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云南省绿孔雀保护策略探析

2025-02-14杨尹章赵航肖军张得梅

安徽农学通报 2025年3期
关键词:绿孔雀

摘要" 本文综述了云南省绿孔雀的分布及其生物学研究和保护措施现状,分析了其保护措施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应对策略,为该物种保护提供参考。分布方面,目前云南省的绿孔雀主要分布在双柏县和楚雄市等10个县(市、区),数量800~1 000只,分布范围较狭窄;其生物学研究主要集中在种群数量和分布情况、种群数量影响因素、栖息地和栖息环境状况以及觅食喜好等方面,此外还有部分有关其生理、遗传和部分疾病的研究。保护措施主要包括积极制定保护计划、加强保护区建设和开展种群数量调查与监测等。综合分布情况、生物学研究和保护措施实施发现,当前该物种保护存在保护措施有待提升、近亲繁殖加剧、生物学研究不足和人工繁育技术薄弱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一定的应对策略,包括运用现有研究成果制订计划,进一步加强绿孔雀的宣传监测;联合科研单位、院校和保护机构等进一步开展遗传多样性研究,加强其生活习性和栖息条件等方面的研究,拓展生物学研究内容和方向;通过建设繁育种群和制定人工繁育子代放(回)野生环境保护计划等方式加强薄弱环节研究,以实现其野外种群数量增长,摆脱濒危的抢救性目标。

关键词" 绿孔雀;生物学研究;人工繁育;野化放归

中图分类号" Q95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25)03-0048-04

DOI号" 10.16377/j.cnki.issn1007-7731.2025.03.011

Research on protection strategy of green peacock in Yunnan Province

YANG Yinzhang ZHAO Hangwen XIAO Jun ZHANG Demei

(Yunnan Forest Nature Center, Kunming 650224, China)

Abstract" The distribution of green peacocks in Yunnan Province and the status quo of its biological research and protection measures were reviewed,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its protection measures were analyzed, and corresponding countermeasures were put forward to provide references for the protection of this species. At present, green peacocks in Yunnan Province are mainly distributed in 10 counties (cities and districts) such as Shuangbai County and Chuxiong City. The number of green peacocks is about 800 -1 000, and the distribution range is narrow. Its biological research mainly focuses on population number and distribution, factors affecting population number, habitat and habitat environment conditions, foraging preferences, etc. In addition, there are some physiological, genetic, and some diseases studies of green peacock. The protection measures mainly include actively formulating protection plans, increasing the construction of green peacock reserves and carrying out population investigation and monitoring. Comprehensive distribution, biological research and protection measures found that the current of green peacock protection measures need to be improved, inbreeding intensification, insufficient biological research, and weak artificial breeding technology. To solve these problems, some countermeasures are put forward, including making plans with the existing research results to further strengthen the publicity and monitoring of green peacocks; jointing research institutions, universities and conservation institutions to further carry out genetic diversity research, strengthen the living habits and habitat conditions of green peacocks, and expand the content and direction of biological research; throughing the construction of breeding population and the development of artificial breeding offspring release (return) wild environment protection plan to strengthen the weak link research, achieve the wild population growth of green peacock, get rid of the endangered rescue goal.

Keywords" green peacocks; biological research; artificial breeding; wild release

绿孔雀为鸡形目雉科大型陆禽,广泛分布于东亚、南亚和东南亚等适宜栖息地[1-2]。近年来,由于人类活动干扰及栖息地被破坏,其数量明显下降。野生动物生物学研究成果是制定野生动物保护策略的重要依据之一,开展珍稀濒危野生动物生物学研究,对实现物种种群数量增加和质量提升具有促进作用,生物学研究越全面,依据其制定的物种保护策略越科学。开展绿孔雀的生物学研究,是保护该物种,促使其数量回升并摆脱濒危的主要方法之一。单鹏飞等[3]研究认为,目前对该物种生活习性的研究较少,还需要加强对其的生物学基础研究,以便为其保护管理提供重要的科技支撑。本文对云南省绿孔雀的分布和数量变化、生物学研究状况及当前采取的保护措施作了梳理,指出当前该物种生物学研究及保护措施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措施,为完善和提高绿孔雀的研究和保护措施提供参考。

1 云南省绿孔雀的分布

我国绿孔雀曾分布于湖南、湖北、四川、广东、广西及云南等地,如今广泛分布于云南省。20世纪90年代初,文贤继等[4]调查指出,中国绿孔雀分布于云南省的34个县(市、区),数量800~1 100只; 2018年组织开展中国绿孔雀资源调查,结果显示其分布于云南省19个县(市、区),数量485~547只[5];2023年的监测数据显示,我国绿孔雀现主要分布于云南楚雄州的双柏县、楚雄市、禄丰县,玉溪市的新平县、峨山县和元江县,普洱市的思茅区、景谷县以及临沧市的耿马县、镇康县10个县(市、区),数量800~1 000只[6],分布范围较狭窄。

2 绿孔雀的生物学研究

由于绿孔雀分布面积不断减少,种群数量持续下降。为保护该物种,相关学者展开了一系列研究,其主要集中于5个方面。一是对绿孔雀种群数量及分布展开研究。Brickle等[7]对越南打腊省绿孔雀的栖息地利用、预测分布和保护进行了长达10年的持续性研究,推测出该栖息地约有200只绿孔雀;文贤继等[4]和杨晓君等[8]对我国20世纪90年代末绿孔雀的分布和数量情况作了调查,发现其分布于云南省的中部、西部和南部。二是对绿孔雀种群数量影响因素的研究,罗爱东等[9]研究认为,该物种受威胁的因素主要有生境丧失和公众保护意识欠缺等;Sukumal等[10]研究表明,绿孔雀栖息环境选择对其种群恢复具有重要影响;孔德军等 [11]研究认为,造成绿孔雀种群数量下降和分布区缩减的原因包括栖息地退化、人为干扰和自身种质。三是对绿孔雀栖息地、栖息环境和觅食喜好等的研究,相关研究表明,春秋季绿孔雀均选择落果多、接近水源和坡度小等地区作为觅食地,人为干扰对其影响大于安全和食物需求对其自身的影响;隐蔽条件、食物和水源等关键性生态因子的配置和可获得性决定了绿孔雀的觅食地选择[12-14]。四是有关生理、遗传方面的研究,Du等[15]使用线粒体和细胞核标记法鉴定绿孔雀是否纯种;刘思霞等[16]比较了圈养孔雀和野生绿孔雀的遗传性,认为二者存在较大差异。五是对圈养绿孔雀部分疾病的研究,黄超等[17]和李沐森等[18]研究表明,绿孔雀易感染肠道寄生虫病如球虫感染,造成其呼吸困难和下痢等。综上,对绿孔雀的研究主要集中于种群数量和分布情况、种群数量影响因素、栖息地和栖息环境状况、觅食喜好等,此外还有部分有关绿孔雀生理、遗传和部分疾病研究。

3 绿孔雀的保护措施现状

为保护绿孔雀,云南省通过转化和落实该物种生物学研究的成果,积极采取保护措施,使其种群数量在经历了30多年的持续下降后开始缓慢回升。具体保护措施如下[3,11]。一是积极制订保护计划,将绿孔雀列为极小种群物种优先保护和编制绿孔雀保护专项规划等。二是加大绿孔雀保护区建设力度,据统计在云南省建立的各级自然保护区中有15处保护区有绿孔雀分布,各保护区都将其作为主要保护对象之一进行保护。三是在绿孔雀栖息地设置保护小区,组织周边村民组建巡护队开展绿孔雀保护及其监测,既增加了就业机会,又增强了周边社区群众对绿孔雀的保护意识,有效保护了其生存环境。四是积极开展种群数量调查与监测,观察种群数量、群体结构及其区域的变化情况,掌握种群质量及数量增长情况,科学采取保护措施。五是修复栖息地、建设生态廊道和水源食源地,实施退耕还林,推行畜牧养殖新技术,宣传引导保护区及周边群众发展绿色农业,减少农药施用量,消除绿孔雀误食中毒事件的发生。六是加强对群众的宣传教育工作,在绿孔雀分布区域周边社区开展法律法规宣传教育引导,不断提升社区居民知法、守法水平,广泛动员周边企业、社会人士和当地群众积极投身自然资源环境保护。

4 绿孔雀保护存在的问题

梳理绿孔雀的研究情况和保护措施后发现当前绿孔雀保护存在一定的问题。一是保护措施需进一步提升。杨忠兴等[19]研究认为,现有绿孔雀保护存在保护能力有待提高、科研和监测基础薄弱、科普宣传教育有待提升等问题。二是绿孔雀近亲繁殖加剧。张馨元[20]研究表明,由于种群数量少,栖息地碎片化严重,绿孔雀近亲繁殖加剧,基因交流产生阻碍,进而使其产生退化,增加了灭绝风险。三是生物学研究有待进一步补充。目前生物学研究主要集中在种群分布、数量、栖息环境和受威胁的因素等方面,单鹏飞等[3]研究指出,应加强对食物组成及变化、运动规律、繁殖习性和繁殖地、栖息地变化以及潜在栖息地等的研究。四是存在研究薄弱环节。作为野生动物生物学研究的一部分,人工繁育已被证明对珍稀濒危野生动物种群数量恢复具有重大促进作用,如大熊猫、朱鹮等[21],绿孔雀的人工繁育将给其种群恢复带来生机[22]。但绿孔雀人工繁育方面研究薄弱,仅有少数学者进行观察和探讨。繁育后代放(回)归等方面的研究较少。

5 绿孔雀保护对策分析

5.1 加强保护监测和宣传

针对保护措施方面,充分运用现有研究成果制订保护计划,由分布地林业相关部门指导,集中资金和人员优势,开展绿孔雀种群及栖息地的监测和修复、有害生物的清理、生态廊道和水源食源地建设等,改善和提高其栖息地环境质量。通过专栏和访谈等形式,利用微信、微博和电视等平台进行宣传,深入社区、中小学校等场所,宣传绿孔雀保护、自然保护的相关法律法规和知识,增强公众对该物种的保护意识[19]。

5.2 开展遗传多样性研究

针对近亲繁殖加剧的现象,加强临近种群间的廊道建设,同时,在保证云南现存的野生绿孔雀基因不被污染的前提下,积极开展不同分布区绿孔雀的遗传多样性研究。考虑与机构合作,引入绿孔雀人工繁育种群,建设国际化的种质资源库,联合科研单位、院校和保护机构等,积极开展不同地区绿孔雀的遗传多样性研究,使种群得以延续。

5.3 拓展生物学研究方向

针对生物学研究有待进一步补充的问题,除继续开展现有的生物学研究之外,应积极拓展生物学研究的内容和方向,加强绿孔雀生活习性、繁殖条件和栖息条件等方面的研究,拓展其潜在的栖息地,消除有害因素,建设宜居环境,促进其自然状态下的种群数量增长。

5.4 加强繁育技术研究

人工繁育和繁育后代放(回)归是目前绿孔雀研究的薄弱环节,稳定的人工繁育种群和人工繁育技术,有利于实现种群数量快速增加,降低绿孔雀的濒危程度。

5.4.1 建设繁育种群

目前已在云南省野生动植物救护繁育中心建成3组绿孔雀繁育种群,并成功繁育60只绿孔雀。但现有种群存在近亲繁育情况,特别是在3~5年后,近亲繁育将加剧,可能导致种群退化。在资源允许的情况下建议考虑利用野生绿孔雀种质资源。

5.4.2 完善繁育条件

云南省野生动植物救护繁育中心在近几年的繁育工作中发现,孵化设备温、湿度的波动对绿孔雀卵的孵化影响较大,温、湿度波动较大容易造成孵化中后期死胚现象,精度高的孵化设备育出率远高于普通孵化设备。绿孔雀生性胆小谨慎,应确保育雏和饲养环境的安静和隐蔽。

5.4.3 攻关繁育技术

目前绿孔雀人工繁育技术并不成熟,需组织力量开展人工繁育技术攻关,促进人工繁育技术的提高,提高绿孔雀的孵化率、成活率,降低其畸形率。建议联合科研单位、院校和分布地林业相关部门,建设绿孔雀研究中心,结合现有技术力量,专人、专职开展人工繁育技术研究,并制定绿孔雀人工繁育、饲养管理等技术标准。

5.4.4 开展绿孔雀子代放(回)归研究

目前绿孔雀繁育后代放(回)归研究较少,可采取以下措施加强研究:一是联合分布地林业相关部门在当地建设野化训练场所,开展繁育子代野化训练;二是加强潜在适合放(回)归的栖息地研究,如景东、宁洱、墨江、盈江、勐腊、巍山和南涧等绿孔雀已经灭绝的原分布地,与所在地林业相关部门共同对放(回)归地进行建设和修复,清除有害生物,建设水源食源地等;三是在双柏、新平和思茅等有野生绿孔雀分布的地区,或种群数量稀少的区域,如禄丰、南华、澜沧和耿马等地开展绿孔雀人工繁育子代放(回)归研究;四是制定子代放(回)归技术标准,对放(回)归绿孔雀开展跟踪、监测和评估等研究。

综上,绿孔雀是一种具有科研、教育、文化、美学和观赏价值的资源。加强其生物学研究,广泛、深入和持久地开展保护工作,扩大种群数量,是生态文明建设和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体现。对于提高社会对绿孔雀保护的认识水平和关注度,维护自然生态系统并保持平衡稳定和促进人类与自然和谐发展具有重大意义。本文从云南省绿孔雀的分布、生物学研究和保护措施实施等方面,分析了目前绿孔雀保护存在的保护措施有待提升、近亲繁殖加剧等问题,提出加强保护监测和宣传、开展遗传多样性研究、拓展生物学研究方向和加强薄弱环节研究等应对措施,为其资源保护研究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 付昌健,邱焕璐,宇佳. 中国绿孔雀濒危现状及其保护[J]. 野生动物学报,2019,40(1):233-239.

[2] 顾伯健,王放. 野生绿孔雀生态学及保护生物学研究进展[J]. 生物多样性,2021,29(11):1554-1564.

[3] 单鹏飞,董锋,王洁,等. 中国绿孔雀及其保护现状[J]. 西部林业科学,2021,50(5):101-107.

[4] 文贤继,杨晓君,韩联宪,等. 绿孔雀在中国的分布现状调查[J]. 生物多样性,1995,3(1):46-51

[5] 云南省林业厅,中科院昆明动物研究所.中国云南绿孔雀资源调查成果报告[R]. 昆明:2018.

[6] 云南省林业和草原局.云南省野生动植物年报(2023)[R]. 昆明:2024.

[7] BRICKLE W N.Habitat use,predicted distribution and conservation of green peafowl (Pavo muticus) in Dak Lak Province,Vietnam[J]. Biological conservation,2002,105(2):189-197.

[8] 杨晓君,文贤继,杨岚. 云南东南部和西北部绿孔雀分布的调查[J]. 动物学研究,1997,18(1):13+19

[9] 罗爱东,董永华. 西双版纳野生绿孔雀种群数量及分布现状调查[J]. 生态学杂志,1998,17(5):7-11.

[10] SUKUMAL N,DOWELL S D,SAVINI T. Micro-habitat selection and population recovery of the Endangered Green Peafowl Pavo muticus in western Thailand:implications for conservation guidance[J]. Bird conservation international,2017,27(3):414-430.

[11] 孔德军,杨晓君. 绿孔雀及其在中国的保护现状[J]. 生物学通报,2017,52(1):9-11,64.

[12] 刘钊,杨爱芳,谢宗平,等. 云南元江上游石羊江河谷绿孔雀夜宿地选择[J]. 野生动物学报,2018,39(3):594-599.

[13] 李旭,刘钊,周伟,等. 云南楚雄恐龙河保护区绿孔雀春季栖息地选择和空间分布[J].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40(3):87-93.

[14] 刘钊,周伟,张仁功,等. 云南元江上游石羊江河谷绿孔雀不同季节觅食地选择[J]. 生物多样性,2008,16(6):539-546.

[15] DU H Y,ZHANG X Y,DINH T D,et al. Identification of hybrid green peafowl using mitochondrial and nuclear markers[J]. Conservation genetics resources,2020,12(4):669-683.

[16] 刘思霞,张馨元,晏鸣霄,等.云南玉溪绿孔雀遗传多样性分析:与圈养种群的比较[J]. 野生动物学报,2022,43(4):943-954.

[17] 黄超,刘安荣,杨娟,等. 动物园绿孔雀肠道寄生虫流行特征调查[J]. 中国兽医杂志,2017,53(1):53-55.

[18] 李沐森,崔贞爱. 绿孔雀新城疫与球虫混合感染的诊治报告[J]. 特种经济动植物,2009,12(12):17-18.

[19] 杨忠兴,王勇,华朝朗,等. 云南省绿孔雀保护存在问题及对策[J]. 福建林业科技,2019,46(4):112-119.

[20] 张馨元. 绿孔雀基因组近交衰退评估及保护遗传管理初探[D]. 哈尔滨:东北林业大学,2023.

[21] 岳明. 我国珍稀濒危物种实现恢复性增长[J]. 绿色中国,2021(1):10-11.

[22] 蔡琳.人工繁育为绿孔雀种群带来生机[N]. 北京:光明日报,2021-10-16(9).

(责任编辑:胡立萍)

猜你喜欢

绿孔雀
站在绿孔雀身后的两个人
绿美的坚守
美术作品欣赏
家有绿孔雀
眼缘
最后的栖息地
我与绿孔雀的三十年
我想去看绿孔雀
绿孔雀保护三部曲
东方绿孔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