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质量发展视域下中华农耕文化与绿色经济协同发展的机遇、挑战与路径

2025-02-20李婵滕传姮

智慧农业导刊 2025年4期
关键词:农耕文化绿色经济协同发展

摘" 要:高质量发展背景下,中华农耕文化与绿色经济协同发展能够激发经济发展的活力、创新力和竞争力,但也面临着农业绿色发展不平衡、生活消费绿色化有限、自然资源要素短缺和环境污染存在等挑战。为推进农耕文化与绿色经济相互促进、融合发展,可探索建立理念协同、教育协同、体验协同和产业协同4种实施路径。

关键词:高质量发展;农耕文化;绿色经济;协同发展;路径

中图分类号:F323" " " 文献标志码:A" " " " " 文章编号:2096-9902(2025)04-0099-05

Abstract: In the context of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Chinese farming culture and green economy can stimulate the vitality, innovation and competitiveness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but it also faces unbalanced green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e, limited greening of living consumption, shortage of natural resource factors, and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There are other challenges. In order to promote the mutual promotion and integrated development of farming culture and green economy, four implementation paths can be explored and established: conceptual collaboration, educational collaboration, experience collaboration, and industrial collaboration.

Keywords: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farming culture; green economy;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path

中华农耕文化具有与大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体现出了天人合一思想,是渗透着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文化类型。高质量发展视域下,这种文化直接指向绿色经济发展坚持的价值观,既为绿色经济发展凝魂,也为绿色经济发展塑形,与绿色经济发展是同向同行的,是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方式。

1" 中华农耕文化与绿色经济协同发展的机遇

在国家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进程中,农耕文化与绿色经济发展同向同行,两者深度融合发展孵化出更多的新质生产力,助推乡村全面振兴。

1.1" 乡村振兴战略全面推进

党和国家高度重视乡村振兴,自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以后,中共中央、国务院连续发布中央一号文件,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进行总体部署,《中华人民共和国乡村振兴促进法》《“乡村振兴 法治同行”活动方案》为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保驾护航。习近平总书记在2023年春节前夕视频连线看望慰问基层干部群众时指出,“新时代的乡村振兴,要把特色农产品和乡村旅游搞好[1]”。2024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新时代推动中部地区崛起座谈会上讲话强调,“高质量推进粮食生产功能区、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和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建设,打造一批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确保粮食等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2]”。

1.1.1" 乡村振兴战略为农耕文化与绿色经济协同发展提供了传承抓手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如果不从源远流长的历史连续性来认识中国,就不可能理解古代中国,也不可能理解现代中国,更不可能理解未来中国。”农耕文化是发展着的,有着强大的生命力。在推进乡村文化振兴的进程中,在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下,一系列政策出台,明确绿色发展是顺应自然、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发展,是用最少资源环境代价取得最大经济社会效益的发展,是高质量、可持续的发展。我们要坚定不移走绿色发展之路,推动绿色发展空间格局,持续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广泛推行绿色生产生活方式,逐步完善绿色发展体制机制,携手共建美丽地球家园[3]。

1.1.2" 乡村振兴战略的全面推进为农耕文化与绿色经济协同发展提供发展路径

乡村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在文化振兴的进程中,农耕文化得到了传承、发展与创新。农耕文化被赋予时代意蕴,与现代经济、生活联系起来,将文化实践与观念养成,文化需求与资源供给、表达形式与内容实质结合起来,激发了乡村文化旅游产业的活力。地方特色元素得到进一步挖掘,地方文旅特色得以发扬光大。如广西崇左宁明县积极挖掘农耕文化经济活力,2023年组织大型骆越根祖祭祀大典、潮玩三月三·相约游广西——首届广西民族文化旅游推广季等系列活动,吸引区内外旅游观光融合,提升地方知名度,乡村旅游经济活力四射,在全国经济增幅缓慢的大背景下,实现旅游收入创历史新高。据官方数据,仅2023年五一期间,该县接待游客17.05万人次,同比增长126.43%,实现旅游收入1.05亿元,接待游客和旅游收入均创历史新高。

1.2" 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

科技引领发展,创新又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2024年两会期间,“新质生产力”成为热词。那么,什么是新质生产力呢?2024年1月3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指出,“概括地说,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4]”。根据这一定义,绿色农业发展中的科技创新因素就是引领新质生产力的关键,给绿色农业发展带来广阔的发展空间。

1.2.1" 农业科技成为绿色农业发展的重要支撑

贯彻落实关于实现农业现代化“依靠农业科技进步,走内涵式发展道路”的要求。当前,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物联网和量子通信等新兴技术已经成为农业绿色的重要技术支撑。农业信息技术广泛应用在农业种植、畜牧业养殖以及水产品养殖行业中。例如,在农业种植业生产前端,物联网技术应用于土壤干湿度检测,分析营养成分,为播种、种植提供土壤条件分析,确保土地条件有利于农业种植。在农业种植生产中间环节,无人机、卫星遥感技术、自动驾驶技术和农业气象等技术有效为农业生产节省人力物力财力,确保高效种植。在农业种植产后环节,农业自动收割、分拣技术可有效提高工作效率,生态加工技术对农产品进行精深加工,大大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

1.2.2" 《农业绿色发展技术导则(2018—2030年)》为绿色农业发展保驾护航

绿色发展是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底色,蕴含着绿色、环保、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也是中华农耕文化的时代内涵。为支撑农业绿色发展,推进农业高质量发展,农业农村部于2018年制订了《农业绿色发展技术导则(2018—2030年)》,导则从研制绿色投入品、研发绿色生产技术、发展绿色产后增值技术、创新绿色低碳种养结构与技术模式、绿色乡村综合发展技术与模式、完善绿色标准体系[5]等七大方面25个要点对农业绿色发展主要任务进行了详细的阐述,有效指引各地农业绿色发展的方向和步伐,各地家庭农场也纷纷探索绿色发展的路径。如四川开江县鸿发家庭农场重视和追求技术进步,运用饲料配方、畜禽粪污无害化治理等技术,开展高保准生猪养殖,开展产业化经营,荣获2019年全国家庭农场典型案例。

2" 中华农耕文化与绿色经济协同发展面临的挑战

农耕文化与绿色经济协同发展存在机遇的同时,也面临着挑战,如农业绿色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仍然存在,生活消费绿色化有限,自然资源要素仍然短缺,环境污染还是存在。

2.1" 农业绿色化发展不平衡

农业绿色发展是农耕文化与绿色经济协同发展的主要途径。但是,受传统观念、基础设施、经济效益的影响,我国农业绿色化发展的程度不够深入,农耕文化理念带动绿色发展的动力不够足,农业绿色技术不够多,农业绿色发展反哺农耕文化传承与创新力度不够。国家和地方政府部门高度重视传承农耕文化,加大投入建设和开发农耕馆、农耕文化基地等,但是与行业、企业的融合不够深入,一些农耕馆需要日常维护,入不敷出,农业观光旅游开发又普遍重营利,存在一定程度上“破坏性的建设”,农耕文化遗产在新时代“活”起来的办法不够多。

2.2" 生活消费绿色化有限

近年来,随着生态文明建设的深入开展,村民的绿色发展意识逐渐觉醒,但是由于农村人口数量庞大,受教育水平不高,传统观念根深蒂固,从整体上看,生活消费绿色化还是不容乐观的,主要表现在优质绿色农产品供给不足、生活消费绿色化不足2个方面。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提升,人民群众对优质农产品的需求越来越强烈,但是,受当前农业绿色科技水平不足的影响,绿色农产品的生产方式主要还是以传统的种养殖手段为主。而传统的种养投入高、产出少,价格高,只能满足一部分人的生产生活需求,难以满足人们的生活消费需求。

2.3" 自然资源要素短缺

农耕文化强调“天人合一,道法自然”,自然资源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基础。过去为了追求经济发展,农村的自然资源受到了极大的破坏和浪费。虽然,近年来党和国家政府持续开展以保护自然资源为目的决策部署,但由于过去破坏过多,影响较大,目前农村农业发展的自然资源仍然短缺,主要表现为耕地的质量不高,林木资源有限。据《2019年全国耕地质量等级情况公报》调查结果显示,全国耕地质量平均等级为4.76等,其中1—3等(高等地)仅占耕地总面积31.24%[6]。整体上看,耕地质量不高,产出就不会高,农业绿色高质量发展必然受阻。由此可见,耕地质量不高是目前农业绿色发展的制约因素之一。

2.4" 环境污染仍然存在

经济发展进程中,农业环境污染的现象一直存在,虽然近年来国家加大了对农村农业环境的治理力度,但是环境问题仍然存在,主要表现为水污染和农业面源污染。根据2024年3月国家生态环境部中央生态环保督察新闻发布会通报,被督察省份存在不同程度污水设施建设滞后、污水处理设施运行管理不到位等问题。

3" 中华农耕文化与绿色经济协同发展的路径选择

农耕文化与绿色经济协同发展,在助推经济高质量发展过程中相互促进,其融合发展路径主要有理念协同、教育协同、体验协同和产业协同4种。

3.1" 理念协同

农耕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核心内容,是中华文化一张鲜明标签,几千年来对中华民族的生产、生活方式以及生活习惯产生深远的影响。农耕文化不仅仅只是一种意识形态的文化价值理念,而是人类认识自然,处理与自然和谐关系的准则与法宝。

虽然到了现代,随着经济的发展以及生产方式的转变,人们在追求经济效益的驱动下,利用科技的发展改造自然,征服自然,取得了短期、片面的发展,走了不少的弯路、错路,致使我们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受到了污染,生态平衡受到了破坏,大自然以气候变暖、空气污染、水质污染、土地流失、土壤碱化和自然灾害增多等各种方式警告人们,引起人们的重视。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大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基本条件。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必须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7]。因此,农耕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对实现绿色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绿色发展呼唤发展方式、经济结构、技术攻关的转型与突破,这其实也是古代“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时代体现。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可以说是绿色发展必须把握的第一纲领,而这恰恰又是农耕文化的核心要义所在。所以,农耕文化与绿色经济发展在发展理念上是一致的,是相互促进,又是相互影响的,两者是协同共生的关系。

3.2" 教育协同

教育是推动农耕文化与绿色经济协同发展的重要手段,承担农耕文化传承与创新,传授绿色经济知识和技能的任务,教育协同表现在以下3方面。

第一,学校教育的多元化协同。学校是开展农耕文化传承与教育的重要场所,绿色经济发展理念贯穿各教育层次,学校教育的多元化协同主要表现在以下5方面:一是文化知识宣传一体化推进,尤其是一些农类院校,对农耕文化与绿色经济协同发展的宣传已然是常态,有些甚至已经形成学校的特色品牌;二是学科的渗透,将农耕文化的过去、现在和未来融入到教育教学中,将绿色经济发展的理念融入到专业学习中;三是校本课程的开发,依托当地农耕文化与产业,开发适合学校使用的校本教材;四是建设校内农耕文化园或农耕馆,如广西梧州农业学校农耕文化展示馆及畜牧科技展示馆;五是建设农耕实验田,开展学校农耕活动,让学生在学校能够切切实实地参与农耕劳作,将理论学习与实践劳动结合起来。

第二,民间教育的实践协同。农村天地广阔,是宣传、保护、继承和创新农耕文化精髓的重要依托,承载着农耕文化与绿色经济协同发展教育的重任,民间教育的实践协同主要有以下3种形式:一是参与田间地头的农耕活动,在真实的劳动中学习耕作知识与技能,体验劳动的辛劳与喜悦;二是融入绿色发展理念,推动农村土地资源的保护和利用,净化土地环境,促进生态系统的保护和修复;三是利用农业绿色新技术,提高农业产量的同时,加强农业生态资源的保护与利用,推进农业绿色可持续发展。

第三,校企行的活动协同。企业和行业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农耕文化与绿色发展理念的传承与创新必须有企业和行业的导向和依托,只有这样,学校的教育才能对接企业需求和行业发展趋势,因此,学校、企业与行业三方在教育过程中的活动是协同推进的。学校层面的活动一般有农业专业技能竞赛、知识竞赛等;企业层面的活动一般有智慧农业技术、新型种植技术、无人机技术应用大赛和创新创业大赛等;行业层面的活动一般有农民丰收节、农耕文化节、开渔节等。可以看出这3个层面的活动是由易到难,由单一到复杂一体化推进的活动整体。

3.3" 体验协同

中国人具有根深蒂固的乡土情怀,乡土情结是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现象。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墨客向往“悠然见南山”的田园生活,时至今日,即使生活在大都市,到了周末或者节假日还是会到周边的农村郊区观光旅游,回归田园生活,纵情山水大自然之间。农业观光休闲旅游,成为绿色旅游的一种增长方式。这种旅游经济,唤起了人们对农耕文化传承与创新的重视,创造了对美丽乡村建设的需求,是一种绿色的农业发展方式。

在城市,各级各部门通过农耕文化宣传、教育,农耕文化馆建设,城市博物馆展览等形式,开展农耕文化传承与创新,让农耕文化走进城市生活,走进校园,走进学生,走进新时代,在城市的喧嚣与忙碌中沉淀岁月的厚重,承载泥土的芬芳,沁人心脾。都市人随时随地可以感受、体验农耕文化的精髓,在农耕文化的滋养中汲取营养。比如广西柳州古人类遗址白莲洞洞穴科学博物馆、玉林五彩田园、桂林龙胜龙脊梯田景区和南宁古骆越大型稻作文化祭祀遗址群等,以其丰富的物质遗产和文化内涵让人感受到农耕文化的魅力。一些与农耕文化习俗有关的节日,也日渐变得热闹和隆重起来,通过举办一些别开生面的庆祝活动,逐渐为更多人所知并受到社会和人民群众的欢迎。比如广西“三月三”壮族民俗文化节,通过近年的宣传与推广,让全国人民知道了广西人民唱山歌的内容是与农耕文化有关的,火遍全网的五色糯米饭是绿色天然的,广西山水是山清水秀的……历经岁月沉淀的农耕文化赋予广西文旅时代生机和活力,推动广西文旅产业再上新台阶。

3.4" 产业协同

农耕文化赋予绿色经济以深厚的文化内涵、价值引领和精神力量,绿色经济则为农耕文化传承与创新提供物质基础,两者交融互动,促进产业的发展、机构的优化,推动社会发展的车轮滚滚向前。

3.4.1" 农耕文化与绿色农业的协同

农耕文化滋生于华夏大地,是农业经济发展的结晶。按照当前我国产业机构分类,农业包括种植业、畜牧业、林业、渔业和副业。我国是世界人口大国,粮食问题关乎14亿多人口的国计民生。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业发展任何时候都要走绿色可持续发展道路。种植养殖、林业种植与保护、渔业及副业都需要坚持“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自然规律,按规律办事。《“十四五”全国农业绿色发展规划》提出,到2025年,绿色农业发展全面推进,制度体系和工作机制基本健全,科技支撑和政策保障更加有力,农村生产生活方式绿色转型取得明显进展[8]。更具体一点就是提高资源利用水平;保护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产地环境得到好转,化肥、农药的使用量减少,有效遏制农业污染;改善农业生态系统,土地、草原、森林和湿地的生态功能得到强化,生态系统更加平衡稳定;增加绿色产品的供给,提高农业生态服务能力;增强节能减排效果,空气质量提高。以上的种种目标都是农耕文化在农业经济发展的具体导向,引导我们走科技兴农、质量兴农的道路。

3.4.2" 农耕文化与绿色工业的协同

工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命脉,工业的发展不断推动社会进步。根据工业和信息化部印发的《“十四五”工业绿色发展规划》,“十三五”期间工业能源结构偏煤、能源效率偏低的状况没有得到根本性改变,重点区域、重点行业污染问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资源环境约束加剧,碳达峰、碳中和时间窗口偏紧,技术储备不足,推动工业绿色低碳转型任务艰巨[9],这些形势和问题全部指向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问题,这也是农耕文化的核心内容。因此,发展绿色工业需要在遵循自然规律的基础上,遵循经济规律。

3.4.3" 农耕文化与绿色服务业的协同

服务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推动服务业绿色转型,关系到我国可持续发展、高质量发展的战略目标。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服务业的绿色发展能够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强大的动力支持。近年来,数字技术服务在绿色服务业中异军突起,催生移动支付、平台经济等多种新模式和新业态,降低了生产、流通、消费等环节的能源消耗和碳排放,新能源经济发展提速增效,推动绿色消费转型升级。农耕文化与第三产业绿色发展同向同行,在新时代焕发时代活力。

3.4.4" 农耕文化与绿色产业协同的典型模式

当前,农耕文化资源与国民经济产业融合得较为紧密的模式主要为农耕文化与农业高质量发展相结合,农耕文化与乡村振兴相结合,农耕文化与文旅产业相结合等。根据地方的特点,各地挖掘乡村特色资源,打造乡村旅游全产业链,乡村旅游采摘园、休闲农庄、乡村营地和乡村民宿等新业态层出不穷,形成了许多乡村旅游特色发展模式,如文化民俗体验型、城郊休闲游憩型、景区景点依托型和特色产业带动型等[10],在带动消费、促进乡村发展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成绩。此外,还有地方探索绿色科技提升农业农村生产,融入农业产业链发展环节,赋能乡村振兴,提振农耕文化自信。

4" 结束语

高质量发展背景下,农耕文化与绿色经济协同发展迎来了巨大的机会,也存在着现实的挑战。在协同发展过程中理念协同、教育协同、体验协同和产业协同4种路径使农耕文化焕发时代活力,赋能绿色经济发展,助推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

参考文献:

[1] 新时代的乡村振兴要把特色农产品和乡村旅游搞好[EB/OL].https://news.cnr.cn/dj/sz/20240720t20240720_526803617.shtml.

[2] 习近平主持召开新时代推动中部地区崛起座谈会强调:在更高起点上扎实推动中部地区崛起[EB/OL].https://www.moj.gov.cn/gwxw/ttxw/202403/t20240320_496404.html.

[3] 赵安平,李梅芳.我国农业绿色发展现状、成效及问题[J].农业工程,2024,14(6):77-87.

[4] 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EB/OL].http://jhsjk.people.cn/article/40247809.

[5] 农业农村部关于印发《农业绿色发展技术导则(2018—2030年)》的通知[EB/OL].https://www.gov.cn/gongbao/content/2018/co

ntent_5350058.htm.

[6] 2019年全国耕地质量等级情况公报发布[EB/OL].https://www.gov.cn/xinwen/2020-05/13/content_5511129.htm.

[7] 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EB/OL].https://www.gov.cn/xinwen/2022-10/25/co

ntent_5721685.htm.

[8] 农业农村部 国家发展改革委 科技部 自然资源部 生态环境部 国家林草局关于印发《“十四五”全国农业绿色发展规划》的通知[EB/OL].http://www.moa.gov.cn/nybgb/2021/202109/2021

12/t20211207_6384020.htm.

[9] 工业和信息化部.“十四五”工业绿色发展规划[EB/OL].https://www.gov.cn/zhengce/zhengceku/2021-12/03/5655701/files/4c8e1

1241e1046ee9159ab7dcad9ed44.pdf.

[10] 程明,吴波,陈国庆.新时代农耕文化与绿色经济协同发展研究[J].农业经济,2021(9):47-48.

猜你喜欢

农耕文化绿色经济协同发展
从农业谚语看壮泰民族的传统农耕文化
绿色经济发展问题探析
“天府农耕·响水六坊”项目SWOT分析及对策研究
绿色经济方法研究
山东省旅游产业与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协同发展探析
日本发展绿色经济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新常态与贵州经济发展
发展潘集特色乡村旅游业的措施
知识产权与技术标准协同发展之策略探析
协同发展背景下德州市发展生态农业的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