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说文解字》力部字语义场辨析及文化内蕴

2025-02-19邓雅妮

青年文学家 2025年3期
关键词:段玉裁说文解字本义

“力”乃古今通用之字,许慎在《说文解字》中,释“力”为:“筋也。象人筋之形。”这里的“筋”指筋骨之筋,即骨头上的韧带,许慎释“筋”为:“肉之力也。”因此,一说“筋”与“力”二字存在转注关系,“筋者其体。力者其用也”(段玉裁《说文解字注》)。然而从字形来看,甲骨文的“力”字字形为“" ”,有柄有尖,形态像先秦的一种耕地农具—耒耜。耒由一根尖头长木杆和一段短横木组成,尖头利于木棍深入土层松土或刨坑,以便播种;短横木便于脚踏发力。金文的“力”“" ”承袭甲骨文的造字理据,不同之处在于,短横木向下弯曲,并将两端变为尖头,呈现出更有利于翻土的三齿“耒”形,可见“力”与人民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

西方语义场理论认为,语义场是一组词汇的相关语义聚合,彼此间意义紧密相连并相互影响。“以类相从”是《说文解字》部首编排的一个重要原则,这不仅实现了汉字的系统化分类,且与语义场分类理论相契合,为运用语义场理论分析部字提供基础。由前文论述可知,“力”的本义是指耒耜这一农具,因此力部字大多承载着“力量”与“劳作”两个核心意义。根据中国学者贾彦德对语义场类型的划分标准,本文将力部字归纳出同义义场、分类义场与反义义场三种语义场类型,构建了紧密的语义网络,并挖掘其中的农耕文化内涵。

一、同义义场

(一)等义义场

1.表示“辛劳、劳苦”

“劳”在《说文解字》中的释义为:“剧也。……用力者劳。”本义是指辛苦劳作,也表示疲劳、劳苦的精神状态。《周易·系辞上》:“子曰:‘劳而不伐。’”孔颖达疏:“虽谦退疲劳,而不自伐其善也。”

“勚”在《说文解字》中的释义为:“勩(勚)劳也。《诗》曰:‘莫知我勩。’”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按凡物久用而劳敝曰勩。”表示劳苦。

“勦”在《说文解字》中的释义为:“劳也。《春秋传》曰:‘安用勦民?’”表示劳累、劳扰。

“劵”(倦)在《说文解字》中的释义为:“劳也。”“倦”的古字,表示疲劳。段玉裁《说文解字注》:“輈人。终日驰骋。左不楗。书楗或作劵。郑云:劵今倦字也。据此则汉时已倦行劵废矣。”

“勤”在《说文解字》中的释义为:“劳也。”表示辛劳。《左传·僖公三十二年》:“勤而无所,必有悖心。”

“劬”在《说文解字》中的释义为:“劳也。”表示辛劳。《诗经·小雅·鸿雁》:“之子于征,劬劳于野。”这里“劬”“劳”同义连用,表示病苦。

“勑”在《说文解字》中的释义为:“劳也。”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此当云劳勑也。”表示敕劳。

2.表示“劝勉、勉励”

“勉”在《说文解字》中的释义为:“强也。”表示劝勉、勉励。《礼记·月令》:“周天下,勉诸侯,聘名士,礼贤者。”

“劭”在《说文解字》中的释义为:“勉也。”段玉裁《说文解字注》:“释诂同。汉成帝诏曰:先帝劭农。苏林曰:劭音翘。精异之意也。晋灼曰:劭、劝勉也。”

“勖”在《说文解字》中的释义为:“勉也。《周书》:‘勖哉,夫子。’从力,冒声。”表示勉励。

“劝”在《说文解字》中的释义为:“勉也。”表示勉励。《国语·越语上》:“父勉其子,兄勉其弟,妇勉其夫。”

“" ”在《说文解字》中的释义为:“助也。”《尔雅·释诂》:“助,勴也。”《尔雅注疏》:“谓赞勉。”表示勉励。

3.表示“力量、权势”

“力”在《说文解字注》中的释义为:“筋者其体。力者其用也。非有二物。引申之、凡精神所胜任皆曰力。”表示力量、力气。《诗经·邶风·简兮》:“有力如虎,执辔如组。”表示威力、权势。《诗经·大雅·桑柔》:“民之回遹,职竞用力。”

“势”在《说文解字》中的释义为:“盛力权也。”表示权力、权势,也表示力量、气势。《国语·吴语》:“请王励士,以奋其朋势。”

(二)近义义场

1.表示“努力、尽力”

“勉”在《说文解字》中的释义为:“强也。”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凡言勉者皆相迫之意。自勉者、自迫也。勉人者、迫人也。”本义为力所不及仍强作,表示尽力、努力。《尚书·盘庚上》:“各长于厥居,勉出乃力。”

“劢”在《说文解字》中的释义为:“勉力也。《周书》曰:‘用劢相我邦家。’读若萬(万)。从力。萬声。”本义为努力、尽力。

“办”在《说文解字》中的释义为:“致力也。”本义为竭尽全力处理事务。《管子·中匡》:“民办军事矣,则可乎?”

“勤”表示尽力多做,不断地做。《尚书·周官》:“功崇惟志,业广惟勤。”

“劝”表示勤勉、努力。《管子·轻重乙》:“若是则田野大辟,而农夫劝其事矣。”

2.表示“过分用力”

“勮”在《说文解字》中的释义为:“务也。”段玉裁《说文解字注》:“用力尤甚者……字讹从刀作‘剧’。”本义为用力多,表示特别尽力。

“勀”在《说文解字》中的释义为:“尤极也。”本义为用力至极。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尤勮也……勊之字讹而从刀作克。犹勮之讹而从刀也。”表示极其辛劳。

3.表示“忙于、致力”

“务”在《说文解字》中的释义为:“趣也。”段玉裁《说文解字注》:“趣者,疾走也。務(务)者,言其促疾于事也。”本义指为某事而奔走。

“勤”表示致力。《左传·僖公九年》:“君务靖乱,无勤于行。”

4.表示“功劳”

“力”在《说文解字》中的释义为:“筋也。象人筋之形。治功曰力。能圉大灾。凡力之属皆从力。”表示能使天下大治的功劳。

“勋”在《说文解字》中的释义为:“能成王功也。”本义为能成就辅佐天子的大功劳。

“功”在《说文解字》中的释义为:“以劳定国也。”本义为功劳、功绩,指通过辛勤劳动来安定国家。

“劳”表示功劳、功绩。《尚书·盘庚上》:“世选尔劳,予不掩尔善。”

5.表示“帮助”

“勤”表示帮助。《国语》:“秦人勤我矣。”

“助”在《说文解字》中的释义为:“左也。”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助)左也。左今之佐字。”本义为辅佐。《诗经·小雅·车攻》:“射夫既同,助我举柴。”

6.表示“用力协止人”

“勡”在《说文解字》中的释义为:“劫也。”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以力胁止人而取其物也。贾谊传曰:盗者白昼大都之中。勡吏而夺之金。”本义为抢劫、强取,也作“剽”。

“劫”在《说文解字》中的释义为:“人欲去,以力胁止曰劫。或曰,以力止去曰劫。”本义为用强力使对方无法离开,表示胁迫、抢夺。

“勥”在《说文解字》中的释义为:“迫也。从力,强声。古文,从彊。”本义为强迫。

二、分类义场

(一)表示用力的动作

“动”在《说文解字》中的释义为:“作也。”本义为起身行动。

“㔣”在《说文解字》中的释义为:“推也。”段玉裁《说文解字注》:“㔣者、以物磊磊自高推下也。”指古代作战时从高处向下推石头攻击敌人。本义为推动,表示推重物。

“勃”在《说文解字》中的释义为:“排也。”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排者,挤也。今俗语谓以力旋转曰勃,当用此字。”本义为排,即推动。

(二)表示施力的行为

“勶”在《说文解字》中的释义为:“发也。”段玉裁《说文解字注》:“谓以力通之也。”本义为发力而除去。

“勑”同“敕”,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俗误用为敕字。”在《说文解字》中,“敕”“诫”二字互训,表诫饬、告诫。“敕”又为饬之假借,表整治、整饬。《诗经·小雅·楚茨》:“既匡既敕”。因此,“勑”“敕”“饬”相互联系,都表示整饬、诫饬。

“饬”在《说文解字》中的释义为:“致坚也。”本义为以人力整治使其坚固,表示整治、整顿。

“加”在《说文解字》中的释义为:“语相增加也。”力加于口,本义为添枝加叶地说假话或虚报。段玉裁《说文解字注》:“诬人曰譄。亦曰加。故加从力。论语曰。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加”“诬”异部互训,词义相同,均有用言语夸大之意。

“劾”在《说文解字》中的释义为:“法有罪也。”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法者,谓以法施之。”本义为依法给有罪之人施加罪名,表示审理、判决。

(三)表示品格品性

“劼”在《说文解字》中的释义为:“慎也。”表示谨慎。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广韵曰。用力也。又固也。勤也。”《尚书·酒诰》:“汝劼毖殷献臣。”《尔雅·释诂》:“劼,固也。”表示固慎、勤勉。

“勇”在《说文解字》中的释义为:“勇,气也。”或从戈、用,或从心,表示勇敢、勇猛。《尚书·仲虺之诰》:“天乃锡王勇智,表正万邦。”

“勥”在《说文解字》中的释义为:“迫也。从力,强声。”本义为强迫。读音有二,《广韵》:“其两切,上养,群。”读此音时为强迫、勉强义。《广韵》:“巨良切,平阳,群。”读此音时表倔强义。

“" ”在《说文解字》中的释义为:“勥也。”段玉裁《说文解字注》:“迫者、近也。按所谓实偪处此也。”

三、反义义场

由“力强”与“力弱”一对相反或相对意义组成语义场。

(一)表示“力强”

“勍”在《说文解字》中的释义为:“勍,强也。《春秋传》曰:‘勍敌之人。’”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强者,弓有力也。引申为凡有力之偁。”表示强劲。

“劲”在《说文解字》中的释义为:“强也。”表示强劲有力。

(二)表示“力弱”

“劣”在《说文解字》中的释义为:“弱也。”本义为力少,表示力量弱、小。

四、力的农耕文化内蕴

由前文论述可知,“力”字义由具体的农耕工具引申为抽象的劳动能力,这一认知的转变,不仅揭示了力与农业生产的紧密联系,还让我们得以窥见中华民族的生存方式、经济结构以及价值观念。

(一)农业为本

先秦典籍对农民生产生活的记录尤以《诗经》为著,其中丰富的农业叙事诗彰显着农业作为立国之本的重要地位。由前文论述可知,力与耒耜关系密切,而耒耜的发明和使用,奠定了中国原始农业的基础。《周颂·良耜》载“畟畟良耜,俶载南亩”,《小雅·大田》载“以我覃耜,俶载南亩”,《周颂·载芟》载“有略其耜,俶载南亩”,可以看出,耜代表着社会主要生产方式,在当时的农业生产中发挥重要作用,使得农业成为支撑整个社会经济体系的基础。《豳风·七月》:“三之日于耜,四之日举趾。”修理农具、举趾踏田勾勒出农事的繁忙与艰辛,而全诗记录了农人一年的农事活动,可见西周时期已有了“农时”概念,人们生活围绕农时进行。《周颂·臣工》载“嗟嗟保介,维莫之春,亦又何求?如何新畬”,告诫田官重视稼穑;而“庤乃钱镈,奄观铚艾”则是要求农民要备好农具,敬重农事;从“王厘尔成,来咨来茹”可知,周王朝已制定土地整治的相关法规,统治者高度重视农业生产,承袭以农立国的基本国策,凡治国理政,必以农耕稼穑为先,反映出农业在国家经济中的地位举足轻重。

(二)勤劳为要

“劳”本义指辛勤劳作,说文小篆为“" ”,由三部分构字:“焱”即焰的本字,象征灯火通明;“冖”表示房屋或覆盖物;“力”即劳力。意指人在灯火通明的房屋内劳作。“勤”字由“堇”和“力”两部分构成,《说文解字》:“堇,黏土也。从土,从黄省。”与力相联系,即在黏土地上种植困难,劳动辛苦。在农耕社会中,土地是人民赖以生存的基础,百姓生计依傍于农耕,通过辛勤的劳动创造物质财富,进而实现个人价值。《周颂·噫嘻》戒民使勤农业,“骏发尔私,终三十里。亦服尔耕,十千维耦”,描绘了大规模的农耕场景,展现了众多农夫并肩耕作的壮观画面。《周颂·载芟》载“千耦其耘,徂隰徂畛”,反映了春耕时的繁忙景象,折射出先秦劳动人民勤于农耕的生活面貌。《魏风·伐檀》载“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亿兮”,控诉剥削者的不劳而获,间接赞美了劳动人民的勤劳和付出。《尚书·无逸》更是严厉批判子弟不知父母耕作辛劳,否定了贪图安逸、享乐放纵的生活态度:“相小人,厥父母勤劳稼穑,厥子乃不知稼穑之艰难乃逸。乃谚既诞。否则侮厥父母,曰,昔之人无闻知。”勤劳致富的价值观在农耕社会中深入人心,对劳动的敬畏与赞美是贯穿农事的主题,体现了社会崇尚勤劳苦干,农民以辛勤劳作追求更好生活的精神风貌。

通过对“力”的构形及其演变的分析,可得“力”最初的含义指耒耜,随着生产劳动的发展,“力”的词义逐渐向抽象的能力扩展,在力部字中形成了以“劳动”与“力量”为核心的一系列语义场。在同义义场中,力部字分别形成了表示“辛劳、劳苦”“劝勉、勉励”“力量,权势”的三个等义义场,表示“努力、尽力”“过分用力”“忙于、致力”“功劳”“帮助”“用力协止人”的六个近义义场。在分类义场中,力部字则分为三类,分别描述了用力的动作、施力的行为以及与力量相关的品质。此外,力部字还形成了一组反义义场,即“力强”与“力弱”。这些语义场不仅展示了力部词汇内部的复杂性和丰富性,也揭示了以农业为基础、以勤劳为支撑的农耕社会的内蕴。

猜你喜欢

段玉裁说文解字本义
清代文字学大师段玉裁
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校订《古今韵会举要》探略
評述清代段玉裁古音學研究
《说文解字》中的反形字分析
《说文解字》视域下的先民生活
体验知识的形成、产生和发展
《说文解字》羊部字研究
“酉”字初探
“自”的本义是鼻子
民歌《茉莉花》歌词本义喻反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