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听障学生随班就读过程中人际交往问题研究
2025-02-18马世雄李宏伟
[摘要] 听障学生融入社会需要具备一定的人际交往能力。文章通过对崆峒区白庙乡学区内听障学生随班就读情况进行实地调研,分析听障学生在与教师、普通同学交往中存在的障碍和困难,总结了学校在促进听障学生人际交往方面的有益做法,希望能够为此类工作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 听障学生;随班就读;人际交往;融合教育
随着融合教育理念的深入人心和特殊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越来越多的听障学生进入普通学校接受义务教育。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促进残疾儿童少年教育发展。2020年,教育部印发的《关于加强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阶段随班就读工作的指导意见》对推进随班就读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然而,听障学生在随班就读过程中往往面临人际交往困难的问题,影响了学习和生活质量。甘肃省平凉市崆峒区白庙乡学区地处偏远山区,经济欠发达,听障学生教育资源匮乏。近年来,白庙乡学区把加强听障学生随班就读作为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以“三抓三促”行动为抓手,积极探索“医教结合、普特融合、家校共育”的特殊教育新路子,聚焦听障学生“一强五优”发展目标,着力为听障学生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促进听障学生人际交往能力不断提升,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一、听障学生随班就读过程中人际交往存在的问题
(一)与教师沟通交流存在障碍
白庙乡学区听障学生与教师沟通交流面临诸多障碍。调研发现,部分教师缺乏手语等特殊教育技能,难以准确理解听障学生所要表达的意思。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听障学生的特殊需求关注不足,未能根据其特点有针对性地调整教育教学方法,导致听障学生课堂参与度不高,师生互动较少。部分教师与听障学生沟通时缺乏耐心,未能做到因材施教、循循善诱,制约了听障学生在课堂中的表现和学习,影响了听障学生在校的学习生活质量,不利于听障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二)与普通同学交往困难
听障学生与普通同学交往时常感到孤独自卑,面临诸多困难。普通学生对听觉障碍缺乏了解,难以设身处地理解听障学生的感受,有时会对听障学生产生歧视、排斥的心理,导致听障学生难以融入班集体。部分听障学生入学时间短,与普通同学相处经验不足,并且自身存在心理障碍,自卑、胆怯,缺乏主动与人交往的勇气和信心,难以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
(三)缺乏人际交往能力培养
听障学生因自身生理缺陷,人际交往能力普遍薄弱,亟须学校进行针对性培养。然而,学校在对听障学生进行生活技能、社交能力培养方面还存在明显不足。教师在教学中更关注听障学生文化知识的掌握,而对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重视不够。学校缺乏系统的人际交往能力训练课程和活动,针对性指导较少。许多听障学生在随班就读多年后,人际交往技巧仍然生涩,不善言辞,难以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网络。
二、学校提升听障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措施
(一)加强教师特殊教育培训
白庙乡学区高度重视教师特殊教育专业化发展,将培养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的随班就读教师队伍作为促进听障学生融合发展的关键举措。学区制订教师培训计划,定期组织全体教师参加特殊教育专题培训,邀请特殊教育专家讲解特殊儿童心理特点、教育教学策略等,安排教师学习手语等实用技能,切实提升教师的特殊教育意识和专业素养。与此同时,学区鼓励教师加强自学与实践,利用网络资源学习特殊教育前沿知识。同时,组建听障学生随班就读教学研究共同体,成员定期交流分享经验做法。通过将理论学习与实践锻炼相结合,教师更加关注每一位听障学生的特殊需求,在课堂教学中灵活调整教学方式方法,采用直观生动的多感官教学模式,并在课后利用班级网络平台与听障学生进行互动交流。教师特殊教育专业素质的提升、师生沟通互动的增强,为消除听障学生与教师交往障碍、构建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奠定了良好基础。
(二)营造“平等、友爱、互助”的校园文化
白庙乡学区积极践行“以人为本、因材施教”的特殊教育理念,着力构建“平等、友爱、互助”的校园文化,为提升听障学生人际交往能力创造良好的环境。学校将“尊重差异、欣赏多样”作为校训,开展形式多样的主题教育活动,引导全体师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学校定期举办“特殊教育宣传周”“融合教育主题班会”等活动,邀请听障学生现身说法,分享心路历程;组织征文、演讲比赛,让普通学生畅谈与听障学生相处的感悟。通过一系列丰富多彩的体验活动,普通学生对听障学生有了更加全面深入的了解,逐渐消除了对听障群体的偏见。学校还成立“爱心助听”志愿服务队,组织听障学生与普通学生结对帮扶,在互帮互助中加深友谊。志愿者利用课余时间教授听障学生口语、手语,带领听障学生参加社会实践,让他们感受到集体的温暖。“平等、友爱、互助”的校园文化氛围,让听障学生敞开心扉,增强了融入集体的信心和勇气。
(三)开展生活技能和社交能力培养
面对听障学生人际交往能力普遍较弱的现状,白庙乡学区高度重视对听障学生生活技能和社交能力的培养,将其作为随班就读工作的重中之重。学校成立随班就读指导小组,根据每位听障学生的特点制订教育计划,在突出文化知识学习的同时,将生活技能训练、社交能力提升作为重要内容。学校开设生活技能和社交能力训练特色课程,通过情景模拟、角色扮演等方式,培养听障学生倾听、表达、合作、处理人际冲突等方面的技能,帮助听障学生掌握基本的社交技巧。学校充分利用课余时间,定期开展社交能力专题训练,组织听障学生参与小组互动游戏,锻炼人际交往能力。学校还成立了社交能力训练俱乐部,为听障学生搭建与普通学生交流互动的平台,使他们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提升人际交往技巧。
(四)加强家校合作共育
白庙乡学区充分认识到家庭教育在促进听障学生健康成长中的不可替代作用,主动加强家校沟通合作。学校成立家校合作委员会,定期召开主题家长会,邀请特殊教育专家解读特殊教育理念,为家长传授科学育儿理念和方法;建立家校联系平台,及时向家长反馈听障学生的在校表现,了解听障学生的在家情况,形成教育合力。班主任、任课教师通过入户家访,走进听障学生生活,与家长面对面交流,共同商讨培养听障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有效举措。学校邀请家长担任助教,参与听障学生教育康复训练,家长在与孩子的朝夕相处中,有意创设人际交往情境,引导孩子学习交往技巧,自觉培养孩子的人际交往能力。家校密切合作,共同为听障学生营造更加有利的人际交往氛围,助力听障学生快乐成长。
随班就读是听障学生接受教育的重要途径,良好的人际交往是其顺利融入校园生活的关键。崆峒区白庙乡学区在推进听障学生随班就读人际交往方面进行了积极有益的探索,但依然任重道远。期待社会各界共同努力,进一步为听障学生营造“平等、融合、温暖”的成长环境,让每一位听障学生都能收获友谊,快乐地成长。
[参考文献]
[1]刘茜,余菊芬.特殊学生随班就读回流现象的研究综述[J].科教导刊,2023(03):149-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