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得不”的话语关联与语义内涵
2025-02-13王凯赵春利
[摘 要] 本文以语义语法为理论基础,按照从宏观话语关联到微观句法分布的顺序,提取“不得不”的语义内涵。第一,综述前人研究并指出不足:性质界定有分歧、话语关联不完整、语义情态不精准和语用分析未验证;第二,提取“外转折内因果”的逻辑关联和“势驱必为”的语义关联;第三,从主客观角度将原因分为客观形势和主观情势,前者包括不利形势和消极势变,后者包括目的关联和假设情势;第四,“不得不”主要分布于肯定陈述句的状语位置,多与惯常、已然、终后、重复、即刻和接序六类客观性副词同现;第五,依据复句位置、句类选择、主语选择、同现副词、代词回指、谓语结构,可以证明言者视角的客观性;第六,提取语义内涵:言者客观陈述行为主体因为情形势驱而做出非主动的必要施为结果。
[中图分类号] H146 " [文献标识码] A " [文章编号] 1674-8174(2025)01-0059-12
1. 前人关于“不得不”的研究
《现代汉语词典》从试用本(1965/1973)到第七版(2016)均未收录“不得不”,但《汉语大词典(第1卷)》(1986:443)收录该词并释义为“不得已,无可奈何;不能不,必须”。此外,《外国人学汉语难点释疑》(叶盼云、吴中伟,1999:34)将其与“不由得”对比分析,《国际中文教育中文水平等级标准》(2021:52)明确将其列为三级词汇,可见,“不得不”在国际中文教育领域属于教学重难点。
前人对“不得不”的关注由来已久:黎锦熙(1924/1992:105)认为“不得不、不能不、不可不”等“实在是些短语”,赵元任(1968/1981:295)认为“不得不”和“不可不”一样,常出现在口语中,吕叔湘(1980/1999:156)释义为“表示客观情况迫使这样做”。虽然学界早有研究,但其性质界定仍存争议,语义情态、话语关联和语用分析是关注重点。
第一,性质界定。现有研究有两种观点,一是归为词(副词):《汉语大词典(第1卷)》(1986:443)收录该词但未标明词性,张谊生(2000:61)、史金生(2003)、谭惠敏(2006)等旗帜鲜明地将其归为“语气副词”。二是归为短语(格式):《现代汉语八百词(增订本)》(1980/1999:156)以“不+得+不”形式将其放在词项“得(dé)”之下进行释义,但未单列词项,可见作者认为应归属格式而非词,芜崧(2003)、武惠华(2007)等支持双重否定式说,彭利贞(2019)提出“情态双重否定构式”,性质界定上学界尚未达成统一意见。
第二,话语关联。郭继懋等(2001)最早提到“常在因果复句中充当结果分句”,谭惠敏(2006)补充“多出现在承接、因果、条件、目的和转折关系复句中的某一分句中”,之后全君君(2011)、车静(2022)都强调了因果,与前人不同,周娟、高德慧(2023)首次分析了因果和转折套叠情况,但其逻辑和语义的关联分析有待商榷。总的来说,前人已经注意到“不得不”可以出现在因果或转折复句,但多从单层复句进行研究,较少分析多层复句共现情况。
第三,语义情态,包括语义和情态。语义内涵方面,除了《汉语大词典(第1卷)》(1986:443)所列义项,段博文(2014)增加“情不自禁地做出某种反应”。情态内涵方面,张谊生(2000:61)认为表达“由于某种原因或条件的限制,致使主观意愿不能完全实现而形成的凑合、容忍而略感遗憾的”“将就态”,谭惠敏(2006)补充“表示肯定的情态义”,彭利贞(2019)提出表达“必要”道义情态,周娟、高德慧(2023)认为“无奈义”是其“最基本的语义情态”。可见,前人认为“不得不”的语义情态具有多样性,从根本上说,情态不统一的根源在于没有揭示其本质语义内涵。
第四,语用分析。谭惠敏(2006)认为“多表示委婉的口气”,而全君君(2011)提出“能够突出无奈、遗憾的情感,表达请求谅解的语气”,因此“更适用于‘解释’”,车静(2022)在前人基础上增加了“肯定义”,这些均未得到句法验证。
对于性质界定,我们的看法是:无论它是词还是短语,都不影响其本身的语法功能和语义内涵,本文主张淡化性质界定问题,暂将其归为副词,重点探讨其语法功能和语义内涵。除性质界定外,前人研究存在话语关联不完整、语义内涵不精准和语用分析未验证的问题,本文以语义语法为理论基础,在调查CCL语料库的基础上对“不得不”进行分析①。
2. “不得不”的完整话语关联
2.1 逻辑关联
第一,内层关联为因果。从形式上看,可以出现在标记原因的“因(为)、由于、迫于、出于、鉴于、基于、苦于、限于”,标记结果的“所以、于是、结果、因此、因而、为此、故而、故此”(1a),标记假设和条件的“若、如果、一旦、要是、只要、就算”(1b),标记目的的“为、为了”(1c),标记推断的“既然、可见”(1d)等所在的广义因果,即使句中没有标记,也可以通过添加因果连词且不改变原意明示其逻辑关联(1e2)。
(1)a. 但由于客里无书,难于下笔,所以不得不草草结束。
b. 如果美国实施制裁,日本将不得不中止谈判。
c. 但为了君臣之义,不得不忍痛杀之。
d. 既然提到藻类食品,就不得不提到我们最常食用的海带。
e1.城里的房子被淹了,老百姓不得不跑到房顶上去避难。
e2. 【因为】城里的房子被淹了,【所以】老百姓不得不跑到房顶上去避难。②
第二,外层关联为转折。从形式上看,可以出现在标记待转的“虽(然)、尽管、即便”(2a),标记转折的“但(是)、可(是)、却、(然)而、反而”(2b),标记让步的“即使、本来”(2c)等连词所在的广义转折中。
(2)a. 他虽然讨厌朱经理,但二太太催着去,又不得不勉强应付一番。
b. 尽管不堪重负,但从简了怕丢面子,不得不随波逐流。
c. 即使知道吵不出什么结果来,也不得不自卫。
第三,完整逻辑关联为“外转折内因果”,选择转折中的结果位置。从形式上看,转折连词位于因果连词前,结果连词位于“不得不”前(3a-c)。从反面来看,如果复句中既无转折也无因果,仅有表示并列的“既……又……”(4a2)、表示连贯的“……接着……”(4b2)、表示递进的“不但……而且……”(4c2)等广义并列复句,“不得不”不能出现。
(3)a. 尽管……但由于时间紧迫,他不得不又组织了四、五名编剧。
b. 警方在案发后8天就拘留了此人,但随后又因证据不足,不得不将其释放。
c. 她曾经采取过多种减肥手段,但都因为工作忙而不得不中途放弃。
(4)a1.科学人文主义既信奉科学,又崇尚人道。
*a2. 科学人文主义既信奉科学,又【不得不】崇尚人道①。
b1. 他举出汉朝官制如何平等之后接着说道……
*b2. 他举出汉朝官制如何平等之后接着【不得不】说道……
c1. 她不但活下来,而且奇迹般的好。
*c2. 她不但活下来,而且【不得不】奇迹般的好。
有时出现在待转(5a1、5b1)和假设句(5c1),但转折和原因均可补充出来(5a2-c2),补充内容源于上下文:(5a1)前句为“她从来也没有后悔过,也从来不曾忘记过他”,(5b1)前句为“他几乎把自己封闭起来”,(5c1)句的“我并不期望这样的事”为原句。需要注意的是,并非所有“外转折内因果”中都可以出现“不得不”,语义也是制约条件。
(5)a1. 即使是在她不得不出嫁之后,她的心依然属于他。
a2. 【即使她不愿意嫁别人,但因为某种原因】不得不出嫁之后,她的心依然属于他。
b1. 虽然有时不得不奉命出现在大庭广众之中……
b2. 虽然【不愿露面,但因为某种原因】有时不得不奉命出现在大庭广众之中……
c1. 如果我们不得不进行战斗(我并不期望这样的事)……
c2. 【虽然我并不期望这样的事,但】如果【因为某种原因,】我们不得不进行战斗……
2.2 语义关联
不同逻辑位置表示不同语义:待转句表示背景信息义,包括事实背景和主观心理等前提信息,原因句表示情形势驱义,包括客观形势和主观情势等原因,结果句表示必要施为义,即原因驱使的必要施为结果,可将完整话语关联概括为“势驱必为”。具体表现见表1。
2.3 转折和因果对“不得不”的约束性
转折和因果对“不得不”的约束并不相同,相对于因果来说,转折的约束性较弱。
首先,待转与结果属于矛盾关系,肯定一方则否定另一方,所以存在结果句则必然存在待转句,正因如此,待转句即使不出现也不影响表达(6a2-c2)。
其次,会话原则之一的数量准则要求说话者提供足量信息,待转可以蕴含于结果,但原因一般不可省略,否则会造成语义信息不足(6a3-c3),所以因果的约束性较强。那么,哪些原因能够导致“不得不”的结果?
(6)a1. 虽然声势并不浩大,然而他们的异样却使人不得不把眼光集中在他们身上。
a2. 他们的异样使人不得不把眼光集中在他们身上。
?a3. 虽然声势并不浩大,使人不得不把眼光集中在他们身上①。
b1. 他虽然直接指挥侵略战争,却常常连吃败仗,不得不向盟友希特勒求援。
b2. 他常常连吃败仗,不得不向盟友希特勒求援。
?b3. 他虽然直接指挥侵略战争,不得不向盟友希特勒求援。
c1. 余维汉虽一向处事果断,但在这特殊的场合,他不得不三思而行。
c2. 余维汉在这特殊的场合,不得不三思而行。
?c3. 余维汉虽一向处事果断,不得不三思而行。
3. “势驱必为”原因句的语义类型
根据语料调查并结合主客观范畴,可将原因分为客观形势和主观情势,前者包括不利形势和消极势变,后者包括目的关联和假设情势(参见表2)。
第一,客观形势包括静态的不利形势和动态的消极势变。从句法表现来看,静态的不利形势常由介词短语表达,如介词“迫于、苦于、限于”等引进困境义名词“压力、困境、逆境、窘境”等(7a-c)。另外,介词“在、当、出于、鉴于、基于、由于”等,引进时间或背景义名词“时期、时候、阶段、情况、背景、境地、形势”时,该形势是相对于行为主体而言的不利形势②(8a-c)。
(7)a.清政府迫于压力,不得不对日宣战。
b.但迫于陈规陋习的压力,不得不为建庙集资。
c.苦于在机构设置上的困难,许多业务不得不依托专业银行办理。
(8)a.在其不断遭受失败的情况下,不得不寻求一种新的对策。
b.鉴于严峻的国内外形势,苏共不得不实行“集中制”。
c. 基于目前的竞争压力,不得不补课。
不利形势的谓语也可由状中结构充当,当状语为程度义副词“太、过于、异常、十分、非常、格外、极其、极为”等时,中心语可以由猛烈义形容词“猛烈、凶猛、激烈、强烈、剧烈、惨烈”等,紧急义形容词“紧急、紧迫、紧张、危急、焦急、严重”等,险难义形容词“危险、困难、艰难、艰苦、艰辛、艰巨”等充当(9a1)。前述部分形容词也可以单独作谓语(9b1),或者做状语修饰缺损义动词“短缺、紧缺、奇缺、匮乏、亏损、损失”等(9c1)。反之,相对于行为主体而言的有利形势后不能出现“不得不”(9a2-c2)。
(9)a1. 金融市场竞争十分激烈,他们不得不谨慎从事。
*a2. 金融市场竞争十分【平和】,他们不得不谨慎从事。
b1. 由于家庭困难,她不得不退学回家干活。
*b2. 由于家庭【富裕】,她不得不退学回家干活。
c1. 由于山区教师严重短缺,不得不增大临时代课教师的比例。
*c2. 由于山区教师【十分充足】,不得不增大临时代课教师的比例。
动态的消极势变类原因句的谓语主要是状中结构(10a1-c1),状语为渐续义副词“日渐、日益、日趋、逐渐、逐步、渐渐、慢慢、不断、连续、接连”等,程度义形容词“激、猛、骤、锐、大幅、迅速、急剧”等,中心语为增减义动词(短语)“增加、增大、增多、增长、上升、扩大、累积、减少、下降、缩小”,变迁义动词(短语)“变迁、变化、激化、到来、出现、崛起、推移、推进、逼进、萎缩、退化”等。反之,相对于行为主体而言的积极势变后不能出现“不得不”(10a2-c2)。
(10)a1. 随着他的力量逐渐增长,萨鲁曼也不得不低头。
*a2. 随着他的力量逐渐【减小】,萨鲁曼也不得不低头。
b1. ……因为观众日趋减少、生意不断萧条而不得不停止使用。
*b2. ……因为观众日趋【增多】、生意不断【繁荣】而不得不停止使用。
c1. 库存积压激增,有的厂不得不限产和停产。
*c2. 库存积压【锐减】,有的厂不得不限产和停产。
第二,主观情势包括目的关联和假设情势。从句法表现来看,目的类原因的典型句型为“为/为了/为着……不得不……”(11a1);关联类原因的典型句型为“提到/提起/提及/说起/论及/谈及/谈到/说到/讲到……不得不……”(11b1);假设情势类原因的典型句型为“如果/假如/假设/一旦/万一/要是/若……不得不……”(11c1)。反之,无关联目的、假设原因后不能出现“不得不”(11a2-c2)。
(11)a1. 为了解决资金周转的困难,不得不削价脱货求现。
*a2. 为了【减少流动资金】,不得不削价脱货求现。
b1. 既然提到藻类食品,就不得不提到我们最常食用的海带。
*b2. 既然提到【膨化】食品,就不得不提到我们最常食用的海带。
c1. 一旦洪水来到,勘探工作将不得不延期一年。
*c2. 一旦【无灾无涝】,勘探工作将不得不延期一年。
无论是客观的不利形势、消极势变,还是主观的目的关联、假设情势,都具有势驱性:不利形势中“迫于、苦于、限于”等引入消极不利因素(12a),消极势变原因句的状中结构朝着消极结果方向演变(12b),目的关联原因句中“为、为了、为着”等目的需求,与行为主体的原本意愿存在矛盾(12c),假设情势中“一旦、万一、要是”等假设消极语境(12d)。可将原因句的语义类型归纳如表2,由此导致的“不得不”在句法上如何分布?
(12)a.克林顿迫于舆论的压力,不得不将其免职。
b.肝病日渐加重,他不得不提前退休了。
c.为了挽救危机,不得不求助于教会。
d.一旦遇到不测之祸,不得不背井离乡。
4. “不得不”的句法分布
一个句法单位的本质属性与其句类选择、句法位置和同现成分之间有着密切联系,详尽描写其客观句法分布是提取其语义内涵的必要前提(参见表3)。
4.1 句子类型
谭惠敏(2006)认为“可以出现在肯定句或感叹句,不能出现在疑问句或祈使中”,但段博文(2014)却指出:“不得不”常出现在陈述句,也可以出现在疑问、祈使和感叹句中。到底能够出现在哪些句类?
语料显示,“不得不”主要分布于肯定陈述句(13a-d),也可以出现在少量疑问句(14a-c)、反问句(14d)和以“啊、呀”等叹词结尾的感叹句(15a-b),这些少量非肯定陈述句均包含完整的陈述性信息;排斥包含主观评判副词“多、多么、太、真、好”等的感叹句(15c-d),排斥全部祈使句(16a-d)。
(13)a.这导致单身母亲不得不寻求国家救济。
b.他的肺炎正迫使他不得不在手上穿着输液的针管。
c.在强大压力下,奥特曼不得不含恨辞职。
d.病情越来越重,最后不得不到德国换骨。
(14)a.现在她不得不采取的行动是完全正当的吗?(是非问)
b.为什么你们不得不听从这顶金冠的魔力?(特指问)
c.是因为……呢,还是因为工作太忙而使您不得不……呢?(选择问)
d.难道雅各布病得这么严重,不得不去医院了吗?(反问句)
(15)a.不得不这样呀!
b.现实逼得我们不得不走出书斋啊!
c.多麻利的手脚! ——*不得不多麻利的手脚!
d.好大的架子! ——*不得不好大的架子!
(16)a.把犯人带上来!——*不得不把犯人带上来!
b.你给我滚出去!——*你不得不给我滚出去!
c.禁止抽烟!——*不得不禁止抽烟!
d.千万别当回事儿。 ——*千万不得不别当回事儿。①
可以看到,“不得不”主要分布在肯定陈述句,也在少量包含完整陈述信息的疑问、反问和感叹句中出现。
4.2 句法位置
学界对只能位于主语后、谓语前充当状语,不能位于主语前这一说法达成共识(谭惠敏,2006;郭珊珊、沈敏,2008;等等),但有学者发现“不得不”可以和动词一起作定语(武惠华,2007;黄喜宏、方绪军,2009;等等),另有学者认为其修饰的VP可以省略(王天慧,2018),可位于句末(车静,2022)。我们存疑:它只能位于主谓之间的状语位置吗?能作定语吗?可以位于句末吗?
语料显示,“不得不”主要出现在主句主谓之间状语位置(17a),有时主语会省略(17b),还可以位于“得”字补语的主谓之间状语位置(17c),但都是主语后的状语位置。虽然可以和动词一起作定语(18a-c),但该定语由状中结构组成,“不得不”仍为状语。
(17)a.为了不影响训练和比赛,队员们不得不将亲人冷落一旁。
b.后来病情恶化,不得不接受手术治疗。
c.一席话,说得经理不得不认错。
(18)a.这是不得不承认的事实。
b.这是作为创业者不得不做出的牺牲。
c.这是现阶段不得不付出的“改革成本”。
“不得不”不能位于句末,即使形式上处于句末也并非真正句末(19a-c),“VP有时可以省略,可以根据语境体会出来”(王天慧,2018),仍处于主谓之间的状语位置。
(19)a.说来也不是他们甘愿,他们是到了年纪不得不。
b.“对,这是例行公事,我们也是不得不……”
c.我啊不想坚强,却又不得不。①
因此,“不得不”可以在主谓之间的状语位置、“得”字补语的状语位置和状中结构组成定语的状语位置,它可以与哪些副词同现呢?
4.3 同现副词
语料显示,“不得不”常与客观性副词同现,前面可以出现惯常义副词“有时、常常、经常、往往、每(每/次/年/日)、时常、一度、总是”等(20a1),已然义副词“已、已经、仍、仍然、仍旧、依然、还是”等(20b1),终后义副词“终于、最终、终究、到底”等(20c1)。反之,与惯常和已然义副词相反的未发义副词“从未、从不、未曾、不曾、尚未”等(20a2-b2),与终后义副词相反的事前义副词“事前、事先、先前、提前、早(先/就/已)”等均不能出现(20c2)。
(20)a1. 安理会常常不得不在周末或深夜开会。
*a2. 安理会【从未】不得不在周末或深夜开会。
b1. 形势所迫,边缘人已不得不行动。
*b2. 形势所迫,边缘人【从不】不得不行动。
c1. 沙特队最终不得不接受失利的结局。
*c2. 沙特队【事前】不得不接受失利的结局。
后面可以出现重复义副词“再、又、再度、再次、一再、再三、重新、反复、屡次”等(21a1),接序义副词“接连、连连、陆续、相继、先后、逐次、轮流、轮番”等(21b1),即刻义副词“立即、马上、立刻、赶紧、赶快、赶忙、连忙”等(21c1)。反之,与重复和接序义副词相反的首初义副词“首次、初次、初度”等(21a2-b2),与即刻义副词相反的将然义副词“将要、将会、必将、就要”等均不能出现(21c2)。
(21)a1. 政府为平抑物价不得不再次出面干预。
*a2. 政府为平抑物价不得不【首次】出面干预。
b1. 场上火药味渐浓,主裁判韦伯不得不接连出牌控制场面。
*b2. 场上火药味渐浓,主裁判韦伯不得【初次】出牌控制场面。
c1. 她不断地呕吐,医生不得不立即给她打针。
*c2. 她不断地呕吐,医生不得不【将要】给她打针。
无论是前面的频率、已然、终后义副词,还是后面的重复、即刻、接序义副词,作状语都可以赋予谓语客观性特征,虽然有些副词与“不得不”的线性序列不固定(22a-d),但依旧赋予谓语客观性特征。
(22)a.秘鲁的大山经常云雾笼罩,这个小组常常不得不等上几个星期。
b.由于缺乏纸张,他不得不常常在一块木板上画上记号。
c.忙忙碌碌的唐国强,在1993年底不得不又一次踏上南行的旅途。
d.他把……基本上搞起来,又一次不得不去劳动改造。
“不得不”并非只能表达客观现实事件,如果要表达未然事件,需在其前添加未然性副词。因此,前面可以出现将然义副词“将”(23a1),少量揣测义副词“可能、也许、恐怕、大概、或许、大约”等(23b1),但它们不能后置,否则就违背了“客观性”原则(23a2-b2)。“不得不”的句法分布可归纳如表3,这些分布规律为提取其语义内涵提供事实依据。
(23)a1. 一旦洪水来到,勘探工作将不得不延期一年。
*a2. 一旦洪水来到,勘探工作不得不【将】延期一年。
b1. 在盟国强大的压力下,美国可能不得不转变自己的立场。
*b2. 在盟国强大的压力下,美国不得不【可能】转变自己的立场。
5. “不得不”的言者视角
“不得不”是言者基于客观视角对因果关联的陈述,体现了言者视角的客观性,从其复句位置、句类选择、代词回指、谓语结构、主语选择、同现副词可以得到证明(参见表4)。
第一,从复句位置来看,主要出现在因果关联的结果句,属于由因到果的客观陈述(24a-b),有时会出现在假设或条件句的前句(24c),属于“虚拟的‘实际发生’”(郭锐,2015)。
(24)a.由于家境贫苦,爱迪生不得不到火车上当报童。
b.他很快病倒了,不得不躺到床上。
c.如果不得不进行全盘否定,可以用下面的方法。
第二,从句类选择来看,“陈述句要叙述事件的进展,不断提供新情况,通常使用的是肯定句而不是否定句”(沈家煊,1999:54),“不得不”在陈述句中只选择肯定(25a1-c1)排斥否定(25a2-c2),也证明了陈述事实的客观性。反之,包含主观评判副词的感叹句、体现行为主体意志的祈使句均非客观陈述,不能出现“不得不”。
(25)a1. 李小龙曾在一次练功中受伤,非常严重,不得不卧床休息。
*a2. 李小龙曾在一次练功中受伤,非常严重,不得不【不】卧床休息。
b1. 沃尔特陷入困境,公司不得不宣告破产。
*b2. 沃尔特陷入困境,公司不得不【没有】宣告破产。
c1. 因身体虚弱不得不经常请假。
*c2. 因身体虚弱不得不【不】经常请假。
第三,从代词回指来看,后面可以出现“这样(做/说)、这么(做/说)、如此、那样、那么”等指代前文已经发生的客观事实(26a-c)。
(26)a.他觉得不得不这么做。
b.大敌当前,不得不这样做。
c.这件事不得不这样处理。
第四,从谓语结构来看,后面的谓语结构常常是“动词+了1/了2”(27a-b),表明行为动作完成或事件结束,属于客观事实,即使有些动词后没有“了1/了2”,也可以添加而不改变原义(27c2-d2)。
(27)a.政府不得不采取了一些强制政策。
b.但由于景观被彻底毁坏而不得不中止了。
c1. 但也曾遭到……的强烈反对,最后不得不废弃太子。
c2. 但也曾遭到……的强烈反对,最后不得不废弃【了】太子。
d1. 恐怕也会像他的许多前任一样不得不辞职。
d2. 恐怕也会像他的许多前任一样不得不辞职【了】。
第五,从主语选择来看,主语不仅包括第一人称代词“我”,大量出现非第一人称代词“他、她、你、他们、人们”等(28a-b),非生命类名词“政府、公司、企业、国家、银行、学校”等(28c),非第一人称主语表明“不得不”句是客观叙述,而非主观情感表达。
(28)a.迫于生活压力,他不得不再次辍学。
b.选举的结果迫使人们不得不承认改革中有严重错误和失策。
c.在许多问题上,政府不得不求助于新民主党。
第六,从同现副词来看,频率、已然、终后、重复、即刻、接序义副词表明谓语的客观现实性特征(29a1-d1)。反之,强主观的意志副词“故意、特意、有意、执意、刻意、决意、特地、成心、一心、存心”不能出现在“不得不”前(29a2-d2)。
(29)a1. 电力严重不足,企业有时不得不开开停停。
*a2. 电力严重不足,企业【故意】不得不开开停停。
b1. 世界经济的增长已经不得不缓慢下来。
*b2. 世界经济的增长【特意】不得不缓慢下来。
c1. 美国终于不得不坐到谈判桌上。
*c2. 美国【有意】不得不坐到谈判桌上。
d1. 为了孩子的安全,我不得不再次搬家。
*d2. 为了孩子的安全,我【执意】不得不搬家。
正是因为其客观性,因而更适合“解释”(全君君,2011),通过与近义词“只得”的对比更为清晰:例(30a1)属于言者的客观陈述,可以变换为客观陈述形式(30a2),若换作“只得”,则是强调行为主体的无奈(30a3)且不能变换为客观陈述(30a4)。如果只是客观陈述句(30b1),则不能用“只得”(30b2)。
(30)a1. 因此后来在宗教势力的干预下,布丰不得不公开放弃这些观点。
a2. 因此后来在宗教势力的干预下,布丰公开放弃这些观点,是不得不的做法。
a3. 因此后来在宗教势力的干预下,布丰【只得】公开放弃这些观点。
*a4. 因此后来在宗教势力的干预下,布丰公开放弃这些观点,是【只得】的做法。
b1. 论及大学生的权利不得不谈大学生的法律属性。
*b2. 论及大学生的权利【只得】谈大学生的法律属性。
6. “不得不”的语义内涵
根据前人研究,“不得不”表示“不得已、无可奈何、情不自禁”等,这些属于“随境释义”,并非其根本语义,从其谓词选择和“外转折内因果”来看,“不得不”蕴含行为主体在认知上的必要性和意向上的非主动。
6.1 认知的必要性
行为主体在认知上的必要性主要体现为后续谓词的选择与排斥(参见表5)。
语料显示,“不得不”后经常出现的动词为认知决策类“承认、接受、采取、面对、考虑、做出、改变、放弃、取消”等(31a-b),表明施为结果是行为主体基于当前形势做出的必要决策。除认知决策类动词外,也可以出现其他动词:具体动作类“去、说、走、停、找、离开、参加、绕道”等(31c),抽象行为类“进行、调整、提高、使用、动用、加以、进行”等(31d),它们均为“从语义上说是能表示有意识的或有心的动作行为的”“自主动词”(马庆株,1988),也就是说,施为结果是行为主体基于自我认知做出的必要行为,因此具有认知上的必要性。
(31)a. 连敌人也不得不承认他是一个“不可腐蚀的人”。
b. 那科长见她态度坚决,不得不接受处罚。
c. 大观园中的各色人等,不得不去干活。
d. 有关管理部门不得不进行修缮。
反之,不能出现在“看见、听见、到达、命中、切中”等非控结果类(32a2),“能、能够、会、可以”等客观能力类(32b2),“包括、包含、含有、存在、消失”等既存现实类(32c2)等非自主动词前。
(32)a1因为家穷都没念过书,所以看见那些想念书的穷娃娃就可怜。
*a2因为家穷都没念过书,所以【不得不】看见那些想念书的穷娃娃就可怜。
b1但发展两岸关系的愿望一致,所以双方能够克服困难。
*b2但发展两岸关系的愿望一致,所以双方【不得不】能够克服困难。
c1人是天的副本,所以人心也包含两个成分。
*c2人是天的副本,所以人心也【不得不】包含两个成分。
6.2 意向的非主动
行为主体在意向的非主动可从话语关联得到证明(参见表6)。
第一,待转句直接或间接表明施为结果的非主动:直接形式标记是待转句中“不愿、不想、不肯、不敢、不该、不能、不打算、不希望”等表示主观意愿的短语(33a-b),间接形式标记是待转句中“不合理、很冒险、不信任、有意见、不满意、不相信”等表示行为主体意向的短语(33c)。
(33)a.尽管她极不愿意,但她又不得不到独立房子中去。
b.虽然足协主席特谢拉不想解聘斯科拉里,但是……他不得不同意……
c.虽然开发新产品很冒险,但要想……就不得不如此。
第二,原因句具有势驱性,不仅体现在前文的语义类型,还可从原因句的被动介词“被、叫、让、令、使”等(34a),致使动词“逼(得/着/到/近)、迫使、促使、驱使、逼迫”等得到证明(34b-c),原因的势驱性也印证了行为结果的“非主动”。
(34)a. 金兵马被阻,不得不抬土填沟。
b. 吴桂贤被逼到了死角,不得不表态了。
c. 在进口商品的逼迫下,不得不一再降价。
根据话语关联、句法分布和言者视角,可以提取其语义内涵:言者客观陈述行为主体因为情形势驱而做出非主动的必要施为结果。为何前人认为具有“不得已、无可奈何、情不自禁”等语义呢?主要是把语境义和“不得不”的语义混淆了:因果关联可以蕴含行为主体的“不得已、无可奈何、情不自禁”,部分语境下会产生这些语义(35a-c),但它们绝非其固有语义,否则,无法解释在客观陈述句中这些语义消失的原因(35d)。
(35)a. 人在江湖,身不由己,为了饭碗,黄秋生不得不学会取舍。(不得已)
b. 丁元英有些无奈,不得不点点头。(无可奈何)
c. 读胡先生这通百字慰问信,不得不佩服他“笔下生辉”。(情不自禁)
d. 其实,在谈到关羽时不得不谈到张飞。(客观陈述)
7. 结语
“在把握虚词的意义时,还要注意防止这样一点:把本来不属于某个虚词的语法意义硬加到这个虚词的身上去”(陆俭明、马真,1999:11),“不得不”之所以被释义为多种不同的语义,根本原因是将语境义强加于“不得不”,这样“会把本来有内在联系的各种用法人为地割裂开来,而被看作是各不相干的用法”(陆俭明、马真,1999:11)。
本文秉持“一个成分的句法分布反映、制约并验证语义分布,而该成分的语义分布则依赖、决定并解释句法分布”(赵春利、方甲珂,2019)的理念,首先,宏观揭示完整话语关联;其次,微观分析原因句的语义类型、结果句的句法分布;最后,结合句子层面的单句复句、句法层面的谓语结构、词语层面的同现选择,论证“不得不”的客观性并提取其语义内涵。
[参考文献]
车 静 2022 留学生“不得不”的习得偏误研究[D]. 沈阳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段博文 2014 “只好”与“不得不”的对比研究及对外汉语教学策略[D]. 吉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郭继懋,沈红丹,刘芳芳 2001 表“必然肯定模态”意义时“必须”与“不能不”的差异[J]. 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4).
郭 锐 2015 汉语谓词性成分的时间参照及其句法后果[J]. 世界汉语教学(4).
郭珊珊,沈 敏 2008 “不得不”与“必须”的多角度辨析——兼谈对外汉语词汇教学中的“辨词”环节[J].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版)(2).
汉语大词典编辑委员会 1986 汉语大词典(第一卷)[Z]. 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
黄喜宏,方绪军 2009 “只好”和“不得不”辨异[J]. 汉语学习(6).
黎锦熙 1924/1992 新著国语文法[M]. 北京:商务印书馆.
陆俭明,马 真 1999 现代汉语虚词散论[M]. 北京:语文出版社.
吕叔湘(主编) 1980/1999 现代汉语八百词(增订本)[M]. 北京:商务印书馆.
马庆株 1988 自主动词和非自主动词[J]. 中国语言学报(3).
彭利贞 2019 “不能不”和“不得不”情态的主观客观差异[J]. 对外汉语研究(1).
全君君 2011 “不得不”与“不能不”语义对比分析[J]. 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8).
沈家煊 1999 不对称和标记论[M]. 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
史金生 2003 语气副词的范围、类别和共现顺序[J]. 中国语文(1).
谭惠敏 2006 “不得不”与“不能不”的辨析[D]. 辽宁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王天慧 2018 基于语料库的现代汉语意愿类情态词语义功能对比研究[D]. 贵州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芜 崧 2003 重新认识“双重否定”[J].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
武惠华 2007 “不由得”和“不得不”的用法考察[J]. 汉语学习(2).
叶盼云,吴中伟 1999 外国人学汉语难点释疑[M]. 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
张谊生 2000 现代汉语副词研究[M]. 上海:学林出版社.
赵春利,方甲珂 2019 语义语法对句末助词研究的理论价值[J]. 华文教学与研究(1).
赵元任 1968/1981 国语语法:中国话的文法[M].台北:学海出版社.
中国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 1965/1973 现代汉语词典(试用本)[Z]. 北京:商务印书馆.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 2016 现代汉语词典(第七版)[Z]. 北京:商务印书馆.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 2021 国际中文教育中文水平等级标准(GF0025-2021)[S].
周 娟,高德慧 2023 无奈义“不得不”的话语关联及其语义选择[J]. 贺州学院学报(4).
Discourse relevance and semantic connotation of budebu (不得不) in Chinese
WANG Kai, ZHAO Chunli
Key words: budebu (不得不); must-dos driven by state of affairs; objectivity; necessity; involuntariness
Abstract: Based on the theory of semantic grammar, this paper extracts the semantic connotation of budebu (不得不) according to the order from macro discourse association to micro syntactic distribution. Firstly, four deficiencies in previous studies on budebu are presented: disputes in its definition, incomplete discourse correlation, inaccurate semantic connotation and unverified pragmatic analysis. Secondly, extracting the logical association of “external adversativenes and internal causality” and the semantic association of “must-dos driven by state of affairs”. Thirdly, from the subjective and objective points of view, the reasons are divided into objective situations and subjective situations. The objective situations include the unfavorable situation and the negative situation, and the subjective situations include the purpose correlation and the hypothetical situation. Fourthly, budebu is mainly distributed in the adverbial position of affirmative declarative sentences, usually co-occurring with six types of objective adverbs: “habitual” adverbs, “already” adverbs, “final” adverbs, “repetitive” adverbs, “immediate” adverbs and “sequential” adverbs. Fifthly, through complex sentence position, sentence type selection, subject selection, co-occurrence adverb, pronoun anaphora and predicate structure of the budebu sentence, the objectivity of the speakers perspective can be proved. Finally, extraction of the semantic connotation of budebu: the speaker objectively states that the agent is driven by the situation and makes an involuntary and necessary result.
【责任编辑 李小凤】
[收稿日期] 2023-12-12
[作者简介] 王凯,男,暨南大学文学院,主要研究方向为汉语语法学,wklinguistics@163.com;赵春利,男,暨南大学文学院,主要研究方向为语法学、汉语教学、哲学和逻辑学,ctzhaocl@foxmail.com。
[基金项目]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现代汉语方式副词的句法语义与分类排序研究”(22BYY135);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暨南领航计划19JNLH04);广东省高等学校珠江学者岗位计划资助项目(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