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制饮料市场消费者行为及其驱动因素研究
2025-02-20王倩倩沈金宝陈若颖
摘"要:近年来,预制饮料市场随着消费者快节奏生活与便利性需求增长而繁荣,但其行为研究尚且不足。文章旨在分析消费者对预制饮料的态度及行为,为市场策略提供数据支撑。研究聚焦消费频率、偏好、动机、态度及满意度,并考察年龄、性别、收入等人口统计变量。通过全国随机问卷调查,结合计划行为理论,利用SPSS软件分析数据。研究发现,便利性与多样性是购买主要驱动力,价格与品牌信任度影响决策,消费者总体态度积极但追求健康环保包装,年龄影响口味与品牌选择,性别与收入影响较小。得出研究结论:企业需丰富产品线、强化品牌建设、注重健康环保,并精准营销以满足不同年龄消费者的需求,推动市场繁荣与可持续发展,同时助力行业标准与政策制定。
关键词:预制饮料;消费者;消费行为;计划行为理论
中图分类号:F426.8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25)06-0131-04
DOI:10.13939/j.cnki.zgsc.2025.06.032
1"引言
1.1"研究背景
近年来,饮料市场迅猛发展,预制饮料发展尤为显著,受益于消费者生活方式的转变以及对便捷、高品质饮品的需求激增。全球预制饮料市场五年间保持双位数增长态势,彰显了市场潜力与消费者青睐。预制饮料以其便捷性满足了现代人快节奏的生活需求,同时消费者健康意识的提升促使厂商推出低糖、低卡及含天然成分的产品[1]。
然而,市场繁荣背后也存在一系列挑战:产品质量不一、选择过多致消费者迷茫、生产链各环节承压加剧,且环保包装成为新焦点。因此,深入研究预制饮料消费情况,洞悉消费者偏好与需求,对行业健康发展至关重要。此举能助力企业精准定位市场,提升产品竞争力,并为政府政策制定提供依据,推动市场规范化与可持续发展。
1.2"研究目的及意义
文章聚焦于预制饮料消费情况,旨在解析消费者行为及其驱动因素,具体目标包括:掌握市场现状,分析规模、趋势、竞争格局及品牌份额;探究消费者行为,涉及口味偏好、健康意识、品牌忠诚度等,并区分不同人群特征;分析影响消费者选择的关键因素,如产品质量、价格、包装、营销策略及健康、环保关注度;为企业和零售商提供市场策略建议,以提升竞争力和消费者满意度;为政策制定提供数据支撑,促进市场规范化和可持续发展。
文章在理论上填补了预制饮料具体消费行为研究的空白,丰富了相关理论;实践上,为企业提供市场信息,指导产品创新与营销,为零售商优化销售策略;政策上,助力政府科学决策,推动市场规范与环保包装普及。
综上所述,文章具有理论与实践的双重价值,旨在推动预制饮料市场的健康、稳定、可持续发展,满足消费者多样化需求。
1.3"研究思路
1.3.1"文献研究
文章通过国内外文献检索(中国知网、WebofScience等),系统梳理预制饮料消费的研究成果。通过对比分析,识别了当前研究的空白点,为问卷设计及后续研究明确了方向。
通过调查发现了预制饮料消费的主要特点及发展趋势:如《预制饮料消费者满意度调查》显示,消费者对品牌知名度高的预制饮料整体满意度较高,满意度主要受口感、包装设计、价格合理性及健康益处影响。高糖分与人工添加剂含量高的饮料满意度较低,而满意度高的消费者更倾向复购并推荐。同时,《消费者满意度与品牌忠诚度》指出,健康和环保品牌因无糖、低糖及天然成分而获好评。与此同时,消费者也认真关注着产品的未来变化,在收集了消费者对产品的常见反馈后,《预制饮料消费者反馈研究》总结了消费者对产品的期望,包括更透明的成分信息、减少人工添加剂及更多健康低糖选择,且强调环保包装的重要性。《消费者对饮料品牌的期望》与《预制饮料市场风险分析》则指出,消费者期望便捷购买、及时服务及透明产品信息,同时抵制高糖饮料,追求健康与天然。这暗示着预制饮料市场面临的主要挑战包括市场竞争加剧、消费者健康意识提高、原材料价格波动和政策法规的变化。但健康饮品、功能性饮料及环保包装需求的增长也为预制饮料行业带来新机遇。
未来创新方面,环保包装、个性化定制及优质用户体验成为发展重点。《预制饮料创新与发展》及《饮料市场创新产品报告》表明,功能性饮料如运动、补水和能量饮料正引领市场增长,益生菌饮料等创新产品受消费者欢迎。个性化定制饮料通过满足个性化需求吸引年轻消费者,而可降解包装与智能瓶子等创新则提升了用户体验[2]。《可持续发展与饮料市场》及《环境因素与饮料市场》指出,环保法规与消费者环保意识促使企业采用绿色生产方式与包装材料,绿色包装与可持续生产成为未来方向。气候变化、资源短缺亦对市场产生深远影响,促使企业关注原材料供应与成本控制[3]。
综上所述,预制饮料市场正朝健康、天然及环保发展,创新产品如益生菌饮料与个性化定制饮料迅速兴起。消费者对产品成分天然性、生产过程透明性及技术创新高度关注[4]。这些发现为文章深入理解消费者反馈、市场挑战与机遇及产品创新提供了宝贵洞见。
1.3.2"问卷设计
文章基于计划行为理论模型,融合购买意愿与感知风险,开发预制饮料购买意愿影响因素量表,并进行信效度检验。结合文献研究和预制饮料市场特点,问卷涉及以下四个部分。
①消费者基本信息:性别、年龄、收入、职业。②购买行为:购买频率、购买渠道、购买金额。③影响因素:口味偏好、健康成分、品牌影响、价格敏感度、包装环保性。④消费态度:总体评价、满意度、忠诚度。
1.3.3"数据分析
(1)描述性统计。对收集到的问卷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了解消费者的基本特征和购买行为现状。
(2)因素分析。采用因素分析方法,识别影响消费者购买预制饮料的主要因素。通过对问卷中影响因素相关问题的统计分析,提取出关键因素,如口味、健康成分、品牌、价格等[5]。
(3)相关分析与回归分析。利用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方法,探讨各影响因素与消费者购买行为之间的关系,量化各因素对购买意愿的影响程度。通过多元回归模型,分析消费者的购买决策过程,找出主要驱动因素和制约因素。
(4)差异分析。对不同人口统计特征(如性别、年龄、收入、职业等)的消费者购买行为进行差异分析,了解不同群体在预制饮料消费上的异同,为市场细分提供依据。
1.3.4"结果验证
将问卷调查和实验所得数据进行交叉验证,确保研究结论的可靠性和有效性。通过对比分析,检查不同数据来源和分析方法的一致性,为研究结论提供多角度的支持。
2"方案设计
2.1"调查安排
为确保调查过程合理化,将整个调查工作分为五个环节,分别为文献研究、问卷设计、实地调研与抽样调查、数据的处理与分析、按照分析结果撰写调查报告。
2.2"抽样设计与检验
2.2.1"抽样检验
本次调研采用分层抽样法,按问卷选项反映的年龄层比例,以1∶1.5的发放比例共发放问卷250份,回收有效问卷200份,回收率80%。此抽样旨在增强样本对预制饮料消费情况的代表性。通过数据清洗提升数据质量,最终获得200份有效样本,并对其进行信效度分析,以确保调研结果的科学性和准确性。
2.2.2"信度分析
为检验数据信度水平,采用Cronbach’s"α系数信度法进行检验,如表1所示。
文章中,Cronbach’s"α系数为0.914,表明问卷中各个项目之间具有很高的内部一致性,可以较准确地反映关注的变量。
2.2.3"效度分析
对问卷数据进行效度分析后可得数据的KMO值为0.908,表明样本数据适合进行因子分析,问卷通过效度检验,结果具有有效性。通过方差解释率,可以看到在因子旋转后,各因子仍能较好地解释原始变量的方差,且保留了较高的累积方差解释率。
2.2.4"质量控制
采用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发放问卷,以线上为主,为确保数据真实性进行数据质量控制:设置重复问题识别逻辑不一致的无效问卷,并在必要时增加问卷以维持样本量,及时整理数据直至满足要求。
3"消费者分析
3.1"多元回归分析
为探究不同因素对消费者预制饮料消费的影响情况,采用多元回归分析的方式对影响因素进行处理。在进行数据分析之前,对数据进行无量纲化处理。对标准化后的数据进行回归分析,得R为0.580,R2为0.336,调整后R2为0.314,标准估算误差错误为0.72,德宾-沃森值为1.982.故自变量与因变量有较强相关性,实际解释力较高,且无残差自相关性。
为探究影响预制饮料消费的主要因素,对数据进行回归分析,可得回归系数表,如表2所示。
由表2可知,价格满意、口味满意、品牌知名度、方便快捷及购买便利性均正向显著影响预制饮料的选择。
3.2"方差分析
文章利用方差分析探讨预制饮料未来购买频率意愿与月收入水平关系,如表3所示,发现显著统计差异(F=7.379,p=0.000)。均值分析显示,意愿最强烈组(均值3.86)随选项编号增加,均值递减,初步反映两者可能负相关。但需注意,此分析仅揭示统计差异,未直接证明因果关系。
3.3"公因子方差(主成分分析法)
①消费者年龄;因子:1.000;初始值:0.721。②周内消费频率;因子:1.000;初始值:0.735。③偏好消费价格;因子:1.000;初始值:0.748。④我对预制饮料口味的满意度;因子:1.000;初始值:0.754。⑤我认为预制饮料方便快捷;因子:1.000;初始值:0.738。⑥在我常去的区域能够很容易购买到预制饮料;因子:1.000;初始值:0.740。⑦品牌的知名度对我选择预制饮料的影响很大;因子:1.000;初始值:0.746。
对上述因子进行分类:①~③为消费态度,④~⑤为消费偏好,⑥~⑦为便携性。
通过上述因子分析和主成分分析,可得出:预制饮料消费行为受消费态度(消费次数、购买原因、口味及价格满意度)、消费偏好(基于品牌满意度和价格区间)及便捷性(便携性与可获得性满意度)三大主成分影响。
3.4"消费强度模型
3.4.1"计算所有指标在模型中的系数
在综合得分模型中,各个指标被赋予了相应的系数和权重,以全面评估消费者的满意度和购买行为。具体而言,消费次数指标系数为0.124;购买原因指标系数为0.142;口味及价格满意度指标系数为0.285;品牌满意度指标系数为0.148;价格区间指标系数为0.204;便携性满意度指标系数为0.1846;可获得性满意度指标系数为0.136。这些指标和权重共同构成了综合得分模型,便于深入分析消费者的消费习惯和满意度。
3.4.2"指标权重的归一化
使用线性函数归一化方法得出指标权重,最终的模型为:
消费强度=0.072×消费次数+0.262×口味及价格满意度+0.102×购买原因+0.106×品牌满意度+0.142×价格区间+0.136×便携性满意度+0.097×可获得性满意度
3.5"消费偏好分析
3.5.1"口味
消费者偏好保持食材鲜美且独具风味的预制饮料,促使生产商采用先进保鲜技术。同时,多样口味、季节限定新品的推出也激发了消费者尝试欲望。
3.5.2"价格与性价比
价格与性价比方面,适中的价格更受大众青睐,尤其对于日常消费而言。高端或功能性饮料虽价格较高,但吸引着高收入群体。消费者追求性价比,期望在可接受价格内获得优质产品[6],生产商需要在保证产品质量的基础上合理定价,满足不同消费者群体需求。
3.5.3"营养健康
营养健康日益成为关注点,低糖/无糖及功能性饮料市场增长显著。消费者倾向选择标注健康成分的产品,促使企业注重产品研发中的健康理念,保留食材营养并科学搭配。
3.5.4"便携性
预制饮料因便于携带和即饮而受欢迎,特别是在城市快节奏生活中。小包装、易开设计提升了产品的便携性,满足了消费者随时随地饮用的需求。
3.5.5"可获得性
可获得性直接影响消费者购买意愿,便利店、超市及自动售货机是主要购买渠道[7]。电商平台和外卖服务的兴起,进一步拓宽了购买途径,提升了消费者购买便利性。
3.5.6"品牌口碑和包装
知名品牌带来信任感,精美创新包装则吸引消费者注意[8]。品牌宣传和营销活动对提升品牌形象、吸引消费者至关重要。
综上所述,企业制定预制饮料策略时,需综合考量口味多样性、合理定价、营养健康、便携性、可获得性、品牌口碑与包装等因素,以满足消费者多样化需求,增强市场竞争力,并通过创新营销吸引并保持消费者忠诚。
3.6"消费者态度分析
消费者态度分析显示,预制饮料的认知度与接受度逐步提升,但仍存疑虑于营养与安全性。健康与营养观念成为消费者选购关键,偏好明确标注健康成分的产品。口味创新是吸引消费者的重要驱动力[9],生产商需持续研发独特风味。健康为预制饮料首要认知标签,伴随“营养健康”“价格”“口感”“功能性”等正面期望,同时反映出“糖分高”“添加剂”等担忧,指导行业优化方向。
4"结论与对策建议
4.1"结论
文章通过文献阅读、数据分析对预制饮料的市场现状进行分析,针对研究的核心问题得出如下重要结论:消费者偏好方面,多数消费者较为积极,偏好便捷性与口味多样性,但担忧高糖饮料的健康影响;选择因素方面,品牌、口味、价格与健康为主要考量因素,品牌信任度、口味独特性及适中定价策略受到消费者欢迎[10];消费差异层面,不同人群在年龄、性别、收入及职业上展现出显著消费行为差异。
4.2"对策建议
根据上述结论,提出以下对策建议,以帮助企业在预制饮料市场中提升竞争力和满足消费者需求:一是企业要强化品牌建设,多渠道推广,特别是社交媒体与新兴平台[11]。二是要开发多样化产品线,满足不同健康需求,如低糖、功能性饮料。三是优化定价策略,灵活应对市场,吸引各层次消费者。四是要确保产品质量安全,透明展示生产流程,增强消费者信心。五是开展健康宣传教育,消除健康疑虑,传递科学饮用理念。六是建立消费者反馈机制,持续改进产品与服务,紧跟市场需求[12]。
4.3"未来展望
未来将深化消费者行为研究,按年龄、性别、收入、职业细分消费群体,探索预制饮料消费偏好与模式,助力精准市场定位与产品开发。拓展健康环保研究,深入探究消费者对健康成分(如天然、低糖、低卡等)及环保包装(如可降解、循环利用等)的态度与接受度,指导产品创新与包装设计。将建立长期跟踪机制,利用大数据与AI技术,建立消费者行为长期跟踪与预测模型,助力企业灵活调整策略,应对市场变化。
参考文献:
[1]师雯,李洲.中国功能饮料市场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J].食品与发酵科技,2020(5):97-100,104.
[2]蔺相月.浅论我国功能饮料发展现状与趋势[J].经济师,2022(4):33-34,37.
[3]解磊.践行“双碳”目标饮料行业兴起“低碳风”[N].消费日报,2022-11-16(A02).
[4]张明,程毅.饮料行业数字化转型的目标、问题与解决措施[J].饮料工业,2024(2):215-218.
[5]赵丽燕.奶茶行业走红的营销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市场,2022(26):123-126.
[6]张忆洁,李静,卢亭竹,等.新疆预制菜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建议[J].食品工业,2024(1):172-177.
[7]郭俊辉,陈启昊,于江川.消费者感应调节的自动售货机场景效应驱动机制研究[J].包装工程,2023(20):195-206.
[8]李星,李义有,寻胜兰,等.方便面品牌心理与消费习惯的研究[J].粮油加工,2007(8):34-37.
[9]赵伟锋,唐丽,徐玮.含糖饮料消费对大学生身心健康的影响研究[J].中国公共卫生管理,2024(3):438-440.
[10]彭俊杰.饮料品牌知名度对消费者决策的影响研究[J].商讯,2021(5):19-20.
[11]陈晓环,李文文,郭姝麟.融媒体时代老字号饮料品牌形象设计策略研究[J].国际品牌观察,2023(13):31-36.
[12]朱亮.极度低减:健康经济下饮料品牌营销策略[J].中国广告,2023(4):77-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