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网络导引下乡村旅游驱动城乡共同富裕的机制与路径
2025-02-15王兆峰陈勤昌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双向流动,缩小城乡差别,促进城乡共同繁荣发展。交通网络是指区域内不同等级的交通道路所共同形成的网络组织1,连接着城市与乡村,联系着旅游客源地与旅游目的地,是优化城乡资源配置的“平衡手”,助力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的“先行官”,厚植乡村社会创新能力的“催化剂”。随着技术与制度创新,交通运输的传统功能不断嬗变,其边际效应逐渐向旅游功能扩散与转移,深刻影响着旅游流的位移、形态与分布等变化,特别是乡村旅游与科技融合、制度创新等叠加效应,加速了城乡要素流动相互渗透、相互融合、相得益彰,催生了乡村旅游新模式、新产品和新业态,也增强了乡村获取内外资源和自我发展的能力,并持久释放社会创新活力和城乡共富效应。
一、交通公平视角下乡村旅游驱动城乡共同富裕的思考
交通系统是具有民生属性的准公共产品。从公平本质涵义和交通资源分配公平性而言,交通公平是社会成员(群体)在占有交通资源及分享交通资源的公平关系和分配机制2。交通公平主要分为横向公平和纵向公平,前者比较不同交通方式出行主体的可达性以及成本与收益的公平程度,而后者通常考虑代际公平以及居民年龄、性别、收入、健康等个性化的区别,即全体居民均可获取不均等的交通资源分配。当前,既有学术成果和交通规划主要聚焦城市交通公平领域,但忽略了城乡融合和乡村旅游发展中交通公平性问题,如存在城乡交通资源配置不均等、交旅融合的共富效应激发不足、乡村创新成果转化能力不足等现实梗阻现象,难以形成城乡要素流动、内外力量融合的新内源发展通道机制。
乡村旅游创新与交旅融合发展具有战略契合性、功能互补性和目标协同性。乡村旅游创新兼具宏观层面的迭代演进创新和微观层面的资源利用创新,旨在激活乡村自我发展与社会创新的能力3;旅游交通是促进乡村资源开发、要素组合、能力配置和产业创新、乡村生产生活生态功能重构、文化内涵提升等外部创新力量,以塑造“城乡一体、主客共享、普惠均等”的交旅融合新格局。在交通网络导引下高质量发展乡村旅游,重点在于提升乡村交通网密度、交通连接度、交通可达性和交通便捷性,加速交通系统与旅游系统跨界有机融合、跨业协同创新、跨域高效联动,缩小城乡交通方式、运输成本、出行服务等层面的不公平性,进一步促进乡村社会公平和可持续发展。随着乡村社会创新网络与旅游交通网络加速协同演化,交通运输功能向通道的过程体验与消费服务转变,交通项目旅游化、交通工具体验化、交通枢纽景点化、交通环境场景化等特征进一步显性化,加快催生了乡村社会经济创新的新模式、新业态、新机制和新的组织形式,这就构成了激发乡村旅游发展潜力和乡村全面振兴的关键力量,也为弥合城乡共同富裕内在差距提供了新思路和新路径。
二、交通网络导引下乡村旅游促进城乡共同富裕的作用机制
一是要素流动聚合机制。乡村旅游与交通网络具有高度关联性和相互依赖性,在创新主体驱动和创新要素流动交互作用下,乡村旅游与交通网络融合协同作用打破了固有的行政界限、时空阻隔、要素范畴和产业领域,创造出新的商业模式、产业形态和空间价值。一方面,交通运输是发展乡村旅游的先决条件。通过畅通乡村旅游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循环间的堵点,促进交通网和旅游流、物质流、信息流、资金流、能量流等动态耦合,以破解城乡经济社会二元结构壁垒。另一方面,乡村旅游是践行交通公平的重要业态。通过深化交旅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升乡村旅游交通设施的完整性和多样性,加快城乡资源要素双向有序流动和精准有机对接,深度释放交旅资源对城乡共同富裕的赋能作用和溢出效应。
二是居民增收致富机制。其一,增加劳动性收入。交旅融合加速涌现出新行业、新职业、新岗位,也涌现更多就地就近就业创业的机会,促进了村民生计方式变迁、收入水平提升和自我效能建构。其二,提升财产性收入。乡村居民通过租售土地、房产、农副产品等要素,实现了闲置资源的再利用和价值的再提升,并获取更多财产增值和租金溢价收入。其三,扩大经营性收入。加快旅游经营主体开展特色民宿、休闲农庄、垂钓基地和度假与康养中心等业务,加快交旅单体运营转向全域化、全要素、全流程运营,增加旅游营业收入的类型和扩大旅游营业收入的规模,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其四,优化转移性收入。政府通过制度与政策安排,加强乡村旅游和交通运输建设的投入,优化完善乡村旅游地公共交通设施供给体系,打造具有增强造血机能的旅游驱动型民生福祉增进模式。
三是产业孵化育成机制。一方面,改造传统乡村旅游产业形态。推动乡村旅游与交通深层次融合和多维度联动,构建旅游场景导向的现代交通网络体系,重塑旅游体验场景、交旅消费内容和创新商业运营模式,持续优化乡村产业振兴内外部环境。另一方面,衍生新的乡村旅游产业模式和商业盈利模式。加快交旅融合规划与产品设计,打造和优化旅游专线专列、游轮航线、自驾营地、乡村旅游公路、低空旅游基地、旅游风景廊道等产品,将不断蓄积交旅产业孵化效应与城乡共富效应。
四是区域协同融通机制。从交通网络建设而言,深入发挥交通强国的战略功能、投融资功能和开发开放功能,统筹协调好城市、乡镇、乡村、景区等尺度单元,创新管理方式,推动“产、城、景”深度融合,促进城乡融合发展。要大力打造具有鲜明特色的旅游交通融合发展的集散服务体系和综合交旅网络枢纽,构建“交通+文旅”融合发展新格局,推动形成交通运输和文化旅游同频共振、互促共进的发展新局面,加快打造形态多元、功能互补的交通旅游复合型经济新高地。从乡村旅游发展而言,以推动城乡共同富裕为总牵引,强化交通网“快进慢游”功能,打通全域旅游“最后一公里”,加快交旅产业自身循环向全面赋能城乡融合和社会创新转变,推动城乡融合高质量发展,促进城乡共同繁荣,为城乡居民创造高品质生活环境和条件。
三、交通网络导引下乡村旅游驱动城乡共同富裕的实施路径
第一,交通共联,推动城乡空间融合化。一是通过资源配置创新、组织创新、体制机制创新等加强交通规划与旅游规划有机衔接,加快建设外联内畅、高效便捷的综合立体交通网,促进城市路网与乡村景点廊道联动,引导优质生产要素在城乡空间高效双向流动、均衡分布,创造新的价值。二是畅通“断头路”、拓宽“瓶颈路”、改造“老化路”,打造无缝衔接、零距离换乘的旅游枢纽,推动城乡、城景公交一体化运营。三是加大公铁水航多式联运旅游产品供给,完善城乡交通设施、路网运营和治理模式,拓展城乡空间融合广度与深度。
第二,价值共创,加快城乡收入均衡化。一方面,企业和市场等多元主体通过技术和制度协同共创,打造一批交旅融合助力城乡共同富裕样板工程,谋划全国性或区域性交旅融合的重大项目,实现乡村文化旅游的价值,直接或间接创造更多就近就业创业机会,确保乡村资源价值增值和居民受益,促进提升乡村居民工资性收入和财产性收入。另一方面,建立交通网络引导的城乡居民利益联结机制,合理调控城乡财富积累和循环速度,积极创造“先富”带动“后富”发展条件,逐步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实现共同富裕。
第三,业态共建,促进城乡产业协同化。一是通过技术创新深化交通产业与旅游产业关联协作,健全交通服务设施的旅游休闲功能,增强交旅消费场景营造和内容创造能力,不断夯实城乡创新联动、创新反馈、创新循环机制。二是激活乡村社会创新创业活力,择优培育乡村旅游、房车自驾、高铁专线、游艇游轮等交旅融合型精品线路,打造交通旅游经济廊道或产业生态圈。三是大力实施“交旅+”战略,积极对接农业、民俗、体育、康养、研学等关联产业,催生更多具有地域特色的交旅复合新业态。
第四,主客共享,实现城乡服务均等化。一方面,通过体制机制创新以打造主客共享的交通网络为导向,优化资源配置,针对不同的区域、时段、群体及不同的交通方式,提供规范化、个性化、精益化的旅游交通服务产品,实现城乡旅游交通资源的均等化。另一方面,以旅游交通投资与乡村旅游建设为契机,促进城乡公共服务体系融合发展,创造出新的价值,重点满足乡村居民务工、就医、探亲、求学等出行需求,有效弥合城乡社会保障鸿沟,实现城乡共同富裕的渐进式、协同化和均衡化发展。
(第一作者系该院教授,第二作者系该院博士研究生、通讯作者;收稿日期:2024-1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