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质生产力视角下园艺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研究

2025-02-20涂攀峰李娟化青珠

智慧农业导刊 2025年4期
关键词:新质生产力数字化转型园艺

摘" 要:随着园艺产业向智能化、数字化方向转型,行业对专业人才提出更高的要求。传统的园艺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已难以适应这一变化,亟需通过改革创新,培养具备扎实理论基础、现代技术应用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复合型人才。该文在新质生产力视角下,分析当前园艺专业人才培养中存在的实践教学薄弱、产学研结合不紧密、教育内容更新滞后、教学方法单一等问题。针对这些挑战,该文提出强化实践教学、深化产学研合作、更新课程内容、创新教学方法和建立创新能力培养平台等改革路径,旨在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跨学科思维和创新素养,以满足现代园艺产业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通过这些改革措施,高校园艺教育将更好地适应行业发展的趋势,为园艺产业的智能化、数字化转型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

关键词:新质生产力;园艺;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能力;数字化转型

中图分类号:C961" " " 文献标志码:A" " " " " 文章编号:2096-9902(2025)04-0112-06

Abstract: As the horticulture industry transforms into intelligence and digitalization, the industry has put forward higher requirements for talents. The traditional talent training model for horticulture professionals has been difficult to adapt to this change, and there is an urgent need to cultivate compound talents with a solid theoretical foundation, modern technology application capabilities and innovative thinking through reform and innov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ew-quality productive forces,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current cultivation of horticulture professionals, such as weak practical teaching, weak integration of industry, academia and research, lagging update of educational content, and single teaching methods. In response to these challenges, this paper proposes reform paths such as strengthening practical teaching, deepening industry-university-research cooperation, updating course content, innovating teaching methods, and establishing an innovative ability training platform, aiming to improve students' practical ability, interdisciplinary thinking and innovative literacy to meet the needs of modern horticulture industry for high-quality talents. Through these reform measures, horticulture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will better adapt to the development trend of the industry and provide strong talent support for the intelligent and digital transformation of the horticulture industry.

Keywords: new-quality productive forces; horticulture; talent training model; innovation ability; digital transformation

随着全球科技的迅猛发展,新质生产力已逐渐成为推动各行业生产效率提升和产业升级的重要动力,新质生产力是指通过引入信息技术、数据驱动和跨学科创新等手段,实现生产效率的显著提升[1]。与传统生产力相比,新质生产力不仅关注物质生产的效率与质量,还强调信息的获取、分析与应用对生产过程的深层次改造。

作为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园艺产业正从传统的手工劳动逐步向智能化、数字化方向转型。新质生产力的引入为园艺产业带来了新机遇,但也对园艺专业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新质生产力在园艺领域的核心体现在数字农业技术、智能设备的应用和数据分析能力的提升上。这些技术手段能够提高生产的精确性、效率和可持续性,诸如智能灌溉系统、无人机监控作物生长、自动化种植设备等技术的广泛应用,已显著改善了园艺生产方式。

然而,传统的园艺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已难以完全满足行业快速发展的需求[2]。当前,许多高校的园艺专业教育仍然以理论教学和基础技能培训为主,未能充分引入现代数字技术,并且缺乏对学生综合素质与创新能力的系统培养。这导致园艺人才的培养无法与产业发展的需求保持同步,行业现在不仅需要掌握传统植物栽培、病虫害防治技能的从业者,更亟需能够应用数字技术、具备跨学科知识和创新思维的复合型人才。

因此,如何在新质生产力的背景下,改革传统教学模式,培养出既具备扎实理论基础,又能熟练应用现代技术并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成为高校教育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3]。本研究旨在探讨如何在园艺专业教育中有效融入新质生产力的理念,推动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进而更好地适应行业发展的新需求。具体而言,本文将分析当前园艺专业教育模式存在的不足之处,并从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实践培训等方面提出系统性的改进建议。通过这些改革,期望为园艺产业的发展提供更多具备高素质、技术能力强且富有创新精神的专业人才,从而助力园艺行业的智能化、数字化转型。

1" 园艺专业人才培养现状与问题分析

尽管当前的园艺专业教育在人才培养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尤其是在传统技能和理论知识的传授上为行业输送了大批从业人员,但面对新质生产力带来的技术革新和行业转型需求,现行的人才培养模式依然存在明显的不足。

1.1" 实践教学环节薄弱

当前,园艺专业的教学体系中理论教学占据了大部分时间,而实践教学的比重明显不足,导致学生缺乏足够的动手实践机会,难以在实际操作中提升对新技术的掌握和应用能力。尽管学生通过理论课程掌握了园艺生产的基本原理和技术,但在面对现代园艺中的智能灌溉系统、无人机监控、自动化种植设备等新兴技术时,由于缺少实际操作经验,常常难以将书本知识转化为具体的实践能力。这种实践能力的缺乏,不仅让学生在应对生产中的实际问题时感到束手无策,也使他们在现代园艺技术的应用和创新中缺少灵活性和适应性。实践教学的不足还直接影响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由于实践经验匮乏,学生在解决复杂生产问题时缺少有效的应对策略,难以满足行业对于具备跨学科背景和实际操作能力的复合型人才的需求。这一不足在新质生产力背景下显得尤为突出,现代园艺行业的发展要求从业者不仅能够掌握传统的园艺技能,还需具备较强的技术应用和创新能力,以应对行业快速发展的挑战[4]。此外,由于许多高校在实践教学方面的资源有限,现代化设备的引入不足,导致实践内容较为陈旧,未能紧跟行业发展的最新趋势。学校中缺少与智能化和数字化技术接轨的设施和设备,使得学生无法在学习过程中接触到如物联网、数据分析和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种种条件的限制,进一步压缩了学生实际操作的机会,错失了学习并掌握新技术的宝贵时机,也让他们在进入职场后难以迅速适应行业需求。

1.2" 产学研结合不够紧密

产学研结合被认为是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途径之一,尤其在园艺行业这样以技术应用为导向的领域,理论与实际生产的紧密结合尤为关键。尽管许多高校已经意识到产学研结合的必要性,并与企业和科研机构签订了合作协议,开展了形式上的合作活动,但在实际操作中,这种合作往往流于表面,缺乏深度融合,难以实现真正的互惠互利。例如,许多高校与企业的合作通常局限于短期的实习项目,缺乏持续性和系统性[5]。学生在这些短期实习中,往往只能参与简单的生产流程或辅助工作,无法深入了解行业的整体运作与技术发展。由于时间短暂,学生在实习中缺乏长期在真实生产环境中进行深度实践的机会,导致他们难以积累足够的实践经验和技术应用能力。此外,这些短期实习项目也常常以观摩为主,缺少实际动手操作,学生难以在这些活动中获得对新技术的深入理解和应用经验。科研成果与教学资源的转化不充分也是产学研结合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之一。高校和科研机构的前沿技术和最新科研成果往往难以及时融入园艺专业的教学内容,导致教学与行业发展的前沿技术和趋势脱节。学生在校期间,未能及时接触和学习行业中的最新科研进展和技术应用,无法掌握推动产业创新和发展的核心技术。这使得毕业生在进入职场后,难以适应现代园艺行业中快速发展的技术需求,影响了他们的职业竞争力,总之,产学研合作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未能充分发挥[6]。

1.3" 教育内容更新滞后

教育内容的及时更新是确保人才培养质量与行业需求同步的关键。然而,当前园艺专业的课程内容往往较为陈旧,未能及时反映出行业发展的最新趋势和技术前沿。尤其在面对新质生产力带来的挑战时,园艺产业正在快速迈向数字化、智能化和跨学科合作的方向,但许多高校的课程设置仍然集中在传统的园艺知识和技能培训上,诸如植物栽培、病虫害防治等基础内容,缺乏对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的系统介绍和应用培训[7]。这种滞后的课程设置,导致学生在校期间难以接触和掌握现代园艺的最新技术,毕业后在职场中面临知识和技能脱节的困境,无法满足现代园艺行业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削弱了其职业竞争力。特别是在当下的园艺产业转型期,现代园艺产业的发展不仅需要传统的园艺技能,还需要具备跨学科知识、掌握前沿技术并拥有前瞻性视野的高素质人才。由于课程内容未能紧跟行业的变化趋势,学生在理论学习上往往停留在旧有的知识框架内,缺乏对智能化设备、数据分析技术、数字农业等关键领域的深入理解。因此,教育内容的滞后,不仅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效果,还限制了其职业发展潜力,使得毕业生在竞争激烈的就业市场中处于劣势。

1.4" 教学方法单一,缺乏创新

目前,园艺专业教学仍然以传统的讲授式课堂为主,教学方法相对单一,难以满足新质生产力背景下对创新型人才的培养需求。学生在课堂上大多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缺乏自主思考、独立探究和创新能力的锻炼。这种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式,过度强调知识传授,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力培养,导致学生在应对复杂的实际问题时常感到束手无策。与此形成对比的是,基于项目学习和问题导向学习等创新型教学方法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思维及团队协作能力,但在园艺专业的教学中,这些创新教学模式的应用仍然较为有限[8]。现代园艺行业的快速发展要求学生不仅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还需具备强大的实践动手能力、跨学科的协作能力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创新思维,而传统的以讲授为主的教学方式难以实现这些能力的培养。其次, 实践教学的创新也相对滞后。学生在实验室或课堂上进行的实验往往是预设好的情境,缺乏与现代园艺产业实际需求相结合的真实场景训练,尤其是在新技术(如物联网、智能设备、数据分析)方面的应用较为不足。由于学生缺少与真实生产环境对接的机会,导致理论与实践脱节,难以将所学知识转化为实际操作能力[9]。同样值得关注的是,教学评价体系也主要以书面考试为主,过分依赖理论知识的考核,忽视了对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跨学科协作能力的综合评估。这种评价方式不仅无法全面衡量学生的实际能力,还进一步削弱了学生参与实践和创新的积极性。长期以来,师生互动相对有限,教学过程缺乏灵活性和创造性。这种单一、固化的教学方式,难以适应园艺行业快速发展的需求,不利于培养能够胜任现代园艺产业转型要求的高素质人才。

1.5" 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不足

随着新质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园艺行业的技术革新加速,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创新能力已成为衡量现代人才水平的重要指标。然而,许多高校并没有为学生提供足够的创新平台或机会,或者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重视不够,使得学生在创新实践中锻炼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严重不足。例如,学生在校期间很少有机会参与到现代园艺技术的创新应用中,使其在毕业后无法迅速适应快速发展的行业需求,而且创新实践的缺乏也导致学生的学习过程更加依赖既定的知识体系,而不是通过自主探索和实验创新来培养应对复杂现实问题的能力。除此之外,现行的评估机制也未能充分支持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当前的评估体系主要集中在对理论知识的考核,尤其是通过书面考试来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虽然这种评估方式能够考察学生对基本知识的掌握情况,但对创新思维、实践能力和综合应用能力的评估则明显不足。没有针对创新实践的考核体系,意味着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缺少明确的创新目标和动机,无法在课堂之外激发主动创新的意识和能力。由于创新激励的教学与评估体系缺乏,学生在园艺行业新技术和新应用方面的创造力被大大限制。他们在面对实际问题时,往往倾向于采用传统解决方案,而缺乏提出创新性解决方法的勇气与能力。长期缺乏创新实践和创新能力考核的环境,不仅削弱了学生主动创新的动力,还导致他们在职业生涯中的竞争力受到影响。

2" 园艺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路径

随着园艺行业逐渐向智能化、数据驱动方向转型,市场对园艺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现代园艺产业需要的不仅是具备扎实园艺知识的人才,更需要能够操作和运用先进技术、具备跨学科合作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在此背景下,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应着重提高学生的数字化技能、跨学科思维及实践能力,以适应市场和行业的需求。

2.1" 强化实践教学,提升学生动手能力

为了应对当前园艺专业实践教学薄弱的问题,高校需要加大实践教学的比例与深度,提供更多的实际操作机会,使学生能够在真实场景中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有效结合,增强动手能力和创新应用能力。首先,增加现代化设备的投入是至关重要的。高校应积极引入与园艺行业同步的现代化技术设备,如智能温室、无人机、物联网设备和自动化种植系统等。这些先进的技术设备能够帮助学生熟悉并掌握行业的最新技术,使他们具备操作智能农业设备的能力,提升技术应用的水平。通过对这些设备的操作与维护,学生不仅能够深入理解园艺生产中的技术原理,还可以在生产过程中灵活运用。

其次,深化实践教学内容是提高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核心举措。高校应当设计更多基于真实生产流程的实践课程,结合物联网、大数据和智能化设备的实际应用,使学生能够参与到从数据采集、分析到生产决策的全过程中。通过这些课程的设置,学生可以在真实的生产场景中应用所学的理论知识,锻炼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实践教学不仅应涵盖基础的园艺操作技能,还应着重培养学生在面对智能化设备、数据分析等新技术时的综合运用能力,促进他们具备跨学科的实践能力。

此外,建立校内外实践基地是强化实践教学的重要保障。高校应与园艺企业、科研机构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创建校外实践基地,使学生能够在真实的生产环境中接受实践训练。这些实践基地应配备现代化的园艺设备,提供丰富的实践机会,帮助学生了解行业的最新发展动态,熟悉先进的生产技术[10]。与此同时,高校也可以在校内建设智能农业实验中心,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校内实践机会。在这些实验中心,学生可以自主操作先进的园艺技术设备,并在模拟生产环境中进行实验与创新。通过校内外实践基地的建设,学生在校期间将有机会通过多层次、多形式的实践活动,逐步提升动手能力和创新应用能力。

2.2" 加强产学研深度合作,构建创新人才培养平台

为了有效解决园艺专业中产学研结合不够紧密的问题,高校应加强与园艺企业、科研机构的深度合作,构建系统化的创新人才培养平台,从而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高校应与企业、科研机构建立长期稳定的双向合作平台,使学生不仅能够参与短期实习项目,还能深入企业与科研机构的实际生产与研究过程中。通过这种双向合作,企业可以为高校提供最新的行业动态和技术需求,高校则根据这些需求调整课程设置和研究方向,实现教学与产业需求的无缝对接。学生通过参与企业和科研项目,不仅能够了解最新的行业技术,还可以将所学知识应用于真实生产环境中,提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11]。

产学研合作的深化应以实际项目和科研课题为基础。高校应通过校企合作的科研项目,让学生在导师和企业专家的指导下参与科研课题和技术攻关,推动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通过这种参与,学生不仅可以提高科研素养和技术能力,还能够培养创新思维和团队协作能力,企业也能通过合作了解前沿技术的应用情况,推动产业与技术的同步发展。通过这一深度合作,学生能够在实践中逐步培养出创新思维,并锻炼他们的独立科研能力。

建立园艺行业导师制度也是深化产学研合作的重要途径之一。高校可以邀请行业内的技术专家、企业高管和科研人员担任校外导师,定期为学生提供讲座、技术培训和研讨会,帮助学生了解园艺行业的最新发展趋势和技术动态。行业导师不仅能够提供实践经验和行业见解,还可以帮助学生拓宽职业视野,增强他们对行业需求的理解。通过与行业导师的交流,学生可以获得更多的职业指导,并参与行业的技术创新与发展项目。另外,高校应积极推动科研成果向教学内容的转化[12]。科研机构的前沿技术和最新研究成果应及时融入高校的教学内容,确保学生在课程学习中接触到最前沿的技术和理念。这样,学生能够学到与实际应用相关的前沿技术,并具备将科研成果转化为实际生产力的能力。高校还可以通过定期举办产学研论坛、技术交流会等活动,促进学术界、企业界和科研机构之间的沟通与合作,搭建更多的互动平台,推动创新人才的培养[13]。

2.3" 更新课程内容,紧跟行业技术前沿

针对课程内容滞后问题,高校亟需对教学内容进行及时更新,确保课程设置与行业的最新发展趋势保持同步,培养学生的前瞻性思维和跨学科能力。首先,应将新兴技术引入到课程体系中。物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等新兴技术已经在园艺行业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高校应主动增设这些相关课程,将现代科技与园艺学科有机结合。通过引入这些前沿技术,学生不仅能够掌握传统园艺的核心知识,还能全面了解并熟练应用这些数字化、智能化工具,提升对现代农业生产技术的理解。这不仅将帮助学生建立起适应未来产业变革的能力,还能够为他们在数字化园艺行业中创造更多职业发展的机会,显著提高就业竞争力。通过这种技术与学科融合的课程设置,学生将更好地应对未来行业变化,具备在实际操作中应用新兴科技的能力。

与此同时,跨学科的课程设计同样是应对园艺行业日益复杂化发展需求的关键策略。高校应通过与计算机科学、工程学、数据科学等领域的合作,推动跨学科课程的建设,使学生能够拥有更加多元化的知识背景和技能储备。这样的多学科融合不仅能拓宽学生的视野,还能培养他们从多个角度思考问题、解决实际难题的能力。在园艺行业转型加速的背景下,这类复合型人才尤其重要,他们既能胜任传统园艺技能的工作,又能在技术复杂的环境中快速应对新的挑战,提供具有创新性、跨学科的解决方案。这将使其具备极高的行业适应能力,能够在技术快速更新的背景下保持竞争力。

课程内容的灵活化和前沿性也是确保学生所学知识不过时的关键所在。高校应建立动态的课程审查与调整机制,定期对课程进行评估与更新,确保新兴技术和行业最新发展趋势能够及时融入教学体系。通过这种灵活的课程管理机制,学生将始终学习到最新的行业发展动态和技术前沿,避免知识滞后,增强其在现代园艺行业中的适应性。具备这种前瞻性视野的学生将在未来园艺行业的快速发展中处于有利位置,不仅能够迅速适应新技术,还能在行业创新中发挥重要作用,成为推动技术进步和行业发展的重要力量。

2.4" 创新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主动性与创造力

在现代教育中,创新教学方法主张打破传统单一的传授模式,转向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式,通过各种灵活多样的教学策略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的主动性和创造力。园艺学科具有高度的实践性,学生不仅需要掌握理论知识,还需要具备实际操作能力。项目式学习是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有效方式[14]。通过设定实际项目,如植物园设计、生态农业方案的制定等,学生可以在真实情境中应用所学知识,锻炼解决问题的能力,并激发创造力。例如,在某学期的课程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设计并实施一个小型园艺项目,诸如校园绿化或社区花园建设。学生不仅要考虑园艺植物的选择、栽培技术的应用,还需要思考环保、成本控制等问题。在项目过程中,学生需要自主学习相关技术并协作完成项目,这不仅提高了学生的主动性,还激发了他们在园艺设计和实施方面的创新思维[15]。

在此基础上,高校还应丰富教学评价体系。传统的教学评价主要依赖书面考试,难以全面评估学生的综合能力,因此,建议通过项目成果展示、团队合作评价和创新设计考核等方式来考察学生的多方面能力。项目成果展示能够考察学生的创新性与实践能力,团队合作评价通过成员互评与教师评估来衡量学生的协作能力与贡献度,而创新设计考核则重点评估学生提出的解决方案的可行性与创新性。通过这种多维度的评价方式,高校能够更全面地评估学生在实践中的表现,确保学生在实践和创新能力上获得全方位的锻炼。

最后,加强师生互动与个性化指导也是提高学生创造力的关键。在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的互动对于学生的创造力激发至关重要,教师不仅应是知识的传授者,更应是学生创新思维的引导者。通过定期的个性化指导,教师可以针对每个学生的学习特点提供定制化的学习建议与反馈,帮助他们找到自己的兴趣点并深入探究。例如,复旦大学的创新实验班采用导师制,导师通过定期个性化指导,帮助学生提高自主研究能力,激发其创造力。

2.5" 建立创新能力培养平台,促进学生创新意识与实践

针对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不足的问题,高校应加大对创新实践的支持力度,通过完善平台建设和创新教育资源的提供,推动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的提升。首先,设立创新实验室和创业基地是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关键措施。高校应为学生提供专门的创新实验室、科技创新中心以及创业孵化基地,鼓励学生在这些平台中通过实际操作来锻炼和提升创新能力。在这些环境中,学生可以将课堂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际问题相结合,将创新创意转化为具体的应用项目,不仅促进了知识的消化吸收,也增强了其实践操作能力。同时,创业孵化基地可以为有创业想法的学生提供资源支持和技术指导,帮助他们将创新构想进一步拓展为实际可行的创业项目。

其次,推行创新项目和竞赛机制也是激发学生创新潜能的重要手段。高校应定期举办创新项目比赛、科研项目评选以及创新创业大赛,为学生提供展示和实践创新技术的平台。通过这些竞赛,学生可以自主探索技术难题,并在挑战中提升自身的创新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与此同时,竞赛的过程还能为学生提供实践经验,锻炼他们在复杂问题中寻找解决方案的能力。这不仅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还能提升他们在科研和技术开发中的综合素质,使其具备应对未来复杂问题的能力。

此外,完善创新能力评估机制也是推动创新教育的必要环节[16]。当前的评估体系往往过于关注理论知识的掌握,缺乏对学生创新思维和实践成果的综合评估。因此,高校应在评估体系中增加对学生创新思维、实践能力以及项目实施成果的考核,确保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明确创新目标,并通过切实的考核机制获得创新激励。这种创新评估机制能够激发学生的创造力,让他们在学业中不断挑战自我,追求技术创新,逐步形成扎实的创新能力和实践经验。

3" 结束语

新质生产力为园艺专业人才的培养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挑战。通过教学模式的创新、实践教学的改革、跨学科合作的推进以及国际化视野的拓展,园艺教育可以更好地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需求。未来,随着数字化和智能化技术的进一步应用,园艺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仍将持续深化。高校应及时调整教学方案,培养出真正符合产业需求的复合型园艺人才。

参考文献:

[1] 洪帅,茹婷,李果.新质生产力对商贸流通业高质量发展的影响:考虑产学研合作的调节效应[J].商业经济研究,2024(12):16-20.

[2] 林争春,袁媛,陈青青.智慧农业背景下花卉栽培学课程教学改革探索[J].安徽农学通报,2024,30(2):117-120.

[3] 文铮,张佳林.新质生产力视域下高职数字营销教育创新路径[J].湖南邮电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4,23(2):94-98.

[4] 张永玲.新时代背景下大学生“慢就业”现象破解路径[J].中国就业,2023(12):49-51.

[5] 张春明,钱之骋,李圣训.校企联动模式下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探索[J].印刷与数字媒体技术研究,2024(3):142-150.

[6] 刘岗.高等教育产学研一体化办学模式面临的困境和对策[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22(1):28-31.

[7] 李敏怡.数字教育出版路径探索[J].新闻研究导刊,2020,11(24):178-180.

[8] 薛其勤,李金堂,刘杰,等.基于全产业链的园艺实践教学改革研究——以潍坊科技学院贾思勰农学院为例[J].教育教学论坛,2020(2):227-228.

[9] 缪四红.高校创业教育对学生创业行为的影响机制研究[J].就业与保障,2024(1):130-133.

[10] 王一涵.行业特色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机制与路径[D].武汉:华中农业大学,2022.

[11] 金国,崔秀芳,刘金娜.面向卓越工程师的“四融合”培养模式探索[J].高教学刊,2024,10(16):57-60,66.

[12] 张丰,袁安萍,刘秋,等.应用型本科高校产学研融合双赢模式的建设途径[J].科教导刊,2023(26):7-10.

[13] 李玉英,张君,马霄航,等.产科教融合背景下高校环境类专业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践研究[J].大学(教学与教育),2024(3):147-150.

[14] 金娥.基于项目式学习的《现代教育技术应用》课程学习框架的设计与实践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21.

[15] 雷俊丽,张耀峰,胡凡,等.基于项目驱动的高等学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4,21(5):122-124.

[16] 席岩.“一带一路”倡议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路径[J].中国成人教育,2018(3):68-71.

猜你喜欢

新质生产力数字化转型园艺
以科创基地建设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
何为“新质生产力”?
支持科技创新成财政提质增效新出口 发展“新质生产力”蕴含投资新机会
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到“新质生产力”
欢迎订阅2022年《北方园艺》
园艺系
园艺
我和园艺村的约会
试论融合创新思想对新时期图书策划和营销的指导作用
《华盛顿邮报》转型的实践与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