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期溃疡性结肠炎患者使用基于信息-知识-信念-行为模式的延续护理的应用价值
2025-02-19江瑞芳
【摘要】 目的 分析对活动期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实施基于信息-知识-信念-行为(information-knowledge- attitude-practice,IKAP)模式的延续护理干预的效果。方法 选取2023年1月—2024年1月龙岩市第二医院收治的65例活动期溃疡性结肠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护理方法的不同将患者分为参照组和试验组。参照组32例患者实施常规护理干预,试验组33例患者开展基于IKAP模式的延续护理干预,比较2组活动期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的护理效果。结果 试验组的护理满意度、护理依从性高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出院前1天,试验组的肠道症状评分、血管活性肠肽、疾病管理能力评分高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出院前1天,试验组的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ittsburgh sleep quality index,PSQI)评分、焦虑自评量表(self-rating anxiety scale,SAS)评分、P物质低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基于IKAP模式的延续护理措施对活动期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的护理效果十分显著,能强化患者的自我护理技能,增进护患沟通了解,缓解肠道症状,稳定患者身心状态,减轻患者负性情绪,明显提升患者依从性和护理满意度。
【关键词】 活动期溃疡性结肠炎;信息-知识-信念-行为模式;延续护理;疾病管理能力评分;护理满意度
文章编号:1672-1721(2025)03-0076-04" " 文献标志码:A" " "中国图书分类号:R541.4
活动期溃疡性结肠炎属于消化科较为常见的炎症性肠病之一,以20~30岁群体较为常见,病程漫长,极易反复发作[1]。活动期溃疡性结肠炎主要是一种病因尚未明确的结肠和直肠慢性非特异性炎症性疾病,病变局限于大肠黏膜和黏膜下层,病变多发生于直肠和乙状结肠部位,部分患者可延伸至降结肠甚至整个结肠[2]。活动期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症状集中表现为血性腹泻、腹痛、便血、体质量减轻、里急后重、恶心呕吐、高热、面色苍白、肠鸣音减少,部分病情严重患者出现肛周皮肤剥脱、擦伤、肛瘘、肛裂等表现[3]。反复发作的疾病会对患者的身体健康、生活质量、心理健康产生十分严重的影响。临床通常为患者实施手术治疗,能起到十分明显的手术效果,但术后需要养成良好科学的生活习惯和自我管理技能,减小疾病反复发作的可能[4]。在手术治疗活动期溃疡性结肠炎过程中配合相应的护理措施是提高患者疾病管理技能、改善患者身心状态、促进患者预后的基础。本研究选取65例活动期溃疡性结肠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别使用基础护理、基于IKAP模式的延续护理,探究基于IKAP模式的延续护理用在活动期溃疡性结肠炎患者护理中的效果和价值,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23年1月—2024年1月龙岩市第二医院收治的65例活动期溃疡性结肠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护理方法的不同将患者分为参照组(32例)和试验组(33例)。参照组男性20例,女性12例;年龄22~65岁,平均年龄(40.25±3.69)岁;病程5~25 d,平均病程(12.25±2.63)d;体质量指数17.20~28.36 kg/m2,平均体质量指数(21.25±2.12) kg/m2。试验组男性20例,女性13例;年龄21~66岁,平均年龄(40.23±3.72)岁;病程4~24 d,平均病程(12.23±2.61)d;体质量指数17.22~28.38 kg/m2,平均体质量指数(21.26±2.14) kg/m2。2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进行比较。本研究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
纳入标准:经临床诊断均符合活动期溃疡性结肠炎的诊断标准[5];资料完整且同意参与观察;年龄70岁以内,能正常沟通交流;能独立参与此次护理研究,出院后配合随访工作。
排除标准:合并心、肺、肾功能不全或合并肠梗阻、肠穿孔等患者;合并先天性精神障碍或癫痫或严重抑郁症患者;存在手术禁忌证或认知障碍患者;出院后失联或拒绝接受护理观察的患者。
1.2 方法
2组均结合病情严重程度和实际情况开展以下治疗。(1)一般治疗。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合理饮食,避免吃辛辣刺激的食物,比如辣椒、火锅等,以免使病情进一步加重。(2)药物治疗。患者遵医嘱服用阿莫西林胶囊(0.25~0.5 g/次,1次/8 h)、头孢克肟颗粒(0.2 g/次,2次/d)等抗生素药物,起到抗感染作用,也可以合理搭配使用醋酸泼尼松龙片[(0.5~1 mg/(kg·d)]、醋酸地塞米松片(起始剂量0.75~3 mg/次,2~4次/d;维持量0.75 mg/次,2~4次/d)等药物进行治疗。(3)手术治疗。如果病情比较严重或出现大出血的情况,患者可以通过全结肠切除术、回肠造口术等方式进行治疗。
1.2.1 参照组干预方式
参照组患者实施常规护理干预。患者入院后、手术治疗前,观察其情况,如腹泻频率、大便性状,看其体质是否消瘦,是否有口渴、烦心、心悸等情况。对于腹泻、便血患者,应该让患者便后坐浴或肛门热敷,局部涂擦抗生素软膏;需行药物保留灌肠时,宜在晚睡前执行,先嘱患者排便,后行低压盐水灌肠;症状轻者指导患者晚间安然入眠;重型患者应卧床休息,以减轻肠蠕动和肠痉挛。服用药物或采取方法消除症状的临床护理。腹痛者用解痉,控制好用量,以免引起中毒性溃疡性结肠炎扩张。做健康指导,向患者讲解此病的诱发因素、治疗后的效果,保持情绪稳定。嘱咐患者按时正确服药,配合治疗和护理。手术后恢复期间,患者清淡饮食,摄入小米粥、南瓜粥、鸡蛋羹等易消化的食物,避免食用辛辣、刺激的食物,如辣椒、花椒、大蒜等。术后指导患者早期下床运动锻炼,注意术后注意事项。护理至患者出院。
1.2.2 试验组干预方式
试验组患者开展基于IKAP模式的延续护理干预,护理至患者出院。
I(信息)。入院时热情接待患者,全面评估患者的生理、文化、对自身疾病认知、心理等层面的信息,掌握患者的信息和资料,基于此为患者制定针对性的护理计划。使用SAS对其心理展开评估,监测患者生命体征指标的变化后对症处理。出院前留下患者的联系方式、微信等,告知患者出院以后要保持紧密的联系,为出院后护患沟通打下坚实的基础。
K(知识)。(1)定期健康教育。患者入院后,通过多元化的途径和手段,结合患者的文化程度、认知程度、对疾病了解等,开展活动期溃疡性结肠炎相关知识的教学和讲解,提升患者对自身疾病的认知度,使患者明确何种行为和习惯会诱发疾病、如何改变自己的生活习惯等。(2)患者住院期间严格监测血压、血糖、体温等变化,设计针对性的饮食计划,指导患者养成清淡易消化的饮食习惯,确保营养均衡和更容易消化。
A(信念)。(1)患者住院期间,积极开展心理疏导,为患者实施心理安慰,耐心倾听患者内心的想法并表示同理心。主动积极与患者互动沟通,指导患者通过转移自己的注意力放松自己的心情。叮嘱患者家属尽量陪伴在患者身边,多给予患者鼓励、支持和安慰,改善其焦虑、不安等负性情绪。(2)构建微信、公众号沟通桥梁。责任护士每周在微信群中发布关于疾病相关知识的视频、文章等,指导患者仔细阅读,总结出其中的重点,要求患者学习和知晓。第1周发送内容为疾病基础知识、心理自我疏导;第2周发送内容为并发症预防、术后用药和可能发生的意外;第3周发送内容为如何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包括术后一些有益于疾病预后或不良的生活习惯,纠正患者不良行为;第4周,功能训练,指导患者逐渐恢复正常的运动锻炼和活动,以慢走、有氧运动锻炼机体功能。
P(行为)。患者出院前,护士根据患者既往生活习惯、术后恢复情况、康复需求等,设计院后针对性的行为管理方案。要求患者出院后主动配合一系列的康复锻炼,叮嘱患者严格遵循健康锻炼,充分休息,调节情绪,避免心理压力过大。指导患者出院后养成良好的习惯,比如规律作息,避免过度劳累和熬夜。饮食以高热量、富含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的流质或半流质饮食为主。腹泻的患者要注意限制膳食纤维的摄入,出现便秘症状的患者可以适量摄入膳食纤维。多喝水,促进排便。食物尽量选择质软、少渣的饮食。细嚼慢咽,避免暴饮暴食,忌食刺激性强的食物和油腻食物。溃疡性结肠炎一旦确诊后要立即戒烟、戒酒。溃疡性结肠炎属于一种反复发作的终身性疾病,需要终生服用药物控制症状。指导患者出院后切忌随意停药,定期进行肠镜复查。
1.3 观察指标
入院后、出院前1天,比较2组的肠道症状评分、血管活性肠肽、P物质、疾病管理能力评分、护理满意度、护理依从性、SAS评分、SPQI评分。(1)肠道症状评分。采用胃肠道症状分级评分表评估,包括腹痛、烧心、酸反流、上腹部紧抽感、恶心和呕吐、腹鸣、腹胀、嗳气、排气增多、排便减少、排便增加、稀便、硬粪、排便紧迫感、排便不尽感15项内容,分数越高表示患者症状改善程度越高。(2)血管活性肠肽、P物质。
采用免疫组化技术(PicTureTM两步法)检测患者入院后、出院前1天的血管活性肠肽、P物质。
(3)疾病管理能力评分。采用自我管理能力评分量表评估患者对自身疾病掌握程度,评分越高表示患者疾病管理能力越强。(4)护理满意度。使用护理满意度问卷调查,分为非常满意、满意、不满意,由患者评定。(5)护理依从性。完全依从为患者完全依从医护人员的治疗和护理;部分依从为患者虽配合治疗和护理,但偶尔存在抗拒行为;完全不依从为患者完全不配合治疗或护理、不遵医嘱等。护理依从性=(完全依从例数+部分依从例数)/总例数×100%。(6)SAS评分。使用SAS评估患者的心理,满分100分,分数越高表示患者越焦虑。(7)PSQI评分。采用PSQI评估睡眠质量,总分0~21分,分数越高表示患者睡眠质量越差。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1.0统计学软件分析数据,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护理依从性、护理满意度
试验组的护理满意度、护理依从性高于参照组(P<0.05),见表1。
2.2 肠道症状评分、血管活性肠肽、P物质
出院前1天,试验组的P物质低于参照组,试验组的肠道症状评分、血管活性肠肽高于参照组(P<0.05),见表2。
2.3 疾病管理能力、SAS评分、SPQI评分
出院前1天,试验组的疾病管理能力评分高于参照组,试验组的SAS评分、SPQI评分低于参照组(P<0.05),见表3。
3 讨论
活动期溃疡性结肠炎的发病率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临床研究显示[6],活动期溃疡性结肠炎对患者身体健康、生活质量产生的影响十分严重。若不及时治疗,结肠炎可能会引发以下并发症。首先是中毒性巨结肠,在急性活动期,发生病变累及全结肠导致肠内肌间神经从受损,导致肠壁的张力低下,表现为阶段性的麻痹,引起急性结肠扩张[7]。其次是肠壁变薄,特别容易出现肠穿孔,病死率高。肠穿孔发生率在1.8%左右。肠穿孔多在中毒性巨结肠基础上发生,会引起弥漫性腹膜炎,甚至危及生命。最后是广泛的溃结,癌变率比没有结肠炎的患者高很多倍,多见于全结肠型、反复发作、未能得到很好控制的群体中[8]。
临床通常为患者实施药物治疗、手术治疗,效果十分显著,但围手术期需要配合出院以后疾病的自我管理,以提高手术治疗效果,改善患者预后,加速患者康复进程。对活动期溃疡性结肠炎患者手术治疗后配合相应的护理服务十分重要。常规护理措施虽能起到相应的护理效果,但对于提高患者疾病管理能力、改善患者预后的效果不显著。消化科护理中提倡为活动期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实施创新、高效的延续性护理措施。基于IKAP模式下的延续护理主要是融信息(information)、知识(knowledge)、信念(attitude)、行为(practice)于一体的理论[9]。以知-信-行理论(knowledge-attitude-practice)为基础的患者出院后延续性护理服务,包括患者心理层面、生理层面、病情恢复等层面,能提高患者术后生活质量水平,强化其疾病自我管理技能,帮助患者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加速患者术后康复进程[10]。本研究结果显示,试验组护理满意度为93.94%、护理依从性为90.91%,高于参照组的75.00%、62.50%(P<0.05),说明基于IKAP模式的延续护理能增进护患之间的沟通互动,使患者意识到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的意义,提高患者的依从性和满意度。试验组的肠道症状评分、血管活性肠肽、疾病管理能力评分分别为(68.59±5.50)分、(47.41±6.20)ng/mL、(72.10±5.69)分,高于参照组的(62.35±5.46)分、(42.51±5.95)ng/mL、(65.34±5.47)分(P<0.05),说明基于IKAP模式的延续护理能稳定患者病情,促使患者提升对自身疾病的掌握程度和学习、掌握自身疾病的管理能力。试验组的P物质、SAS评分、SPQI评分分别为(36.20±3.65)ng/mL、(45.62±1.89)分、(6.63±1.63)分,低于参照组的(39.78±4.10)ng/mL、(51.17±2.12)分、(9.89±1.78)分(P<0.05)。这说明,基于IKAP模式的延续护理能够减轻患者的负性情绪,稳定患者的心理状态,促使患者的睡眠质量得以改善。究其原因,基于IKAP模式的延续护理能够稳定患者的情绪,改善患者的睡眠质量,增进护患沟通,提高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基于IKAP模式的延续护理重视患者出院后的延续性护理,包括生活习惯、用药方面,能促使患者自我管理,改善患者各项指标,促进患者预后。
综上所述,基于IKAP模式的延续护理对活动期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疾病管理能力的影响十分明显,能强化患者的自我护理技能,缓解患者肠道症状,稳定患者的身心状态,减轻患者的负性情绪,明显提升患者的依从性和护理满意度。
参考文献
[1] 孟晓旭,崔继燕,王芳.基于移动管理系统的延续护理联合中高架势八段锦对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的负性情绪、生活质量和自我效能感的影响[J].海南医学,2020,31(18):2444-2447.
[2] 李敏俐,吴莹,林志娟.中医特色干预联合基于微信平台的延续性护理在溃疡性结肠炎患者中的应用[J].中西医结合护理(中英文),2023,9(1):69-72.
[3] 朱敏,张春梅,常婧.基于聚焦解决模式的护理干预结合分期饮食指导对Hp阳性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再生黏膜功能学成熟度、营养状态、主观幸福感的影响[J].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2024,9(3):138-141.
[4] 王翠,王梅,韩静.5E理论康复护理联合Orem自护理论对轻度溃疡性结肠炎康复效果的影响[J].中西医结合护理(中英文),2023,9(2):118-120.
[5] 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炎症性肠病学组.炎症性肠病诊断与治疗的共识意见(2018年,北京)[J].中华消化杂志,2018,38(5):292-311.
[6] 袁曼,周樊华,许青,等.基于循证指导的中医延续护理对轻中度活动期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的影响[J].中西医结合护理(中英文),2023,9(1):65-68.
[7] 杨高乐,何姗姗,刘宁,等.IDEAS模式下多元化护理对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心理健康和症状改善的影响[J].齐鲁护理杂志,2023,29(17):71-74.
[8] 刘媛,吴春艳.基于5E理论的康复护理结合积极心理学干预对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健康行为、应对方式及再生黏膜功能学成熟度的影响[J].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2023,8(13):146-149.
[9] 介靖娅,党元娜,杜冰.目标设定式认知教育联合个性化饮食护理在老年溃疡性结肠炎中的应用效果观察[J].中国肛肠病杂志,2023,43(4):73-75.
[10] 李建珍.基于行动研究法为理论的教育策略对溃疡性结肠炎患者自我护理能力和睡眠质量的影响[J].世界睡眠医学杂志,2023,10(3):598-600.
(编辑:张兴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