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破局与竞速,国内新能源车市的2025

2025-02-19甄文媛

汽车纵横 2025年2期
关键词:乘用车新能源汽车

带着冲上年销1286.6万辆新台阶的强劲势能,中国新能源汽车向着2025年呼啸而来。这股推动中国汽车产业奔腾向前的核心力量,“十四五”收官之战将交出怎样的答卷?市场格局如何演进?又蕴藏哪些机会?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预计,2025年中国新能源汽车销量将达到1600万辆左右,增幅接近25%。

政策VS市场:开年大招能否打开新局面

新历初翻,一份罕见早来的政策大礼包瞄准国内新能源汽车市场等消费领域直直砸了过来。

1月初,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联合发布《关于2025年加力扩围实施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政策的通知》,进一步释放市场潜力。

数日后,商务部等8部门办公厅发布《关于做好2025年汽车以旧换新工作的通知》,提出扩大汽车报废更新支持范围,完善汽车置换更新补贴标准。报废符合条件旧车并购买新能源乘用车补贴2万元,个人消费者转让登记在本人名下的乘用车并购买新能源乘用车补贴最高不超过1.5万元。

业内人士普遍认为,此次政策扩大了补贴覆盖范围,将刺激更多消费者更新换代,直接推动新能源汽车的销量增长,有助于2025年新能源汽车市场份额的进一步提升。

据测算,2025年享受报废更新补贴的乘用车有望超过500万辆,享受置换更新补贴的乘用车超过1000万辆。

之所以有此信心,是因为“以旧换新”的系列政策在2024年确实发挥了不小的作用。去年7月,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印发了《关于加力支持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的若干措施》,以旧换新政策加码翻倍,从补贴额度到方式都发生了重大变化,再加上各地加快政策落地并叠加出台置换更新政策等因素,拉动效果颇为明显,从9月下旬开始,汽车市场热度迅速提升。数据显示,2024年全国汽车报废和置换更新超过650万辆。其中,全国汽车报废更新超过290万辆,置换更新超过370万辆,带动汽车销售额9200多亿元。

国家信息中心正高级经济师徐长明在去年年底曾公开表示,影响2025年车市的关键因素是2024年报废更新政策和置换更新政策的延续性,如能延续,2025年车市总量有望继续增长。

这对新能源汽车市场尤其有利。除了以旧换新系列重磅政策,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副秘书长陈士华指出,2025年国内总体宏观政策环境对汽车产业是比较有利的。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对经济和民生领域改革作出全面部署;202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指出,实施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充实完善政策工具箱,加强超常规逆周期调节,打好政策“组合拳”。

业内分析人士认为,这些强有力的表述并不常见。在某种意义上,“货币政策转向适度宽松”意味着更多经济刺激政策即将出台。特别是此次会上,内需和消费已被列为头号重点工作,相关的增量政策措施也将是2025年政策的重中之重。

大规模基建投资信号也在去年年底释放出来,相关政策也将优先支持城市更新项目。例如国家发改委副主任刘苏社表示,预计在未来五年需要改造的城市燃气、供排水、供热等各类管网总量将近60万公里,投资总需求约4万亿元。汽车行业特别是商用车、新能源商用车都可从中找到更多机会。

还有一重利好,即2025年是新能源汽车购置税免征的最后一年,有利于下半年销量的增长。

兼具“提量”与示范效应的政策在持续发挥作用。例如财政部在去年年末发布《关于进一步明确新能源汽车政府采购比例要求的通知》,规定年度公务用车采购总量中新能源汽车占比原则上不低于30%。这一政策为新能源汽车市场提供了稳定的需求支撑,发挥了政府在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方面的示范引领作用,带动社会资本投入,促进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

为保持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良好势头,各主管部门的相关重点工作也在不断加码。工信部副部长张云明在近日的国新办发布会上表示,将加强企业技术创新,深入实施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加快突破新体系电池等关键核心技术。还要制定促进换电模式发展的指导意见,加力推进公共领域车辆全面电动化试点,深化重点领域推广应用等。

此外,工信部还将优化“双积分”管理政策,探索开展汽车碳排放、汽车动力蓄电池碳足迹管理,推动核算标准和结果的国际互认。

一系列利好已经亮相或发出预告。从量的角度,多数业内专家看好2025年新能源汽车销量的继续快速增长。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预计,2025年中国新能源汽车销量将达到1600万辆左右,增幅接近25%。

车百智库研究部的预测则更为乐观:2025年中国新能源汽车内需加出口的销量预计1650万辆左右,增速约30%;国内渗透率将超过50%,有望达到55%左右。

受春节假期导致1月工作日减少、2024年底需求透支等一系列因素影响,根据中国汽车流通协会乘联分会预测,2025年1月狭义乘用车零售总市场规模约175万辆,同比下降14.6%;新能源汽车零售预计72万辆,渗透率约41.1%。

挑战与风险依然不少。将目光转向全球,中国汽车包括新能源汽车虽然国际竞争力不断提升,出口量年年增势良好,增长空间可观,但面临的外部环境压力在加大,据报道,美国总统特朗普一上任就废除“绿色新政”,宣布撤销对电动车的优惠政策,2月1日更是签署行政令,对进口自中国的商品加征10%的关税。2月4日,我国的反制措施来了:财政部发布《国务院关税税则委员会关于对原产于美国的部分进口商品加征关税的公告》,自2025年2月10日起,对原产于美国的部分进口商品加征关税,其中包括对原油、农业机械、大排量汽车、皮卡等加征10%关税。

还有欧盟,对中国汽车产业的反补贴调查影响企业对欧洲市场的开拓;目前俄罗斯虽是中国汽车重要出口国之一,也面临着高库存、需求不足等困难……2025 年,新能源汽车的出口压力,不会小。

从国内看,目前经济运行仍面临内需不足,部分企业生产经营困难,群众就业增收面临压力等问题。当中国汽车消费进入以“存量替代”为主要特征的时代,加之居民消费信心不足,价格刺激边际效用减弱,内生动力不足,国内汽车市场的实际需求依然偏弱。

对汽车行业而言,近两年“苦”莫过于极度内卷,“痛”首推恶性价格战,不仅影响行业利润甚至制约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价格战VS价值战:选个战场重开一局

3100万与1300万,全行业2024年拼出来的汽车销量硕果。惨烈的市场竞争特别是近两年愈演愈烈的价格战,让不少被穿上童话中“红舞鞋”的企业身心俱疲。

“2025年价格战还将继续,不会停止。”尽管这是意料之中,但从2024年年末到2025年年初,一位位业内专家或车企高层的判断直接掐灭了停战侥幸。

开年以来,比亚迪、奇瑞、长安深蓝、“蔚小理零”等国内品牌,上汽大众等合资企业,迅速以限时直降、现金红包、国补地补政策兜底等多种形式在价格上向用户表示诚意,权益加码幅度大多在万元以上,有的甚至超过4万元。

参与企业的名单还在拉长,竞争将涵盖更多的细分市场和车型级别,从经济型到豪华车,从传统燃油车到新能源汽车,都仿佛穿上了这双价格战的“红舞鞋”。

统计数据显示,2024年1-11月,汽车制造业完成营业收入94561亿元,同比增长3.1%;实现利润总额4132亿元,同比下降7.3%;行业利润率为4.4%,呈现逐月下降的趋势。

在当前这个转型调整关键时期,企业研发费用不断上涨,产品销售周期短。行业整体面临“增量增收不增利”的局面。

车企在不断通过降低成本、优化供应链等方式来维持盈利,虽然加强内部管理、提高运营效率才是正途,但部分企业为了降低成本,选择在产品质量和研发投入上有所妥协。忽视技术创新和产品升级,影响的是整个汽车行业的转型升级进程,也不利于新能源汽车、智能驾驶等新兴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恶意降价、虚假宣传等不正当竞争行为,更是扰乱了市场的正常运行。

业内专家指出,整个行业价格战不仅导致新能源车亏损,燃油车大部分也开始不盈利或利润不佳。优势合资企业也面临着盈亏平衡的挑战。经销商面临的压力更大。

车企代表纷纷呼吁,要打就打价值战,不要打价格战。

价值战是公认的阳关大道、长久大计,却不是眼下每个企业都“选得起”。当初的不为、错为或者是种种原因没来得及“有为”,已经让不少企业没能力甚至没机会去填正确选项。

不是不知道,只是很多当前难以做到。许多企业都在想尽一切办法在惨烈的竞争中不下牌桌、扛住眼前这一“劫”,活下来,徐图之。

2024年下半年以来,国家层面多部门连续发文或公开表态整治内卷式恶性竞争。雷霆之势为行业带来曙光。

“内卷”的根本原因在于同质化竞争,破除“内卷”的关键在于创新。小米创办人、董事长兼CEO雷军“瞎蒙”式造车的痛批言犹在耳。

值得关注的是,一些企业将价格降低与提升产品价值相结合,通过推出更具性价比的产品套餐,如购新能源汽车送充电桩、免费保养、延长质保等服务,增加产品的附加值。

当前,智能化正成为价值竞争的焦点之一。近年来,随着智驾系统成本的下降,降低智能驾驶配置的价格也成为吸引消费者的重要手段之一,一些原本高端车型才配备的L2级及以上自动驾驶功能已经下放到更多中低端车型上,在一定程度上也推动了辅助驾驶技术的普及。

虽然从目前看,价格战将更加激烈,且难以避免。但一个好的迹象是,一批优秀企业深知,至少自己可以决定参战的态度,吉利控股集团董事长李书福在2025新年致辞中旗帜鲜明地表示,吉利不简单地打价格战,而是要长期坚持打技术战、品质战、品牌战、服务战,这是我们的基本经营理念。

乐见其“战”。

电动化VS智能化:竞争局点,加速与竞速

“汽车增量市场进入到以电为主的阶段。”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秘书长张永伟在近期的媒体沟通会上发表如上观点。他指出,目前汽车产业进入平稳的发展阶段,新能源汽车是当前增量的主力之一。经过近三四年的高速增长期,国内市场即将形成传统燃油车与新能源汽车平分市场的局面,新能源汽车正逐渐进入成熟期。其中,乘用车的电动化已经进入常态化发展阶段,而商用车则正好进入快速爬坡期。

值得关注的是,近年来新能源乘用车在下沉市场的良好涨势有望在2025年继续。据了解,2024年,我国三线及以下区域乘用车终端消费进一步释放,新能源汽车增长明显。我国的乘用车新车消费一、二线城市的增速低于三线及以下区域,其中新能源乘用车在三线及以下城市销量增速超过50%,高于一、二线城市的不足40%。

新能源乘用车销量占比也在快速提升,已进入全面市场化发展,销售结构与传统燃油车趋于一致,2025年这一趋势将更加明显。从车型级别看,2024年传统燃料乘用车销量虽普遍有不同程度下降,但目前仍主要集中在A级车这一主力市场,而新能源汽车在这一领域的市占率仅三成左右,2025年将加速渗透。而B级车正逐渐进入家庭,成为拉动新能源乘用车增长的主要力量,并逐渐接近B级传统燃料汽车。

在商用车领域,新能源产品的井喷之势被格外看好。张永伟预计,2025年国内新能源商用车销量有望接近100万辆,增速达到80%。新能源商用车在各个应用领域会快速落地开花,保守估计2025年新能源重卡销量超过11万辆,渗透率突破20%,城市物流配送市场也将快速发展。

相比电动化历经各个发展阶段一路走来,智能化站在汽车电动化普及的肩膀上,大有迅速全面开花之势。智能化技术已经成为汽车产品的重要卖点、车企间竞争的焦点之一。业内人士普遍认为,随着L3级及以上智能驾驶法规趋于完善,车企将在智能驾驶技术方面不断取得重大突破并实现商业化应用,2025年有望真正成为高阶智能驾驶的元年。

当前,中国汽车市场智能化发展的一个显著标志是,高阶智能技术被车企们快速“卷”进10万-20万元中低价车型市场,这也是国内的主流市场。

2025年同样被视为基础智能化快速普及之年。汽车智能驾驶技术将进入全面覆盖阶段。据张永伟透露,2024年,乘用车L2级及以上辅助驾驶的渗透率是55.7%,2025年可能会接近65%,预计再过两年乘用车基础智能化实现普及。从用户角度看,汽车智能化已经由过去“有没有”进入消费者追求既“好玩又好用”的“好不好”阶段,车辆拥有智能化在用户眼中只能拿到“基本分”,这也是市场发展的新阶段。

据了解,比亚迪已计划大规模推广智能驾驶技术,腾势D9全系标配高阶智能驾驶系统,甚至传出起步价车型计划搭载纯视觉方案的智能驾驶系统的消息。奥迪、本田等品牌也与华为在智能驾驶领域展开合作。

更具重大变革意义的是,2025年或将成为AI上车的关键之年。人工智能将与汽车相互成就,实现双赢,汽车研、产、供、销、服务全流程及整车、零部件等各环节都将由浅入深应用人工智能技术,为汽车行业带来全新变革。

随着汽车产业的智能化普及,聚合外溢效应加速。张永伟指出,智能汽车技术可应用于低空出行,助力低空经济;汽车还能演变为深度智能体,涉足机器人产业,形成“飞上去、立起来”的聚合型产业外溢,加速新质生产力在汽车行业落地。

2024年已经被视为国内低空经济元年,而在此之前,已有多家车企陆续成为“造机新势力”。预计2025年,还将有更多行业企业入局。

纯电VS插混、增程:主力军与“增”力军

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统计,2024年我国纯电动汽车销量为771.9万辆,同比增长15.5%,占新能源汽车销量比例为60%,较上年下降10.4个百分点;插混汽车销量为514.1万辆,同比增长83.3%,占新能源汽车销量比例为40%,较上年提升10.4个百分点。

近几年,对消费者用车需求适应性更强的插混、增程车型大量上市,这种产品融合了电动与燃油的先进技术,发挥了融合优势,拓展了新市场,成为带动新能源汽车增长的新动能。

从目前已发布的信息看,2025年将成为各类产品的“大年”。传祺S7智能座舱采用高通8295芯片和科大讯飞AI大模型,插混双模并行,有望在中大型SUV市场取得好成绩。坦克500 Hi4-Z配备800V高压平台、大容量电池和快速充电技术;阿维塔06纯电版将凭借原创设计风格、华为ads3.0“乾崑”智驾系统和鸿蒙车机系统4.0版本,瞄准中高端市场竞争;零跑B10纯电版基于全新leap3.5架构,续航据称超600km,有望以高性价比吸引消费者……

业内专家普遍看好插混、增程车型在2025年的快速增长。从与纯电动车型的市场份额“四六开”,到2025年接近平分秋色也并非没有可能,但主流观点认为纯电动产品仍将占据主导地位。

2024年半固态电池装车应用已初具规模,并有望在2025年加大商业化应用规模,全固态电池或许有望在近两年实现装车验证。磷酸锰铁锂电池、46系大圆柱电池、混合固液电池等动力电池创新性技术进入兑现应用期,800V高压快充车型迎来放量。再加上国内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纯电动车型的里程焦虑、充电时间偏长等影响进一步普及的主要问题得到改善。

预计在2025年,纯电车型仍将占据较大市场份额,尤其是在城市通勤和高端市场。随着充电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和电池技术的进步,消费者对纯电车型的接受度将进一步提高。插混、增程式车型在中高端市场与纯电产品的竞争也将加剧。

继续多元化发展,在竞争中为各种技术路线找到最适合的出路,这既是中国市场的优点,也是解决争议最好的方案。

猜你喜欢

乘用车新能源汽车
汽车的“出卖”
买不买新能源汽车
汽车们的喜怒哀乐
“新能源门”的背后
顺应新能源发展趋势
3D 打印汽车等
直接式TPMS在某款乘用车上的应用介绍
新一代清洁型乘用车柴油机
国内市场主要乘用车型价格表
汽车就要飞起来了等5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