带一路”背景下我国内陆地区跨境电商发展竞争力评价与提升路径——基于ANP-TOPSIS模型[J].商业经济研究,2021(9):140-143.

[18] 尤露,谷文林.双循环视角下我国跨境电商产业竞争力提升与进出口贸易发展研究——基于省域层面样本数据[J].商业经济研究,2022(24):146-149.

[19] 张小燕.跨境电商对我国进出口贸易发展水平影响的门槛效应研究[J].商业经济研究,2023(16):123-126.

[20] 胡稳权,王正新,陈艺.基于AHP与BWM方法的跨境电商零售进口税收新政实施风险评估[J].科技创业月刊,2018,31(10):50-52.

[21] 罗娜,罗乐娟.基于“一带一路”的跨境电商对我国进出口贸易影响实证研究[J].商业经济研究,2018(20):132-134.

[22] 何雯.跨境电商与进出口贸易的发展机理研究[J].商业经济研究,2018(5):142-144.

[23] 李柏杏,潘开灵.跨境电子商务对我国进出口贸易影响的实证分析[J].商业经济研究,2016(23):132-134.

[24] 蒋仁爱,贾维晗.不同类型跨国技术溢出对中国专利产出的影响研究[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19,36(1):60-77.

[25] 刘有升,陈笃彬.基于复合系统协同度模型的跨境电商与现代物流协同评价分析[J].中国流通经济,2016,30(5):106-114.

[26] 周芳.产业竞争力视阈下区域跨境电商发展路径研究[J].商业经济研究,2018(19):122-124.

[27] 喻娟.我国跨境电商企业省域竞争力评价体系研究[J].商业经济研究,2021(7):98-102.

[28] 易芳,刘小范,刘会政.京津冀跨境电商协同发展机理及对策[J].商业经济研究,2021(15):157-161.

[29] 郭扬.我国跨境电商发展水平及影响因素研究[J].地域研究与开发,2024,43(3):16-21.

[30] 谢绚丽,沈艳,张皓星,等.数字金融能促进创业吗?——来自中国的证据[J].经济学(季刊),2018,17(4):1557-1580.

[31] 洪占卿,郭峰.国际贸易水平、省际贸易潜力和经济波动[J].世界经济,2012,35(10):44-65.

[32] 纪晓岚,赵维良.中国城市化动力机制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J].统计与决策,2007(5):70-72.

[33] 张雪玲,焦月霞.中国数字经济发展指数及其应用初探[J].浙江社会科学,2017(4):32-40,157.

[34] 梁榜,张建华.数字普惠金融发展能激励创新吗?——来自中国城市和中小企业的证据[J].当代经济科学,2019,41(5):74-86.

(责任编辑:周 媛)

猜你喜欢

跨境电商
“一带一路”战略下跨境电商人才需求与培养探析
高职院校跨境电商人才培养模式探究
跨境电商发展背景下政府作用浅析
跨境电商环境下国际物流模式研究
408新政背景下跨境电商平台型企业的创新与转型
关于对跨境电商店铺名的研究
传统外贸转型跨境电商的障碍分析及其解决路径研究
跨境电商与电子商务以及传统外贸电商的对比分析
河南郑州港区跨境电商发展的相关问题分析
“互联网+”背景下温州传统外贸制造业转型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