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数字经济时代河北部分农村地区居民金融素养研究

2025-02-20孙星魏泽昊邓东雅

中国集体经济 2025年5期
关键词:数字经济金融风险乡村振兴

摘要:随着数字经济时代的发展,提高农村地区居民的数字金融素养对于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文章以农村地区居民金融素养为核心,结合数字经济时代金融素养的数字化特征,实地调研石家庄市正定县吴兴村和保定市易县的诸多乡村,调研结果显示农村地区居民数字金融素养受金融素养限制、受数字产品使用水平限制、存在年龄结构不平衡、教育宣传渠道不足等问题,建议优化农村居民数字金融素养相关政策、提升农村数字金融服务的质量与效率、加强数字金融素养的教育和宣传工作,助力数字经济时代乡村更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数字金融素养;数字经济;乡村振兴;金融风险

国务院印发的《“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指出,要全面加快金融数字化转型。进一步明确了将所有金融活动(合法和非法)全部纳入金融监管、促进数字金融规范并有序创新。2022年,我国数字经济规模达到50.2万亿元,排名位于世界第二,占我国GDP比重为41.5%,可以看出,数字经济已经成为稳增长促转型的重要引擎①。随着我国数字经济转向高质量发展、步入健康发展新阶段,农村地区居民金融素养的数字化特征愈发明显。

数字经济时代赋予了金融素养新的内容,即数字金融素养。数字金融素养包含于金融素养,又被称为数字金融能力。近几年关于数字金融素养的研究逐渐增多,但是对于数字金融素养的定义尚没有一个统一的衡量标准。在国际范围内,早期对数字金融素养的定义主要涉及对各类数字平台的了解程度以及相应的使用频率(Prasad等2018),随后逐渐拓展。当前,普遍接受的做法是将数字金融素养分为四个主要维度,这些包括:对数字金融产品与服务的了解,使用数字金融产品与服务的实践经历,对数字金融风险的认知,以及管理与控制数字金融活动的能力(Setiawan等2020)。数字金融素养代表数字经济时代下金融素养的新范畴与新方向,它是在应对当前快速进展的数字金融环境时所必需的关键技能,并体现了居民通过参与数字金融市场以满足其经济需求的能力(李靖远和于文成2023)。

国内方面普遍认为我国居民数字金融素养偏低,并且存在结构不平衡。张海霞和赵景峰(2023)认为我国居民的金融素养水平普遍偏低,在金融素养的提升方面仍存在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郭苏豫(2021)认为农户的数字金融素养不高,难以利用数字技术获得金融服务。较低且发展不平衡的数字金融素养必然对金融和经济的发展产生影响。星焱(2021)认为农村地区在金融素养和能力发展方面明显落后,与城市居民之间存在显著的“教育鸿沟”,这一差距限制了数字普惠金融在农村地区的应用和普及。傅巧灵等(2022)认为数字鸿沟问题和金融素养问题是阻碍经济欠发达地区和贫困群体更多地受益于数字普惠金融发展的关注重点,中国贫困地区的农村居民在金融知识、行为、态度和技能等各方面的金融素养均低于城镇居民。在对数字普惠金融的理解、接受和应用方面,他们往往表现出一种“自我排斥”的倾向,这限制了他们利用数字普惠金融服务来改善自身福祉的能力。杨碧云等(2023)认为数字鸿沟在抑制居民消费方面的影响,在户主教育水平较低、金融素养较差及年龄较大的家庭群体中尤为显著。这一鸿沟限制了他们通过互联网信息平台获取经济和金融资讯的能力,并可能对那些金融知识较为欠缺的群体造成更为严重的负面效应。

在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背景下,增强农村地区居民的金融素养对于帮助他们防范金融风险、保护个人资产,并支持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具有积极意义。司传宁等(2022)研究了数字金融能力对家庭消费升级的影响,认为数字金融能力提高既能够增加家庭消费总量,也促使家庭从生存型消费向发展型消费和享受型消费转变,也可以显著提高家庭财产性收入、经营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并通过提高收入多样化促进家庭消费升级。因此,本研究通过设计数字经济时代的农村地区居民金融素养调查问卷,在保定易县和正定县农村地区实地调研,从年龄、性别、学历、收入等不同维度分析农村地区居民金融素养的结构特征,为数字经济时代提高农村居民金融素养研究提供实证依据,助力乡村振兴的研究。此外,当前的实地调查研究尚未见融入反映当前数字经济时代特征的数字金融素养要素,而现有相关文献的数据主要来源于西南财经大学在全国范围内执行的中国家庭金融调查(CHFS)。因此,本研究结合数字经济时代下的金融素养数字化特征,尤其是防范化解数字金融风险,能够更加准确地分析农村地区居民数字金融素养。

一、石家庄正定县及保定易县农村金融素养调研情况分析

参考张红玲(2022),根据农村居民社会属性、金融知识和金融行为等影响居民金融素养因素设计出由基础信息、金融理念、金融技能、防范非法金融风险能力、提高金融素养方式五部分组成的调查问卷。

第一部分,基本信息。设置年龄、性别、婚姻状况、文化程度、教育程度、家庭收入等问题,对正定吴兴村及保定易县农村居民金融素养社会属性展开调查研究。

第二部分,金融理念。设置数字金融内容选择、银行利率计算、通货膨胀率判断等问题,对正定吴兴村及保定易县农村居民金融理念展开调查研究。

第三部分,金融技能。设置储蓄、保险、股票、债券、基金等投资相关问题,对正定吴兴村及保定易县农村居民金融技能展开调查研究。

第四部分,防范非法金融风险能力。设置非法集资、电信诈骗相关问题,对正定吴兴村及保定易县农村居民防范非法金融风险能力展开调查研究。

第五部分,提高金融素养方式。设置数字金融素养教育是否重要、对自身受到的金融素养教育的评价等问题,对正定吴兴村及保定易县农村居民提高金融素养方式展开调查。

本次调研在正定县吴兴村采用集体宣讲,统一填写问卷。在保定易县南百泉村、北百泉村、梁格庄村、南石门村采取入户调研的方式,挨家挨户进行调研。本次调研共发放问卷500份,回收问卷500份,有效问卷427份。

(一)社会属性

本次调研设置了年龄、性别、婚姻状况、文化程度、职业、工作时长、年收入、储蓄金额、投资金额十个居民社会属性相关问题。

在调查样本中,男性所占比例为42.1%,女性为57.9%,性别分布相对均衡,因此性别比例不会影响到数字金融素养的调研结果。年龄方面,50岁以下人群占36.1%,而50岁及以上人群占63.9%,这与我国农村地区老年人口较多的现状相符合(详见图1)。教育水平主要集中于小学和初中学历,共占57.4%,高中及以上学历者则占42.6%,反映出农村地区的整体教育水平较低。关于家庭年收入,五万元以下的家庭占比达到57.3%,显示出农村地区普遍较低的年收入水平。在储蓄行为上,农村居民的年储蓄额在四万元以下的占比为78%,其中二万元以下的占46.5%,这表明农村居民的整体储蓄水平也较低。从投资情况来看,农村居民中年投资金额三万元以下的占比高达95.6%,说明农村居民在投资方面的能力和意识较为有限,几乎不参与投资活动。

(二)金融理念

本次调研涉及的金融理念设置了数字金融内容、银行存款利息、对理财活动的认识、通货膨胀率的认识四个方面的课题。

调研结果表明,在423名受访者中,有83%的村民对数字金融的理解仅限于手机支付和网上银行,其中高达58%的村民仅知晓手机支付,这一数据反映出农村地区对数字金融内容的普及程度仍然较低。在询问关于银行存款利息和通货膨胀率的问题时,仅有14.7%和16.1%的村民能够正确回答,说明他们对于个人利息收益和货币贬值的认识相对缺乏。此外,在询问投资理财的必要性时,有54%的村民认为不必要,这暗示了大多数村民的收入水平尚未达到一定高度,且他们在金融投资理念方面的理解较为浅薄。

(三)金融技能

本次调研关于金融技能方面设置了投资产品选择、支付方式、储蓄、保险、贷款、股票、基金、外汇、金融机构的正确辨认、合法金融产品十个相关方面的题目。

在投资产品选择方面,绝大多数村民(占比83.4%)倾向于选择储蓄和保险,其中60.8%的村民偏好储蓄。这一数据反映出村民们对于投资的热情相对较低,且投资选择主要集中在保险类产品上。在支付方式的选择上,83%的村民常用移动支付和现金支付,其中现金支付的比例为43%,移动支付为40%。这表明尽管仍有相当比例的村民使用现金支付,但支付习惯正逐渐向移动支付转变,显示出数字金融素养正在逐步提升。关于储蓄行为,大多数村民(80.8%)更青睐于通过柜台进行存款,71.2%的村民储蓄主要是出于安全考虑及应急准备,而最近一次存款金额在1000元以下的村民占78.4%,这可能反映了村民的收入水平对其数字金融技能有一定的影响。

在保险领域,有73.5%的村民购买了保险,购买率较高,但主要以医疗险为主(80.4%),购买寿险或车险的村民仅有34.1%,而理财型保险的购买率更是低至3.8%,显示村民的理财意识较为薄弱。在贷款方面,90.1%的村民表示从未有过贷款经历,且对贷款话题表现出一定程度的排斥,表明村民对贷款的理解可能存在误解。在少数有过贷款经历的村民中,89.4%的人贷款额度在5万元以下,主要用于购车。至于股票投资,高达98.6%的村民从未涉足股票市场,甚至96.5%的村民从未听说过股票。同样,在债券、基金和外汇方面,分别有98.6%、98.6%、97%的村民对这些金融产品缺乏了解,说明对多样化金融工具的认识接近空白。在正确识别金融机构方面,69.3%的村民更倾向于关注金融机构的背景和是否得到国家支持,信任国家信用,但对于监管机构和合同条款等重要信息了解不足。当谈及合法金融产品时,71.4%的村民认为银行和农村信用社是正规金融机构,而对保险公司、虚拟货币交易和网络贷款则持有警惕态度,显示出他们具备一定的基础辨识能力。

(四)防范非法金融风险能力

本次调研关于防范非法金融风险能力设置了非法集资防范、非法理财防范、虚拟货币防范、非法荐股防范、非法借贷防范五个相关方面的问题。

在预防非法集资方面,61%的村民表示他们具备防范欺诈的意识,不会轻易受骗。另有17.1%的村民认为虽然有一定的防范意识,但仍需增强相关知识。总体而言,村民们对于防范非法集资较为警觉,不易受骗。然而,有67.4%的村民对非法集资的典型手法,如承诺高额回报和虚构投资项目有所认识,但对于近年出现的新型手段,如境外投资和连锁投资加盟,了解不足,表明需要进一步加强这方面的教育。在避免非法理财产品方面,96.2%的村民表现出较强的抵抗力,尤其是对网络聊天软件中陌生人的警惕性较高。关于虚拟货币投资,96.1%的村民持怀疑态度,认为这些平台缺乏国家信用背书,因此不可信。在防止非法股票推荐和非法借贷方面,分别有97.2%和98.3%的村民显示出较强的防范意识。值得注意的是,村民对非法数字金融活动的防范并非源自高水平的数字金融素养,而是出自他们对未知事物的普遍谨慎。事实上,许多村民对数字金融的了解并不全面或深入,仍需要广泛普及数字金融知识的必要性。

(五)提高金融素养方式

本次调研关于提高金融素养方式设置了对数字金融知识普及的态度、是否接受过数字金融素养教育、对自身接受过的金融教育的评价、了解金融服务和产品的相关渠道、希望获得的金融知识五个相关方面的问题。

在对数字金融知识普及的态度调查中,94%的村民认为普及数字金融知识是重要或非常重要的,显示出村民们普遍对数字金融知识的接受度较高。关于村民们所接受的数字金融素养教育情况,几乎所有村民都表示村委会曾通过广播和发放宣传单的方式,向他们普及了金融风险防范的知识。在评价自己所受金融教育的效果时,多数村民虽然表示已从村内宣传活动中获得了一些关于防诈骗的数字金融知识,但仍然表达了学习更多相关内容的愿望。在获取金融知识的渠道方面,大多数村民主要依赖于互联网、电视、电台、报纸、杂志、社区宣传以及与家人和朋友的交流。至于村民希望获得的金融知识领域,67.3%的村民表示希望了解有关银行卡的知识,同时分别有39.5%和31%的村民对金融安全和经济法律方面的内容感兴趣,这表明村民们对自己的财务管理和法律知识也给予了相当的重视(见图3)。

二、农村地区居民数字金融素养存在的问题

(一)数字金融素养受金融素养限制

总体而言,农村地区居民的金融知识呈现出单一性和局限性的特征,这导致他们对数字金融的理解有限。调研成果表明,农村居民对于储蓄、贷款等金融行为,以及国有商业银行、农村信用社等传统金融机构具备较广泛的认识和了解。然而,对于股票、债券、信托等更为复杂的金融产品,他们的知识则显得相对匮乏,甚至是完全缺乏了解,这种状况可能会影响他们对这些金融产品在数字化进程中的认知和接受度。

(二)数字金融素养受数字产品使用水平限制

调研结果指出,部分农村居民对移动支付持有不信任感、缺乏熟悉度和理解度。这部分人群在日常交易中倾向于使用现金支付或仅在有限范围内采用移动支付,同时,他们对智能数字设备的使用也不够熟练。这些因素严重限制了农村居民对数字金融产品的了解和使用,成为阻碍其提升数字金融素养的主要障碍。考虑到数字金融的发展依赖于智能设备和信息网络的普及,农村地区智能设备覆盖不足及居民操作不熟练的问题,无疑增加了他们进入数字金融领域的难度。

(三)数字金融素养存在年龄结构不平衡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速,部分农村地区出现了“空心村”现象,大量优质劳动力选择进城工作,导致留守农村的人群主要是教育水平较低的老年人和儿童。根据调研结果,老年群体在金融素养方面的水平普遍较低,对数字化产品和其他新兴技术的接受度同样较低,他们使用的电子设备多为功能较为传统的手机,缺乏智能化特性。而那些更愿意接受新事物并且能广泛使用数字产品的青年人,往往选择外出务工或创业,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数字金融服务在农村地区的深入应用,也阻碍了不同年龄农村居民协同提升其数字金融素养水平。

(四)数字金融素养教育宣传渠道不足

调研结果表明,当前农村地区数字金融素养的培养与提高主要依赖于村内广播和宣传活动来进行知识的讲解与普及。这些传统方式未能有效利用现代通信和媒体资源,没有达到多层次、宽领域的宣传效果。目前的宣传手段存在形式单一、内容语言缺乏多样性的问题,这限制了宣传的广泛性和吸引力。

三、提升农村地区居民数字金融素养的建议

(一)优化农村居民数字金融素养相关政策

首先,在涉及数字经济、数字金融、乡村振兴及金融素养的政策文件中,应纳入针对提升农村居民数字金融素养的具体措施,明确旨在逐步减少并根除“数字鸿沟”和“教育鸿沟”,以支持农村经济金融的高质量发展。其次,加强对农村地区非法数字金融活动的监管打击力度,执行“零容忍”政策,确保以强有力的监管态势保障农村地区数字金融活动的正常与规范运行。

(二)提升农村数字金融服务的质量与效率

首先,需通过扩大农村地区的数字金融覆盖范围、提高数字金融的可获取性以及降低服务成本,来减轻农村居民融资难度,支持农民创业,并激发其主动参与经济活动的意识。其次,应增强对农村数字金融基础设施的投资,特别是在优化网点布局和支付结算系统等关键方面,以便为农村居民提供更优质的数字金融服务。最后,要推动针对农村市场的金融产品与服务创新,促进数字金融服务的多样化发展,从而提高农村居民的数字金融消费能力。

(三)加强数字金融素养的教育和宣传工作

首先,应当组织并推广普及数字金融知识的活动,向农村居民明确阐述相关政策、有效传递信息,从而提升他们的数字金融素养及对风险的认知。其次,通过建立数字金融咨询站点等措施,引导农村居民深入了解数字金融产品的功能和用途,扩展他们对数字金融在日常生活和生产中应用的理解。最后,优化在线咨询和投诉渠道,一方面为农村居民设立专门的数字金融服务热线,解答他们在数字金融领域的疑问;另一方面,协调各相关部门处理跨区域的金融产品投诉,以权益保护为基础深化对数字金融的理解与认识。

参考文献:

[1]Prasad H,Meghwal D,Dayama V. 2018.Digital Financial Literacy:A Study of Households of Udaipur [J].Journal of Business and Management,5.

[2]Setiawan M,Effendi N,Santoso T,Dewi VI,Sapulette MS.2020.Digital Financial Literacy,Current Behavior of Saving and Spending and Its Future Foresight [J].Economics of Innovation and New Technology,1-19.

[3]李靖远,于文成.数字金融素养能否助推家庭共同富裕?——基于中国家庭金融调查的研究[J].金融发展研究,2023(06):25-35.

[4]张海霞,赵景峰.加快推进我国数字金融高质量发展[J].宏观经济管理,2023(01):61-68.

[5]郭苏豫.数字金融赋能农业高质量发展策略研究[J].价格理论与实践,2021(12):102-105.

[6]星焱.农村数字普惠金融的“红利”与“鸿沟”[J].经济学家,2021(02):102-111.

[7]傅巧灵,李媛媛,赵睿.数字普惠金融推进脱贫地区乡村全面振兴的逻辑、问题与建议[J].宏观经济研究,2022(06):49-56.

[8]杨碧云,王艺璇,易行健等.“数字鸿沟”是否抑制了居民消费?——来自中国家庭金融调查的微观证据[J].南开经济研究,2023(03):95-112.

[9]司传宁,李亚红,孙乐.数字金融能力、收入多样化与家庭消费升级[J].消费经济,2022,38(06):70-80.

[10]张红玲.辽西地区乡村振兴中的农村居民金融素养研究[J].农业经济,2022(04):95-97.

*本文得到河北师范大学科研基金项目(项目编号:L2022B29)的资助。

(作者单位:河北师范大学商学院)

猜你喜欢

数字经济金融风险乡村振兴
金融风险防范宣传教育
构建防控金融风险“防火墙”
大力增强忧患意识 进一步防范金融风险
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动力破题寻路
一个高中生眼中的乡村振兴战略与农村经济
民建贵州省委携手中天金融集团推进“乡村振兴”贵州赫章县结构乡“扶志扶心扶智”项目开工
OECD国家数字经济战略的经验和启示
从数字经济视角解读欧亚经济联盟与丝绸之路经济带对接
数字经济对CFC规则的冲击探究
应对数字经济下的BEPS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