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三化三维”的高职课程思政融入模式研究
2025-02-18常青丽
摘要:坚持立德树人是建设教育强国的关键,也是教育工作者的神圣使命。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课程思政融入专业课教学是有效途径。针对课程思政融入专业课教学实践操作难的问题,提出课程思政属于隐性教育,专业教学属于显性教育,将思政元素和专业知识作为双向引擎,进行三化融通、三维同向,构建课程思政融合模式,并对国际贸易实务课程进行实践分析。
关键词:课程思政;三化三维;模式研究;教学实施
中图分类号:G4"""""""文献标识码:A""""""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5.03.067
2020年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从内容、举措、任务、体系等方面明确课程思政建设目标要求和内容重点,指出要紧紧抓住教师队伍“主力军”、课程建设“主战场”、课堂教学“主渠道”,让所有高校、所有教师、所有课程都承担好育人责任,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将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形成协同效应[1]。但是在实际实践操作中会有一定的难度,比如思政融入僵硬、思政元素不契合、思政融入效果不佳等。
1"课程思政有效融入专业课教学的难点
1.1"专业课教师思政能力不足
课程思政指以构建全员、全程、全课程育人格局的形式将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的一种综合教育理念。课程思政的核心是要求把“做人做事的基本道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实现民族复兴的理想和责任”这三句话的总要求融入各类课程和教育教学全过程、各方面,在立德树人上实现同向同行[1]。
专业课教师是开展课程思政的主要力量,但是专业课教师的思政能力不足,思政融入僵硬,无法找到融入的依托点,导致专业课教师对实施思政融入的创新性和积极性不高。很多专业课教师认为课程思政的融入就是简单的专业知识+思政元素+学生+教师四者拼凑起来即可,把专业知识、思政元素、教师和学生4个部分分为单个个体,课堂授课讲授完专业知识然后简单介绍思政元素,从而导致思政说教性质很强,无法引发学生在情感上的共鸣,思政元素不契合、不贴切,学生无法找到价值情绪的抒发点,从而无法形成课程思政共同体。课程思政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很难达到。
1.2"课程思政融入路径不畅
关于课程思政的融入路径,很多学者进行了深入的理论研究。张淑认为思政融入路径应该从课程协同、实践平台、融合切入等方面入手,促进课程改革与创新[2]。宋丽娜认为课程思政融入路径要有教学思维的理念引导,要有教学目标的需求输入,还要有教学内容的情景创设[3]。王芳建议增强专业教师思政教育意识,挖掘课程思政元素[4]。李海燕认为高等院校应从完善育人体制机制、创新课程教学体系、优化专业教师队伍等方面搭建融入路径与解决方案[5]。徐小琴认为“导讲研思”教学思政融入模式,以学生为中心,在教学各环节渗透育人因素,不但契合学生认知规律,而且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导作用,对课程思政融入具有一定指导意义[6]。张梅、张文豪认为课程思政要从整体规划、顶层设计、教师培养和评价、完善教学模式等措施,提升教学效果[7]。课程思政融入路径不畅主要体现在思政融入方法陈旧,无法引起学生情感共鸣,思政融入没有实现教学各环节渗透,尤其实践教学环节重视动手能力是否养成,忽视育人因素,思政元素不契合导致思政融入僵硬,思政融入僵硬导致课程思政融入路径不畅通,最终无法达到课程思政的教学目标等。
综上所述,课程思政方面的研究众多,但是很大一部分研究仅仅着眼于理论研究,切实可行、通用性强、路径明确的课程思政融入专业教学的模式研究相对比较少。因此针对课程思政有效融入专业课教学的难点,构建在思政引领和专业结合双向引擎下的“三化融通、三维同向”的课程思政融入专业课教学的模式具有一定的实践价值。
2"立德树人目标下课程思政教学模式构建
隐性教育是相对显性的、明确的教育方式而言的。它是在课堂教育的基础上,以隐蔽的状态存在于教学环节中,通过社会实践活动、社会文化环境等的隐性传递,影响着受教育者的价值观或行为模式。课程思政指以构建全员、全程、全课程育人格局的形式将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的一种综合教育理念[8]。课程思政属于隐性教育,专业教学属于显性教育,将课程思政和专业课教学作为双引擎,进行三化融通、三维同向,做到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高度融合,可以达到同向一体的有效融合效果。
思政元素的引领和专业知识的获取是同步共向的,将思政元素作为上引擎,专业知识作为下引擎,双擎同向,相辅相成[9]。在此基础上,将专业知识项目化、教学手段信息化、教学过程实操化,实现三化融通,同时将专业教师、行业工匠和学生3个维度的教学参与者形成师生间思政共同体,三维同向,构建课程思政融入专业课教学模式。
2.1"双向引擎下课程思政资源挖掘机制
作为培养行业从业人员的高校,应该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深度挖掘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每一门课程所讲述的专业知识、涉及的行业都是从无到有变化发展的历史,因此课程思政资源的挖掘离不开学科发展历史以及典型的人和事迹。人文类课程较容易获得思政资源,理工类课程因以科学原理阐述等技能获取为主,所以可以结合学科发展历史,将人文精神与理工精神相融合、历史事件与专业知识相融合、时事前沿与理论教学相融合,思政元素与实践教学相融合,构建一套完整的思政教学资源库。
2.2"三化三维下课程思政资源融合路径
课程思政强调了课堂的核心地位,让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润物细无声地接受思政政治的熏陶,因此需要寻求契合的路径,做到知识获取、技能获得、价值塑造三者合一。通过专业知识项目化改革,利用在线学习平台、仿真实训等信息化手段,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启发式的实操练习,邀请行业工匠指导,形成课程思政师生共同学习体,从而实现育人元素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全面贯彻理论与实际融合、落实显性隐性教育融合、做到智育和德育融合的路径实施。
3"现代课堂模式下课程思政教学实践
中国是世界贸易大国,贸易活动和贸易行为成为全球关注的重点。如何培养学生理解大国的使命担当精神,继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和品牌,探索符合中国国情的贸易方式,在国际贸易中自觉维护国家利益,是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内容。国际贸易实务是浙江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港口与航运管理专业的必修课程,课程以国际贸易领域工作项目任务为基础,以中国贸易发展史、贸易事件、中国故事等为思政融入点,形成双引擎,价值观塑造和知识传授双驱发展,同频共振。课程内容以国际贸易合同履约过程中的岗位职责为主线,以仿真实验实训为抓手,将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互联网+国际贸易”竞赛项目相关内容和专业技能资格证书《国际贸易单证员资格证书》考试内容融入课程教学,全过程、多维度、宽领域地提炼德育基因和文化元素,凸显行业文化特色,将“立德树人”浸润到整个教学环节中。
根据隐性教育与显性教育的同向共生性理念,将教学实施运行机制与课程思政运行机制有机融合,国际贸易实务课程采用思政元素三融合,即教学理念融入思政,教学资源融合思政,教学课堂融会思政,从专任教师、行业工匠、学生3个维度同频共振,形成师生间课程思政学习共同体。将专业知识项目化、教学手段信息化、教学过程实操化,三化融会贯通。通过课前导学、课中研学、课后拓展提升,引领学生进入良性循环学习状态中,有效实践课程思政教学体系,达成双向引擎,构建“三化融通、三维同向并进”课堂教学实施过程。
3.1"丰富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思政教学资源
丰富的教学资源对人才培养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育人载体多样化、思政供给体系化,同时专业教师提供理论知识、行业工匠带来行业发展新动态,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使课堂教学资源丰富多样。课程思政教学资源不是在专业知识中找寻能联系得上的思政元素,将课程思政简化为专业知识+思政元素,而是需要教师将情感融入,教师感知吸收,在教学环节中将自己的情怀融入课程,以自身的高尚情操去感染学生,初步达到课程思政的教学效果[10]。
3.2"课前导学、课中研学、课后拓展,开拓课程思政维度
隐性教育中最重要的一项是在社会实践活动中,感悟价值观和情感观,课堂教学属于显性知识教育,而课后拓展中的企业体验则属于隐性教育范畴,隐性教育注重体验和过程,方式灵活多样,更容易为学生接受和喜欢[11]。课程思政的浸润不仅仅局限于课堂,而是把课堂的主要角色交给学生,学生可以在课前自主在学习平台学习,课中理实一体虚拟仿真融合,体验海关、企业、物流等不同角色,将抽象的理论知识形象化、具体化,课后以思政小分队的形式去企业实习调研体验。线上线下资源的融合,不仅仅拓展课堂维度,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同时能将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融合,同步提升课程思政的教学效果"。
3.3"教学方法多元多样,构建启智润心高效课堂
教学方法服务于确定的教学目标和教学要求。采用多样化教学手段开展思政教学,可以有效地提高课程思政的效果[12]。国际贸易实务课程采用多种融合式的教学方法,有案例启迪法、任务驱动法、小组合作法、讨论辩论法等。比如用任务驱动和讨论辩论法,抛砖引玉地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认真思考并讨论回答,在讨论中形成思想碰撞,在思想碰撞中树立正确的世界观,潜移默化地达到思政浸润效果。
3.4"定性定量,考核评比,达成立体综合全过程考核
课程思政理想的教学效果应该是学生自主参与课堂,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参与,最后融入教学环节中,形成课程思政学习共同体,每个人都能获得自己的体验和感悟[13]。课程思政的教学效果有效性评价对推进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有着重要的意义。聚焦过程,制定知识掌握、技能达成、素质养成三层目标考核,按时间指标“课前、课中、课后”三段式过程评价,实施课前线上教学平台预习自测、课中研学、小组协作实操、课后精品在线开放平台数智记录。以学生为中心开展学生自评、生生互评,教师评价、行业工匠评价,构建了理实一体、定性定量立体综合的全过程形成性考核,保障课程思政教育的深入实施和不断提高[14]。
4"结束语
“三化三维”课程思政融入专业课教学模式,使学生在教学实施中自然而然地领悟思政精神、感悟课程传达的思政情感,同时该模式结合具体的实施路径,使专业知识自然映射思政内涵,取得了良好效果[15]。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通知[EB/OL]http://www.moe.gov.cn/srcsite/A08/s7056/202006/t20200603_462437.html.20200601.
[2]张淑.思政教育融入高校古典舞服饰文化课程的必要性与创新路径研究[J].化纤与纺织技术,2024,53"(02):254256.
[3]宋丽娜.科技自立自强思想融入高校课程思政教学的价值意蕴及实践路径[J].江苏理工学院学报,2024,"30"(01):122127.
[4]王芳.高职国际贸易实务专业课程思政实践路径探究——以“进出口单证实务”课程为例[J].广东职业技术教育与研究,2023,(02):148151.
[5]李海燕.立德树人融入高校课程思政的建设路径探究[J].科教文汇,2024,(03):3841.
[6]徐小琴.数学文化中融入“课程思政”的“导讲研思”教学模式——以数学文化中的勾股定理为例[J].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24,39(04):16.
[7]张梅,张文豪.经管类研究生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实践探索[J].高教学刊,2024,10(13):139142.
[8]百度百科.[EB/OL]"http://baike.baidu.com/view/21219791.html,20190819.
[9]张棘,方诚.基于“双轴两翼”的高职课程思政隐性教育融入模式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2,(17):6165.
[10]辛娜"五维协同、"三位一体: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思政探索之路[J].宜春学院学报,2024,01(01):121125.
[11]宋洁,刘丹.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国际贸易专业建设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24,45"(06):4244.
[12]毛静,李瑞琴.“三全育人”背景下课程思政教学理念与实践方式探索—以《国际贸易学》课程为例[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20,(7):7.
[13]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01).
[14]郑迎飞.高校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思考以《投资学》课程为例[J].高教学刊,2019,(2):141143.
[15]赵桂梅,赵桂芹.面向国家一流专业的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思政建设研究[J].高教学刊,2024,10"(04):3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