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质生产力与人民新需要的正向相互作用
2025-02-18李泽禹
摘要:我国始终把人民的需要作为分析社会主要矛盾的抓手,人的需要与动物的需要的根本区别在于,具有历史性和社会性超越性需要,即只有人可以创造新需要。新质生产力概念作为国家领导人面向社会主要矛盾而提出的,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重要理论成果,它和人民群众在新时代的新需要辩证地联系在一起。新需要不断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同时新质生产力带来新生产关系,影响人的新需求的产生方向,最终实现正反馈循环,推动社会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需要;生产方式;新质生产力
中图分类号:F24"""""""文献标识码:A""""""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5.03.033
0"引言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对人民需要的认识一直是我国对社会主要矛盾展开分析的落脚点,基于正确的理论基础,我国取得了一系列社会主义建设成就,极大地提高了社会生产力。更是历史性地消灭了绝对贫困,满足了人民的基础需要。而进入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21世纪第三个10年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过程面临全新的主要矛盾,现在我们不仅面临如何遵循人民需要发展社会生产力的问题,更是站在人类发展的前沿,肩负起探索人类新质生产力发展方向的时代使命。
2023年9月7日,国家领导人在黑龙江省主持召开新时代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座谈会时指出:“要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增强发展新动能”[1]。首次提出了“新质生产力”这一重要概念。针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大国竞争加剧以及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型形成的历史性交汇对生产力发展水平提出的新要求,党和国家领导人立足于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的立场,立足于全人类的立场,创造性地提出了“新质生产力”这一全新概念。
本文将落脚点放在中国社会当前的主要矛盾之上,着力探索人民需求和新质生产力发展之间的辩证关系。特别是在社会主义新时代下,面对人类尚未涉足的未来,中国的问题同时也是人类的问题。前所未有的选择主动性交到中国人手里,中国的回答也将是世界的回答。中国选择发展什么样的生产力,采用什么样的生产方式,怎样调整生产关系,同时将决定人类未来的发展命运。
1"人民需要的层次与内涵
人类永无止境的需求令人又爱又恨,它可以激发改造世界、创造美好生活的雄心,推动生产力发展。它也可以催生蝇营狗苟、贪欲膨胀的野心,是人类社会灾难的策源地。全社会若是对此听天由命,不发挥主观能动性对其加以研究,并采取干预,这种自由放任的态度显然是不妥当的。在长久的人类思想史之上,无数先贤早已深入研究,并提出自己的观点,但长久以来一直是以观念对抗观念。直到马克思提出唯物史观,人类才第一次真正开始探究观念的实践本性,人类才真正有了主动干预欲望本源的可能。
1.1"需要分两个层次
不仅是动物的无意识的生理心理活动以现实的需要为基础,人有目的、有意识的实践活动同样如此,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唯物史观之上建立的科学认识。人作为自然的一部分,作为一种高级动物,和苍穹之下万千生灵一样,受限于肉体组织束缚,产生基础生理需求,体现为受动性。而人之所以为人,和其他动物的区别便在于人所特有的实践活动,“一切动物的一切有计划的行动,都不能在自然界上打下它们的意志的印记。这一点只有人才能做到”[2]。高度的目的性与计划性是人的实践活动特点,只有人类能够意识到自己的需求,认识到自身行为与他人和环境之间的联系,从而规划行动逻辑,并产生道德和伦理意识。所以只有人的活动才能具备主体性。人的实践活动的主动性开创了自然界全新的主客体关系,从而迈出历史的第一步。
人的需要和动物的需要的区别不仅体现在需要的范围,更体现在需要的层次。人不仅存在基础需要,也存在超越性的需要。这种需要来源于人的实践活动中所特有的目的性、抽象性、创造性,以及最重要的社会性。这些特点使人类能够超越基本的生存需求,追求更高层次的目标和意义,创造出文明和文化,推动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人的这种运动着的需要,他根植于人的社会性。社会存在作为人的根本存在状态之一,赋予人的需要社会历史性。所以只有人才能创造新需要,只有人的需要是历史的、活的需要。总而言之,只有满足了基础需要并进入社会关系中的人才能产生超越性的新需要。
任何对人的需要的分析,都是建立在对人的生理性基础的理解上。即“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3]。对人受限于生理活动所产生的基础需要的肯定,是提出各种特色的需要层次理论的基础。所以人的需要存在两个基本层次,基础需要和超越性需要。
1.2"超越性需要的时代内涵
正如马克思所说:“由于人类本性的发展规律,一旦满足了某一范围的需要,又会游离出、创造出新的需要”[4]。世界历史发展到这样一个阶段,即社会生产力满足了大部分人对生存资料的获取时,会自然而然地产生一种在人类历史上从未如此普遍出现的情况,便是最广大人民的需求体现为基础需求与超越性需求的统一。
超越性的新需要只存在于社会历史性的劳动实践中,原因有三点。一是劳动实践将自然界改造成符合主体需要的为我之物,“人化自然的出现使人的主体性有了彰显的空间。意味着将主体看成是人的实践生成”[5]"。"“劳动实践是人类自我实现和自我认同的主要途径,这种主体概念意味着和表征着人与环境世界相互作用过程中的人的主导地位、人的主体活动方式和人的主体尺度”[6]。
二是劳动分工的发展促进人类社会关系复杂化,社会需要诞生并伴随共同体关系一同进化。人们在社会中承担不同的角色和任务,形成了复杂的社会网络。不同职责和任务之间的相互依赖和合作,使社会关系变得更加多元化和复杂化。社会共同体形成复杂的行动者网格,在相互链接之中,人、物、技术、观念等共同参与构建社会现实,成为具有能动性和影响力的“行动者”。
三是劳动分工推动语言文字产生发展,人的抽象思维能力得以诞生与发展,观念世界的诞生促进超越性需要的涌现。人与非人共同构成的行动者网络建立的基础,正是抽象的符号系统为“转译”奠定的地基,总而言之“要多方面享受,他必须有享受的能力。因此,他必须是具有高度文明的人”[7]。
重新聚焦于历史发展的视角,在探究人的需要的矛盾发展史时我们可以发现,虽然人类总人口与人口增长率处于人类历史前所未有的高位,但人类生活水平与饥荒指数下降率也处于人类历史前所未有的高位,人类的基础需要从未像今天这般被如此充沛地满足。正如马克思所说:“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8]。因此超越性需要难以满足一转成为人类需要的主要矛盾。
超越性需要变为人类需要的主要矛盾并不意味着对基础需要的排斥,而是单方面对基础需要的满足提出超越性的需求。在局部层面这并不是人类历史第一次遇到这种情况。自人类社会产生劳动剩余,阶级社会构建完成,食不厌精、脍不厌细一直是统治阶级的极致追求。但从人民史观来看,人类还是第一次真正面对这个重大转变。特别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伴随脱贫攻坚任务的完成,中国在21世纪20年代进入全面小康的时代。对超越性需要的第一次在中国历史上成为人民需要的主要矛盾。
超越性需要对基础需要的渗透融合所体现的,是对基础需要质与量的双重要求。他不仅要求满足基础需要的生产充足,同时要求对满足基础需要的生产的运动发展。不仅仅是要求一种新的满足需要的产品,而且是要求对这种新的追求的满足。具体来说,不仅要求商场更新商品,而且要求商场保持商品更新。从具体商品的角度看,情况也出现不同,满足超越性需要的基础商品逐渐成为主流,这是伴随着人的基础需要的满足场景的变化而一同出现的变化。举例来说,伴随着需要砍柴生火等准备工作的烹饪活动的是食材与调料的匮乏,伴随着现代化厨具的是预处理食材和调料的货架化,新时代人民需求是基础需求与超越性需求的统一。
2"新需要与社会经济基础的辩证联系
超越性的新需要诞生于人的社会性存在之中,被人类社会历史所规定,而物质资料的生产发展对社会历史的发展起决定性作用,即生产力的总和决定着社会状况。所以这种规定性派生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之中。
在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正向作用中,人的新需要和新质生产力的获得呈现强关联。新需要的主体是满足了基础需要并进入社会关系中的人,所以这种强关联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是新质生产力在满足基础需要中的作用,第二是新质生产力与新的分工一体两面,带来新质生产方式与生产关系的更新。
对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的考察,郭冠清先生在《回到马克思:对生产力—生产方式—生产关系原理再解读》中用数学方式对生产力、生产方式、生产关系概念作处理后得到“生产力是生产关系发展的基础,但生产力并不是生产关系的单调函数这一关键理论”[9]。从中可以得出结论,即通过采用不同生产方式的办法,在具体的生产力发展阶段所规定的生产关系可能中,得到不同的生产关系。所以对超越性新需求而言,社会有能力发挥主动性引导新需要的诞生方向,调动新需求的诞生可能性,从而间接对新的生产力发展方向施加影响。
马克思认为,“随着新的生产力的获得,人们便改变自己的生产方式,而随着生产方式的改变,他们便改变所有不过是这特定生产方式的必然关系的经济关系”[10]。新的生产力的诞生,一方面是在人的不断产生的新需要的推动中产生的社会历史发展必然。另一方面,人的实践活动的主体性允许我们发挥主导地位,通过选择不同生产方式的办法,打开生产关系发展的可能性空间,最终通过生产关系的间接作用,引导新的生产力的发展方向。
3"发展新质生产力满足并引领人民新需要
为满足新时代的人民需求,提高我国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现状,国家领导人提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解决思路,并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之中再次强调发展新质生产力对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意义。其中的落脚点,便在于对人民基本需要的分析上。这也是我国新中国成立以来一以贯之的方法论体系,现实已经检验这一逻辑链路的通畅。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通过全面参与全球市场,引进全球先进生产技术,吸纳世界先进生产方式,不断推动中国生产力水平跃升。生产力的高速发展,推动生产关系的剧烈变化,催促全社会马不停蹄地革新生产关系。在这过程中,一些传统难题如资本不足、创新驱动结构单一、市场需求小等问题或消失,或质变转变成另一形式的矛盾并重新开始量变。高速发展中,人民需求和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之间交相作用,形成的正反馈链条推动人民物质和文化需求增长。
新时代面临新矛盾,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现有生产力已经无法满足人们的需求,许多领域又再无国外先行者。因此,国家领导人特别强调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新动能,必须加强科技创新。迈向21世纪中叶,中国只有通过自立自强地发展新质生产力,才能提高生产效率,提高产品质量,拓展生产领域,满足人们对各种产品和服务的需求,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幸福感,所以说新质生产力的本质是先进生产力不变,是今天中国推动先进生产力落地、发展、再革新的方式。
基于现有发展成果,国家领导人特别强调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形成新型生产关系。全面深入研究生产方式,探索生产方式与生产关系的关联性。主动改革生产关系,不仅可以满足人民对各种产品和服务的需求,还可以促进社会文化的进步,塑造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社会氛围,引导人民发展出健康、绿色、可持续的需求理念,又可以反过来推动生产力的进步。因此,改革生产方式承接新质生产力落地是更好地满足新时代人民需要的必由之路。
充分发挥历史主动性,探索不同生产关系中人民需求,主动引领人民需求的发展方向,将为我国在巩固现有发展成果的基础上,推动生产关系改革,主动疏通新质生产力发展堵点提供方法论支持。发展新质生产力满足并引领人民新需要,这不仅仅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在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历史任务,也是为人类未来发展选择道路,是建立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历史使命之中的高度历史自觉。
参考文献
[1]习近平主持召开新时代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座谈会强调牢牢把握东北的重要使命奋力谱写东北全面振兴新篇章,人民日报,2023年9月10日.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人民出版社,1995:381.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人民出版社,2012:158.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2卷)[M].人民出版社,1998:223.
[5]张登巧,赵润林.交往实践观与马克思主义主体性哲学[J].社会科学,2001,(03):3740.
[6]陶富源.论主体及主体性[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05):549554.
[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M].人民出版社,1995:389.
[8]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M].人民出版社,2009:36.
[9]郭冠清.回到马克思:对生产力—生产方式—生产关系原理再解读[J].当代经济研究,2020,(03):513+113+2.
[10]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卷)[M].人民出版社,2009: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