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专业—思政—双创”三融合的管理类课程教学模式探索

2025-02-18马鹤丹韩晓琳王馨

现代商贸工业 2025年3期
关键词:双创思政融合

摘要:基于专业、思政、双创融合的政策导向,构建了“专业—思政—双创”三融合的管理类课程教学模式,该模式立足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通过重新梳理各门课程间的育人关系、引入真实场景、利用价值塑造激活各个场景、将任务式和项目式教学贯穿课前课中课后全过程等教学实践,实现三者的有机融合,以解决管理类教学的痛点。

关键词:“专业—思政—双创”融合;管理类课程;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F23"""""""文献标识码:A""""""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5.03.049

0"引言

2018年教育部出台《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新高教四十条”),重点强调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在每一门课程中有机融入思政元素,推动创新创业教育(双创教育)与专业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的紧密结合,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三全育人”大格局。这一表述为“专业—思政—双创”三融合的教学改革指明了方向。近年来学者们在专业教育、思政教育、双创教育3方面开展了大量研究[14]。在研究内容方面,多从两个方面的融合入手,开展专创融合或专业与思政融合的教学策略、教学方法等方面的研究,缺少从“专业—思政—双创”融合视角出发的教学体系建设与改革的研究[5]。在有限的3方面融合的研究中,王周红[6]认为“双创”背景下专业与思政的融合是时代的要求,各高校应立足现实促进“专业—思政—双创”的深度融合。张明飞等[7]结合土力学课程中专业教学、思政教育和创新创业元素的孤立现状,提出将抽象、复杂的专业课程通过少量“漫画”的方式,融合思政和双创思维。阮雪景等[8]认为基于思政与“双创”融合的专业课程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应从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设计、考核评价、教师队伍等各方面进行探索和实施。

笔者所在学院以管理类课程教学改革为重点,通过长期的探索与实践逐步构建和完善了“专业—思政—双创”三融合的管理类课程教学模式。该教学模式立足于管理类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将思政元素和双创元素融入其中,形成“专业—思政—双创”知识点——“专业—思政—双创”知识模块,构建了管理类课程三融合的教学内容体系;将真实场景引入专业课教学,实现“专业—思政—双创”的相映成趣;将课堂教学与在线教学结合,打造课前课中课后“专业—思政—双创”全过程融合的教学模式。

1"“专业—思政—双创”三融合的管理类课程教学模式主要解决的难点问题

1.1"破解知识育人与思政育人难融的困境

育人目标的技术理性与价值理性分割,难以做到知识育人和思政育人的统筹兼顾,这是很多专业课教学面临的困境。管理类课程自身的属性决定了其很多知识点与思政元素、“双创”元素密切相关,通过深入挖掘、科学设计,可以实现“专业—思政—双创”“自然自如自发”的融合,破解育人目标无法统筹兼顾的难题。

1.2"破解知识学习与能力提升割裂的矛盾

专业课程的规范性、理论性较强,而知识运用的实践性和创新创业性较弱,导致学生对知识的运用是死板和割裂的。将思政元素与“双创”元素融入管理类课程中,强调知识学习、产业现实与思想价值的统一,强化专业与产业之间的知识流动与知识创新,实现学生由知识学习到自我能力的建构。

1.3"破解学生学习内驱力不足的难题

“学习只为考试”是传统文科教学一直以来面临的难题,学生无法进入“意义学习”的状态。“专业—思政—双创”三融合的教学模式将知识学习、价值塑造与基于问题解决能力统一起来,使学生体验到真正的成长,激发学习的动力。

2"“专业—思政—双创”三融合的管理类课程教学模式的主要实践

2.1"深度发掘思政和“双创”元素

教师深度挖掘管理类课程知识内涵的价值观、情感、创新创业意识、创新创业思维等元素,巧妙地针对专业课内容设计思政和“双创”育人结合的切入点,形成“专业—思政—双创”知识点,一门课程或多门课程的知识点根据逻辑关系形成“专业—思政—双创”知识模块,重新建构了管理类课程教学内容体系。

示例:市场营销学课程教学内容重构

在设计管理学课程管理外部环境章节的“专业—思政—双创”2个知识点与市场营销学课程市场营销调研章节的“专业—思政—双创”2个知识点的基础上,将4个知识点按照“市场营销调研”的理论逻辑整合起来,形成了市场营销学课程市场营销调研部分新的“专业—思政—双创”教学内容。

2.2"将真实场景引入专业课程教学

教师在专业课程教学中渗透“双创”教育理念,将企业实例、各类创新竞赛、创业实战项目等真实场景引入教学过程,教师设计学习任务或项目,采用参与式、体验式、翻转课堂、特色实践等教学方式,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则在具体任务的驱动下团队协作学习知识、完成任务,学生在学习企业竞争战略与商业模式,体验企业文化与创新创业环境,思考管理伦理与社会责任的同时,将知识内化为具体的能力,并在创新创业实战中不断提升。这种教学方法极大发挥出“专业—思政—双创”的思想性、亲和力、引导性、趣味性和启发性,让专业教育更有温度和力度。

2.3"课堂教学与在线教学结合

(1)线上平台建设:教师依托各课程教学团队,录制慕课、微课、打造微信公众号,多维度拓展教学空间。其中,管理学课程、国学与管理等课程自建MOOC平台(智慧树);管理会计学、电子商务课程借助于辽宁省资源共享课平台跨校修读;市场营销学课程、基础会计学等课程利用其他MOOC平台,开展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

(2)课前课中课后一体化:课前,学生借助于教师课件、慕课视频进行异步学习,提升其自主学习能力;课内,教师采用以任务为导向的翻转课堂,引入创新创业项目,促使学生将理论应用于实践。学生以团队形式完成任务,学生间知识互补,减少了教师基础性知识的重复教学,同时提高学生团队协作能力。课后,教师进行总结反思评价,学生在线上延续课中的互动,并持续创业创业项目的实践。通过线上线下结合,教师不仅完成了教学知识层面的传授,也在“能力培养”和“价值塑造”层面满足了学生认知自我和认知世界的需求,实现了课前课中课后“专业—思政—双创”的全过程融合。

3"结语

“专业—思政—双创”三融合的管理类课程教学模式应立足于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通过重新梳理各门课程间的育人关系、引入真实场景、利用价值塑造激活各个场景,将任务式、项目式教学贯穿课前、课中及课后全过程等教学实践,实现“专业—思政—双创”的融合。

参考文献

[1]戴栗军,颜建勇,洪晓畅.知识生产视阈下高校专业教育与创业教育融合路径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8(3):147152.

[2]吴洁,牛彦飞.创新驱动背景下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机制[J].教育与职业,2019(23):6367.

[3]盛晓娟,李立威."“专创、产教”双融合视角下的实践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9(9):206210.

[4]彭华涛,朱滔.“双一流”建设背景下专创深度融合模式及路径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21(1):169175.

[5]刘战合,罗明强."“专思创”三元融合:航空专业隐性教育新模式[J].滨州学院学报,2021(6):3642.

[6]王周红.“双创”背景下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的深度融合[J].大学,2022,(30):153156.

[7]张明飞,魏晓刚,顾展飞,等.基于专思创融合的《土力学》教学改革探讨[J].水利与建筑工程学报,2021,19(05):184188.

[8]阮雪景,李清清,姜涛.基于思政教育和“双创”教育相融合的专业课程建设与实践[J].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21,4(12):3134.

猜你喜欢

双创思政融合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村企党建联建融合共赢
融合菜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从创新出发,与高考数列相遇、融合
高淳区以侨联双创基地 助推“双创”孵化成长、孕育未来
“双创”浪潮方兴未艾
《融合》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