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堡茶产地野生茶树的主要性状与资源利用
2025-02-20张丽华陈偲吴锐军
摘" 要:广西是茶树的起源中心,这里野生茶树资源种类丰富,分布面广。该文探讨六堡茶产地野生茶树资源的主要性状,涵盖了形态学性状、丰产性、适应性与抗逆性、遗传多样性以及特异性种质资源等方面,六堡茶产地野生茶树的原始性保留多样性的遗传基因资源,为培育茶树新品种提供可能。同时,分析六堡茶产地野生茶树资源的利用价值,诸如特异性茶树种质资源的开发、药用价值的挖掘、茶旅游与文化产业的开拓,旨在为六堡茶产地野生茶树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和实践指导。
关键词:六堡茶;野生茶树资源;性状;利用;原始性
中图分类号:S571.1" " " 文献标志码:A" " " " " 文章编号:2096-9902(2025)04-0056-04
Abstract: Guangxi is regarded as the origin center of tea trees, where wild tea tree resources are rich in variety and widely distributed. The main characteristics of wild tea tree resources in the origin area of Liupao tea are discussed in this paper, covering aspects such as morp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high yield, adaptability and stress resistance, genetic diversity and specific germplasm resources. The primitiveness of wild tea trees in the origin area of Liupao tea retains diverse genetic resources, which provides the possibility for cultivating new tea tree varieties. At the same time, the utilization value of wild tea tree resources in the origin area of Liupao tea is analyzed, such as the development of specific tea tree germplasm resources, the exploration of medicinal value and the exploitation of tea tourism and cultural industries, aiming to provide scientific basis and practical guidance for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wild tea tree resources in the origin area of Liupao tea.
Keywords: Liupao tea; wild tea tree resources; characteristics; utilization; primitiveness
六堡茶原产于六堡镇,这里拥有悠久的制茶历史,距今已有1 500多年,是当之无愧的千年制茶名镇。六堡茶的制作工艺传承久远,与当地丰富的野生茶树资源密切相关。野生茶树的独特基因和特性,为六堡茶的独特风味和品质奠定了基础。广西丰富的野生茶树资源不仅是历史的见证,更是未来茶叶产业发展和创新的源泉。基于野生茶树的优良基因,可以培育出更适应环境、品质更优的茶树品种,开发出别具特色的茶叶产品,满足市场多样化的需求。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广西的野生茶树资源,对于推动当地茶叶产业的繁荣发展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了解六堡茶野生茶树的主要性状对于深入研究其生物学特性、开发利用以及保护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1" 广西境内野生茶树资源的分布区域
野生茶树资源指存在于天然林及已开发利用的天然林内,且与栽培茶种有较近亲缘关系的茶组植物和未被人类栽培驯化和大量开发的茶树。野生茶树在山区与森林中生长,其复杂的自然生态系统以及多样化的土壤养分,给茶叶的香气与味道带来了极为深远的影响。研究野生茶,不仅能够将茶树种质资源的进化历史加以揭示,也能为现代茶树育种提供宝贵的遗传资源。六堡茶是我国著名黑茶品种之一,野生茶树资源有着得天独厚的价值。根据调查数据,广西区域内有40多个县(市、区)拥有将近500个地点的野生茶树资源,分布面积超出20万hm2。在金秀及其他各县的原始森林与次生林中可见野生大茶树群落,多达数百种。而野生型茶树重点分布在桂西的隆林、百色、那坡等一带和桂南的十万大山等地[1]。20世纪80年代,在百色市右江区(当时为百色县)以及隆林各族自治县,人们发现了数量众多的野生茶树群落。其最大的连片面积约达2 000多亩(1亩约等于667 m2),当中最粗的树径达260 cm,最高的树超过20 m。专家针对基部围径220 cm的古茶树所做的测试数据显示,最大树龄约为550年。2019年9月,中国农科院茶叶研究所国家茶树基因资源与种质创新团队专家前往右江区、德保一带展开现场考察。他们认为,该片区的野生茶树资源在当下国内乃至世界范围内都是独一无二的稀有资源,是当前唯一大规模且连片自然生长的野生茶树基地,其种质资源类型极为丰富,蕴含着多种优良基因,具备重要的商业开发价值[2]。
2" 六堡茶产地野生茶树的主要性状
2.1" 形态学性状
金秀野生茶树的树型分为乔木、小乔木及灌木3种类型,六巷茶树属乔木或小乔木,白牛及圣堂山茶树属乔木,共和、六段、杨柳屯及东温茶树属灌木。树姿大多呈半开张状态,仅圣堂山、八角林中长有白牛的野生茶树树姿直立。乔木型茶树属于原始型,而灌木型茶树则为进化型[3]。和广西十万大山野生茶树资源进行比较,就树型树姿来判别,六巷、圣堂山、白牛茶树归属于金秀茶树当中较为原始的类型,不过相较于云南大茶树,它们则较为进化[4]。通过相关调查得知,金秀的部分野生茶树留存着极度原始的性状。例如金秀21号茶树,其树高与树幅均为12.0 m,最低分枝距地面2.0 m,基部干径有33.0 cm。再如金秀42号茶树,树高大约是12.5 m,基部干径约为52.0 cm,这些茶树均属于典型的乔木大茶树,在圣堂山、白牛等地,类似这样的茶树数量颇为可观。就叶片而言,大叶种属于茶树的原始类型,而中、小叶种则属于进化类型,这体现了茶树在进化过程中的适应性变化。其中,六巷和圣堂山的茶树均为大叶种。六巷和东温的茶树具有“果芽”,其直径大概为1 cm,由十多片幼芽叶层层环绕包裹,呈现出扁果的形状。就花冠直径来说,六巷茶树是最大的,达到了2.36 cm。所以,六巷茶树由于花梗最长、花冠直径最大、花瓣数目最多并且变化最大,从而具备原始性状。白牛茶树的果实较大,果皮厚实,呈现紫红色,果实外有残存的花柱,存在四室果实,同样归属于原始类型[5]。六堡茶野生茶树的原始性意味着拥有独特的遗传基因库。保护野生茶树的原始性有助于保存这些宝贵的遗传资源,为茶树的品种改良和培育提供更多的可能性。对茶树单株主要形态学性状与单株产量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茶树单株产量的变异相当丰富,具备极大的变异选择空间。具体而言,发芽数、叶面积与单株产量存在明显的正相关;但一级分枝数、叶脉对数、树幅等性状和单株产量之间呈现负相关的趋势,该分析结果为选择高产茶树单株提供了理论依据[6]。
2.2" 丰产性、适应性和抗逆性
茶树作为典型的叶用经济作物,其叶子不只是主要的收成来源,更是茶树有效进行光合作用、呼吸作用和蒸腾作用等多种生理代谢过程的重要器官。茶树叶片的解剖构造特性与其遗传属性和所处的生态环境有着密切的联系,生态环境中的光照强度、温度、湿度等因素,也会直接或间接地作用于叶片的生长和结构,进而影响茶树整体的生理代谢过程,显著地突出环境因子的作用或者植物对于环境的适应。这种特性不会因个体栽培条件的变动而发生变化,且经由长期演化形成的这一性状特征是相对稳固的[7]。因此,对叶片解剖结构的鉴定常常被当作衡量茶树丰产性、适应性和抗逆性的重要方法。李凤英等[8]对广西姑辽野生茶树资源的13个株系叶片进行解剖学研究,结果表明,姑辽野生茶树资源的生产力指数在2 471.31~4 295.05,其潜在生产力普遍较高,甚至达到并超过了广西茶树新品种品系的水平。叶绿体是进行光合作用的细胞器,主要分布在叶肉细胞的栅栏组织之中,栅栏组织的密度越大、层数越多,光合的强度就越强,制造和积累的有机物也就越多,茶叶的产量必然就越高。姑辽野生茶树的13个株系,叶片都相对较厚;叶肉的栅栏组织比较发达,细胞排列紧密,含有丰富的叶绿体,栅栏细胞通常为2层。就叶肉解剖结构而言,这13个株系的姑辽野生茶树均具有较强的光合作用能力,丰产性状优良,茶多酚含量尤其高。叶片均有着显著的抗旱、抗寒、抗病虫和适应性强的结构特征。
2.3" 遗传多样性
茶树是异花授粉植物,这种授粉方式促进了基因的交流和组合,增加了遗传多样性。为了确定广西野生茶树种质资源的遗传背景,黄寿辉等[9]在广西的宁明县、金秀县、苍梧县采集了14份地方野生茶树种质资源,并将17个国家级茶树良种当作参照,运用EST-SSR分子标记技术,对广西这3个地方的野生茶树与国家级茶树良种之间的亲缘关系,还有广西地方茶树自身的遗传多样性展开了探讨。结果表明,在广西本地的野生茶树中,不管是同一地区的材料之间,还是不同地区的材料之间,只有金秀1号和金秀3号的遗传相似系数达到0.9,其余两两对比之间的遗传相似系数均未超过0.81。甚至当宁明2号和宁明4号的相似系数分别为0.53和0.64时,就单独聚为一类。很明显,广西野生茶树资源的遗传多样性非常丰富。主要原因是由于广西是茶树亚起源中心,其地理位置独特,自北向南被划分为中亚热带、南亚热带、北热带3个气候带,这种明显的气候差异为茶树的生长提供了多样化的环境条件,使得茶树在适应和演化的过程中形成了丰富的品种和特性。因此造就了丰富多样的野生茶树资源。与此同时,鉴于广西山地广泛分布,山地的阻隔作用形成多样性的微生态环境,阻碍了各茶区之间的基因自然交流,使各个茶区构建成了一处处相对独立的资源库。姚明哲[10]对不同地理来源茶树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水平由高到低排序,依次为广西、云南、广东、福建、浙江、湖北、江西、重庆、贵州、陕西、四川、安徽、湖南;表明广西茶树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水平最高。
2.4" 特异性种质资源
一种茶树的特异性种质资源存在明显区别于其他茶树资源、能够加以辨认的标志性性状。茶叶之中包含了成千上万的初级和次级代谢物,构成了茶叶丰富多样的化学组成,对茶叶的品质、风味和营养价值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特异性茶树资源常常呈现出高氨基酸、高茶多酚、高咖啡碱、低咖啡碱以及高香型品种等特征,具备极大的研究价值以及新品种开发的潜力[11]。茶树资源的类型繁多,遗传性状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其内含的主要成分存在显著差异,像具有高茶多酚的扶绥野生茶、低咖啡碱的德保野生茶等这类珍稀特异的野生茶。凌云白毫茶是一类具备重要开发利用价值的天然药用植物,其芽叶肥硕健壮,粗长且柔软,满覆着白毫,毫毛密集而修长,毫色洁白如雪、晶莹剔透,还具有一种天然的清幽香气。此茶叶富含诸、茶多酚、氨基酸、果胶和多糖等生理活性物质,具备优良的饮用品质和独特的药理作用,深受消费者的喜爱[12]。如果茶叶内含成份氨基酸总量大于或等于5.0%,便可认定是高氨基酸特异性茶树种质资源。当茶多酚总量大于或等于25.0%时,便可认定是高茶多酚特异性茶树种质资源;只要芽叶颜色为白色、黄化或者紫红色,便可认定是特异茶性茶树种质资源[13]。茶叶的香气是由茶树品种、生长环境、加工工艺以及存储条件等众多因素相互作用、共同影响而决定的。迄今为止,700多种香气物质已从茶叶的挥发性成分里得到鉴定,不同的化合物表现出了不同类型的香型。六堡茶具有多样的香气类型,像陈香、槟榔香、荷叶香和参香等等。在这当中,陈香型六堡茶是最为传统的,同时也是占据市场份额最大的一种产品[14]。
3" 六堡茶产地野生茶树的资源利用
3.1" 特异茶树种质资源的开发
野生茶树资源中含有的许多特异性状如高茶多酚、低咖啡碱、高茶氨酸、高茶黄素和高抗性基因源都可以直接利用,还可作为远缘杂交基因和嫁接基因累加的高科技育种材料而实现突破性育种[15]。以石崖茶为例,石崖茶的原产地在广西的金秀、平乐、昭平县等地,属于野生茶的类别。其生长于大森林里的悬崖峭壁之上,依靠汲取岩石中的矿物质存活,属乔木型的大叶种。叶色为绿色,叶肉厚实丰满,叶缘平整且笔直,不见锯齿,叶形是披针形或者长椭圆形。该茶存在3个独特之处:其一,叶片的蜡质层厚实,光泽性极为强烈,在阳光的照射下,叶面闪闪发亮,抗逆性极强。其二,用该茶制作的产品具备一种特殊的“韵味”,极具魅力。其三,富含黄酮类物质,其含量在20%以上。因为黄酮类有着杀菌、消炎、解毒的功效,所以能够医治伤寒病,优化血管渗透性能,增进血管壁弹性,防范动脉硬化,降低胆固醇指数,强化心肌功能,降低血压,促进维生素的吸收与同化,抑制细菌生长,有利于消化等。近年来,其在广西已成为一种珍贵的物品,并成为主产地的一种特色产品,产品供不应求,发展前景良好[16]。
覃秀菊等[17]对广西贵港市壮帽山地区野生茶资源的分布规律进行了考察和研究,发现一批低咖啡碱高茶多酚特异珍稀茶树资源,这种茶叶的水浸出物含量在50.5%~55%,而茶多酚的含量介于26.6%~32.3%,咖啡碱的含量则在0.2%~3.45%。通过特异野生茶树种质筛选,可以为茶树新品种选择创造条件。根据柳州九万山野生茶树遗传多样性和亲缘关系的ISSR分析结果,柳州九万山野生茶树大部分单株在相似系数大于0.51的类群中,说明遗传基础相对一致、亲缘近、遗传性稳定。这是因为其分布地带特殊,受山地隔绝和小型气候影响,基因交流受阻。少部分单株在相似系数小于0.51的类群里,表明野生茶树群体间亲缘关系较远,具有遗传多样性。野生茶树特性加上长期进化和自然选择,形成复杂亲缘关系,可为野生茶树单株间杂交育种的亲本选择和杂种优势的利用提供理论基础,易于选出性状超越亲本和适应性比较强的新品种[18]。
3.2" 药用价值开发
科学研究表明,六堡茶产地野生茶树所含的化学成分具有一定的药用价值。其茶多酚具有抗氧化、抗菌消炎、降脂减肥等功效。而茶叶中咖啡碱的主要功效之一是提神醒脑,清除疲劳,提高工作效率;杏仁具有润肺、止咳、平喘的作用。可以提取其中的有效成分,开发成保健品或药品,为人类健康服务。比如,以六堡茶产地野生茶树提取物为主要成分的降脂胶囊,经过临床试验,在降低血脂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效果[17]。
3.3" 茶旅游与文化产业开发
古茶树具有科学价值、景观价值、文化价值和产业提升价值[19]。六堡茶野生茶树所在的地区通常拥有优美的自然风光和深厚的茶文化底蕴。可以将这些地区开发成茶文化旅游景点,吸引游客前来参观,体验采茶、制茶的过程,感受茶文化的魅力。比如,在一些茶园开设茶文化体验活动,游客可以亲手采摘野生茶树的茶叶,并在专业师傅的指导下制作属于自己的六堡茶,这种独特的体验不仅能增加游客的参与感,还能促进当地旅游业的发展。对于科研机构和院校来说,六堡茶产地野生茶树是珍贵的研究对象。通过对其生长环境、遗传特性、化学成分等方面的研究,可以为茶树的种植、品种改良、茶叶加工等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同时,也可以将野生茶树作为教育资源,开展科普活动,让更多的人了解茶树的生态和文化价值,培养人们对自然和传统文化的尊重与保护意识。
4" 结束语
六堡茶产地野生茶树的主要性状使其成为宝贵的自然资源。通过与其他茶树品种的比较,更凸显了其独特性。在合理利用的同时,采取有效的保护措施,能够确保这一资源的可持续发展,为六堡茶产业的繁荣和生态环境的平衡作出贡献。应当充分认识到保护野生茶树的重要性,采取切实可行的行动,让这些古老而珍贵的植物在未来继续发挥其独特的价值。
参考文献:
[1] 覃思思,罗舒靖,邱勇娟,等.广西茶树种质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制约因素与对策[J].南方园艺,2021,32(3):88-91.
[2] 沉睡千年“茶矿”每年可出百亿“金叶”[EB/OL].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49787095206389015amp;wfr=spideramp;for=pc.
[3] 黄亚辉,卢政通,吴春兰,等.广西金秀野生茶树的形态学特征研究[J].福建茶叶,2014,36(1):14-21.
[4] 陈亮,虞富莲,杨亚军,等.茶树种质资源与遗传改良[M].北京: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
[5] 黄亚辉,卢政通,曾贞,等.金秀野生茶树资源的特征及开发现状[J].中国茶叶,2015,37(7):22-23.
[6] 吴春兰,陈莹玉,黄亚辉.茶树幼龄期形态学性状与单株产量相关分析[J].茶叶学报,2015,56(2):97-104.
[7] 朱燕,黄亚辉.广西金秀野生茶叶片解剖结构特性与性状关系的研究[J].中国野生植物资源,2015(4):16-21.
[8] 李凤英,邱勇娟,邓慧群,等.广西姑辽野生茶树叶片解剖结构及特性分析[J].广东农业科学,2014,41(24):33-36,2.
[9] 黄寿辉,温立香,彭静茹,等.广西部分地区野生茶树遗传关系EST-SSR标记分析[J].广西植物,2019,39(6):821-830.
[10] 姚明哲.利用ISSR和EST-SSR标记研究中国茶树资源的遗传多样性和遗传结构[D].杭州:浙江大学,2009.
[11] 俞滢,梁子钧,张磊,等.福建特异茶树种质资源研究进展[J].茶叶学报,2023,64(6):1-12.
[12] 廖献就,覃凤英,蒙娴,等.凌云白毫茶多糖的提取和含量测定[J].广东化工,2016,43(24):33-34.
[13] 马蕊,杨颖香,黄菡.秋茶特异性品种筛选与利用[J].广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4,17(2):55-61.
[14] 庞师婵,刘宝贵,梁光志,等.不同工艺对六堡茶香气及品质成分的影响[J].农业研究与应用,2024,37(1):14-22.
[15] 尹杰,牛素贞,宋勤飞,等.黔西南州野生茶树的性状特征及品质分析[J].浙江农业学报,2013,25(4):782-786.
[16] 覃秀菊,陈新强,陈春芬,等.广西特异性茶树种质资源综述[J].中国农村小康科技,2006(10):37-38,45.
[17] 覃秀菊,陈佳,梁月超,等.贵港系列特异茶树资源的优选与适制性鉴定[J].南方园艺,2022,33(4):25-28.
[18] 刘彤,葛智文,陈涛林,等.柳州九万山野生茶树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的ISSR分析[J].南方农业学报,2015,46(11):1943-1948.
[19] 温顺位,徐代刚,刘学,等.铜仁市古茶树和野生茶树资源调查与保护利用[J].贵州农业科学,2014(7):145-1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