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小学语文习作的价值取向
2025-02-16刘颖
[摘 要] 写作能力是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体现。笔者从一次习作点评中发现的学生写作中的“真假”问题入手,追溯小学生习作的逻辑起点,明确“真”是小学生习作的原动力和应当追求的价值取向。通过寻找、读取和建构三个层面的习作教学实践,笔者从聚焦、模仿和想象这三个习作练习的基本点出发,探索提升学生写作能力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 真;小学语文;习作;价值取向;核心素养
一、由习作点评发现的“真假”怪象
(一)一篇感人习作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习作主题是“让真情自然流露”,写作要求是选择一件让你印象深刻的事情,先回顾事情的经过,回忆当时的心情,然后理清思路写下来。王同学在练笔中写的是,放学时,她看见寒风中穿着破旧衣服的爷爷在等她,因为担心同学嘲笑,所以她假装没看见爷爷并跑开了。当她看到爷爷被冻得红肿的脸和手时,心中充满了悔恨。在习作中,她这样写道:“今天怎么是爷爷来接我?人群中,我看到不远处一个又瘦又小的身影朝我一步步走来。那件又宽又大的黑色棉衣因为穿得时间长了而被磨得油亮,看起来有些寒酸。还有头上那顶破旧的棉帽,早已分辨不出是什么颜色,破烂的帽檐张着口子,露出一团灰白的棉花。爷爷怎么能来接我呢!这分明就是让我出丑!没等爷爷看到我,我便头也不回地随着人流往前走,爷爷在身后越喊我,我走得越急越快……”
习作中王同学对爷爷寒酸的外貌描写以及对“我”的动作及心理描写,刻画出一个因自卑而不敢面对爷爷的女孩形象,真实、可信、感人,给笔者留下了深刻印象。在进行习作点评时,笔者说道:“这就是从真实的事件中流露出的真实情感。”然而,当被问及时,王同学却尴尬地表示,习作是她“编”的,寒酸的爷爷来接她的情节其实是她的想象,并不真实存在。
(二)一次习作调查
笔者对班上学生本次习作的真实性进行了调查,结果出乎意料。全班45篇习作,笔者认为表达了真情实感的33篇习作中,有25篇的情节是“编”的;而另外12篇没有表达出真情实感、读起来不真实、有严重“编造”嫌疑的习作中,却有8篇是基于真人真事。这引发了笔者的思考,为什么发生在身边的真实事件反而被笔者误认为是虚构的,而习作中虚构的情节却显得非常逼真?这一现象也引起了班上学生的关注。
二、由“真假”怪象引发的班级讨论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标准》)对第三学段的“表达与交流”提出了以下要求:能写简单的记实作文和想象作文,内容具体,感情真实。在平时的习作教学及学生练笔中,教师往往会有这样的要求,即让学生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说真话,表真情。然而,反观习作调查数据,笔者不禁产生这样的疑惑:习作中的“真”究竟指的是什么?如果“真”分为真事和真情,那么两者的关系如何?哪一个更重要?针对这些问题,师生展开了一次热烈的讨论。讨论中,学生各抒己见,提出了以下观点:
观点1:无论创作内容是否真实,只要能生动且合理地表达情感,就能让人感受到真实。
观点2:文章情感是否真实,取决于读者的感受。真正优秀的文章,一定能让读者感同身受。
观点3:真事和真情同等重要,因为文章需要将两者融合在一起,而不是只侧重于一方面。
《标准》中提到的“内容具体,感情真实”,强调的是感情的真实,而对内容是否为真事并没有明确的要求。由此可知,在习作中,真情是基础,而且比真事更为重要。因此,教师对学生习作中“真”的理解不应过于狭隘,只要学生表达的情感是真挚的,适当地进行情节虚构是可行的,也是合理的。
三 、习作价值取向追溯
(一)情感是文辞永远的基础
习作,作为一种深层次的心灵创作,其核心在于学生的情感表达。学生习作的逻辑起点是情感,这种情感是学生内心深处急切需要表达的,且与他们的年龄、心智和认知特点紧密相连。
(二)情感的真实应具有共识
在习作中,情感扮演着基础性的角色,它是学生习作逻辑的起点。因此,对于情感的真实这一概念的理解显得尤为关键。笔者认为,情感的真实不仅要契合学生的年龄、心智、认知和表达特性,而且应当被社会广泛认同,形成一种共识。
(三)情感的表达应具有年龄特点
在对学生习作进行评价的过程中,教师作为主要的阅读者和评价者,其成人视角可能会对写作主体的成长产生一定的影响。教师往往对学生写作设定了过于“严苛”的标准,这些标准很多时候超越了学生身心发展的实际水平。因此,教师必须回归习作的本质,充分考虑学生的心智特点,真正认可并赏识学生习作的独特价值。
四、基于“真”的习作价值取向的教学实践探索
(一)寻找——真情、聚焦
1.情感之真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习作要求是写一写“我的心爱之物”。在这类关注内心的习作中,最为关键的是展示真实的自我,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标准》反复提及,写作应真实地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以及人生的感受、体验和思考。学生应遵循写作的心理规律,关注自己的真情实感,并在情感的不断积聚后达到写作抒发情感的目的。
2.表达之真
在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月迹》一文中,作者贾平凹的语言表达方式让学生倍感亲切。例如,他描述的“满院子的白光,是玉玉的,银银的,灯光也没有这般亮的。院子的中央处,是那棵粗粗的桂树,疏疏的枝,疏疏的叶,桂花还没有开,却有了累累的骨朵儿了”。这些叠词和趣味化语言的运用,让学生在模仿中学习了用语言勾画细节。
(二)读取——真情、模仿
1.具象式模仿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主题是“舐犊之情,流淌在血液里的爱和温暖”,重点学习的写作方法是在场景和细节的描写中来展现情感。
在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慈母情深》中的典型场景描写教学结束后,笔者组织学生进行场景描写练笔。黄同学这样写道:“暑假的一天,我看到邻居的兔子灯,非常喜欢。爸爸注意到了,便问我想不想要一个。我点头答应,心里却想,爸爸可能只是随口一问。第二天,不知为何,我一上午都没见到爸爸。妈妈说他在楼下的储藏室里忙活。出于好奇,我下了楼,眼前的一幕让我感动——爸爸竟然在给我制作兔子灯。我站在门口,不敢打扰。正值酷暑,那不足8平方米的储藏室里堆满了各种杂物,而爸爸正在角落里低着头专心制作兔子灯。储藏室非常低矮,仅有一个小窗户能够透进阳光,光线不足,爸爸就开着台灯,凑近了折铁丝。小屋没有空调,只有一个老旧的风扇无力地转着。我看到爸爸的额头上布满了大粒的汗珠。”
不难看出,这位同学在描述爸爸制作兔子灯的场景时,有意无意地将其与《慈母情深》中梁晓声母亲工作的小工厂进行了对比。她关注到了狭小空间中的面积、光线、温度等细节,尽管模仿的痕迹较为明显,但这样的描写确实能够让读者感受到爸爸对孩子深沉的爱意。
2.抽象式模仿
在写作模仿中,除了具体的场景模仿,还包括对文中角色的模仿。学生需要挖掘间接体验,找准角色,扮演好角色,说出角色所说的话,做好角色该做的事,这些对于学生来说是一种挑战。
在班级小练笔《假如我是……》中,张同学这样写道:“假如我是爸爸,当我的孩子与其他孩子发生争吵时,我会先了解整件事情的经过,而不是一味地指责孩子在惹麻烦。如果确实是我的孩子言行存在问题,我会心平气和地和他讲道理,而不是用责备的方式来解决问题。但如果是对方家长坚持认为自家的孩子没问题,而把责任都推到我的孩子身上,我也不会选择忍气吞声。”
张同学在习作中充分地调动了自己的生活经验,将现实生活中爸爸的形象投射到了自己的身上。作为写作者,在明确了假设身份的前提下,他知道自己在这个过程中应该调动哪些生活体验,并为所扮演的角色发声。
(三)建构——真情、意义
部编版小学《语文》教科书中每个单元都设有自己的单元主题和学习要素,对于习作的要求也是非常具体的,如习作是伴随一生、随时都可以进行的,每次习作都有一定的着眼点。在不同学段,即使是相同的话题,也要求学生写出不同的层次,这体现了学生写作能力提升是一个螺旋式上升的过程。
在一次班级的练笔活动中,笔者要求学生仔细观察学校对面早点铺里阿姨制作蛋饼的过程,并将过程具体地写下来,同时准确使用动词。项同学这样写道:“阿姨熟练地用擀面杖将面饼擀成薄薄的一层,然后挑起放在平底锅上。她迅速拿出一个小碗,将鸡蛋轻轻一敲,蛋液便准确地掉入碗中,加入一些葱花后,迅速搅拌均匀。随着在锅中面饼逐渐膨胀,阿姨拿起一根筷子,迅速地将鼓起的大泡戳破,倒入蛋液。不一会儿,蛋饼周围冒出了一个个金色的泡泡,阿姨用小铲子一翻,饼便轻松地翻了个面,不一会儿,蛋饼就做好了。我惊叹不已,这真是劳动人民的智慧啊!这时,我注意到阿姨身后的那棵蜡梅。在寒风中,蜡梅花傲然绽放,散发出淡淡的香气,与阿姨的坚韧形象交相辉映。我突然意识到,阿姨就像那棵蜡梅一样,在生活的风风雨雨中依然保持着自己的坚韧和芬芳。她的每一个动作都蕴含着对生活的热爱和对劳动的尊重。我暗下决心,长大以后,也要像阿姨一样,不仅要学会生活的技能,还要拥有面对困难时不屈不挠的坚强品质。”
在这篇文章的结尾处,为了赋予文章特殊的意义,或者满足读者对文章意义的追求,这位同学习惯性地引入阿姨身后的蜡梅作为比喻。然而,这样的处理虽然可以增强文章的内涵,但使得原本流畅的描写突然显得有些生硬。
五、基于“真”的价值取向的习作复盘
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好的作品,题材的选择与构思都是为了满足表达情感的需求。因此,在写作过程中,虚构是不可避免的。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说,掌握虚构的“度”是有一定难度的,习作中难免会出现过度虚构的问题。如何引导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做到“适度”,是一个需要持续探索的课题。
参考文献
[1]柯珂.统编教材写人类习作的价值取向与教学策略[J].小学教学参考,2020(31):84-85.
[2]叶黎明.想象类习作的两种价值取向[J].课程教材教学研究(小教研究),2020(Z5):91.
[3]许惠芳.仿写:塑造“阅读+”视阈中的儿童习作思维[J].江苏教育,2020(17):38-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