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农科背景下家禽生产学课程教学改革实践

2025-02-14李河林王凤红敬晓棋

安徽农学通报 2025年3期

摘要" 为培养能从事家禽养殖的高素质人才,分析家禽生产学课程在教材知识体系、实践教学、教学互动、产业对接、课程思政以及考核评价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并针对性开展教学改革实践。教学改革包括精心编排课程内容,将其划分为以禽生产产业共性化知识为主,产业精细化分工技术为辅的模块化内容;灵活设计实践教学方案,突出强调实践重点内容,并开展“多媒体+生产实践”教学;采用案例、项目以及角色扮演等多样化教学方法;有效衔接产业发展,结合产业精细化、分工模块化修订教学内容;挖掘思政元素,并将其巧妙融入教学;优化考核评价方法,鼓励学生参加课外竞赛类活动。实践结果表明,该教学改革成效明显,学生的到课率、上课抬头率、教学参与度以及对课程的满意度均有所上升。本文为禽生产类课程教学质量提升提供参考。

关键词" 家禽生产学;动物科学;家禽养殖;肉鸡生产;蛋鸡生产

中图分类号" S8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25)03-0124-05

DOI号" 10.16377/j.cnki.issn1007-7731.2025.03.027

Practice of teaching reform in Poultry Production course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new agricultural science

LI Helin1,2 WANG Fenghong1 JING Xiaoqi1

(1College of Life Science, Yulin University, Yulin 719000, China;

2Northern Shaanxi Province Engineering amp; Technology Research Center of Cashmere Goat, Northern Shaanxi Province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and Development Center of Ovine Industry, Yulin University, Yulin 719000, China)

Abstract" To cultivate high-quality talents capable of engaging in poultry farming, the problems in the textbook knowledge system, practical teaching, teaching interaction, industry integratio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nd assessment evaluation of Poultry Production course were analyzed, and carried out targeted teaching reform practices. Teaching reform included carefully arranging course content, dividing them into modular content mainly based on common knowledge of the poultry production industry, supplemented by refined division of labor technology in the industry; flexible designing of practical teaching plans, and carrying out “multimedia+production practice” teaching; adopting diverse teaching methods such as case, projects, and role-playing; effectively linking industrial development and revising teaching content in combination with refined division of labor and modularization of industries; exploring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lements and skillfully integrate them into teaching; optimizing assessment and evaluation methods, and encouraging students to participate in extracurricular competition activities. The practical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teaching reform had achieved significant results, with an increase in students’ attendance rate, class attendance rate, teaching participation, and course satisfaction. This article provides references for improving the teaching quality of Poultry Production related courses.

Keywords" Poultry Production; animal science; poultry farming; broiler production; egg chicken production

家禽生产学是动物科学专业的必修课程之一,其实践性与技术性较强,阐述了现代家禽生产中必要的理论知识和先进的生产管理技术,目的是为家禽养殖企业和科学研究机构等单位培养掌握家禽育种、饲养管理和疾病预防等方面专业知识的技术人才[1]。陈光华等[2]研究指出,在不同的教学条件和环境下,针对不同的授课内容和学生,要灵活、综合选用适合的教学法,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乐于学、主动学。万晓莉等[3]对家禽生产学课程开展“赛—教—学”融合教学的探索,在教学方法上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学内容上整合优化理论、实验和实践课程,在教学评价上考虑学生对竞赛融入教学任务的完成情况,实现了竞赛与理论课堂、竞赛与实践课堂等教学的融合。郝二英等[4]将项目式教学方法融入该课程,锻炼了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探索能力和沟通能力,使其将家禽生产知识有效应用于实践。郭瑞萍等[5]以畜牧兽医专业现代学徒制班为研究对象,探索在家禽生产学课程理论学习和岗位学习过程中,双主体育人模式下,实施课程思政教学的有效教学方法,充分发挥了专业优势。相关学者就该课程开展了一定研究,但整体研究数量较少。本文基于专业实际情况和授课经验,分析了当前家禽生产学课程在教材、教学环节和考核方式等方面存在的不足,并提出了相应的教学改进建议,通过精心编排课程内容,灵活设计教学方案,使学生更多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探索,形成全新的、高效的教学模式,进一步提高家禽生产学课程的教学质量。

1 家禽生产学课程教学现状分析

1.1 教材知识体系方面

该课程使用的教材是普通高等教育农业农村部“十三五”规划教材,其知识体系全面广泛,内容包括家禽遗传、育种、繁殖、营养、饲料、环境卫生、畜牧业机械化、饲养管理和疫病防控等多个方面[6],强调理论教学的系列性和完整性,但部分内容结构和编排缺乏合理性。该课程教学包含48个学时的课堂教学(含3个课内实验,6个学时),以及为期1周的生产实习教学。受限于教学课时,在教学内容取舍上,遵从“强化理论基础、突出主要应用和保持框架完整”的基本思路,但部分实际教学中仍不尽人意,学生较难建立完整的知识框架体系。

1.2 实践教学方面

该课程内容涉及诸多实际生产技术,操作性和实践性较强。受限于教学经费,部分学校在实践教学方面的投入不足,教学效果不够理想。另外,由于缺乏充足的实训基地,仅开展课内实验和实习教学,部分教学内容在实验室进行演示,学生获得系统性实践的机会有限。人才培养计划中的实习教学多为短期实践,而在家禽养殖生产实际中,出于生物安全防控的需要,部分家禽养殖场往往不接收短期实习生,即使个别企业接收,学生也仅做一些辅助性工作,真正动手实践关键技术的机会较少。这使得学生在实习期间参与家禽生产一线工作的机会较少,其所学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可能存在一定的脱节。

1.3 教学互动方面

由于缺少实习基地,教学过程中可能会缺乏互动和探究,学生的学习热情和主动性难以得到充分发挥,部分实践教学环节缺失,使学生较难熟练掌握技术性知识并将其与理论知识进行融合。同时,部分学生缺乏主动学习精神,未能充分利用信息化网络资源进行自主学习,与教师的交流有限,教与学互动薄弱,学习氛围不够浓厚,对课程知识的掌握度不足。

1.4 产业对接方面

以养鸡业为代表的家禽产业分工高度精细化、专业化,育种场在进行家禽育种的过程中,会将种鸡场分为曾祖代、祖代和父母代,商品代生产也被分为孵化、育雏和青年鸡饲养,每种养殖均在相应的专业场舍内进行。即使是拥有全产业链的企业,也是在不同区域、甚至不同省份规划厂区,其从业人员往往专注于某一技术内容。各家禽养殖企业均采用专业化服务团队,如清洗消毒队、免疫队、人工授精技术团队和强制换羽技术团队等,尤其是近年来家禽产业朝自动化、规模化、集约化和智慧化方向发展,基于数智化的智慧蛋鸡、科技超市等平台已引领家禽产业的发展方向,而现有教材(也受限于学时和实践不足)未能及时衔接产业进展与前沿技术,若授课教师未能对其加以补充丰富,则可能使该课程教学方法与教学内容的系统性和全面性不足[7]。

1.5 课程思政方面

姜润深等[8]调查发现,家禽生产企业聘用人才首要关注的是学生的责任心和踏实的工作作风;陈一凡等[9]研究表明,在教学中应把课程思政建设作为重要任务,培养学生的“三农”情怀、职业素养以及踏实的工作作风。教学实践中,部分专业课教师对思政元素的挖掘较少,融入不够巧妙,课程教学内容与思政元素之间的联系较为生硬。

1.6 考核评价方面

常规考核成绩主要分为平时成绩(30%)和考试成绩(70%),其中平时成绩包括出勤率、课堂表现和平时作业。该考核方式未包含实践技能部分,不能真实、全面地反映学生的创新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2 家禽生产学课程教学改革措施研究

家禽生产学课程旨在为家禽养殖企事业单位培养专业技术人才,教师需针对教材知识体系、实践教学等方面的具体问题,充分挖掘各种教学资源,利用各种教学方法,整合课堂、实验和实习等教学环节,围绕学校、学生和产业特点,不断开展实践教学模式、环节、内容和考核方式的创新探索。

2.1 精心编排教学内容

根据家禽产业最新发展和行业精细化分工技术需求,结合人才培养方案中的课程学时要求以及专业实习设计内容,进一步精细化、模块化编排现有教材。将教材模块化内容划分为以禽生产产业共性化知识为主,产业精细化分工技术为辅的两大模块。每个模块以“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性质→基本应用”为基本认知递进逻辑编排。实际教学中,教学重难点模块按2学时设计,其余模块按1学时设计,并根据教学效果实时微调。依托现有教材,具体划分如下。

2.1.1 共性化知识模块 包括绪论、家禽生物学(家禽的外貌特征、家禽的生理解剖特征、家禽生殖系统特征及蛋形成机制)、家禽品种和育种(家禽品种与杂交繁育体系、家禽主要性状与遗传特点、育种原理、基本方法及育种程序)、人工孵化(胚胎发育、孵化及孵化管理、孵化效果的检查与分析)、家禽的管理[家禽的行为与饲养环境控制、家禽的饲养方式及饲养设备、家禽管理中的技术操作(含雏鸡的雄雌鉴别)、家禽场的经营管理、家禽场的疫病综合防控、雏鸡管理技术和智慧家禽]。

2.1.2 产业精细化分工技术知识模块 包括种鸡饲养管理(蛋种鸡和肉种鸡的饲养管理、种蛋管理)、蛋鸡生产(雏鸡饲养管理、青年鸡饲养管理和产蛋期饲养管理)、肉鸡生产(快大型白羽肉鸡饲养管理、黄羽肉鸡饲养管理)、鸭生产、鹅生产、鹌鹑和肉鸽生产。

2.2 灵活设计实践教学方案

针对实践教学效果不理想、实习实训机会不足等问题,采用突出强调实践重点内容、“多媒体+生产实践”等教学方法,强化实践教学。

2.2.1 突出强调实践重点内容 受限于教学实习学时、实习经费及实习基地等实际状况,选择重点内容作为主要实习内容,具体包括成年家禽外貌部位识别和鉴定、蛋的构造和品质测定、禽类采血、免疫操作、家禽的人工授精、鸡的屠宰测定和体内器官的观察、孵化的生物学检查和胚胎发育的观察、初生雏禽的性别鉴定、雏鸡的分级、剪冠、切趾和断喙等技术处置,其中重点突出人工授精和人工孵化这2项内容。例如,在人工授精环节,要求每名学生均能采集到精液并进行精液的品质鉴定,完成输精;孵化效果的检查与分析环节,要求每名学生进行打蛋分析,以评价孵化效果。

2.2.2 “多媒体+生产实践”教学 多媒体、网络教学资源已广泛应用于禽生产教学活动[10-12]。在讲授胚胎发育等知识时,采用“多媒体动画+生产实习”的教学方式。课堂授课中,先播放“一枚种蛋孵化21 d出壳成为小鸡”等动画短视频,其内容包括胚胎从受精到出壳的全部变化过程,结合视频内容阐述胚胎的发育生理、发育过程以及发育过程中的物质代谢等理论知识,使学生更直观地理解胚胎发育中的相关知识点;同时,在生产实习中设置“种蛋的人工孵化”等实践内容,要求学生从种蛋入孵开始每天照胚,并拍照记录每天的发育变化过程,直至小鸡出壳,完成整个孵化过程。通过教学与实训的充分结合,学生可全面掌握相关模块内容。在讲授人工授精、孵化效果的检查与分析等知识或环节时,也可采用类似的教学方法。多媒体和生产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式,适用于技术性较强的知识点教学,学生通过实操全面理解并掌握这类知识点及其原理。

2.3 采用多样化教学方法

针对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互动探究缺乏、学生学习主动性不足等问题,采用案例教学法等,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参与度,更好地达到预期教学目标。

2.3.1 案例教学法 教学案例来自实际生产中的真实事件,通过案例呈现,促使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讨论,提高教学效果[13]。在家禽生产学课程教学中,大多数模块的知识点教学均可选用诸多典型的真实案例。例如,在讲授家禽管理知识时,引用某家禽场出现啄羽现象的案例;在讲授产蛋期饲养管理知识时,引用某蛋鸡场产蛋期产蛋率偏低或蛋壳颜色变浅等案例,引导学生分析案例中出现该现象的原因并提出解决办法。将具体案例布置在课前,并在课间进行讨论;通过案例导入、任务发布、学生讲解讨论以及教师总结等环节,促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点的同时,能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实现教学互动、教学相长。这种教学方法提高了学生对专业理论和技术的熟练掌握、应用程度,帮助其提升综合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和技术解决生产经营中常见问题的能力[14]。

2.3.2 项目教学法 以学生自主探索学习为主、教师指导为辅,学生组团合作掌握知识和技能[15]。在实施过程中,学生学习小组抽签选择由教师设定的独立项目,并据此设计解决方案,进而动手实践,最后作出自我评价;教师现场指导并进行组间比评[16]。在该课程家禽屠宰实习中,设定了完整分离呼吸系统、消化系统、繁殖系统以及家禽健康评价等项目,学生自由组队,根据项目内容规划实验方案,并准备所需设备、器械等实验工具,在测定屠宰率的同时,完成所选项目内容。项目完成后,学生组间互相点评完成情况,教师进行总结。通过该教学法,学生能够从不同角度综合掌握实习内容,同时培养其团队合作精神、主观能动性和实践动手能力。

2.3.3 角色扮演法 由学生扮演某一职务并处理工作,通过换位思考,更灵活地应用所学专业知识参与社会生产实践。王德贺等[17]将角色扮演法引入禽生产教学中,发现其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科核心素养和综合实践能力。实践中,在讲授家禽的饲养环境控制知识时,设置养殖场负责人的课堂角色,让学生讨论应对即将到来的高温天气拟采取的措施及理由。通过角色扮演,考察学生基于特定养殖条件、品种和饲养阶段,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4 有效衔接产业发展

针对与产业对接不充分的问题,结合产业精细化分工,对课程教学内容进行模块化修订,以对应产业相应阶段的具体分工;同时,单独设立智慧家禽模块,随时补充更新产业发展的新技术、新动态和新进展,确保教学内容的前瞻性。在生产实习过程中,重点突出常规的、与核心技术有关的实践教学内容,如人工孵化及效果评价、人工授精以及雏鸡管理等,使学生与生产一线实现有效衔接。

2.5 挖掘思政元素

教师应不断提升自身的思政修养,认真钻研分析课程中的知识点及其对应的思政元素,并将其融入家禽生产学各个模块的教学设计中[18]。例如,在讲授家禽品种和育种知识时,融入“种业振兴计划”,强调种质资源保护利用的意义;在讲授家禽的外貌特征知识时,通过鸡冠类型等外貌特征,探究表型与某些基因突变或表达异常相关性等知识,体现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思政元素;在讲授种蛋管理知识时,分析不适宜的贮存时间和温度对种蛋孵化率、孵化效果的影响,让学生理解掌握“度”的重要性。基于教材知识点挖掘思政元素,并将其巧妙融入教学,使教学方式更加生动鲜活、内容更加丰富多彩,在提高学生专业能力的同时,全面提升其综合素质,“润物细无声”地达到育人目的。

2.6 优化考核评价方法

基于上述教学探索,相应优化了考核方式。将传统的“平时成绩+期末成绩”考核转变为模块化综合考核,将平时理论学习成绩、实习实践操作成绩和期末卷面成绩相结合,其中平时成绩注重课堂表现,尤其是教学互动参与度;提高实习实践操作成绩的占比,降低期末卷面成绩占比。同时,鼓励学生参加课外竞赛类活动,尤其是以动物技能大赛为代表性的专业类竞赛等,设置不同的加分等级,对参加校赛、全国比赛的学生进行不同比例的加分,通过比赛达到以学赢赛、以赛促学的教学目的[19]。

3 家禽生产学课程教学改革实践效果分析

为评估该课程教学改革成效,对改革实施前后2学年学生的到课率、上课抬头率、教学参与度以及课程满意度4个方面的数据进行统计与对比。这些数据均是学校评价教师教学质量的指标,其中学生每节课的到课率数据由学校教务系统自动统计,上课抬头率由教室内摄像头随机捕捉教学画面进行统计,而教学参与度和课程满意度源自课程结束后要求所有上课学生在学校教务系统中对教师授课进行在线评价的数据。实施教学改革后,这4个指标从实施前的97.2%、81.6%、63.2%和78.8%,分别提高到98.1%、89.4%、82.1%和86.2%,尤其是课程参与度和对课程的满意度均提升明显,说明该教学改革实践的效果明显,教师进一步深化教学实践的信心也得到极大增强。

综上,本文基于专业实际情况和授课实际,分析家禽生产学课程在教材、教学环节和考核方式等方面存在的不足,并提出了精心编排课程内容、灵活设计实践教学方案等教学改进措施,以形成全新、高效的教学方式和手段,使学生更多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探索,提高教学质量。本文为培养出更多专业基础扎实、实践能力突出且具有强烈社会责任感的高素质创新应用型畜牧专业人才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 刘春杰,刘奕兵,杨丽华,等. 构建应用型本科禽生产学现代教学模式体系研究与实践[J]. 教育现代化,2020,7(21):102-104.

[2] 陈光华,黄贵芝,谭小艳,等. 多种教学法在病原生物学教学改革中的综合应用分析[J]. 中国病原生物学杂志,2022,17(7):868.

[3] 万晓莉,胥蕾,杨芷. “赛—教—学” 融合在动物生产类课程教学中的研究与探索:以家禽生产学为例[J]. 畜禽业,2024,35(11):62-65.

[4] 郝二英,陈一凡,王德贺,等. 项目式教学融入《家禽生产学》:以“母禽的生殖器官及蛋的构造与形成” 为例[J]. 当代畜牧,2024(3):71-72.

[5] 郭瑞萍,张兴国,田慧丽,等. 高职畜牧兽医专业现代学徒制班家禽生产学课程思政教学探索[J]. 山东畜牧兽医,2023,44(10):66-69.

[6] 钱勇. “数智+” 引领家禽产业新未来[J]. 中国禽业导刊,2023,40(8):2-11.

[7] 杨磊. 应用型本科院校禽生产学云端互动教学模式探索与实践[J]. 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上旬刊),2024(2):46-49.

[8] 姜润深,丁淑荃,陈兴勇,等. 《禽生产学》教学效果调查及教学改进探讨[J]. 中国家禽,2010,32(3):58-59.

[9] 陈一凡,王德贺,马瑞娜,等. 新农科背景下家禽生产学教学改革策略研究:评《家禽生产学》[J]. 中国饲料,2022(8):156.

[10] 陈超. 《禽生产学》教学中多媒体技术的应用[J]. 养殖技术顾问,2009(2):160.

[11] 陈辉,陈一凡,王德贺,等. 《禽生产学》在线教学实践[J]. 今日畜牧兽医,2020,36(12):110.

[12] 闵育娜,王哲鹏,刘福柱,等. 基于智慧课堂的禽生产学本科课堂教学质量提升策略探讨[J]. 黑龙江畜牧兽医,2019(24):156-158.

[13] 王哲鹏,刘瑞芳,苏利红. 案例式教学法在《禽生产学》教学中的应用[J]. 家畜生态学报,2020,41(10):89-91.

[14] 黄炎坤,黄润芸,刘健,等. 以现代产业发展为基础的案例教学法在《禽生产学》中的应用实践[J]. 高教学刊,2019,5(14):112-114.

[15] 陈一凡,李朋帅,李宗昊,等. 创新创业背景下对《禽生产学》项目式教学的研究[J]. 中国畜禽种业,2023,19(2):121-123.

[16] 刘春杰,刘奕兵,杨丽华,等. 项目教学法在《家禽生产学》教学实践中的应用:以种蛋孵化综合实验为例[J]. 教育现代化,2019,6(95):29-31.

[17] 王德贺,陈一凡,陈辉. 角色扮演教学法在《禽生产学》课中的应用[J]. 当代畜牧,2022(12):81-84.

[18] 石雷,许红,王德贺,等. 畜牧学类教师课程思政教学能力提升研究:以河北农业大学禽生产学为例[J]. 北方牧业,2023(9):18.

[19] 陈一凡,马瑞娜,张薇,等. 《禽生产学》专思融合的教学研究:以动物育种为例[J]. 今日畜牧兽医,2022,38(11):130-131,134.

(责任编辑:杨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