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村振兴视域下易地扶贫搬迁群体“可持续发展”研究

2025-02-20黄荣

智慧农业导刊 2025年4期
关键词:易地扶贫搬迁少数民族地区脱贫攻坚

摘" 要:易地扶贫搬迁是我国为打赢脱贫攻坚战在全国范围内实施的一项重大战略,是全面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位于桂西北的南丹县,是全区2017年6个整县脱贫摘帽县之一,也是河池市首个整县脱贫摘帽县。2017年,该县建立6个移民安置点,总共建成4 255套安置房,在易地扶贫搬迁方面取得相对满意的成果,给人民群众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但“搬得出”不等于易地扶贫搬迁结束,如何加强“稳得住,能致富”的移民后续发展扶持,是当下脱贫攻坚工作的重中之重。要加大对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的支持力度,例如通过加大就业技能培训、推动扶贫产业园区发展等手段,进一步巩固易地扶贫搬迁的成果,使搬迁群众能够更好地融入到搬迁的新环境,从而促进当地经济增速发展。

关键词:易地扶贫搬迁;乡村振兴;可持续发展;脱贫攻坚;少数民族地区

中图分类号:F323" " " 文献标志码:A" " " " " 文章编号:2096-9902(2025)04-0164-04

Abstract: Relocation for poverty alleviation is a major strategy implemented nationwide by China to win the battle against poverty and is an inevitable requirement for the comprehensive realization of socialist modernization. Nandan County, located in northwest Guangxi, is one of the six counties in the district that were lifted out of poverty in 2017. It is also the first county in Hechi City to lift out of poverty. In 2017, the county established 6 resettlement sites and built a total of 4 255 resettlement houses. It achieved relatively satisfactory results in relocation of poverty alleviation and handed over a satisfactory answer sheet to the people. However, \"being able to move\" does not mean the end of relocation for poverty alleviation. How to strengthen the follow-up development support for immigrants that \"can stay stable and get rich\" is the top priority in the current poverty alleviation work. It is necessary to increase support for relocation and resettlement areas for poverty alleviation, for example, by increasing employment skills training and promoting the development of poverty alleviation industrial parks, to further consolidate the results of relocation and relocation, so that relocated people can better integrate into the new environment, thereby promoting the growth and development of the local economy.

Keywords: relocation for poverty alleviation; rural revitalizatio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poverty alleviation; ethnic minority areas

易地扶贫搬迁是党中央下发的“五个一批”精准脱贫政策中最难、投入最多的一项,也是实施难度最大的一项。自2015年起,易地扶贫搬迁工作已初见成效。“十三五”期间,国家共投资6 000多亿元,建设了集中安置区3.5万个,其中5 000多个城镇安置区,大约3万个乡村安置点,已建成266万多套安置房,建筑总面积达2.1亿 m2,平均每户拥有80.6 m2的住宅;配套设施也很齐全,中小学校和幼儿园6 100多所,医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2万余所,养老设施3 400多个,文化活动场所4万多个,建档立卡贫困人口960多万人已全部搬入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其中包括在城镇安置点的500多万人,在农村安置点的460万人[1]。

巩固易地扶贫搬迁的成果也是党和国家的重要战略部署[2]。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3]。随着移民安置工作的顺利结束,上百万的贫困人口已经走出了大山,脱贫攻坚已取得阶段性成果,完成了国家全部贫困县、贫困村摘帽的目标。尽管我们国家已从某种意义上脱离了绝对贫困,但是相对贫困的情况仍是普遍存在并将长期存在的,因此要积极采取措施巩固易地扶贫搬迁的成果。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增强脱贫地区和脱贫群众内生发展动力”[4]。2023年的国务院政府报告中提出要“推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建立健全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有力应对疫情、灾情等不利影响,确保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加大对易地搬迁集中安置区等重点区域支持力度,坚持并完善东西部协作、对口支援、定点帮扶等机制”[5]。如何持续巩固并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是脱贫攻坚胜利后的一项艰巨任务,这也是解决相对贫困问题的重要课题。易地扶贫搬迁的成功并非意味着彻底消除了贫困,易地搬迁社区“可持续发展”仍然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易地搬迁群体“可持续发展”也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1" 南丹县易地扶贫搬迁实施模式

1.1" 南丹县的基本简介

南丹县地处河池市西北部,与贵州接壤,辖8个镇和3个乡,全县土地面积3 905 km2,耕地面积2.652 8万hm2,森林面积29.4万hm2,森林覆盖率75.21%。截至2022年底,全市共有登记住户97 809户,户籍人口327 820人,比上年末增加87人。常住人口27.45万人,减少0.12万人;其中城镇人口14.34万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52.24%[6]。少数民族人口众多,居住有壮、汉、瑶、苗、毛南、水和仫佬族等23个民族,其中,白裤瑶族是世界上民族文化保存最为完好的少数民族之一,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誉为“人类文明的活化石”。同时矿产资源丰富,蕴藏重要的矿产资源,有锡、锑、锌、铟等20余种有色金属,其中锡有135万t,被誉为“中国有色金属之乡”[7]。

由于南丹地处广西壮族自治区西北部,云贵高原东南边缘,凤凰山脉的余脉,是中低山向广西丘陵过渡地带,地形复杂[8],因此南丹县大部分村庄都是依山而建,坐落于山脚下,交通极为不便,导致农户在山中生存十分艰难,且大部分农户经济收入单一,家庭贫穷,也造成了大量人口外流的现象。

1.2 南丹县实行“五区联动”促进易地扶贫搬迁的可持续发展

南丹县创造性地提出了“五区联动”(“五区”,即景区、商业区、示范区、园区与和美区)的后续扶持发展模式,使易地搬迁群众能够实现“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

打造旅游核心景区,让易地搬迁群众吃上“旅游饭”。依托“歌娅思谷”4A景区,全县大力推进旅游核心景区建设,累计投入超过7亿元,一个集文化传承、民俗体验、休闲旅游为一体的大型景区成功投入运营,直接带动2 000名搬迁群众在家门口就业,辐射带动白裤瑶聚居区20多个村(社区)发展民俗刺绣、特色农产品、民俗表演等产业发展,让更多群众吃上了“旅游饭”。

打造综合商业区,建设一个综合性的商圈,使易地搬迁群众有了就业和创业的条件。县城安置区地处南丹城区的中心位置,以幸福城综合商务区为依托,引导搬迁人口通过各种途径成为自主创业的“个体户”,直接提供500余个工作岗位,解决362人“家门口就业”,216名易地搬迁群众通过自主创业摇身一变为“小老板”。

打造农业示范区,创建农业示范基地,使易地搬迁群众可持续增收。该县以“十大田园综合体”为抓手,通过“跨域联建,乡镇自建,政企共建”的方式,带动特色水果、瑶山黑猪、核桃、富硒米等特色产业发展壮大,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带动了600多名易地搬迁群众发展产业,使他们的产业覆盖率达到了50%。

打造工业园区,让易地搬迁群众的致富之路更加宽广。该县在有色金属新材料产业园内,建立了扶贫车间,为1.2万余人提供就业,其中包含400多名易地搬迁群众。该县乡村振兴产业园利用兰海高速的交通优势,引进了6家服装类、电子类等劳动密集型企业,为附近2个易地扶贫安置区的易地搬迁劳动力提供就近就业的机会。

打造和美安置区,使易地搬迁群众切身体会到幸福、融入的感觉。安置区的“景区化”建设是全县重点建设的重点。整合各种资金和资源,对所有集中安置点进行硬化、美化、绿化和照明,积极推进公共设施配套项目的建设。整合资金2亿余元,各安置点还配套建设了市场、医院、学校、运动场和社区舞台等基础设施,为搬迁群众提供基本生活所需。

2" 南丹县易地扶贫搬迁群体谋生之道

2.1" 利用白裤瑶民族特色发展旅游业

南丹县加快了以培育和建设民俗旅游业为主要支柱的安置点的可持续稳定发展,并在此基础上发展了文化旅游业。充分发掘白裤瑶的陀螺文化、铜鼓文化等独特的民俗文化,展现白裤瑶独特且神秘的民族文化,以“歌娅思谷”4A景区+“千家瑶寨·万户瑶乡”易地扶贫搬迁项目为基础,建设歌娅思谷白裤瑶民俗旅游景区,该景区对当地移民就业和创业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是民族地区持续发展的样板工程。综合开发白裤瑶族的民俗文化,促进白裤瑶的文化旅游产业发展。

2.2" 利用传统民族元素发展民族工艺事业

南丹县大力发展民族工艺事业。为充分发挥少数民族发展资金在助推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南丹围绕“推动少数民族聚居地乡村振兴和推动少数民族聚居地开展保护和发展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以及少数民族传统手工艺品等工作”要求。南丹县将2020年少数民族发展资金(提前批)466万元中安排402.66万元和2021年第二批少数民族发展资金586万元中的500万元用于“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南丹县里湖乡千家瑶寨朵努社区9个民族工艺作坊和文旅项目即扶贫后续产业发展项目。同时积极推动白裤瑶民族特色非遗手工艺产业的发展。

2.3" 与当地企业合作实现农业现代化

南丹县以智慧农业、循环农业、家事体验和科技教育为一体的“幸福瑶乡”田园综合体核心区域建设为中心。丹泉酒业坚持以八圩瑶族乡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为中心,将原料工业基地和贫困农户增收有机结合起来,打造了一个红高粱生产基地。该基地是集原料生产、休闲观光、科技展示、致富和增收为一体的农业观光农业示范基地。这个基地共使得八圩社区6个自然屯的500多亩(1亩约等于667 m2)地进行了流转,带动了周围已脱贫的140余人的就业。同时,该基地是南丹县第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得很好的例子。

2.4" 建设发展扶贫产业园区吸引就业

南丹县积极建立了一个扶贫产业园区,提高了易地扶贫搬迁群众的就业积极性,拓宽了他们的就业途径,使他们的收入得到了很大的提高。2022年,该县投资1 865万元,实施8个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产业发展工程,受益的搬迁户群众多达3 000余户,搬迁户累计获得产业奖补资金773.74万元,搬迁户人均纯收入10 774元。与此同时,该县还通过积极引入龙头企业的方式来促进产业的不断发展,建立了“土地入股+分红”、“公司+合作社+农户”、“油茶管护小区+产业保姆”、母牛寄养、牛犊回收等龙头企业帮扶机制,大体达到了每个搬迁户均有龙头企业带动的目标。目前,全县已有26个企业和合作社,帮助搬迁群众发展产业。

3" 南丹县易地扶贫搬迁“可持续发展”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3.1" 南丹县易地扶贫搬迁“可持续发展”存在的问题

3.1.1" 工业园区吸纳劳动力能力有限导致大量劳动人口流出

虽然该县的工业园区和扶贫产业园区为当地居民提供了大量的就地就业岗位,县政府也在积极推行各种就业帮扶机制,帮助搬迁群众就近就业,提升收入水平,帮助搬迁户致富增收。然而,小县城的就业岗位十分有限,能够提供的工作机会实在是太少了,仅仅依靠工业园区和扶贫产业园区,很难满足当地群众的就业需求,无法解决当地居民的就业问题。另外,在小县城,物价高,工资低,对部分年轻人而言,当地的平均工资难以维持基本的生活开支,因此大量年轻人选择外出务工,从而导致当地大量劳动人口的流出。

3.1.2" 少数民族传统思想意识导致初高中学生辍学率较高

由于受到读书无用论及少数民族习惯的影响,部分少数民族初高中学生的辍学率较高。南丹县是少数民族聚居地,在南丹县贫困人口中,白裤瑶族的贫困人口就占了总人口的80%以上。由于白裤瑶族人民祖祖辈辈生活在山里,大多都是从一出生就守着那道贫瘠的山梁变老,他们的思想体系与外界存在明显差异,在认知模式及价值取向上几乎难以达成同频共振。他们普遍没有接受教育的意识,甚至有一小部分白裤瑶族人民没接受过任何教育,就导致了他们的思想较难开化,也是导致贫困的最主要原因。同时大部分白裤瑶族人民大多选择早早地结婚生子,在十四五岁的年纪就选择辍学打工或结婚。

3.1.3" 易地扶贫搬迁群体的精神需求未能满足

搬迁群众因远离祖祖辈辈居住的土地而难以适应新的居住环境,原有的乡村习俗也随之发生变化。搬迁群众在迁出地生活时拥有熟悉的邻里、宅基地、耕种的农田、自养的家禽,但搬迁至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后,不少人仍保持着种田、养鸡的习惯,不能适应居住在社区无法种菜养鸡的生活方式。与此同时,搬迁后,搬迁群众由农村社区向城镇社区迁移,由“熟人”社会向“陌生人”社会转变,身份认同等各种相关因素,限制了搬迁群体融入搬迁社区的意愿[9]。搬迁前的心理期望和搬迁后的心理焦虑和失衡,在生产和生活模式上的变化,在陌生的社区文化中的融入、冲突、适应等因素都会对搬迁群众的生活产生一定的影响。此外,他们对新邻居的不熟悉,对社区公共事务的参与意愿也不高,部分居民参加公共休闲的集体活动的频率并不高。这就造成了搬迁群众的精神需求尚未得到满足。

3.1.4" 部分少数民族群体养成好逸恶劳的习惯

当地易地扶贫搬迁群众大多为偏远山区的少数民族,受地理因素和经济制约的影响,这些少数民族群体普遍受教育程度较低,仅仅掌握了传统的农耕技术,缺乏就业的意愿及技能[10]。同时他们不愿意离开世代居住生活的山区,该县属于喀斯特地貌,地形崎岖,可耕种的田地较少,因此造成了大量少数民族人口陷入贫困的现象。“输血式扶贫”使得许多贫困人民得以享受到党和国家的关怀,享受到了许多扶贫政策,提高了收入水平,摆脱了贫困的境地,但也使部分贫困人民产生了“等、靠、要”的思想,表现在于他们养成好逸恶劳的习惯,不愿意外出务工,加深了对政府扶贫的依赖,对政府造成了严重的扶贫压力,同时也不利于易地扶贫政策的长效发展。

3.2" 南丹县易地扶贫搬迁“可持续发展”的解决措施

3.2.1" 继续推进扶贫产业园区建设发展

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和生态环保的产业和项目,以满足本地人的就业需要,为地方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以支持工业基地、标准厂房、就业帮扶车间等为依托,搭建起一个稳定的就近就业平台,让搬迁群众就近就业。通过在搬迁安置点周围建立产业园区、创业园区、就业帮扶车间和零工市场等方式,对就业进行各种帮扶。推进移民安置区按比例安置就业,政府投资项目、基层社会治理项目、社会公益事业等项目,按照一定的比例吸纳移民。要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产业的规划与布局,引导安置点产业与特色产业的融合发展,把各种资金、项目、科技、人才向产业发展集聚,对安置点的生产、仓储、加工、销售等产业进行全方位扶持,并在安置点配套建设一系列的工业、农业产业园区及各种配套设施。

3.2.2" 牢牢抓住现代化农业发展

积极推进“农旅融合,一、二产融合,文旅融合”的田园综合体发展模式。引导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在市场导向下,大力发展具有鲜明特色的农产品加工、仓储等特色农业。鼓励和指导搬迁群众在自愿的基础上,对搬迁群众的耕地、林地等资源进行流转。支持安置点发展景观农业、观光体验、文化娱乐、养生保健等新产业。鼓励、引导安置点发展特色种植、农林畜牧业等产业。拓展农村电子商务的覆盖范围,鼓励安置点根据当地条件因地制宜发展乡村电商,通过“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方式,拓宽农产品的销路,帮助搬迁群众实现创业增收。

3.2.3" 为少数民族提供文化服务

继续加强对搬迁群众的综合素质教育,特别是对少数民族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导。通过各种媒体,定期在安置点进行宣传教育,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同时,在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建立自治区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示范点,使搬迁群众的精气神得到极大的提升。通过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等一系列活动,对搬迁群众的困难和烦恼给予及时的解答。要把中华传统节日、重要节日、民族特色节日等重要节日和特殊节日的“文化下乡”活动做好,积极做好“文化下乡进社区”的活动,持续深化文化惠民,丰富搬迁群众的文化生活,满足他们在新环境下的精神需要。在安置点内,广泛开展大众喜爱的传统美德、社会公德和文化交流,开展志愿服务和专业社工服务,并积极提供心理辅导,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新的环境。

3.2.4" 传承与发扬少数民族特色文化

当地的白裤瑶有着非常独特的民族文化,淳朴、勤劳、勇敢的白裤瑶山民,在漫长的生存过程中,发展成了一个著名的山区族群,他们创造出了许多富有特色的婚俗、丧葬、服饰等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当地政府应紧紧把握白裤瑶的民族特点,以开发民族文化旅游项目为主线,以解决当地搬迁群众的后续就业、致富增收等问题为主线。即通过培育和落实一个工程、创建一个旅游景点、解决一个地区和一个民族脱贫致富的“南丹模式”。要注重把白裤瑶的文化资源转变成旅游开发的优势,帮助搬迁移民实现就业和增收。促使白裤瑶族利用自身的各种资源,参与到旅游发展中来,从而使搬迁群众达到“搬出穷窝、拔穷根、安家致富、共同富裕”的梦想。

3.2.5" 培养少数民族群体的工作技能

要继续加强就业扶持,让异地扶贫搬迁群众参与有关的就业培训,以乡村振兴为主线,组织技工院校结对易地扶贫安置区开展职业技能培训,使他们的就业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高,以各种途径增强他们的就业意愿,以此来促进就业,提高他们的收入[11]。与此同时,有关部门要加强对农民工外出工作的组织协调与对接,充分利用粤桂协作机制的有效功能,有目标地实施各种形式的就业援助活动。

4" 结束语

南丹县易地扶贫搬迁的后续发展有着成功经验,也有改进之处,当下要围绕易地扶贫搬迁社区的经济发展,加大对搬迁户的劳动技能培训,同时要进一步稳健推进扶贫产业园区的扩展,着重发展现代化农业,在发展经济建设的过程中,仍不可忽视搬迁户的精神需求,要积极地传承发扬独具民族特色的民族文化,提供相应的文化服务,进一步促进易地扶贫搬迁居民“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

参考文献:

[1] 国新办举行易地扶贫搬迁工作新闻发布会[EB/OL].http://www.scio.gov.cn/xwfb/gwyxwbgsxwfbh/wqfbh_2284/2020n_4408/2020n12y03 r/index_m.html.

[2] 邱俊柯.嵌入性理论视角下易地搬迁农户的双重融合路径研究[D].南昌:南昌大学,2023.

[3] 习近平: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

[4] 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N].人民日报,2022-10-26(001).

[5] 新华社.政府工作报告——2023年3月5日在第十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EB/OL].https://www.miit.gov.cn/threestrategy/dtzx/zhzx/art/2023/art_dcaff613f553429ea2556a5f679c162a.html.

[6] 南丹县统计局.2022年南丹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EB/OL].http://www.gxnd.gov.cn/sjfb/sjfx/t16861944.shtml.

[7] 南丹县人民政府.南丹县概况[EB/OL].http://www.gxnd.gov.cn/zjnd/ndgk/t17159197.shtml.

[8] 南丹县人民政府.南丹县气候概况[EB/OL].http://www.gxnd.gov.cn/zjnd/zrdl/t14474.html.

[9] 李怀,宋帮福.村庄易地迁移的社会基础和动员逻辑[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22(6):26-38.

[10] 谢晶晶.贫困农户对易地扶贫搬迁政策实施满意度分析——以安徽省金寨县为例[J].淮南师范学院学报,2021,23(2):33-38.

[11] 白曲日.凉山州发展特色农业的几点思考[J].智慧农业导刊,2022,2(12):77-79.

猜你喜欢

易地扶贫搬迁少数民族地区脱贫攻坚
信息化技术在扶贫工作中的应用
易地扶贫搬迁户的识别:多维贫困测度及分解
播州区易地扶贫搬迁“七个一”新模式的实践与启示
打赢脱贫攻坚战,民主党派如何作为
十八届五中全会以来的脱贫攻坚——基于新闻联播相关报道
少数民族地区大学数学范式教学探析
论湘西地区刑事和解制度的适用
天柱县整合涉农资金的实践与思考
天柱县少数民族地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思考
少数民族地区居民消费结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