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用好红色资源“活教材” 奏响立德树人最强音

2025-02-18张伟罗文洋

现代商贸工业 2025年3期
关键词:高校思政红色资源延安精神

摘要:红色资源在现实基础、文化引领、具体内容上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高度耦合,有助于高校教育引导青年学生不断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情怀,也有助于高校进一步拓宽育人资源,拓展教育载体,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活教材”。延安精神是众多红色资源中所蕴含建党精神中的重要而精彩的篇章,以延安精神筑牢理想信念之魂、夯实笃行实干之基、涵养扎根人民之情、强化责任担当之本,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强化课程育人、网络育人、实践育人、文化育人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红色资源;延安精神;高校思政

中图分类号:D9"""""""文献标识码:A""""""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5.03.055

红色资源是我们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改革开放时期、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实践中,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孕育形成的物质与精神资源,是“我们党艰辛而辉煌奋斗历程的见证,是最宝贵的精神财富”,更是新时代党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的有力载体。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前往红色热土考察,并强调要把红色资源作为坚定理想信念、加强党性修养的生动教材,引导广大青年从中汲取精神滋养和奋进力量,为新时代高校以红色资源融入思政育人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是高等学校的重要政治使命[1],需要“用党的奋斗历程和伟大成就鼓舞斗志、指引方向,用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坚定信念、凝聚力量”,需要以党的创新理论和实践成果引领培育时代新人。高校思政教育本质上与红色资源内容相融、形式相成、价值相合,需要以红色资源作为立德树人的创新手段和铸魂育人的强力支撑,持续为思政教育注入“营养剂”,是落实“三全育人”、推进“五育并举”、构筑“十大体系”的重要内容,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1"红色资源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重要意义

(1)坚定理想信念,强化大学生思想引领。新时代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形成了推进思政工作一系列新思想新战略新举措,也为高等学校思政工作高质量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红色资源生动展现了我们党的初心使命与情怀担当,将红色资源融入高校思政教育,有助于大学生铭记党的光辉历程和重大成就,不断加深对党的创新理论的“四个认同”,以及对马克思主义思想体系的认知与理解,进而强化思想政治教育的引领作用,不断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

(2)厚植爱国情怀,砥砺青年强国之志。红色资源承载了我们党波澜壮阔的革命史、艰苦卓绝的奋斗史、可歌可泣的英雄史,凝聚着浓厚的爱国主义精神,是汲取奋进力量的源头活水,将红色资源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通过专题案例教学、小组研学、情景教学等,以广大青年喜闻乐见的方式讲好中国故事,更有利于增强大学生的历史使命感、民族自豪感和政治责任感,坚定爱国主义立场,强化对爱国主义精神的认同感、亲切感,鼓励广大青年将爱国情、强国志转化为报国行,争做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者、推动者、奉献者。

(3)丰富育人资源,构筑多元教学体系。红色资源是在中国革命历史进程中形成的,具备深厚的思想、精神、内容沉淀,包含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理论创新,又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时也孕育了大量的红色文化衍生作品,利用好红色资源,可以有效强化思政教育内容的多元性。同时,红色资源教育与思政教育在教学价值追求上兼具一致性、契合性,将红色资源转化为思政教育的重要教学资源,深挖红色资源的潜在价值,探索引导式教学、互动式教学、研究式教学等教学方式,更有利于加强思政育人的吸引力、亲和力、感染力。

(4)拓展教育载体,打造思政教育生态。红色资源所蕴含的红色基因,需要代代传承。一方面,将红色资源融入学校景观、文物等物质文明建设中,通过梳理革命历史人物雕像、建设具有本校特色的红色校史馆等方式,厚植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情感,让学生潜移默化接受红色资源熏陶,提升思政政治素质。另一方面,将红色资源融入校园活动、讲座等精神文明建设中,邀请国家勋章获得者、“时代楷模”、年度人物等进校讲好红色资源故事,浓厚红色资源教育氛围,更有助于思想教育形式拓展,思政育人实效性不断增强。

2"延安精神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价值蕴意

2.1"以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筑牢理想信念之魂

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是延安精神的首要内容和灵魂,是我们中国共产党人最本质、最根本的精神动力,充分彰显了共产党人信仰坚定、矢志不渝的精神追求[2]。延安时期,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党中央先后确定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实施全面抗战路线和打败国民党反动派,解放全国人民,建立新民主主义新中国的正确政治方向,吸引了大批先进青年纷纷奔赴延安参加革命,使党领导的革命队伍不断发展壮大,最终走向革命胜利。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以“极端重要”来深刻强调意识形态工作,并指出要巩固好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3]。青年学生受不同主流传播媒介误导,极易受到错误思潮的影响,也是西方国家意识形态渗透的重点对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承担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使命,延安精神所蕴含的“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正是增强广大青年学生对马克思主义信仰理性认同的思想武器,有助于教育引导学生立足新征程新使命,永葆初心,牢记使命,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自觉做到“两个维护”,坚定不移沿着我们党所指引的正确政治方向前进。

2.2"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夯实笃行实干之基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观路线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冲破了经验主义、教条主义、形式主义等禁锢,是延安精神的精髓所在,也是我们党长期坚持的思想路线核心。在延安13年的峥嵘岁月中,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以宏大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将理论联系实际作风作为中国共产党人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尤其是在延安整风运动与党的七大后,以科学的态度实事求是在全党深入人心、蔚然成风。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不论学习还是工作,都要面向实际、深入实践,实践出真知”。作为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广大青年更需要正确学习认识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的有机关系[4],打开解放思想这个“总开关”,也就要求高校思政教育有机融入延安精神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教育引导学生将求真务实融入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有助于学生增强实事求是的能力与素质。同时,以延安精神激励大学生经常、广泛、深入开展调查研究,更是培养,既敢于探索、敢于实践,又脚踏实地埋头苦干,成为追求真理、可堪大用的时代新人的题中之义。

2.3"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涵养扎根人民之情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延安精神的核心要义和根本内涵,也是我们立党宗旨的高度概括,是延安精神的内涵和核心要义,要求我们党要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将人民群众始终摆在首位。延安时期,边区政府的党员干部、知识分子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党的宗旨引领下,与人民群众打成一片,赢得了边区人民的高度赞扬和衷心拥护。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延安时期实施的“三三制”政权制度,以廉洁政治风气,促进干部接受人民群众监督,所形成的民主的政治、廉洁的政府,是我们党走群众路线的生动体现,为中国革命胜利打下了坚实基础。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高度概括了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基本经验,也是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根本遵循,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赋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育引导学生厚植人民情怀、坚守人民立场,有利于青年学生以党“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使命为目标,将青春的内在激情转化为服务人民的不懈动力,将个人价值追求融入国家建设、社会发展的洪流中,成为红色基因的传承者,到基层、到西部、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服务人民、奉献青春、建功立业。

2.4"以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强化责任担当之本

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是延安精神的显著特征和根本内容,是党在延安时期坚持正确政治方向的不竭源泉,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精神支柱,更是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动力。中国共产党在延安的13年,是毛泽东同志等无产阶级革命家艰苦奋斗的13年,面对停发经费和经济封锁,党中央在边区开展的大生产运动,特别是南泥湾生产运动,陕甘宁边区工业、手工业、商业等全面发展,“烂泥湾”成为“陕北好江南”,锤炼了我们党不畏强敌、不惧风险、敢于斗争、勇于胜利的坚毅风骨和宝贵品质。

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陕西时指出:“我们党是靠自力更生、艰苦奋斗起家的”,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是我们共产党人的品质,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基,决不能丢掉这个传家宝[5]。将艰苦奋斗、自力更生、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延安精神融入高校思政教育,就是要以敢闯会创的创业精神引领时代新人敢挑大梁、敢担重任,教育广大青年以坚定的革命意志和昂扬的精神风貌,在创业成才中锻造过硬本领,勇攀创新高峰,在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中展现青春作为、彰显青春风采、贡献青春力量,奋力书写为中国式现代化挺膺担当的青春篇章。

3"延安精神融入高校思政教育实践路径

3.1"充分发挥思政课主渠道主阵地作用,强化课程育人

思政课是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是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阵地,彰显着社会主义大学的核心职能。将延安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一是要将延安精神作为思政课程特别是6门主干课的重要内容,发掘延安精神蕴含的思政教育资源,准确把握教材基本理论与延安精神及其内涵外延的结合点,并融入课程培养方案、教学大纲、课程设计等。二是要建设具有学校特色的思政课程素材案例库,聚焦体现延安精神的重大事件、重大任务,组织和开发高质量、多形式主题教学案例。三是要加强延安精神“青年化”理论阐释,既保证延安精神的“原味”“真味”,同时注重把握青年思想行为特点与规律,以青年更乐于接受的方式讲解延安精神,进而达到知情意行的统一。

3.2"着力打造全媒体教育宣传体系,加强网络育人

移动互联网技术与新一代青年相塑成长,网络媒体的不断迭代发展,已取代传统媒介成为传播主流,也成为新一代“数字新青年”获取资讯、增长知识、开拓视野的主要渠道和载体。高校思政教育要不断创新网络思政工作载体,一是要发挥公众号、微博等网络平台“主窗口”作用,结合延安时期重大历史事件,推出延安精神系列专题内容,讲好“指尖上”的延安精神故事,不断提升思政教育的触达率。二是要创作以延安精神网络精品,将延安精神具象化,打造图文并茂、声色俱全、动静结合的网络品牌,同时兼顾其思想价值与流量传播价值。三是要是运用好AR、VR等数字化技术,将延安红色资源以可视化、全方位、立体式、史诗般的方式在网络空间展示出来,带给青年学生身临其境的体验感,不断提升思政教育的感染力与吸引力。

3.3"广泛开展社会实践专项活动,突出实践育人

社会实践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环节,是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有效途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充分组织开展缤纷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学习实践延安精神为专项,一是定期组织青年走进延安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和党性红色教育基地,在延安革命纪念馆、枣园、杨家岭等开展现场教学、红色研学等活动,在“延安精神的行走思政课”中赓续红色基因。二是开展延安精神主题实践活动,利用青年红色筑梦之旅、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等,走进革命圣地延安开展社会实践,在学思践悟中接受延安精神的洗礼,激发当好新时代延安精神的践行者、传承者。三是要鼓励大学生利用寒暑假前往延安开展志愿服务工作,服务当地社会经济和区域事业发展,加强典型选树与表彰,引导学生形成扎根西部、服务基层的奉献价值。

3.4"大力弘扬延安精神文化价值,深化文化育人

高校校园文化是促进和影响学生思想发展的重要因素,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格调高雅、积极健康的校园文化,是形塑大学生价值观、陶冶青年情操的重要途径。将延安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一方面是要强化物质文化建设,利用好学校的文化长廊、展馆等场域,设置体现延安精神的红色经典阅览区、参观区,并推出系列红色文化墙、英雄雕塑等人文景观,营造浓厚的学习和践行延安精神氛围。另一方面是要加强学习延安精神的精神文明建设,以重要节庆日和特殊时间节点为契机,举办弘扬和传播延安精神主题文化活动,发挥高校资源优势,邀请知名学者、专家教授等开展精神讲座论坛,进一步释放延安精神的价值引领与教育启迪功能[6]。

参考文献

[1]杨粉萍,代富平.延安精神融入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J].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4,46(02):117121.

[2]韩俐彦.延安精神为培育时代新人提供丰富的精神滋养[J].北京教育(德育),2023,(09):6569.

[3]鲁宽民,李运.延安精神融入大学生党性教育的价值意蕴及实践路径[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3.16.002.

[4]张冰.把延安精神融入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研究[J].党政论坛,2023,(05):2629.

[5]屈玉渊.延安精神融入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路径[J].西部素质教育,2022,8(22):4346.

[6]徐新荣.弘扬延安精神奋进伟大时代[J].红旗文稿,2021,(08):48.

猜你喜欢

高校思政红色资源延安精神
延安精神跨越时空
延安精神照耀着我们
延安精神传万代
当延安精神遇见北大荒
谈高校思政课堂的文化建设
多媒体技术环境下高校思政教学系统的设计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探究
试论高校思政隐性教育资源的效能扩展
红色资源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研究
思想政治教育中红色资源的有效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