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艺专业耕读教育模式优化对策研究
2025-02-14汪建刚赵世荣
摘要" 为充分发挥专业耕读教育的育人作用,调查现有园艺产业发展和就业市场对人才的核心需求,分析园艺专业耕读教育对人才核心能力培养的支撑情况,对该专业实施耕读教育的优化对策进行研究。核心需求方面,知识应用、推广能力是多数企业筛选园艺人才的核心标准;支撑情况方面,设立了耕读教育基础认知、耕读教育综合实习等4门课程,打造全过程耕读教育体系。具体对策包括加强实践课程的顶层设计,通过统筹学分、提高耕读教育课程考核标准等方式,优化专业耕读教育对各项核心能力的支撑力度;打破专业耕读教育集中制,将其改为“穿梭型”半学半耕制教育;拓宽知识输出渠道,增加反向教学方法;扎根基层,加强耕读教育的基层合作,通过学生实现技术输出。本文为提高地方农业高等院校专业育人成效、打造耕读教育品牌提供参考。
关键词" 耕读教育;园艺;半学半耕制;劳动教育
中图分类号" G642.0;S6-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25)03-0120-04
DOI号" 10.16377/j.cnki.issn1007-7731.2025.03.026
Research on the optimization countermeasures of the farming and reading education model of Horticulture major
WANG Jiangang ZHAO Shirong
(College of Horticulture, Xinjia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Urumqi 830052, China)
Abstract" To fully leverage the education role of professional farming and reading education, the core requirements for talent in the current horticultural industry development and employment market were investigated, the situation of cultivation of core abilities in horticultural cultivation was analyzed through farming education, and the optimization strategies for implementing farming education were studied in this major. In terms of core requirements, knowledge application and promotion ability were the core standards for most enterprises to select horticultural talents; in terms of support, 4" courses had been established, included Basic Cognition of Farming Education, Comprehensive Practice of Farming Education, etc., building a comprehensive education system for farming and reading throughout the entire process. Specific strategies included strengthening the top-level design of practical curriculum, optimizing the support of professional farming and reading education to various core abilities by coordinating the learning points, and improving the assessment standard of tillage, and reading education courses, breaking the centralized system of professional farming and reading education, changing it to “shuttle” half-learning and half-farming education, strengthening the channels of farming and reading education, and realizing technical output through students. This paper provides references for improving the professional education effect of local agricultur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nd building the brand of farming and reading education.
Keywords" farming and reading education; horticulture; half-learning and half-farming; labor education
耕读教育是园艺专业学生进行专业理论实践、开展思政教育的重要环节之一,对落实园艺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全过程耕读教育,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三农”情怀,促使其在专业核心领域获得更深入的知识和技能,提升专业素养和实践能力,从而增强市场竞争力。近几年,部分地方农业高等院校在耕读教育基地的建设方面取得显著成果,并不断优化耕读教育实践,对提升学生学农、知农、爱农素养和专业实践能力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
刘峰等[1]和杨中敏等[2]从教育模式、内容体系构建、教学方式创新、师资队伍建设和保障机制建设等方面对耕读教育实践体系、实践路径进行研究。栗俊广等[3]研究表明,面向产业和社会需求培养人才是专业发展的必由之路,需加强教学实践体系建设,提升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邓燕萍[4]研究发现,将教育链、人才链、产业链和创新链进行有机联系,优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等模式,能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随着园艺产业的发展,社会对园艺专业技术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发生变化,专业人才培养要与产业需求紧密联系,及时了解专业技术岗位的需求变化,并进一步优化耕读实践教育。
本文以地方农业高校园艺专业为例,对标当前社会对园艺专业人才的核心需求,探讨专业耕读教育对学生专业核心知识和技能培养的作用,紧密结合现代农业发展和人才培养实际,积极探索地方高校园艺专业耕读教育新内涵、新模式,推动园艺专业耕读实践教育课程设置的优化和教学模式的多样化,促进产学对接,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专业人才。
1 园艺专业人才核心需求与核心能力培养分析
1.1 园艺专业人才核心需求
通过对学校、企事业单位和毕业生等开展多方研讨,明确园艺人才需求现状和发展趋势、专业定位和能力培养方向,建立“全产业链”课程人才培养体系。具体来说,通过互联网检索招聘园艺相关专业的岗位需求,筛选出100家明确需要园艺专业人才的企业招聘信息,针对其中的任职要求、工作职责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在园艺专业人才招聘中,园艺师、园艺技术员和花艺师等专业技术服务类型的岗位占比59%,技术销售代表、产品营销专员等业务类型的岗位占比23%,另有18%为项目申请实施、考研咨询和学术期刊编辑等其他类型岗位。此外,在筛选出的招聘岗位中,有45%的岗位明确要求应聘人员需具有较好的沟通、表达能力,32%的岗位强调吃苦耐劳,28%的岗位要求具有团队协作能力,19%的岗位要求应聘人员熟练使用办公软件;其他多次强调的岗位能力需求包括对公司文化的认同、工作实践经历、数据分析能力、执行力以及对行业发展的敏感力和对行业的热爱。随着互联网营销的快速发展,少数企业在岗位要求中明确了具有与互联网新媒体接轨的理念或短视频直播能力。
综合考量岗位职责,发现在园艺师等技术服务人员中,有50%以上的岗位职责为以辅助产品推广为主开展技术咨询、技术培训和技术指导等服务,其他的为园艺作物的田间管理、园林规划和作物栽培等。业务推广的岗位职责,同样要求应聘者提供农业技术服务、解决农化问题。这些岗位职责在能力要求中均表现为知识应用能力。高志红等[5]、欧阳英等[6]的研究结果也表明,在人才培养方案中需提高对学生沟通交流、团队协作、口头表达以及新媒体运营等实践能力的培养。可见,在专业背景要求下的知识应用、推广能力是多数企业筛选园艺专业人才的核心标准;沟通表达、团队协作、新媒体运营和使用办公软件等也是园艺专业人才的核心竞争能力。
1.2 耕读教育对园艺专业人才核心能力培养的支撑
分析地方农业高校园艺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可以发现,园艺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要求包括10个基本要求、23个具体要求。其中,知识应用、沟通交流和团队协作作为重要的基本要求,又分为7个具体要求,而吃苦耐劳划分在“三农”情怀的第二个具体指标中,运用现代媒体技术分属沟通交流中的第一个具体要求。该专业共计32门课程,分为不同程度支撑对知识应用能力的培养,其中沟通交流和团队协作的支持课程分别为17门和9门,另有18门课程支撑“三农”情怀中的第二个具体指标[7]。为充分发挥专业耕读教育的育人作用,在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分别设立了耕读教育基础认知、耕读教育综合实习、耕读教育生产实践和耕读教育创新实践4门课程,打造了全过程耕读教育体系。在专业耕读教育课程中,耕读教育综合实习、耕读教育生产实践、耕读教育创新实践3门课程高度支持知识应用的第二个具体指标的培养,耕读教育基础认知课程高度支持“三农”情怀第二个具体指标的培养,另3门课程中度支持“三农”情怀第一个具体指标的培养;4门课程全部支持沟通交流和团队协作能力的培养(表1)。
相较于其他课程,专业耕读教育课程对企业招聘园艺专业人才的几个重要能力指标的支撑力度较轻;对沟通交流能力支撑度最高的课程为大学英语和园艺专业英语,对团队协作能力支撑度最高的课程为体育、军事理论和军事训练;对“三农”情怀支撑度最高的课程为劳动。6门课程中,有5门属于通识课,1门园艺专业英语为专业选修课。
2 园艺专业实施耕读教育的优化对策研究
2.1 加强实践课程的顶层设计
在高校园艺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实践课程共计30~50学分,实践环节占比30%以上[8]。而部分地方高校的园艺专业实践课程不到20学分,其占比分为通识实践课5%+专业实践课15%,实践课程占比较低;其专业耕读教育对园艺人才核心竞争力的支撑力度不足,低于大学英语、体育和Python程序设计导论等通识教育课程。
为进一步加强专业耕读教育对人才核心竞争力的培养,需进一步优化人才培养方案,着重加强对耕读教育实践课程的顶层设计,通过统筹学分、提高耕读教育课程考核标准等方式,优化专业耕读教育对各项核心能力的支撑力度。在耕读教育实践过程中,学生需针对40余种园艺作物进行育苗、播种、营养液配制和授粉等各类知识的应用,其中含有大量的专业实践工作,需要具备高度的知识应用、沟通交流与团队协作等能力。专业耕读教育基地能够针对园艺专业核心课程,提供充足的实践场所,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并在实践过程中充分锻炼其吃苦耐劳、沟通交流以及团队协作等能力。学生反馈认为,在专业耕读教育过程中,逐渐加强了对园艺专业的知识应用能力,提高了团队协作素养。
2.2 打破专业耕读教育集中制
园艺试验示范教学中心采用“3+1”培养方式,即3年理论课教学+累计1年参加各类实践锻炼活动,按照“学习+实践锻炼”模式开展教学。在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结合教学进度和园艺植物生产物候期,安排各类实践活动,锻炼学生的知识应用与生产实践能力,以拓宽其专业知识视野,实现教学相长[9]。
耕读教育强调组织学生的真实劳动。地方农业高校园艺专业在连续多年的耕读教育实施过程中,也暴露了部分问题,其中较为突出的是部分学生的劳动教育观念淡化、弱化,出现不珍惜劳动成果等现象。可能原因在于耕读实践教育的密度较高,部分学生在连续的耕读实践中降低了劳动积极性,甚至对专业耕读教育产生抵触心理或懈怠情绪。此外,目前园艺专业主要通过先集中传授专业理论知识,再进行高密度实践活动的方式开展专业耕读实践教育,导致部分专业理论教育与耕读教育之间的衔接不够紧密。基于此,将集中制耕读教育改为“穿梭型”半学半耕制教育,以园艺作物的生长规律为时间线,讲解专业核心课程,并将耕读教育实践穿插其始终。
2.3 拓宽知识输出渠道
相较于其他课程,园艺专业耕读教育体系增加了对耕读任务内容完成度的考核,保障了学生的参与度。在新农科建设和乡村振兴背景下,园艺专业与现代信息、绿色植保、人工智能、机械作业和园艺康养等领域深度融合,产业链进一步向上下游延伸,这也成为园艺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方向[10]。为培养学生的实践与创新能力,要求其在校期间至少取得创新创业2学分;设置科研训练项目、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以及各类学科竞赛,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将专业知识与新科技、新技术接轨[11]。实践中,在项目设置以及完成要求上,与“智慧园艺”的实际发展尚存在一定差距。为此,需丰富考核方式,拓宽耕读教育知识的输出渠道,增加反向教学方法,进一步发挥专业耕读教育对学生核心能力的培养,促使学生自觉总结耕读教育实践中的好收获、好经验和好做法,在知识输出过程中,形成对行业发展的深度思考,实现对学生核心能力的可持续培养。
2.4 扎根基层输出技术
不同企业对专业技术人员与业务人员的能力要求有不同的侧重点,园艺产业与其他行业结合所产生的人才需求也不相同。部分地方高校园艺专业耕读教育开展的是以班级为主体的集体实习模式,实践教育基地有限;在耕读教育过程中,主要生产方式为批量劳动实践,缺少智力输出,导致其脱离区域的经济作物特色,大学生知识指导服务功能以及技术推广效用发挥有限。对此,可将实践服务转向技术协同推广,充分发挥学生的科技服务作用,面向新农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开展技术指导活动[12];将耕读教育与生产实际紧密结合,使学生所学知识适应基层地域、领域特点,切实增强核心竞争力。实践中,将专业耕读教育扎根基层,充分利用暑期“三下乡”等社会实践活动,结合当地产业集群和区域经济发展的需求,开拓基层一线实践基地,让学生与田间地头的植保员、技术员和果农充分交流学习,参照“一村一大”模式,在专业耕读教育中点对点促进学生扎根基层输出技术。
坚持因地制宜开展耕读教育,是地方农业高等院校提升专业育人成效、打造耕读教育品牌的有效途径。本文从人才培养角度出发,以园艺专业为例,以学生核心竞争力为主体,调查研究现有产业发展和就业市场对人才的核心要求,结合地方农业高校园艺专业耕读教育工作实际及企业对人才的核心需求,分析地方农业高校园艺专业耕读教育对人才培养的支撑情况。在园艺专业耕读教育实践中,提出加强耕读教育相关课程顶层设计,统筹学分,将集中制耕读教育改为“穿梭型”半学半耕制教育,增加反向教学,拓宽耕读教育知识输出渠道,提高课程考核标准,加强耕读教育基层合作等措施,有利于推动专业耕读教育体系建设,加强对学生核心竞争力的培养,促使其在耕读教育实践中深刻理解、把握和弘扬具有农业大学特质的劳动精神。
参考文献
[1] 刘峰,邹学校,王浪. 耕读修业:湖南农大园艺专业课程思政建设模式与实践探索[J].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4,25(3):104-110.
[2] 杨中敏,王超楠,杜崇,等. 耕读教育背景下园艺专业教学研究与实践:以新疆农业大学园艺专业育苗实践环节为例[J]. 现代园艺,2024(9):189-191,194.
[3] 栗俊广,史苗苗,张艳艳,等. 面向产业需求的食品类专业人才培养实践教学体系研究[J]. 农产品加工,2022(11):113-115,120.
[4] 邓燕萍. 构建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精准服务产业发展需求[J]. 产城,2024(1):44-47.
[5] 高志红,倪晓鹏,陈发棣. 国内外园艺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比较分析[J]. 中国农业教育,2020,21(4):61-70.
[6] 欧阳英,皮俊,苏晓琼. 高职园艺技术专业人才需求调查分析[J]. 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学报,2024,38(3):69-75.
[7] 王超楠,杨中敏,王惠林,等. 园艺专业本科生实践教学过程探索与研究:以新疆农业大学园艺专业为例[J]. 现代农业研究,2022,28(11):67-69.
[8] 薛超彬,姜芳,刘会香,等. 新农科背景下大学生分类培养 “四二三” 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践:以山东农业大学为例[J]. 高等农业教育,2021(6):76-80.
[9] 陈有为. 新时代涉农高校开展耕读教育的现状、挑战及对策研究:以华中农业大学为例[D]. 武汉:华中农业大学,2023.
[10] 迟丽华,赵靖. 新农科背景下一流园艺专业建设的路径探析[J]. 黑龙江农业科学,2024(6):90-95.
[11] 郭立群,李莉,林嘉. “三全育人” 视域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探索:以中国农业大学为例[J]. 高等农业教育,2022(2):8-14.
[12] 王克其,陈巍,徐敏轮,等. 大学新农村发展研究院协同开展农村科技服务模式探讨:以南京农业大学为例[J]. 科技管理研究,2017,37(19):124-128.
(责任编辑:杨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