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爱说谚语的母亲

2025-02-19南雁

莫愁·小作家 2025年2期
关键词:仇人恩人俗语

上网时,经常能刷到一些有哲理的谚语,其中一句“小恩养恩人,大恩养仇人”,让我想起母亲经常跟我们兄弟姐妹说的“升米养恩人,斗米养仇人”,这两者其实是同一个意思。不过,我觉得还是母亲的话更形象生动,更通俗易懂 。“升”和“斗”都是计量单位,现在的人可能不太熟悉,但在那个缺衣少食的年代以及更远的古代,它们可是常用词。

1923年出生的母亲没有读过一天书,但像这样的谚语、俗语,在她嘴里是张口就来。

“刀斫的黄豆不如手摘的稻”,说的是什么呢?同样一块农田,黄豆看上去长势喜人,硕果累累,但产量其实比不上那沉甸甸的稻穗。所以,种黄豆远远不如种水稻划算,没有特殊情况,大的地块一般是不种黄豆的,留给水稻生长。

“银河南到北,家家种荞麦;银河东到西,户户织寒衣”,这好像是天文爱好者的发现,又宛若诗人的绝妙好句,从目不识丁的母亲嘴里蹦出来,真的让我大吃一惊。母亲说,春夏之际,银河是南北向的;秋冬之交,它又变成了东西向。在这样不知不觉的位移中,时序悄悄地发生了流转,物候当然也有了更替。

“七坐八爬九个月出牙”,这是用来形容婴儿的。小孩子到七个月时才会坐起来,八个月的时候会爬来爬去,九个月的时候会长出第一颗奶牙。

“处暑萝卜白露菜”,这句说的是种萝卜和青菜的最佳节气。还有“七葱八蒜”,指的是七月栽葱八月种蒜。

“穿不穷吃不穷,算计不到一世穷”,说的是吃穿用度是必要的开支,无论哪家都不要过多地在这方面算穷账,一个家光是省吃俭用是不可能聚财的,更不会发达的,只有全面规划、努力拼搏才有可能发家致富。那时我家虽然很穷,但过年的时候母亲都会给我们买衣服,并想方设法办点好吃的菜,让我们这些小孩觉得新年有盼头。

“六月初二坐一坐,瓜儿茄儿何其多”,这句话比较费解。母亲告诉我们,“坐一坐”就是在水里泡一泡的意思,大意是如果六月初二下雨,农作物就会丰收。古人关于六月初二的农谚有“初一没有初二灵,初二下雨半月阴”“六月初二动了流,七十二天暴不歇”“不怕六月初二淋,就怕六月初二晴”等,这些说法是老一辈农民根据长期观察和经验总结出来的,对农耕和生活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如今虽然可以依靠科学更准确地预测天气,但俗语中的“坐一坐”,在我看来简直是璀璨的“诗眼”。

母亲姐妹四个,她是最小的。我有三个姨妈,她们都活到了八十多岁。姨妈们并不太操心她们的子女,而我的母亲不同,她结婚后生了四个儿女,四十岁守寡后又嫁给了我的父亲。我的父亲游手好闲,整日里在村里晃荡,也不太会干农活。所以母亲跟着我父亲是受苦的,又生了我们兄弟仨,父亲也几乎不闻不问,生活的重担差不多全压在瘦小的她身上。体弱多病的母亲从不说一声苦,把我们姐妹兄弟七个全部拉扯大。

七十九岁那年,一直有病的母亲离开了我们,走的那天正是全年最热的六月初二。母亲没有享过一天福,她的一生是劳累的,是艰难的,是辛苦的,也是不幸的。我不懂大字不识一个的她,为什么能说出那么多精妙的金句,但是那些闪光的语句确实深深地影响了我。这或许就是母亲留给我的最宝贵的财富。爱好文学的我在课堂、演讲或写作中常常佳句频出,这有没有受到母亲的影响呢?我想答案是肯定的。

南雁:原名周华,江苏省如东县洋口镇古坳中学教师。

编辑 """沈不言 ""786559681@qq.com

猜你喜欢

仇人恩人俗语
误传了几千年的俗语,你也是传播者吗?
俗语知多少
客家俗语巧诵读
武功秘籍
如果活,就活出真风度
孤舟渡
报仇
报仇
感恩节
植物词“杏”的国俗语义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