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多元纷呈,情兼雅怨”

2025-02-19陶炜青

青年文学家 2025年3期
关键词:杂诗太和曹丕

曹植(192—232),曹操第四子,曹丕同母弟。汉魏之际,著名文学家,创作兼善各体,诗歌成就尤高,钟嵘在《诗品》中称其诗“骨气奇高,词采华茂,情兼雅怨,体被文质”。曹植诗歌想象丰富,意象纷呈,出现较多的是风、鸟、云、日等意象,其中舟船意象出现次数虽不多,但被赋予诸多内涵,同样具有代表意义。

一、历史分期视角下的曹植诗歌舟船意象

曹植诗歌作品由于年代久远,部分已失载,且流传至今的版本众多。对比各种版本,今人赵幼文先生的《曹植集校注》,对曹植作品全校全注,学界赞其开辟之功,至为钜大,堪为善本。《曹植集校注》一大特色是突破前人笺注体例,采用时间编年方式,将其一生分为三个时期,建安时期(汉献帝初平三年至建安二十五年)、黄初时期(黄初元年至黄初七年)、太和时期(太和元年至太和六年),这将有助于我们了解曹植思想感情的变化历程,进而深化对作品的认识。现以《曹植集校注》为底本,并吸收学界最新研究成果,将曹植诗歌进行重新分期,考察舟船意象在不同时期诗歌作品中的分布情况(见表1)。

(一)建安时期

东汉末年,外戚宦官专权,政治腐败,阶级矛盾尖锐,国运日衰。中平元年(184),爆发了黄巾起义,后各地军阀借平息叛乱之名,拥兵自重,董卓入京,专断朝政,东汉王朝名存实亡。初平元年(190),各路割据势力讨伐董卓,天下大乱。初平三年(192),董卓被诛,曹操趁势而起,收降三十万黄巾军,魏武之强自始起。是年,曹植出生。

曹植“生乎乱,长乎军”,不但尚武,多次随父曹操东征西讨,而且天资聪颖,“年十余岁,诵读诗论及辞赋数十万言。善属文,援笔立成”(曹植著,赵幼文校注《曹植集校注》)。曹操也因其“每进见难问,应声而对”(陈寿《三国志》)的出众才华,特加宠爱,一度认为其是“儿中最可定大事”(陈寿《三国志》)者,并先后于建安十六年(211)、建安十九年(214),封其为平原侯、临菑侯。为争太子之位,曹丕、曹植各树党羽,纷争不已,但曹植自恃父爱,任性而行。建安二十二年(217),“植尝乘车行驰道中,开司马门出”(陈寿《三国志》),终至曹操大怒,植宠日衰。是年,曹丕立为太子。建安二十五年(220),曹操去世,曹丕继任丞相、魏王,同年代汉称帝,建立曹魏。

建安时期的曹植,以公子之重,聚友遨游,怜风月,狎池苑,述恩荣,叙酣宴,故诗歌作品主要是赠答和宴游类题材。建安时期,舟船意象共出现三处,分别来自《赠王粲》《妾薄命行》以及《芙蓉池》。

1.理想之舟,仕宦之舟

《赠王粲》中的“中有孤鸳鸯,哀鸣求匹俦。我愿执此鸟,惜哉无轻舟”,是对王粲的回应。王粲初归曹操,急于建功立业,对自己的政治仕途不满,写下《杂诗·日暮游西园》以赠,希望得到曹植提携。曹植虽也志在“建永世之业,流金石之功”(陈寿《三国志》),但在与曹丕的政治斗争中,始终处于下风,无法帮助身边朋友。舟船成了理想与现实之间通达的意象。

2.乘兴游赏之舟

《妾薄命行三首》中的“仰泛龙舟绿波,俯擢神草枝柯”及《芙蓉池》中的“逍遥芙蓉池,翩翩戏轻舟”,这两处舟船意象均为乘兴游玩之乘载工具,乃写实。又如,曹植《节游赋》中的“望洪池之滉瀁,遂降集乎轻舟”。这类舟船意象多出现在宴游题材的作品之中。

(二)黄初时期

建安二十二年(217)至建安二十五年(220)初,曹丕虽为太子,但忌惮于曹操仍在世,隐而未发。曹操去世后,曹丕称帝,立即开始打击曹植并铲除其支持集团成员,“诛丁仪、丁廙并其男口。植与诸侯并就国”(陈寿《三国志》)。此后,曹植改封和获罪不断。黄初二年(221),因受监国谒者诬,由临菑侯贬爵安乡侯,是年又改封鄄城侯。黄初三年(222),又封鄄城王。黄初四年(223),徙封雍丘王。黄初七年(226),曹丕去世,曹叡即位。黄初期间,曹丕数欲杀植,但尚念骨肉之亲,舍而不诛,不断改其封地。曹植则终日处于惊涛骇浪之中,危机四伏,动辄得咎。

黄初时期的曹植,身份由贵公子转变为罪臣,惶惶不可终日,故诗歌作品较多出现咏怀、闺怨、游仙类题材。黄初时期,舟船意象共出现六处,分别来自《精微篇》《杂诗·高台多悲风》《赠白马王彪》以及《盘石篇》。

1.王师之舟

《精微篇》中的“简子南渡河,津吏废舟船”,描述战国时赵简子率大军准备渡黄河,攻打楚国时的情景。中国古代,为了保家卫国或促进统一,时而发生战争,而舟船作为水上作战的重要军事工具,在诗歌中时常出现,即为写实,同时也象征着王者之师。又如,曹植《东征赋》中的“幡旗转而心思兮,舟楫动而伤精”,王粲《从军诗五首》其二中的“泛舟盖长川,陈卒被隰坰”,曹丕《饮马长城窟行》中的“浮舟横大江,讨彼犯荆虏”,曹叡《棹歌行》中的“发我许昌宫,列舟于长浦”,这类舟船意象多出现于军旅行役类题材作品之中。

2.离愁之舟

《杂诗·高台多悲风》中的“之子在万里,江湖迥且深。方舟安可极,离思故难任”,怀人也。元刘履《风雅翼》曰:“子建远处藩邦,兄弟乖隔,而情念不得以通,故诗言高台悲风、朝日北林,以比朝廷气象阴惨,远君子而近小人也。”此处的万里之遥,既是地理上的距离,也是心理上的距离。舟船成了连接通往思念之处、思念之人的情感载体。又如,曹植《洛神赋》中的“冀灵体之复形,御轻舟而上溯”,王粲《赠蔡子笃诗》中的“舫舟翩翩,以溯大江”,这类舟船意象多出现于送别、咏怀题材的作品中。

3.漂泊之舟

黄初四年(223),曹植与白马王曹彪、任城王曹彰朝京师。后任城王薨,曹植与白马王彪还国,欲同路东归,以叙隔阔之思,遭拒,植愤而成篇。《赠白马王彪》中的“伊洛广且深,欲济川无梁。泛舟越洪涛,怨彼东路长”,即写羁旅途中道路艰险难行,又暗示现实处境危机重重,身处惊涛骇浪之中,且前途未卜,风雨飘摇之感跃然纸上。又如,曹植《九愁赋》中的“窜江介之旷野,独渺渺而泛舟”,王粲《从军诗五首》其五中的“日夕凉风发,翩翩漂吾舟”,曹丕《善哉行二首》其一中的“汤汤川流,中有行舟。随波转薄,有似客游”,这类舟船意象突出命运无常、身世漂泊之感,多出现在咏怀、送别类题材的作品中。

4.理想之舟,仕宦之舟

《盘石篇》中写道:“呼吸吞船欐,澎濞戏中鸿。方舟寻高价,珍宝丽以通……乘桴何所志,吁嗟我孔公。”曹植虽有远行千里之志,以身许国之愿,但身处险境,理想不可实现,抒壮志难酬之情。乘桴之意象本为避世隐逸,现反用其意。这类舟船意象多出现于咏怀类题材的作品中。

(三)太和时期

黄初七年(226),曹叡即位。曹叡对曹植的态度,虽不如其父曹丕那样曾起杀心,但仍不信任,并频繁改其封地。太和元年(227),曹植徙封浚仪。太和二年(228),复还雍丘。太和三年(229),徙封东阿。太和六年(232),以陈四县封植为陈王。是年,曹植去世。

太和时期的曹植,处境稍宽,表现出强烈“勠力上国,流惠下民”(《与杨德祖书》)的参政心愿,接连上书《辅臣论》《求自试表》《与司马仲达书》《请招降江东表》等文,亦欲求别见独谈,论及时政,幸冀试用,以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然皆不能得。此时期的诗歌作品较多咏史、咏怀、游仙、哲理类题材。太和时期,舟船意象共出现四处,分别来自《杂诗·仆夫早严驾》《朔风诗》及《当欲游南山行》。

1.理想之舟,仕宦之舟

《杂诗·仆夫早严驾》中的“愿欲一轻济,惜哉无方舟。闲居非吾志,甘心赴国忧”,空怀壮志,报国无门;《朔风诗》中的“临川慕思,何为泛舟?岂无和乐,游非我邻。谁忘泛舟,愧无榜人”,乃上眷之不垂,下诚之不通。太和时期的曹植,渴望效仿周公辅政,成为治世贤臣,但一直未能如愿。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尖锐不可调和。

2.君国之舟

《当欲游南山行》属哲理类题材作品,其中“大匠无弃材,船车用不均”,以舟船喻治国之贤才。《尚书》中的“若济巨川,用汝作舟楫”及《说苑·尊贤》中的“欲霸王者托于贤。伊尹、吕尚、管夷吾、百里奚,此霸王之船乘也”,均为此意象。

二、题材视角下的曹植诗歌舟船意象

童庆炳先生在其著作《文学概论》中认为,题材是作者从生活素材中提炼出来的,经过选择、集中、生发、加工,用以表现作品主题的一组生活材料。作者往往侧重于从诗歌的社会功用来选择题材进行创作,根据题材主题需要,个人主观地、有意识地对自身经历或生活中的事物加以分门别类,以便更好地抒发自己的情感。因此,从题材角度来分析曹植诗歌作品中的舟船意象,亦是深入理解其作品的一种重要途径。

诗歌中的舟船意象自古有之,可追溯至《诗经》《楚辞》。舟船意象在《诗经》中共出现十三次,涉及的题材有女性类(幽怨、贞节、闺情等)、咏怀、世相、祝颂(见表2);在《楚辞》中共出现十三次,涉及的题材有游仙、哲理、羁旅、咏怀、咏史(见表3)。

(一)漂泊之舟

《诗经》中女性类题材如《邶风·柏舟》及《鄘风·柏舟》,祝颂类如《小雅·菁菁者莪》,世相类如《小雅·小弁》;《楚辞》中羁旅类如《九章·哀郢》《九章·涉江》,咏史类如《七谏·沉江》《九叹·离世》《九叹·远逝》,其中的舟船意象均为漂泊之舟,共同特点是体现其内心无助、身不由己、动荡漂泊、前途未卜之感。曹植在《赠白马王彪》中的舟船意象可追溯于此。

(二)君国之舟、王师之舟

《诗经》中祝颂类题材如《小雅·采菽》《大雅·大明》《大雅·棫朴》,《楚辞》中哲理类《天问》及咏怀类《九章·惜往日》,其中的舟船意象为君国之舟、王师之舟。曹植在《当欲游南山行》及《精微篇》中的舟船意象同此。

(三)离愁之舟

《诗经》中咏怀类题材如《邶风·二子乘舟》《卫风·竹竿》,《楚辞》中羁旅类如《九章·哀郢》,其中的舟船意象为离愁之舟。曹植在《杂诗·高台多悲风》中的舟船意象与之相似。

(四)理想之舟,仕宦之舟

《楚辞》中咏史类如《九叹·远游》中的舟船意象为理想之舟、仕宦之舟。曹植在《赠王粲》《盘石篇》《杂诗·仆夫早严驾》及《朔风诗》中的舟船意象均同此。

通过观察上述《诗经》《楚辞》中不同题材作品发现,个别题材分类存在一定程度相互交叉、重叠、次属,难以完全清晰界定,如羁旅类、咏史类作品不免咏怀,咏怀类作品又常见羁旅、咏史。因此,《诗经》《楚辞》中不同题材的作品,体现了相同的舟船意象内涵。而曹植诗歌作品也存在类似现象,如赠答类作品中的《赠王粲》《赠白马王彪》者,亦可视为咏怀;而咏怀、咏史、哲理类作品中的舟船意象均可追溯至《诗经》《楚辞》。曹植诗歌作品中的舟船意象,主要表现为漂泊、离愁、仕宦无望,理想不能实现,虽抒发怨苦之情,但仍眷恋君上,温厚平和,怨而不怒,怨而不失雅正,所谓“情兼雅怨”。

猜你喜欢

杂诗太和曹丕
杂诗四首
浅谈“太和壶”的艺术风格
中国画《杜甫秦州杂诗-七》
天一阁旧藏《太和正音谱》考
曹丕组织“驴叫葬礼”
盐谷温《太和正音谱》排印本研究
给曹丕的建议
曹丕:武功比文采更好
杂诗六首
曹丕的击剑比赛记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