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变革周期:大众重塑竞争力的长跑法则
2025-02-19赵子垚
关闭冗余产能、深化全球合作、聚焦电动化布局,大众正以战略定力穿越产业周期,为行业提供了一份智能时代的生存样本——短期阵痛背后,是终局思维的胜利。
世界经济论坛(达沃斯)主席克劳斯·施瓦布提出,“技术融合正在以惊人的速度重塑世界格局,将我们推向一个历史性的转折点”。因此,在新近的达沃斯2025论坛中,特围绕“智能时代的产业”展开深入讨论,重点探讨企业如何调整商业战略以实现转型,并在短期目标与长期需求之间找到平衡。
在汽车产业,这一重塑趋势尤为显著。回顾2024年中国车市的发展,不难发现,竞争已从简单的市场份额争夺升级为国内外双线扩张的复杂局面。对国内车企而言,这场竞争早已超越了产品层面的较量,演变为关乎生存的深度博弈,整个行业正经历着一场深刻的洗牌。
在这场纷争的表象之下,关于“长期主义”的呼声愈发强烈。可以说,“长期主义”已成为中国汽车行业的共同心声。尽管许多车企已意识到潜在风险并开始未雨绸缪,但如何真正实现长期主义,仍是一个需要不断探索的课题。未来的格局仍在酝酿,答案尚在摸索之中。
值得注意的是,长期主义并非仅是中国汽车产业的独有议题。放眼全球,产业转型仍处于关键阶段,国际巨头同样面临类似挑战。尽管表述各有不同,但核心诉求——增强“韧性”与“灵活应对”的能力——是一致的。无论国内还是国际企业,都需要充分调动资源,突破传统路径依赖,快速构建新的组织形式与解决方案,同时确保高效的内部沟通与协作。
在这一背景下,大众汽车集团或许是“长期主义”思维的一个典型案例。2024年,这家国际巨头的一系列布局、挑战与争议始终围绕着“竞争力”展开。该集团董事会主席奥博穆在接受《法兰克福汇报》的年终访谈中表示,一切调整旨在让大众品牌具备自行投资的能力,而非像过去一样依赖集团的支持性收入,例如来自中国市场的利润。尽管这些改动在短期内看似是为了提升利润回报率,但其更深层的目标是通过对未来前景的清晰规划,以及战略落地的灵活性和适应能力,推动集团旗下13个品牌走向中长期的成功。
当然,无论国内还是国外车企,所有对“长期主义”的践行,终究是为在深刻变革中谋求持久的竞争优势。基于此,从大众在2024年的一系列战略调整中,从关闭冗余产能到深化全球合作,从聚焦电动化布局到重构技术生态,每一步都折射出其对终局思维的坚持。这些看似分散的动作,实则构成了一张紧密的战略网络,展现了大众如何以长期主义为锚点,在变革中重塑竞争力的思考与实践方向。
自我诊断,当断则断
2024年9月,大众汽车集团宣布,考虑关闭至少一家本土整车工厂和一家本土零部件厂,并终止自1994年以来实施的就业保护协议,以进一步削减成本。这一决定背后,既有日益加剧的竞争压力影响,也是奉行长期主义经营的“自我诊断”,进而做出的艰难决定。
奥博穆在一份声明中坦言:“经济环境变得更加严峻,新的参与者正在进入欧洲,而作为制造业基地的德国在竞争力方面正进一步落后。”他的这一论断在该集团业绩报告中得到了印证:2024年上半年,大众主要乘用车品牌的营业利润从同期的16.4亿欧元下滑至9.7亿欧元,降幅显著。
集团首席财务官阿诺·安特利茨进一步指出,大众集团在欧洲汽车市场的年销量较疫情前萎缩了13%,相当于减少了约50万辆汽车的销售,这一数字接近两家工厂的年产量。他警告称:“这一市场已经不复存在。我们还有一年到两年的时间来扭转局面,但必须充分利用这段时间。”
诚然,这一突发事变的背后,当然也有德国本土制造业环境持续恶化的客观因素。慕尼黑经济研究所所长克莱门斯·菲斯特曾指出,部分本土行业如化工和汽车工业正经历萎缩,汽车产量已连续多年下滑。此外,高昂的能源成本和绿党政策下的去工业化趋势,进一步加剧了德国制造业的困境。
这一背景下,2024年第四季度,围绕是否关闭德国本土工厂的谈判引发了一系列罢工和激烈博弈。最终,大众与劳资双方达成了名为“未来大众(Zukunft Volkswagen)”的协议,试图在削减成本与保持竞争力之间找到新的平衡。
根据协议内容,大众方面承诺保障员工工作岗位至2030年底,同时计划在德国工厂通过负责任的方式减少约4000个工作岗位,以适应市场变化。此外,大众管理层也宣布将在五年内减薪3亿欧元。协议还提出对德国工厂引入新的技术和结构,以确保生产的商业可行性。通俗地说,除了将部分产线迁离本土以维持产品竞争力外,大众还对本土各家工厂的生产条线、规划和利用率进行了“排列组合”式的产能优化,以期实现约73.4万辆的年产能削减,应对欧洲市场萎缩和竞争加剧。
与此同时,大众集团零部件部门的重组也在同步推进。未来将聚焦核心零部件生产,力争到2030年实现节省30亿欧元的目标。这一系列调整,既是对当下困境的回应,也是为未来竞争力铺路的必要之举。
流水不争先,争滔滔不绝
就像下棋一样,每一步都需落子扎实,才能在阶段性胜利的积累中逐步迈向最终成功。这正是“长期主义”的核心内涵之一:回归当下,稳扎稳打。对于汽车工业而言,“长期主义”不仅是一种战略视野,更是一种衡量标准——短期利益虽不可忽视,但只要能助力最终目标的实现,它便是长期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种思维模式,也贯穿于大众自我诊断后的行动逻辑之中。
在战略应对上,近一年来,大众的三记关键落子尤为值得品味:
首先是以失败为师。作为欧洲本土电池公司北伏(Northv
-olt)的重要股东之一,大众从北伏的挫折中迅速汲取经验,为其电池业务PowerCo制定了更清晰的发展路径。正如奥博穆所言:“我们对PowerCo有着明确的规划,将在萨尔茨吉特、瓦伦西亚和加拿大圣托马斯建立电池工厂。为了加速产能爬坡,我们将通过与国轩高科的合资企业开展合作,同时在中国进行团队培训和设备调试,为PowerCo的未来打下坚实基础。”这样的布局,不仅是对经验教训的反思,更是大众为掌握电池核心技术迈出的重要一步。
与此同时,大众在技术协同上不断探索新的可能性。在与小鹏汽车展开合作后,大众于2024年进一步选择深化与美国新势力Rivian的合作。据《明镜》报道,大众已接受Rivian的软件技术支持,双方正探讨共享组件与集中采购的可行性。Rivian开发团队为大众设计了一种基于自身技术的新型电子架构,采用七台小型计算机作为控制单元,覆盖逾百款大众车型。这一简化架构不仅降低了成本,还大幅提升车辆电子设备性能,从驾驶辅助到信息娱乐,无不受益于此。保时捷豪华七座车“K1”以及高尔夫电动继任者将率先搭载该架构,而大众在美国市场的新品牌Scout也有望从这一合作中获取技术优势。
在充电基础设施领域,大众同样展现了全球化的合作思维。2025年1月7日,在北美CES展会上,大众宣布与特斯拉达成合作,计划自当年3月起使特斯拉超级充电网络兼容大众电动车型,并于6月起向客户免费发放NACS规格的充电适配器。而仅前一天,大众与小鹏汽车在中国市场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决定在420个城市建设覆盖超过20000个超快充电终端的网络。这种跨界合作,不仅扩大了充电网络覆盖范围,也体现了大众在全球市场对充电基础设施的战略布局。
正确理解趋势、顺势而为,是长期主义的另一种注脚。唯有拥抱新技术,充分利用时代发展的红利,才能精准把握机遇。对于未来的产品规划,奥博穆表示:“我们的品牌已经推出了多款具有吸引力的车型。混动技术是一种出色的过渡方案,能够帮助消费者更快转向纯电动汽车。我们正在评估如何在现有燃油车上增加混动驱动,以及如何将部分电动车改为增程式。尽管电动汽车的转型战略已经明确,但我们必须考虑各地区的法规和客户需求差异。未来几个月,我们将公布整体时间进度。”
由此可见,大众并非急于抢占短期赛道,而是在长期战略的指引下,审慎而灵活地制定行动方针。正如流水奔腾,不争一时之先,却以滔滔之势,涤荡前行。
竞争是一场马拉松
中国市场自然是大众“长期主义”实践发展的重要舞台。正如大众中国董事长贝瑞德所言,当前的市场竞争并非一场短跑,而是一场考验耐力与战略的马拉松。在解读2024年大众汽车集团在华发展情况时,贝瑞德强调:“对于我们在中国的市场业务,市场份额并非评判成果的唯一标准,盈利水平才是首要考量因素。我们重视长期目标,并致力于对未来持续投资。”
根据大众中国2025年1月13日发布的公开数据,2024年,大众汽车集团在华交付了超过290万辆汽车,其中新能源汽车占比20万辆,成功实现了销量目标。在全球范围内,大众交付车辆超过900万台,中国市场销量仍占全球总量的三分之一,继续稳居大众全球最大单一市场的地位。贝瑞德特别指出,第四季度大众的交付量回升至与前一年同期相近的水平,这表明强化产品阵容的举措已初见成效。
展望未来,大众中国的“2030计划”旨在捍卫其在中国市场作为第一国际汽车制造商的地位。贝瑞德表示:“预计到2030年,中国汽车市场整体销量将达到约2800万辆,我们期望占据15%左右的市场份额,年销量达到约350万辆。”为实现这一目标,这家老牌车企选择了一条深度融合本土生态的路径——从技术研发到生产落地,从产品迭代到生态构建,每一步都试图在全球化视野与本土化实践中找到可行方案。
作为大众在德国总部之外最大的研发中心,大众汽车(中国)科技有限公司(VCTC)被视为其在华发展的“技术心脏”。这一中心致力于推动智能网联技术的本土化突破,标志着大众“在中国,为中国”战略进入新阶段。而与小鹏汽车的合作则进一步体现了大众的开放姿态,通过联合开发新一代电子电气架构(CEA),大众借助新势力在智能化领域的敏捷优势,为2026年量产的智能纯电SUV铺平了道路。这种“自主研发+战略合作”的双轨模式,正在为传统跨国车企的技术路线注入新的可能性。
在产品端,大众正在加速本土化平台的推进。其首个针对中国市场A级车开发的纯电平台CMP进展顺利,不仅缩短了30%的开发周期,还实现了40%的成本优化。同时,与一汽、上汽的合作进一步深化,将通过投放18款新车以及大众安徽ID.系列车型的量产,构建起涵盖燃油、混动与纯电的全谱系产品矩阵。
更深层的变革发生在技术生态层面。大众与地平线、中科创达等本土科技龙头的深度捆绑,正在复刻燃油车时代对核心技术的垂直掌控。这种\"技术主权\"的构建将在2025年迎来压力测试:奥迪全新子品牌量产、CMP平台原型车亮相、ID.UNYX智能车型发布——每个动作都在检验\"在中国,为中国\"新范式的成果几何。
在全球汽车产业的马拉松赛道上,大众的长期主义实践揭示了一条穿越变革周期的生存法则——真正的竞争力不在于短期数据的追逐,而在于对终局思维的坚持。2024年,从德国工厂的“断腕式”重组到中国市场的技术协同,从电池核心业务的重新规划到充电网络的更多合作,大众以清晰的战略定力证明:长期主义既非理想主义的口号,亦非牺牲当下的豪赌,而是一种“动态平衡”的艺术——在关闭工厂的阵痛与未来产能优化之间,在裁员降薪的争议与组织韧性重塑之间,在燃油车混动化过渡与纯电终局目标之间,找到持续前行的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