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全要素生产率影响因素文献综述
2025-02-20赵蕾
摘"要: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阶段,只有各项资源得到最大化利用,才能够实现高质量运行。提高资源配置水平,提升企业全要素生产率,不仅关乎企业的生存发展,更是促进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手段。文章整理了国内外关于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重要文献,对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定义、指标测算和影响因素进行了总结。影响因素包括市场因素、政府行为等外部因素,以及公司治理、融资约束和企业研发与创新等内部因素。此外,文章还提出了未来关于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研究方向,以期为提高企业全要素生产率提供参考。
关键词:企业全要素生产率;影响因素;衡量指标
中图分类号:F273.1;F27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25)06-0069-04
DOI:10.13939/j.cnki.zgsc.2025.06.018
1"引言
当前,我国经济处于转型阶段,迫切需要从之前的粗放式发展、资源消耗型发展阶段步入追求质量、节能增效的高质量发展阶段。推动高质量发展不可避免地需要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只有各项资源得到最大化利用,减少无效浪费,才能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国家对提高资源使用效率发布了一系列规定,其中企业作为市场经济活动的微观主体,企业的高质量发展关乎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目标的实现。但是长期以来,企业管理流程不规范、财务造假、管理层舞弊等问题,严重制约着企业资源配置,导致企业转型困难,企业全要素生产率低下。因此,对于企业而言,如何针对现有资源进行有效配置,实现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不仅关系着企业长久的生存与活力,更关系着我国经济的健康运行和长远发展。
2"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定义及衡量指标
2.1"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定义
一般而言,全要素生产率是指在考虑了资本、劳动等投入因素后,由技术进步和能力实现所带来的产出增长部分,这也是所谓的“索洛残差”。全要素生产率(TFP)的概念最初是由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罗伯特·索洛(Robert"Merton"Solow)在1957年提出,提出了包含规模报酬不变条件下的总量生产函数和增长方程,这构成了现代TFP的概念基础,其代表了除资本要素和劳动要素增长之外的其他所有因素对产出增长(经济增长)的贡献。企业全要素生产率表示企业在一定时间内,生产经营所产生的成果量与实现该成果投入的要素之间的比率,代表了企业在一段时间内的生产效率。全要素生产率的高水平意味着企业在资源使用上实现高效的转化,即以最低限度的投入换取最大程度的产出。
2.2"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衡量指标
对于这一指标的测算,通常会采用一系列计量经济学方法,其中包括但不限于OLS(普通最小二乘法)、OP(数据包络分析法)、LP(线性规划法)以及GMM(广义矩估计法)等[1],其中OLS法是基础方法,但存在同时性偏差和样本选择问题。随后Olley等在1996年计算出了解决样本选择问题的一种计算方法,称为OP法,但在计算过程中会造成大量数据浪费,存在误差。"Levinsohn等(2003)进一步提出了LP法,OP法和LP法都属于半参数估计[2],也存在一定的内生性问题。Blundell等(1998")发明了广义矩方法来解决计算中的内生性问题[3]。众多学者根据文章类型,所使用的计算方法也不完全相同,但基本都使用其他方法来检验,研究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因素,试图找到能够帮助企业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的方法。
3"企业全要素生产率外部影响因素文献综述
文章基于现有文献梳理发现,影响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因素主要包括企业自身的生产实践活动,以及企业外部的经营环境。
在企业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环境的稳定和政策的持续性对于企业制定发展政策、按期完成发展目标、持久经营具有重要意义。有众多学者针对企业的外部环境进行了研究和分析,主要包括政府行为和市场行为两方面。
3.1"政府行为
有学者从政府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研究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因素。张建平等(2023)发现,自贸区的建设对于重污染企业,尤其是北方省份的重污染企业的全要素生产率有着更加积极的作用[4]。秦晓丽和侯跃(2023)结合智慧城市试点发现:智慧城市建设能够显著提高规模大但资产轻的高科技大企业的全要素生产率[5]。吴晓峰(2023)得出了我国道路交通建设对企业全要素生产率具有积极影响的结论[6]。国外学者也研究了基础建设与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关系,发现基建很大程度上能提高企业的全要素生产率[7]。
也有学者立足于政府政策,对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因素进行概括,主要包括政策补贴、环境政策、碳排放交易、产业政策等。任曙明(2014)发现,政府补贴这一政策促进了企业生产率的提高[8]。黄先海等(2015)则发现,政府补贴应在一定区间内,补贴金额过高时,对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并无积极效果[9]。王杰等(2014)发现,政府环境政策强度能通过刺激企业创新来提高企业的全要素生产率[10],但也有的学者认为环境政策高压起促进作用[7]。还有文献探讨了碳排放交易权的影响,得出相对一致的结论,碳排放交易对全要素生产率起到了促进作用。关于经济政策,学者们则持有更保守的看法,认为低质量的信贷政策、不稳定的经济政策和绿色金融改革创新对全要素生产率起抑制作用,建议政府制定经济政策时要更加谨慎。
3.2"市场行为
相较于政府行为而言,从市场行为的角度出发,研究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学者更多。有学者认为金融市场会影响企业的全要素生产率,但目前关于金融市场对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作用方向尚未有一致看法,不同学者有不同看法。从宏观角度来看,陈刚等(2009)主要研究了金融市场扩张对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作用,研究发现金融市场扩张对全要素生产率有负面影响,而私人信贷扩张的影响不显著,这一研究发现为后面学者研究政府行为对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作用提供了参考[11]。
史永东等(2021)从股票市场入手,研究股票市场对于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认为股票市场中的信息反馈能够优化市场环境和改善资源配置,进而提高企业全要素生产率。流动性高的股票会为高管提供更加优质的市场信息[12],不仅通过改善信息优质度来改善企业生产率,还可以使得资金流向效率更高的企业,从而优化生产要素的配置,进一步提高整体全要素生产率[13]。任灿灿等(2021)利用沪深港通交易考察开放市场的影响,研究发现:较高的股价信息含量可以降低企业的资金成本,加强社会监督,进而促进企业的全要素生产率[14]。
4"企业全要素生产率内部影响因素文献综述
除企业外部环境外,企业内部自身行为才是决定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重要原因,企业内部公司治理良好,注重技术创新,降低企业经营成本,才能够从根本上提升其全要素生产率。目前,关于全要素生产率内部驱动因素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公司治理体系、企业融资约束限制、创新能力提升与研发投资活动等关键领域。
4.1"公司治理
关于公司治理的影响,学者们对此研究较多。王瑶等(2021)研究发现,证券投资基金和社会保险基金持有民营企业股份,会对该企业的全要素生产率具有明显的积极影响[15]。Chen等(2023)研究表明,相较于个人投资者,机构能够更好地监督企业的决策和生产,提高企业的全要素生产率[16]。王洪盾等(2019)发现,非民营控股、较小的董事会规模和较高的管理层薪酬可以更加显著地提升企业的全要素生产率[17]。Zhang等(2023)发现,党组织的建立对于民营企业生产效率的提升具有显著的积极影响,这对于公司治理具有重大意义[18]。张勇等(2023)认为,管理层越重视短期利益,企业的全要素生产率越低[19]。Tian等(2011)发现,企业内部管理水平越高,其生产率越高,且企业竞争力同内部管理水平存在替代效应[20]。Wang等(2022)则认为,企业的内部控制是通过提高企业的创新水平,增强融资能力来影响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21]。符加林等(2023)通过研究ESG表现,发现ESG也可以通过这两条途径促进全要素生产率[22]。姚东旻等(2022)从成本角度出发,发现在其他条件一定的情况下,公司职员越多,生产效率越低,管理成本越高,生产效率越高[23]。
4.2"融资约束
现有文献对于融资约束对企业全要素生产率影响的共识较为明显,普遍认同的观点是,企业在遭遇严重融资制约的情况下,其全要素生产率将受到抑制。肖曙光等(2020)发现,当前企业的融资能力已经受到极大限制,这将对企业的全要素生产力产生消极的影响[24]。张鹿瑶等(2023)研究创业板10年的数据,也得出类似结论,发现民营企业对于融资能力的要求相对于非民营企业来说更高,且此能力对于中小企业生产率的提升尤为重要[25]。Piao等(2023)则从行业细化,研究制造业的融资约束与全要素生产率的关系,发现融资管制确实会降低资本配置效率,从而影响企业的全要素生产率[26]。Wang等(2023)研究了国内家具行业的数据发现:对于劳动密集型的家具市场而言,融资约束减小使得企业大规模扩张,从而提高了家具企业的全要素生产率[27]。
4.3"企业研发与创新
企业研发与创新对于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技术创新能够优化资源配置,促进企业升级转型,从根本上提升企业效率。因此,有许多学者对技术创新进行了研究,讨论其与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关系。毛德凤等(2013)利用3年的工业数据发现,各行业、地区及所有制企业,只要其有创新能力,则具有更高的全要素生产率水平[28]。余泳泽等(2015)研究发现,相较单纯的引进模仿,内源式创新才能发挥出更加显著的作用,使得企业生产效率提高[29]。也有学者认为,企业进行数字化转型可以增强企业的融资能力,提高创新水平,提升全要素生产率[30-31]。Dai等(2022)的研究结果表明,相比内部合作,知识溢出对于企业的全要素生产率有着更加积极的影响[32]。
关于如何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学者们认为研发支出能够一定程度代表企业的创新能力,研发支出多,企业创新能力强。王冠宇等(2023)利用出口企业数据进行研究,发现受到技术壁垒影响的企业会加大研发支出投入,增强企业的技术水平,可以在较长时期提高自身的全要素生产率[33]。Yan等(2023)认为,畜牧业企业的研发投入对企业的全要素生产率有着积极的影响[34]。Du(2022)发现,银行加大研发投资可以提高银行的全要素生产率[35]。Wang等(2020)的研究也肯定了此结论,认为投资对全要素生产率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且在沿海上市公司中作用更为显著[36]。Xiao等(2022)基于上百个国家10年的企业调查数据也发现研发投入可以提升其全要素生产率,但外部的高技术壁垒削弱了这一作用[37]。这些学者虽使用了不同行业、不同国家的数据,但都得出了企业的创新能力会提升企业全要素生产率这一结论。
5"结论
在全面梳理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定义、指标衡量以及内外部影响因素后,文章主要发现如下结论。
关于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衡量指标多样,包括OLS法、OP法、LP法以及GMM等方法,但对于哪种研究适用于哪种方法,当前尚未形成统一的衡量标准,多数学者在衡量时会选择其中一种方法,用另一种或者另两种方法作为检验,但有些学者并未详细说明使用此方法的原因。
关于企业全要素生产率影响因素的文献较多,对于其影响因素的研究也较为全面,主要集中在企业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两方面,外部因素包括政府和市场行为,内部因素包括公司治理、融资约束和研发创新等。然而,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不仅包括企业外部因素和内部行为,更是一种企业决策和组织文化,现有文献较少研究企业成员个体行为对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
因此,关于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研究,未来学者可以考虑高管特征、董事背景等企业的个体行为,分析企业个体层面对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研究其影响机理,以期促进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孙丹阳.研发投入对企业全要素生产率影响的文献综述[J].现代商业,2022(35):"76-79.
[2]LEVINSOHN"J,PETRIN"A.Estimating"production"functions"using"inputs"to"control"for"unobservables[J].The"review"of"economic"studies,2003(2):317-341.
[3]BLUNDELL"R,BOND"S.Initial"conditions"and"moment"restrictions"in"dynamic"panel"data"models[J].Journal"of"econometrics,1998(2):115-143.
[4]张建平,李林泽.自贸区建设对污染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J].科学决策,2023(12):"119-144.
[5]秦晓丽,侯跃.智慧城市建设、产业集聚与企业全要素生产率——基于上市公司的分析[J].南京财经大学学报,"2023(6):"99-110.
[6]吴晓峰.交通基础设施对全要素生产率的溢出效应研究[J].科学决策,2023(1):66-77.
[7]LEE"C"C,"ZHONG"Q,"WEN"H,"et"al.Blessing"or"curse:how"does"sustainable"development"policy"affect"total"factor"productivity"of"energy-intensive"enterprises?[J].Socio-economic"planning"sciences,2023(89):101709.
[8]任曙明,吕镯.融资约束、政府补贴与全要素生产率——来自中国装备制造企业的实证研究[J].管理世界,2014(11):10-23,187.
[9]黄先海,宋学印,诸竹君.中国产业政策的最优实施空间界定——补贴效应、竞争兼容与过剩破解[J].中国工业经济,2015(4):57-69.
[10]王杰,刘斌.环境规制与企业全要素生产率——基于中国工业企业数据的经验分析[J].中国工业经济,2014(3):44-56.
[11]陈刚,李树,刘樱.银行信贷、股市融资与中国全要素生产率动态[J].经济评论,2009(6):47-56,66.
[12]史永东,王超.股票流动性影响企业生产效率吗?[J].经济管理,2021(11):"156-175.
[13]戴鹏毅,杨胜刚,袁礼.股票流动性如何影响全要素生产率?——兼论资本市场的资源配置功能和市场化、法治化发展[J].统计研究,2022(9):62-73.
[14]任灿灿,郭泽光,田智文.资本市场开放、股价信息含量与企业全要素生产率——基于“沪深港通”的准自然实验[J].国际商务(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21(2):141-156.
[15]王瑶,郭泽光.机构投资者持股与企业全要素生产率:有效监督还是无效监督[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21(2):113-126.
[16]CHEN"X,"LI"Q,"CUI"W,"et"al.Institutional"investor"network"embedding"and"firms’"total"factor"productivity[J].Emerging"markets"finance"and"trade,2023(6):1896-1918.
[17]王洪盾,岳华,张旭.公司治理结构与公司绩效关系研究——基于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视角[J].上海经济研究,2019(4):17-27.
[18]ZHANG"K,ZHOU"Y.The"communist"party"of"China"embeddedness"in"corporate"governance"and"total"factor"productivity:evidence"from"private"firms"in"China[J]."Finance"research"letters,2023(58):104545.
[19]张勇,张春蕾.管理层短视对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研究[J].管理学报,2023(10):1555-1564.
[20]TIAN"G"Y,TWITE"G.Corporate"governance,"external"market"discipline"and"firm"productivity[J].Journal"of"corporate"finance,2011(3):403-417.
[21]WANG"K,LIU"L,DENG"M,"et"al.Internal"control,"environmental"uncertainty"and"total"factor"productivity"of"firms—evidence"from"Chinese"capital"market[J]."Sustainability,2022(1):736.
[22]符加林,黄晓红.企业ESG表现如何影响企业全要素生产率?[J].经济经纬,2023(3):108-117.
[23]姚东旻,姜丽,王斐然.管理费用、交易成本与企业全要素生产率——一个基于“营改增”改革的准实验研究[J].世界经济文汇,2022(2):36-56.
[24]肖曙光,彭文浩,黄晓凤.当前制造业企业的融资约束是过度抑或不足——基于高质量发展要求的审视与评判[J].南开管理评论,2020(2):85-97.
[25]张鹿瑶,庞川.融资约束对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基于创业板上市公司数据[J].社会科学家,2023(7):69-75.
[26]PIAO"Z,WU"C,SU"N,"et"al.Financial"constraints,"capital"misallocation"and"firm’s"total"factor"productivity"(TFP)"loss-empirical"evidence"from"listed"manufacturing"companies"in"China[J].Applied"economics,2023(39):4572-4585.
[27]WANG"J"Z,"WANG"Y,LI"H"M,"et"al.Ensemble"forecasting"system"based"on"decomposition-"selection-optimization"for"point"and"interval"carbon"price"prediction[J]."Applied"mathematical"modelling,2023(113):262-286.
[28]毛德凤,李静,彭飞,等.研发投入与企业全要素生产率——基于PSM和GPS的检验[J].财经研究,2013(4):"134-144.
[29]余泳泽,张先轸.要素禀赋、适宜性创新模式选择与全要素生产率提升[J].管理世界,"2015(9):13-31,187.
[30]赵宸宇,王文春,李雪松.数字化转型如何影响企业全要素生产率[J].财贸经济,2021(7):114-129.
[31]周冬华,万贻健.企业数字化能提升企业全要素生产率吗?[J].统计研究,2023(12):106-118.
[32]DAI"L,ZHANG"J,LUO"S.Effective"Ramp;D"capital"and"total"factor"productivity:evidence"using"spatial"panel"data"models[J].Technological"forecasting"and"social"change,2022(183):121886.
[33]王冠宇,马野青.技术壁垒、创新激励与企业全要素生产率——基于动态视角的理论与实证分析[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23(11):86-99.
[34]YAN"Z,WANG"M,SUN"Y,et"al.The"impact"of"research"and"development"investment"on"total"factor"productivity"of"animal"husbandry"enterprises:evidence"from"listed"companies"in"China[J].Agriculture,2023(9):1846.
[35]DU"E.Impact"of"bank"research"and"development"on"total"factor"productivity"and"performance"evaluation"by"RBF"network[J].The"journal"of"supercomputing,2022(9):12070-12092.
[36]WANG"J,"ZHANG"Q,"LI"Q."Ramp;D"investment"and"total"factor"productivity:an"empirical"study"of"the"listed"companies"in"the"coastal"regions"of"China[J].Journal"of"coastal"research,2020(增刊I):13-16.
[37]XIAO"Z,PENG"H,PAN"Z.Innovation,external"technological"environment"and"the"total"factor"productivity"of"enterprises[J].Accounting"amp;"finance,2021(1):"3-29.
[作者简介]赵蕾(1998—),女,汉族,山西长治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会计与财务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