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农人”旅游创业赋能城乡融合的逻辑理路与实践进路1

2025-02-15冯凌任建荣王金伟

旅游学刊 2025年2期
关键词:新农创业者城乡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我国“城乡区域发展和收入分配差距仍然较大”,要坚持“着力推进城乡融合和区域协调发展”。城乡融合发展不仅代表着资本、技术、劳动力等要素的双向流动,更象征着城乡关系的重构与优化,反映了社会经济结构的深层次变革。在此背景下,乡村作为传统与现代交融的场域,迎来了诸多发展机遇。其中,“新农人”返乡旅游创业成为推动乡村全面振兴进程中备受瞩目的新现象和新力量。由大学生、城市青年、农民工、跨界创业者等组成的“新农人”群体返乡并进行旅游创业,蕴含着深刻的社会创新机制与城乡融合内生动力,不仅有助于打破传统农业农村发展的路径依赖,而且也有助于实现乡村旅游资源价值的创造性转换,构建起城乡互动融合的新通道。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征程上,有必要进一步剖析社会创新视角下“新农人”旅游创业赋能城乡融合的逻辑理路、现实困境及战略路径,以助推破解城乡二元结构、促进城乡共同繁荣发展。

一、“新农人”旅游创业赋能城乡融合发展的逻辑理路

1. 通过要素重组打破城乡资源流通壁垒

与传统农业创业不同,“新农人”旅游创业呈现跨界、跨域的创新特征,其核心机制在于突破既有资源配置逻辑,实现知识、技术、资本等要素的动态整合与优化配置。“新农人”将城市先进经验、技能和商业理念带回乡村,推动乡村经济由单一农业生产向多元化、服务型和体验型经济转型。这一跨行业的知识转移,既推动了乡土文化的创新性重构,又强化了乡村社会的内生发展动力。此外,通过“旅游+农业”“旅游+文化”等跨界融合模式,将互联网、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新兴科技应用于农业农村发展之中,形成资源重构与创新整合新范式,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和文化深度融合,以助力消解城乡间的资源壁垒、技术差距和文化隔阂。

2. 通过产业重塑激活乡村经济多元潜能

“新农人”善于利用新理念和新技术挖掘乡村资源价值,并将其嵌入乡村旅游产业各环节之中,推动乡村产业生态系统重构,形成“创业型经济”发展大格局。首先,创新乡村资源利用机制,充分挖掘闲置资产发展潜能,将“沉睡资产”变为“振兴活水”,推动乡村资源的创新性保护和多维度开发。其次,积极推进“文旅+百业”融合发展模式,拓宽旅游产业边界,打造乡土研学、康养旅居、非遗体验、郊野露营等新业态新场景,实现乡村产业链的垂直延伸与生态重构。此外,借助新兴数字媒介与电商平台,构建文化创意产品、生态产品的立体化营销网络,实现乡村旅游产业价值生成机制的数字化重构,扩大产品市场渗透率,为乡村经济注入内生动力。

3. 通过治理赋能革新乡村社区治理范式

“新农人”往往具有较强的现代市场意识和管理能力,可以通过规范经营和守法行为树立法治与德治的标杆,推动乡村社区治理现代化进程,提高乡村旅游管理服务水平。其次,“新农人”往往会整合资本、技术与市场,将分散农户组织起来共同开发乡村旅游和特色农业项目,实现乡村社会资源动态重组,构建基于“游客-村民-创业者”多元主体互动的社会关系网络,形成乡村治理的内生动力。另外,“新农人”通过提供民宿运营、特色农产品生产和体验活动设计等专业的技能培训,激活乡村社会创新潜能,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区治理新格局,促进社区内社会资本积累和人际互动,增强社区多元凝聚力,激发乡村发展内生动力。

二、“新农人”旅游创业赋能城乡融合发展的现实困境

尽管“新农人”旅游创业具备推动城乡融合发展的巨大潜力,但资源配置、软硬环境以及主体协作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亟须得到充分的关注和解决,以实现“新农人”旅游创业的可持续发展和城乡有机融合。

1. 资源配置有待加强

资源配置的多维度失衡是制约其发展的核心因素,其不仅削弱了旅游创业项目的吸引力,也阻碍了乡村旅游产业的创新迭代与现代化转型。目前普遍存在融资渠道狭窄、项目周期长的问题,导致初创期乡村旅游项目难获资金支持。同时,土地流转政策严格且村集体认同度低,导致土地资源利用不灵活,阻碍了旅游项目规模化进程。此外,“新农人”虽具备一定的创业意识和经营能力,但乡村地区专业化人才缺乏,特别是旅游策划、市场营销及管理等领域的专业人才短缺,直接限制了项目的市场竞争力。

2. 软硬环境有待优化

一方面,乡村地区往往存在地理位置偏远、基础设施不完善、公共交通不便等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创业项目的高效运行。尤其是基础设施不完善直接影响了资源流动与市场需求的匹配,导致返乡创业者在项目实施过程中面临较高的运营成本,限制了创业项目的投入和持续发展,形成了旅游产业发展的结构性障碍。另一方面,公共服务不足和社会治理体系不完善,也会降低乡村创业项目的吸引力,制约了创业者的持续投入和创新活力。由于缺乏良好的社会保障和生活服务,往往导致创业者面临较高的生活成本和不稳定的社会支持,削弱了其创业信心和留驻意愿。

3. 主体协作有待深化

首先,创业者之间的信息共享和资源整合不足,缺乏有效的沟通机制,阻碍了乡村旅游产业要素的有效流动以及资源价值的挖掘,影响了旅游项目的品牌建设。其次,创业者与村民之间的信任和利益协调存在难题。如果村民对创业者的动机和能力缺乏信任支持,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旅游项目的实施和推进。同时,利益分配期望差异和协商机制的不健全,常导致利益冲突,进而影响旅游创业的可持续发展。此外,在部分地区由于当地政府部门职能交叉和沟通不畅,常导致创业者在获取政策支持时面临高昂的时间成本,进一步影响了创业者的积极性和项目推进效率。

三、“新农人”旅游创业赋能城乡融合发展的战略路径

面对现有挑战,旅游创业的“新农人”群体、地方政府以及旅游业界需要共同努力,通过多渠道、多层面采取针对性措施,促进“新农人”旅游创业助推乡村振兴,赋能城乡融合发展。

1. 完善资源供给体系,强化要素配置保障

第一,设立乡村旅游专项基金,提供低息贷款、创业补贴和税收优惠政策,同时搭建城乡资本对接平台,引导社会资本、产业基金、风险投资等多元主体进入乡村旅游领域,实现金融资源的城乡双向流动。第二,优化土地流转和使用政策,建立跨区域土地流转信息平台,探索宅基地、集体建设用地等的混合利用机制,为乡村旅游项目提供灵活高效的用地保障。同时,通过创新产权制度和利益分配机制,激活农村沉睡资产,推动土地资源的规模化整合与价值提升。第三,依托大专院校、创业基地和行业协会等,构建城乡联动的人才培养网络,提供创业技能、经营管理、数字化转型等多维度培训。第四,积极引进“新农人”和吸收先进技术与创新理念,借助智能化设备和技术平台支持,实现技术要素的跨区域、跨行业配置,提升创业者的市场适应能力和竞争力。总之,通过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破除城乡要素流动壁垒,实现创业资源的无边界整合与优化配置,为城乡融合发展注入新动能。

2. 优化软硬环境建设,夯实创业支撑体系

第一,完善基础设施,尤其是交通和旅游配套设施。加强乡村交通网络建设,确保道路通畅,提供充足的停车位和便捷的公共交通,提高旅游地的可达性。改善住宿和餐饮设施,鼓励发展特色民宿和餐馆设施,为“新农人”旅游创业提供支撑。第二,完善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机制。优化城乡分配制度,推动政策资源向农村倾斜,提高农村就业和创业收入水平。优化社会保障和生活服务,完善乡村医疗、教育和文化设施,降低返乡创业者的生活成本,提升其创业信心和稳定性。第三,加强基层治理,提升政府与创业主体的协作效率,确保政策的有效落实,为乡村旅游创业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通过软硬环境的优化,提升乡村旅游创业的综合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为乡村居民创造更多就业机会和社会资本积累,推动城乡关系的深度融合。

3. 增进创业者协作力,构建创新生态网络

通过推动返乡旅游创业者之间的合作,搭建信息共享与资源整合平台。例如建立乡村旅游行业协会,定期举办创业沙龙、讲座和研讨会,促进创业者及时掌握行业动态和市场趋势,增强其市场洞察力和风险管理能力。在此基础上鼓励差异化主体间的互补性合作,通过技术、资本、本土资源的协同,培育具有竞争力的乡村旅游品牌和业态,构建新型社会关系和利益共同体,增强乡村社区的凝聚力。同时,返乡创业者应强化自身造血功能,通过深度挖掘乡村资源,明确旅游品牌定位,塑造独特的乡村旅游形象,提升产品附加值和市场影响力,最终推动乡村旅游创业从分散走向系统、从个体走向网络,实现社会创新的制度性突破。

(第一作者系该院教授,第二作者系该院硕士研究生,第三作者系该院教授、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博士后、通讯作者;收稿日期:2024-12-27)

猜你喜欢

新农创业者城乡
郭江涛:一个青年创业者的“耕耘梦
城乡涌动创业潮
新农人时语
让创业者赢在起跑线上
新农人时语
互联网创业者
新农人时语
新农人时语
城乡一体化要两个下乡
缩小急救城乡差距应入“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