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质生产力视域下出版数据要素价值挖掘与转化
2025-02-19姜钰
摘 要:出版数据要素是发展出版新质生产力、实现出版高质量发展的新质生产要素。本文对出版数据要素的类型和特点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明确了出版数据要素价值转化需要经历资源化、资产化、资本化过程,系统考量出版数据确权、出版数据资产入表、出版数据治理等现实问题,试图厘清出版数据要素价值转化的关键性和结构性问题,探究出版数据要素价值转化的可行路径,从而实现出版新质生产力的跃升和出版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新质生产力 出版数据要素 出版数据确权 出版数据资产入表 出版数据治理
我国是首个将“数据”列为生产要素的国家。数据作为新质生产力视域下的一种新质态生产要素,是数字经济发展的基础性、关键性、决定性的生产要素。[1]习近平总书记在《不断做强做优做大我国数字经济》一文中指出:“数据作为新型生产要素,对传统生产方式变革具有重大影响。数字经济具有高创新性、强渗透性、广覆盖性,不仅是新的经济增长点,而且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的支点,可以成为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引擎。”[2]出版业作为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典型的数据密集型行业。在出版产业生态中,出版数据要素成为提升出版竞争力的关键生产要素和战略性资源,改变了传统知识生产、创造与传播的方式,推动出版业态向数据驱动的范式转变,为发展出版新质生产力提供了基础和前提。
一、直视:新质生产力视域下出版数据要素的类型与特点分析
作为发展出版新质生产力的关键要素,出版数据要素不仅是出版产业发展的关键资源,其本身还具有“数据乘数效应”。这不仅对出版产业的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作用,而且能进一步推动出版产业的价值延伸以及出版业与其他行业的深度有机融合。深刻理解和把握出版数据要素的类型与特点,有助于进一步充分发挥出版数据要素在出版产业链各环节的效益与效应。
1.出版数据类型
从环节维度看,出版数据可分为内容数据、用户数据、交互数据与治理数据。内容数据是出版大数据的主体和关键,是构建出版机构数字内容资产系统的核心所在[3](如图书内容、链接资源等);用户数据是出版机构在长期与读者交往过程中积累的读者个人信息(如职业、年龄、阅读偏好、阅读时间等);交互数据是用户在相关平台上因操作而留下的数据信息(如点赞数据、评论数据、收藏数据、转发数据等);治理数据是出版机构在管理与运营过程中留存下来的数据信息资源(如出版机构的财务数据、人力资源数据、编校环节数据、生产运营数据等)。
从权属维度看,出版数据可分为个人数据、机构数据与公共数据。个人数据是作者、读者在创作或购买过程中留存的作品、个人信息等;机构数据是出版各流程环节或管理运营中留存的数据资源;公共数据是出版行业中已超过版权保护期限、可供全行业共同使用的数据资源。
从技术维度看,出版数据可分为结构化数据、半结构化数据、非结构化数据。结构化数据是指以关系数据库表形式管理的数据,如出版ERP、财务系统、人力资源系统等管理数据;半结构化数据指非关系模型的、有基本固定结构模式的数据,如出版管理系统中的日志文件、XML文档、JSON文档等;非结构化数据是出版数据中不完整的数据模式,呈现为碎片化的数据资源,出版数据中的电子书、音频、视频、图片、PPT等内容数据绝大多数是非结构化数据。
从时间维度看,出版数据可分为存量数据、在制数据与增量数据。存量数据是出版机构在发展中已经积累的各种数据资源等;在制数据是出版机构正在开发的各类数据资源;增量数据是指出版机构未来产生或通过市场交易或交换等各种方式能够获取的数据资源。
2.出版数据的共性特点
出版数据要素从出版发展需要最初的数据形态到参与出版发展并发挥价值作用,要经历一连串的数据形态演变。其作为数据要素的一种行业显现,与其他行业的数据要素具有一些共同特点,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一是非排他性,即非独占性,要素与要素之间的渗透性强、连接性强,可复制、可共享、可交换。出版数据可与其他生产要素链接、融合,从而产生倍增、倍乘效应,赋能出版产业发展。二是非竞争性,即出版数据在同一时间内能被不同主体使用,可以通过多种途径获得。三是非耗竭性,即可重复使用、可组合、可再生,出版数据的使用价值不会因一次使用而降低,反而在数据的重复使用、组合、集成过程中产生更多价值。四是多主体性,即出版数据在采集、清洗、加工、标引、标注、关联、挖掘、存储、发布、交易、使用等过程中,并不是单一主体,而是由多主体参与,相互协作、共同开发。
3.出版数据的个性特点
出版数据作为出版行业一种特定的生产要素,也具备一些独有特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规模大,国家新闻出版署2023年公布的数据显示,2021年,全国共出版图书、期刊、报纸、音像制品和电子出版物426.65亿册(份、盒、张)。[4]可以说,目前已出版的存量图书、期刊、报纸文章、音像电子出版物及数字出版物规模巨大。围绕这些内容产生并积累了大量的用户数据、交互数据、治理数据,汇集形成海量数据资源。二是质量高,出版是具有一定资质的主体按照法定规制对个体性精神成果进行选择、优化并通过相应的载体进行社会化传播的文化活动。[5]从出版资质的选择,到法定规制的要求,再到内容选择优化的过程,是一个对意识形态、科学知识、编校质量层层把关的过程,确保了出版内容数据的高质量。三是时效强,出版作为文化行业,对内容的选择追求高价值、强时效、新成果,过时、陈旧、平庸的内容无法通过选题论证,更无法通过出版机构的学术成果认证进入市场流通环节。经典内容数据的沉淀过程就是一个大浪淘沙的过程,是经过代代传递筛选出来的,这也说明绝大多数出版数据具有即时性强的特性。
二、洞察:新质生产力视域下出版数据要素的价值生成
在发展出版新质生产力的背景下,出版数据要素的价值成为出版价值呈现的一种新形态,其将超越以实体出版物作为表征的出版价值范畴,通过资源优化、价值倍增、激发创新,呈现出版多元价值创造与增值潜力。
1.出版数据要素价值分析
出版数据可深度参与出版生产,与其他要素组合形成乘数效应,推动策划研发新兴出版产品、探索新兴出版服务、构建新兴出版模式。一是培育出版业新质生产力。新质生产力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以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跃升为基本内涵,以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升为核心标志。[6]在出版实践场域中,出版数据要素这一新质生产要素与新质出版劳动者(数字出版编辑等)以及新质出版生产资料(出版大模型等)优化组合,可有效提升出版全要素生产率。二是催生数据出版新业态。基于数据要素视角,以出版数据的投入、使用、产出、传播和治理为主要内容的数据出版,以出版数据分析师、出版数据建模师等为代表的数据编辑,以出版数据采集、清洗加工、标引标注、挖掘开发、流通交易、应用服务为主要环节,拓展了新兴出版的边界,推动新型出版关系的建立。三是提供出版研究新范式。当前中国特色出版学科建设如火如荼,中国特色出版学自主知识体系建构是出版概念范畴、理论范式、话语体系等构成的有机统一整体。出版数据要素及其催生的数据出版实践需要理论指导,也催生新理论的形成,对中国特色出版自主知识体系构建在创设新的出版术语、供给出版方法体系、拓宽出版应用体系等方面具有重要促进作用,将为数据出版实践应用拓展新的领域、开辟新的空间。
2.出版数据要素价值开发
出版数据要素的价值显现需要经过一整套完整的增值过程,且与数据要素形态变化密切相关。[7]在出版实践中,出版数据要素经过出版数据要素采集—出版数据要素资源化—出版数据要素产品化(商品化)—出版数据要素资产化—出版数据要素资本化的流程,才能实现价值开发、创造、增值。第一阶段,出版数据要素采集。在这一阶段,可围绕存量数据的转化、在制数据的建设、增量数据的获取三方面展开。数据采集要考虑数据的分级分类,为后期数据治理奠定基础。第二阶段,出版数据要素资源化。天津市互联网金融协会发布的《数据资产登记、存证、确权业务标准》指出:“完整的数据资源还应当包括有关数据产生、处理、传播、交换全过程的信息资料。”[8]可以说,这一阶段是出版原始数据形成高质量、成规模的出版数据资源的过程,通过对数据加工、标引、清洗、脱敏、质量评估后形成具有一定规模的可复用的数据。值得注意的是,数据加工要按照规定的格式、结构、属性、要素、关系等进行标引,为后续的数据关联、数据计算、数据建模等做好准备。第三阶段,出版数据要素产品化(商品化)。这一阶段是将出版数据要素开发为出版数据产品、进行出版数据交易的过程。相关主体对出版数据要素进行筛选、分析、过滤、提炼、整合,并经过技术化、价值化处理后,形成出版数据产品。出版数据商品是定价后在市场上流通交易的出版数据产品,具有可定价、可交易的特征。只有真正进入市场进行交易与流通,出版数据要素价值才能显现化。第四阶段,出版数据要素资产化。这一阶段是链接出版数据要素资源化与出版数据要素资本化的中介,是出版数据从“沉睡”的状态“激活”为“跳动”的财务报表的关键环节,也是实现出版数据要素从“抽象数据要素”转变为“实际数据要素”,产生经济效益的过程。第五阶段,出版数据要素资本化。出版数据要素资本化是数据资产、数据产品(商品)参与市场经济活动转化为可以产生经济效益并实现增值的过程,其核心是数据资产、数据产品(商品)经由市场等经济活动实现价值可增值、收益可分配。[9]出版数据交易、数据抵押、数据信贷融资、数据证券化等是主要方式。
三、破局:新质生产力视域下出版数据要素的价值转化
出版数据要素是推动出版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关键。数据交易是实现其价值转化的途径,而高质量供给和高效流通是前提。出版数据的核心在于“复用”和对各行业的“赋能”,复用度越高,价值越大。为实现价值转化,需考虑出版数据确权、流通、治理等问题,激活数据要素价值,构建与新质生产力发展相适应的生产关系。
1.出版数据确权及相关问题
根据中国资产评估协会制定发布的《数据资产评估指导意见》,数据资产是指特定主体合法拥有或控制、能进行货币计量且能带来直接或间接经济利益的数据资源。[10]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构建数据基础制度更好发挥数据要素作用的意见》(以下简称“数据二十条”)指出了“拥有或控制”的具体形式,包括数据资源持有权、数据加工使用权、数据产品经营权,不同于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的“三权纵向分置”,可以理解为数据确权制度的“三权横向分置”。“数据二十条”肯定我国法治实践对数据权益保护的经验,创新数据产权观念,淡化所有权、强调使用权,聚焦数据使用权流通。[11]可以认为,数据产权不同于传统的财产权或产权,关注重点不是数据为谁所有,而是数据为谁所用,强调数据相关方均有权使用数据,不同主体之间的使用权平等,以促进数据高效合规流通使用。
数据,特别是出版数据,只有在被不同主体双向、多向、反复使用的过程中,才能加速全社会的知识创造与价值增值。出版数据涉及复杂的权属关系,在开展出版数据要素价值转化中需要首先确保出版数据要素能够得到合法、合理、高效的使用,因此,出版数据确权不仅是保障出版数据权益的基础,更是推动出版数据产业健康发展的关键。出版数据确权首先应该明确两个问题:一是确权后是否能够加强数据保护;二是确权后是否能够促进数据流通和利用。数据确权不当,可能会导致“反公地悲剧”的结果,阻碍数据利用与共享。出版数据资源确权包括“确有无”“确多少”“确长短”“如何确”四个基本层面。[12]
出版机构数据资源的权利源于信息网络传播权的获取,出版数据资源持有权是指对数字化原始稿件、音视频素材、图片素材等各类数字化资源的合法占有和控制权,为后续基于数字素材进行优化完善、拆分聚合、重组使用等提供基础;出版数据加工使用权指对数字化素材进行转换,并应用于数字产品和管理决策等各种应用场景;出版数据经营权指的是对数据资源和数据产品进行运营管理、市场交易流通以获取收益的权利。
2.出版数据资产入表及相关问题
数据作为数字经济的血液、知识经济的基石,已然成为“21世纪的石油”。[13]舍恩伯格在《大数据时代》一书中指出:“虽然数据还没有被列入企业的资产负债表,但这只是一个时间问题。”出版数据资产入表是出版行业数据资产化实现落地的关键,对于盘活出版数据资产、加速出版业转型升级、充分释放出版业数字经济潜力具有战略意义。出版数据资产入表也有利于出版机构了解自身数据资产状况,盘活数据资产、丰富融资路径,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数据资产无形、难以评估的融资难题;更重要的是,有利于提升出版机构数据产品的生产、分发和消费效率,精细财务管理、优化资源配置。
财政部发布的《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中关于资产的定义为,企业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由企业控制的、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资源。[14]在会计准则下,数据资产入表对出版企业至关重要,能培养其重视数据开发与合法使用的意识。出版数据资产登记与评估是入表的基础,评估包括质量和价值两方面,需由专业机构进行并出具报告。数据质量评估关注准确性、一致性等,价值评估则考虑质量、商业及风险因素。值得注意的是,出版机构现行的经作者授权的电子书、知识库等并非严格意义上的数据产品,不便认定为数据资产,但若是自有知识产权,则可考虑入表。同时,应明确数据资产入表是手段而非目的,若将其视为企业的“第四种增长方式”,将偏离制度初衷,因此出版数据入表和资本化路径应谨慎推进。
3.出版数据治理及相关问题
从宏观层面看,《中华人民共和国数据安全法》《网络数据安全管理条例》《关于构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的意见》《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关于构建数据基础制度 更好发挥数据要素作用的意见》《“数据要素×”三年行动计划(2024—2026年)》《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关于加快公共数据资源开发利用的意见》《关于促进企业数据资源开发利用的意见》等国家法律法规、政策文件和管理制度相继出台并落地实施,数据要素市场配置的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但仍需进一步健全数据治理制度和标准体系,推动数据质量评估认证与数据价值评估,建立数据生产要素统计核算制度,推动将数据要素纳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15]
出版数据治理应遵循“制度支撑—交易体系—市场监管—技术赋能”四位一体路径,以数据要素分级分类为起点,通过制度基础支撑数据要素有效供给。出版行业需在政府指导下,构建数据要素治理体系:一是建立出版数据产权结构性配置制度,保障数据持有、加工、交易等权益分配,完善权益配置机制;二是制定出版数据确权授权制度,参照相关标准,对出版数据进行分级分类管理,确保数据管理的规范性和有效性;三是健全出版数据资产制度体系,包括确认、登记、管理、会计核算等,并开发数据资产价值评估模型,从多角度评估数据价值;四是构建出版数据收益分配制度,保障相关参与者权益,同时建立数据要素市场交易体系,协同场内场外交易制度,发挥交易场所支撑功能;五是确立出版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制度,明确数据安全标准和操作规范,采用先进技术确保数据的机密性、完整性和可用性,有效规避数据泄露和滥用风险。
四、结语
出版数据要素是出版产业再生产的新动能,是发展出版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充分释放出版数据要素的价值,有助于实现出版产业结构的重塑,促进出版产业的价值倍增。在出版实践场域中,出版数据要素价值激活与转化的过程体现为出版数据要素采集、出版数据要素资源化、出版数据要素产品化(商品化)、出版数据要素资产化、出版数据要素资本化的过程,要实现这一过程,需要系统谋划、长远规划,深入探究出版数据确权、出版数据流通、出版数据治理等问题。当前,出版数据要素价值挖掘与转化仍处于初始探索阶段,尚有很多理论与实践问题亟待解决,急需学界与业界共同开展深入研究与探索。
参考文献:
[1]敖然.数据要素的底层逻辑与出版业高质量发展[J].中国数字出版,2024(2):3-4.
[2]习近平:不断做强做优做大我国数字经济[EB/OL].(2022-01-15)[2024-10-11].https://www.gov.cn/xinwen/2022-01/15/content_5668369.htm.
[3]张新新,潘煌.出版数字化转型走向数据化改革:出版业新质生产力劳动对象的质变[J].出版广角,2024(8):24-30.
[4]2021年全国新闻出版业基本情况[EB/OL].(2023-02-22)[2024-10-11].https://www.nppa.gov.cn/xxgk/fdzdgknr/tjxx/202305/P020230530666964143612.pdf.
[5]周蔚华.从出版的本质属性看出版学科建设[J].中国出版,2022(17):8-10.
[6]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 扎实推进高质量发展[N].人民日报,2024-02-02(1).
[7]杨军,陶安涛.数智时代出版数据要素价值问题探究[J].中国编辑,2024(9):28-33.
[8]T/TJIFA 003—2022,数据资产登记、存证、确权业务标准[S].2022.
[9]胡良霖,王丽娜,王瑞丹,等.数据要素价值演进路径研究[J].数据与计算发展前沿(中英文),2024,6(5):36-45.
[10]关于印发《关于加强数据资产管理的指导意见》的通知[EB/OL].(2023-12-31)[2024-10-11].https://www.gov.cn/zhengce/zhengceku/202401/content_6925470.htm.
[11]周汉华.数据确权的误区[J].法学研究,2023,45(2):3-20.
[12]张新新,缪之湘.出版数据资产入表:内涵意义、现实挑战与路径探讨[J].数字出版研究,2024(4):38-48.
[13]汤珂.数据资产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3.
[14]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EB/OL].(2007-01-01)[2024-10-11].https://www.gov.cn/gongbao/content/2007/content_549050.htm.
[15]张平文,邱泽奇.数据要素五论:信息、权属、价值、安全、交易[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22.
(作者单位系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