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旅游重塑城乡连接性:湖州案例1

2025-02-15张海洲陈劼绮陆林

旅游学刊 2025年2期
关键词:连接性农家乐民宿

社会创新不同于技术创新,不仅要满足社会需求,还要创造新的社会关系或社会合作2。于乡村而言,城乡二元结构导致了乡村发展的现实困境,城乡融合成为了乡村振兴与全域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政策举措。其关键在于打破二元结构,实现连接性的重塑3。以乡村社会创新触发跨地方的公民集体行动,重新连接边缘地区形成新的城乡社会合作,是城乡融合政策目标中关键的变革性实践途径之一。乡村资源的旅游利用形成了乡村产业创新,不仅吸引了城市旅游消费,也从城市引入了新要素,组成乡村地域新的生产主体、新的生产与生活方式以及新的地方创业。乡村社会在旅游流动实践中不断重组社会关系,并可能产生城乡连接性。浙江湖州乡村旅游在全国范围内创新引领,持续迭代,涌现出了众多示范性的乡村社会创新实践。基于旅游复杂的流动过程识别构成城乡连接性关系的关键机制,是社会创新视角下乡村旅游与城乡融合研究要回答的重要问题之一。

一、社会创新、旅游流动与城乡连接

现代技术革新产生了无处不在的流动性,数字技术带来的时空压缩效应改变了自然地理主导的传统乡村区位问题。乡村边缘性受地理邻近性和流动网络关系的共同作用,表现为因缺乏社会经济和政治联系而难以获得资源机会的状态。旅游流动性从理论上被认为能够改变“从乡到城”的单向不平衡流动,为乡村社区提供流动的资源机会创造社会价值。但纵观当前乡村旅游实践,旅游的“反向”流动效应与理论预期的城乡协调目标相距甚远。社会创新视角下的城乡关系问题重点强调城乡的连接性。当今世界广泛的全球化流动被视为乡村社会创新的重要情境,但重中之重在于从区域尺度层面如何创新社会模式形成城乡有效连接,建立可持续的互馈关系。社会创新学者指出,基于乡村的外源式、内源式发展在实践中并不完全奏效,因为外部结构性的力量已经超过了乡村社区所能掌控的范围。脱嵌的乡村地方行动并不能解决宏观的经济、社会、环境和技术挑战,需要与更广泛的区域结构联系起来,通过乡村自下而上的社会创新推动区域城乡关系体系的转型和改进1。

持续性的旅游流动推动乡村社区变迁,包括了从生产方式、产业结构、生计模式到生活方式、消费文化、社会结构等诸多方面。社区往往会形成新的组织、服务与商品。旅游共同利益相关者可以共享社会过程和集体学习,自下而上地在地方生产新的议程进而引发社会创新。在旅游流动的世界中,城乡行动者的共同参与本质是跨地方与多尺度的实践过程。这种嵌入了城乡关系系统的旅游创新有助于城乡连接性的再造。尽管学者通过理论演绎和案例分析对旅游推动城乡融合开展了大量研究,但基于融合实践过程剖析模式与机理的研究较少,乡村旅游行动者如何通过社会创新重塑城乡连接性尚不明晰。本文尝试结合湖州顾诸村、劳岭村和余村的地方旅游创新实践,对旅游重塑城乡连接性予以初步探讨。

二、湖州乡村旅游创新案例

1. 顾渚村:农家乐旅居生活的主客连接

顾渚村位于长兴县水口乡西北部,三面环山,东望太湖,是我国茶文化的发祥地。1998年,上海老中医吴瑞安慕茶文化而来,在此建立疗养中心接待上海退休老干部前来休养。很快市场需求溢出带动了当地人创办农家乐,目前当地仍然以农家乐为主要内容发展乡村旅游。顾渚村在旅游发展伊始便组建了农家乐管理办公室和农家乐行业协会,客源市场定位为上海以及苏锡常的中老年退休职工群体,主打经济型乡村旅游产品。围绕这一定位,当地创新设置了旅游车队到城市的社区上门接送农家乐住客,类似于城市大型商超的社区一站式、门对门的交通服务。车队既解决了中老年群体来村的交通难题,也提供了到周边景点游览的交通服务,结合最低折扣的门票顺势延长了住客的停留时间。数量大、高复购、长停留的上海疗养游客特征为主客提供了更多日常相处的机会,推动了主客超越商业交易的关系。《农民日报》在2021年的一项统计显示,当地超过60%以上农家乐改造资金来源于游客无偿借款,额度从20万元到60万元不等,既无需利息,也不占股份2。此外,旅居的上海客人甚至成立了临时党支部进行游客在地自治,帮助村民调解旅游经营中的主客矛盾问题。顾渚村以城市社区对乡村社区的交通连接为手段,改变了城市老年群体的日常生活,也形成了乡村旅游发展的独特方式,形成了一种基于农家乐旅居生活的城乡连接性。旅居生活长期的社会实践改变了乡村社会的主体、要素与关系,产生了生活相融与社会互助的深层主客连接,改变了乡村在机会资源上的边缘劣势。

2. 劳岭村:民宿生活方式创业的资源连接

劳岭村位于德清县西部莫干山山区。旅游发展前当地主要依靠茶林经济,并经历了工业污染和村民进城。2007年,南非人高天成开办莫干山的第一家洋家乐——裸心乡。之后吸引沪杭客源,民宿生活方式创业开始风靡,当地迅速发展为民宿集聚区。民宿创业是城市人利用乡村闲置资源建构城市新的生活方式和乡村新的生产方式。乡村旅游从“乡村供给、城市消费”转向了“城乡供给、城市消费”。传统乡村旅游中的城乡关系不平衡在城市创业的资源竞争中得以改变。城市创业者在劳岭村引入和集聚了城市资本与智力,形成了面向民宿生产与乡村生活的社会创新。独特的空间设计以及有品质的生活方式是民宿重要产品内容,社区形成了庭院评比、绿色志愿者、乡村景区化等一些环境整治和提升的社会制度。区域内的民宿创业文化推动了裸心、西坡、田园曼居等知名民宿品牌诞生,并扩散至全国其他乡村。如今,当地是中国最美休闲乡村、《纽约时报》推荐的全球值得一去的45个地方之一,低价闲置的乡村资源成为了高价值的地方资源。劳岭村通过民宿创业构建了城乡的连接性,乡村从城市消费地变为城乡互通的生产地。借助城乡流动的创业要素组合生产了乡村新的文化资本,改变了传统生产方式中的城乡权力不平等问题。

3. 余村:乡村全球合伙人的共创连接

余村位于安吉县天荒坪镇,是习近平总书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论发源地。“两山”理念指引当地撤出矿业,修复生态,发展旅游,形成示范,集聚了诸多政策资源与社会荣誉,实现了从落后工业乡村向全国乃至全球示范旅游乡村的尺度跃迁。跨尺度的政策流动、改善的村居环境以及乡村旅游要素再次推动乡村社会创新,逐渐衍生出招引创业青年工作生活的未来社区共创战略。当地提出“大自然工位”和“旅居式办公”的城乡生活新模式,乡村改造从旅游消费空间转型到公共办公空间、文化社交活动的创建。2022年,余村推出全球合伙人计划,利用其空间、资源、环境以及可预见的社区向全球青年人招募共建未来乡村的样本,迅速集结了400个乡村创新创意项目,并有50余个项目落地,800余名青年人才入驻。正如入驻的青年创业者所言:“只有真正有能力有才华的年轻人,才能可城市、可远方地去办公,这是一个非常值得向往的新的生活方式,乡村环境支持了年轻人不断地去做新的尝试,提供了更多的表达场……”1旅游不仅改善了余村的物质环境和乡村形象,更为关键的是,引致的生产方式和发展思维转变,为城乡共创未来生活方式提供了文化制度框架。余村通过后旅游时代的创新生产动员,推动城乡关系突破消费的单向度,形成了研发与生产网络中的互补关系,乡村以旅游情境引发创新创意生产形成城乡共创的连接性。

流动性是一种脆弱纠缠2,本文旨在通过连接性引导旅游研究超越复杂的流动实践现象,捕捉流动中稳固关系与秩序生产的社会创新逻辑,关注行动者如何使用、创新和组合不同的流动要素与系统而产生“意外”的社会关系。湖州案例的简要分析展示了旅游重塑城乡关系连接性的丰富内涵,凸显了社会创新对理解旅游城乡融合问题的潜质。

持续探究旅游推动乡村社会创新过程,总结地方实践的城乡连接机理,对于拓展和深化旅游流动与城乡融合研究具有现实意义。

(第一作者系该系助理教授,第二作者系该院博士研究生,第三作者系该院教授、通讯作者;收稿日期:2024-12-27)

[责任编辑:吴巧红;责任校对:宋志伟]

猜你喜欢

连接性农家乐民宿
苫也·未名海民宿
农家乐里去休闲
杜鹃花红农家乐
欢迎来咱农家乐
让农家乐再乐起来
选择民宿出行的你,真的了解“它”吗?
ROOM AT THE INN
亚洲航运港口网络连接性分析
你是民宿达人吗
Imagination的Ensigma Whisper核:适用于可穿戴设备与物联网的业界最低功耗连接性I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