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城乡融合视角下居业协同体破解传统村落空心化路径

2025-02-15汪德根杨易宁

旅游学刊 2025年2期
关键词:空心化村落城乡

由于农村空心化问题的日趋严峻和“城进村衰”的发展不平衡现状日益凸显,我国亟须着力构建城乡融合发展新格局。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坚持城乡融合发展,畅通城乡要素流动,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乡村社会创新在践行乡村振兴战略,尤其在推动乡村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中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乡村旅游作为连接城乡的重要媒介,不仅能促进资源要素在城乡之间双向流动,还能实现乡村资源资本化,促进农业现代化转型,推动多元产业融合发展,为乡村地区带来新的发展机遇和经济增长点,增加乡村地区的吸引力和竞争力,进而推动城乡融合发展。

城乡融合应在强化城乡地域系统极化作用的基础上发挥其扩散效应,而乡村地域系统是由“城乡融合体”“乡村综合体”“村镇有机体”和“居业协同体”组成。其中,居业协同体是指特定村镇凭借优势要素集聚、特色产业集中,形成居住与就业协同一体的村镇增长极。居业协同体作为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以及乡村地域“人”“居”“业”融合发展的高级形态,是乡村社会创新能力的具体表现,既能创造新的乡村社会关系,又为乡村社会实践提供新模式,成为解决城乡社会问题、提高城乡社会治理效能、促进城乡社会公平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由此,居业协同体不仅是乡村经济增长的引擎,更是城乡社会结构优化的关键,为乡村全面振兴与城乡融合发展开辟了新路径。

传统村落作为乡村地域系统中的独特单元,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进程中实现居业深度融合与协同发展的重点关注对象。传统村落居业协同体的构建过程与乡村旅游紧密相连,通过发展旅游产业,能够进一步促进传统村落居住与就业协同发展,形成更加紧密的人地关系地域系统,这种协同发展不仅有助于提升传统村落的经济活力,还能有效遏制人口外流,从而破解传统村落空心化这一难题。基于此,本文从城乡融合与居业协同体理论视角,探讨如何通过乡村旅游这一重要抓手,推动居业协同体的构建,进而提出破解传统村落空心化的有效路径。

一、以旅游产业为抓手的居业协同体破解传统村落空心化模式

基于传统村落独有的空间布局、社会结构和文化特征,以及日益显著的居业分离式空心化问题——具体表现为老宅空废、产业空心、人口外流等,本文提出针对传统村落空心化的创新治理模式,旨在以旅游产业为抓手,构建集基石、内核和引擎于一体的居业协同体模式,以期有效推动传统村落可持续发展和全面振兴。首先,深挖特色旅游资源是传统村落居业协同体的基石。充分挖掘传统村落丰富的生态景观、农业资源和文化底蕴,利用区位条件打造具有地域特色的乡村旅游产品与文创体验项目,满足城市居民特色文旅消费需求,推动传统村落经济多元化发展。其次,流转空宅,植入业态是传统村落居业协同体的内核。通过空宅流转机制,实现老宅和宅基地的资本化运作,有效盘活传统村落闲置的宅基地资源,植入休闲旅游、文创产品等新业态,既能促进村庄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又能增加村民就近从事非农产业的机会,实现“居业合体”,从根本上解决传统村落空心化问题。第三,兴旺产业,复活空村是传统村落居业协同体的引擎。产业是乡村地域发展的内生动力,通过三业协同1和三生融合发展模式2,推动传统村落的产业重塑和空间重构。乡村旅游作为乡村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能为传统村落带来直接的经济效益,还能通过其强大的拉动效应,吸引外资与人才,促进当地就业结构的优化和劳动力人口的返乡回流,进一步改善村落居业分离的现状,推动村落社会重构,最终实现传统村落的全面活化与复兴。

二、以旅游产业为抓手的居业协同体破解传统村落空心化路径

1. 夯实居业协同体基石——深挖特色旅游资源

传统村落是中国农耕文明的最大遗产,蕴藏着丰富的生态、农业和文化等特色旅游资源。一是独特的自然生态和田园景观资源,这些传统村落往往背山依水,形成与周边大型水体相望(如湖泊、河流)的山水格局,构成了村落独特的自然基底。二是丰富的农业资源,包括各类特色农产品(如水果、茶叶、特色水产等),不仅是传统村落经济的重要支撑,也是乡村旅游的重要吸引物。三是深厚的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资源,前者体现为保存完好的历史建筑、传统街巷、古树名木等景观资源,后者则体现为世代传承的传统技艺、民俗活动等,两类资源共同构成了传统村落的文化底蕴。

伴随城市休闲消费经济的持续增长,传统村落因其迥异于城市的空间景观与生活体验,逐渐成为城市居民休闲旅游的新热点。这些传统村落不仅能满足城市居民回归自然、寻求健康生活方式的心理需求,也成为城市特色文化消费需求外溢的重要承接地,这些外溢的消费需求偏好为传统村落的转型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市场条件。同时,便捷的交通网络能促进城乡之间人员、资金、技术等生产要素的流动,进而推动传统村落能更好地融入城市消费市场,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产业的协同发展。因此,传统村落的空心化治理需要把握乡村旅游兴起与城乡融合发展的时代机遇,通过促进内部和外部资源的有效对接和整合,实现乡村经济的多元化发展和可持续振兴。

2. 强筑居业协同体内核——流转空宅,植入业态

1)空宅流转:基于空宅产权与农户意愿的渐进式更新

首先,建立完善空宅流转机制与模式。主要通过健全空宅流转各项规章制度、明确宅基地权属关系、建立房屋动态数据库和搭建集体产权交易平台等措施。其次,确定空宅流转对象。对于通过改造发展旅游产业的闲置房,可根据其类型进行分类处理。对“一户多宅”农户整栋空置的旧房,可综合考虑产权和农户改造意愿进行流转;对“一户一宅”部分闲置且生计资本高、有意愿发展乡村旅游的农户,可鼓励其在现有住房内发展相关产业;对于集体所有房屋,则可由村集体出资修缮,改造成文化类公共建筑,丰富传统村落文化内涵,推动传统村落旅游产业发展。最后,遵循渐进式更新原则。优先推动改造意愿一致的空宅实现流转和改造,推动休闲旅游、文创体验等新业态发展,充分发挥其示范效应,带动更多空宅农户参与进来,实现传统村落的渐进式更新。

2)业态入宅:综合文脉传承与创新利用的适应性改造

基于传统村落丰富的历史建筑、传统技艺、隐逸精神等文化价值,以及聚落与自然环境相融的生态田园价值,结合传统民居低密度、亲自然的空间特征,引入适合传统村落发展的特色农业、乡村休闲、文创体验等旅游产业。在业态选择上,可植入文化博览、创意产业、休闲体验和加工制造等相关业态,以满足不同空宅的改造需求。通过适应性改造和功能置换,将传统民居转化为具有现代功能的场所,如文化展示馆、特色农产品加工实验室、乡村民宿等,以实现传统村落多元价值的创新利用。在改造过程中,应注重文脉的传承与创新利用,保持传统村落的历史风貌和文化特色,并通过专项规划与设计,将新业态与传统文化相结合,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乡村旅游产品,吸引城市居民前来体验,从而带动村民本地就业,以增加其经营性和工资性收入,同时推动传统村落产业的转型发展。

3. 激活居业协同体引擎——兴旺产业,复活空村

1)三业协同,产业重塑

在乡村旅游兴起与城乡融合发展背景下,城市消费需求的外溢促使传统村落挖掘并输出其文化体验、生态维育、食品供应等独特价值,与城市形成平等互补、相互支持的关系。在此过程中,农业的转型升级尤为关键。因此,传统村落的农业应由传统型向精致型转变,从提供基本农产品的传统型农业阶段,向提供高品质特色农产品,以及参与农村生活、农业生产等体验活动的高附加值乡村旅游转型发展。这一转型不仅涉及农业生产方式的变革,还包括向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等更高附加值产业的延伸。在第二产业方面,做强传统特色产业,如制茶、酿酒、手工艺等,通过产业发展活化传统技艺的传承,同时,向产品定制、设计、手工艺体验、研习、培训等方向延伸,提高产品和服务的附加值。在第三产业方面,将传统村落的历史建筑、街巷、风俗等文化资源,以及森林景观、水域景观等生态资源纳入产业体系,发展文创、民宿等具有展示展览、休闲体验功能的服务业态,这些新业态不仅能为乡村旅游提供物质载体和支撑,还能发挥农耕文化、生态文明的社会教育作用。

2)三生融合,空间重构

随着生产方式的转变,传统村落应从传统空间向新型复合空间转型,即由单一功能的农业空间、生活空间和生态空间,向新型的多功能农业空间、生产-生活复合空间和生产-生态复合空间转变。一是多功能农业空间。以休闲农业为主导,将传统的果园、茶园等融入新的业态,形成农业生产与农事体验、教育科普融合的多功能农业空间,不仅提升农业综合效益,还能丰富乡村旅游内涵。二是生产-生活复合空间。以传统村落文化旅游为主导、以庭院经济为基础,发展种植、养殖以及加工等活动,并融入后端的展示、体验、物流和销售等环节,同时,修复改造闲置住宅,发展文创、休闲、民宿等旅游服务业态,实现“居业合体”。三是生产-生态复合空间。在原生态空间中加入体验类设施、完善交通节点等,使单一功能的生态空间可供游客近距离游憩和观赏,旨在提升生态空间的利用价值,促进乡村生态旅游的深入发展。

3)人口回流,空村复活

乡村衰败很大程度上是因乡村劳动力尤其是精英人才流失而造成,因此,促进人口回流是治理传统村落空心化的本质目标。一是促进本地就业。通过“三业协同”转型,为村民提供多元化工作机会,如民宿管理、餐饮服务、农副产品供应以及文创产业中的多元化岗位等。二是吸引乡村精英。面向现代化需求的高端休闲业态需要高素质的“乡村精英”参与营建,城市务工回流人口往往具备较强能力和见多识广的视野,且熟悉城市居民的消费需求和消费习惯,能打造受城市居民青睐的乡村旅游产品,因此,这类群体是传统村落的精英人才。三是解决社会发展失衡问题。本地就业避免了夫妻分离、老幼无助,有效缓解空巢老人、留守儿童等赡养、抚育难题,促进传统村落社会网络的重构和物质遗产空间保护、生产生活重塑等工作的推进,进而实现传统村落的乡土文化复兴,破解空心化问题。

综上,居业协同体是推动城乡融合发展和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路径,而发展乡村旅游是实现居业协同体的重要抓手,以乡村旅游促进居业协同体,能积极推动城乡生产要素平等交换和双向流动,进而形成更加紧密的人地关系地域系统,最终有效破解传统村落空心化难题。未来,针对不同转型发展阶段传统村落开展居业特征、关系和协同发展研究,以及从居业关系视角把握传统村落转型脉络,是后续研究的重点方向。

(第一作者系该院教授,第二作者系该院硕士研究生;收稿日期:2024-12-27)

猜你喜欢

空心化村落城乡
林中村落
静谧村落
油画《村落》
“共享村落”:拿什么让人魂牵梦绕
基于国企集团化改制背景的母公司“空心化”问题及对策
城乡涌动创业潮
文化产业空心化隐优
乡村空心化并非坏事
乡村旅游视阈下农村空心化问题治理探讨
城乡一体化要两个下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