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引用言语行为的三个维度及其语篇适应性

2025-02-13邵长超

华文教学与研究 2025年1期
关键词:言语语篇话语

[摘 要] 在对引用言语行为研究现状梳理的基础上,我们指出引用言语行为的形成涉及到两个或多个话语,引用言语行为研究在本质上就是研究引用言语行为所关涉的话语如何建立关联。基于这种问题意识,我们分析得出引用言语行为是涵盖了它引维度、自引维度、互引维度的三维结构体,并在此基础上对三个维度的话语实现方式进行了深入论证。我们发现不同类型语篇中引用言语行为的三个维度体现出一定的差异,基于语料统计和分析,我们指出了三个维度的语篇适应性。

[中图分类号] H03;H193 " [文献标识码] A " [文章编号] 1674-8174(2025)01-0071-09

1. 引言

国外对引用言语行为的研究多见于语言哲学、认知语言学、话语实践等相关成果中。哲学角度多研究引用言语行为的本质,认为研究的重心是引用的指称和意义问题,并由此形成了不同的哲学理论(辛斌,2010)。国内的引用言语行为研究主要集中在图书情报学、哲学和语言学等领域。

引用言语行为在语言学领域主要是指基于特定的表达意图,为了增强论证的可信度和说服力等,在说话或写作中使用他人话语、观点并在适当的位置明确指出其来源的语言现象。如彭建武(2001)基于语言认知视角发掘引用言语行为发生的心理动因,辛斌(2010)基于修辞、语用视角探讨引用言语行为的修辞价值与语用效果;徐赳赳(2010)、邵长超(2023)基于语篇视角研究引用言语行为在语篇中的结构特点和话语功能等。

基于语料我们发现,在表现形式上,引用言语行为不仅包括语言文字形式的引用,还包括音频、视频、图表等多模态形式的引用;在引用对象上,可以引用他人话语,也可以引用自身话语。多个话语在时空伴随条件下(如专栏文章等)可以形成相互引用的语义关系。另外,一些新的引用言语行为在现有的研究中尚未得到有效解释。如例(1)的《通知》被引用后充当了当前话语的主体成分,例(2)引入自身话语对话语结构进行调整的引用形式。

(1)关于转发《关于转发lt;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低收入人口大病专项救治工作的通知gt;的通知》的通知(淮安市卫健委29号文件,2019-2-25)

(2)前文曾提到,在要素市场扭曲程度高的时候,存在着大量的“寻租”空间。(杨洋《谁在利用政府补贴进行创新?——所有制和要素市场扭曲的联合调节效应》)

因此,引用语言行为不仅是一种言语行为,更是把一个言语行为通过语义描述带入另一个言语行为中去的言语行为,它的形成涉及到两个或多个话语。引用言语行为研究在本质上是研究引用言语行为所关涉到的话语之间是如何建立关系的。

2. 引用言语行为的三个维度及其内在关系

言语行为的实施,主要包含以下三个方面(Austin,1962;Searle,1969):首先,发话人希望实现一定的话语意图,在特定话语意图的主导下完成言语行为;其次,该言语活动是通过怎样的媒介和传播方式实现的;最后,言语活动完成的过程中,言语行为双方原有的人际关系以及在言语活动中结成的人际关系如何发挥作用。因此我们可以从引用言语行为发生的功能意图、传播媒介、人际关系等因素来探讨引用言语行为,并剖析其内在关系改变对引用言语行为的影响。

在引用言语行为发生时,我们可以引用其它话语进而实现解释、说明、论证等话语意图,还可以引用自身话语,对话语结构进行调整(邵长超,2022、2023)。此外,阅读者在阅读文本的过程中可能联想到多个相关话语,只要这些引入到我们阅读思维中的话语对当前的阅读行为产生了影响,就应该纳入引用言语行为的研究范围。国内学者也谈到这种话语关系,“读者一旦接触到不同媒体对同一事件的报道,便可能在篇章和篇章之间产生联想,信息会相互补充,观点会相互影响。”(毛浩然、徐赳赳,2010)

因此,引用言语行为形成的话语结构可以看作是多个言语行为造成的语义层次之间的关系模式,借助引用言语行为一是可以将某个话语引入,二是可以对话语自身进行调整,三是还可以将多个话语互引关联起来。

上述三种引用言语行为类型,我们分别命名为“它引维度”“自引维度”“互引维度”①。它们在文本中各自独立存在,但又相互补充。它引侧重于引入外部信息或观点,自引则是对话语自身内容的引用,而互引则关注多个文本或话语之间的相互引用。这三个维度共同构成了引用言语行为的丰富性和复杂性。

在功能上,这三个维度呈现出一定的层次性。它引通常用于提供外部支持或对比,自引则用于强调或解释话语内部的信息,而互引则更多地体现了话语之间的关联性和对话性。这种层次性使得话语在引用言语行为上更加立体和多维。

在话语结构上,这三个维度往往交织在一起,形成复杂的引用网络。一个话语可能同时包含它引和自引,或者多个话语之间形成互引关系,这种交织性使得话语在引用言语行为上更加灵活和多样。

2.1 它引维度

如果我们将当前正在进行的话语称为“主文本”,把被引用到主文本的话语称为“源文本”的话,那么这一维度主要研究一个或多个源文本如何引用到主文本。

在时间关系上:源文本先于主文本而形成;在空间关系上:源文本借助一定标记,如引号、冒号、引导语(言说动词等)等从另一空间转移到主文本所在空间。完成引用关系的主文本与源文本在同一个时空中共存但存在的话语方式有所不同,形式标记越复杂,话语之间的界限越明确。引用的对象可以是具体的语言单位,还可以是框架结构、风格体式等,并由此产生了模仿和套用、词语的跨域使用等现象。

2.2 自引维度

在引用言语行为中,如果指称词语和被指称对象同时出现当前话语,这种引用关系便发生了变化。例(3)“文头‘上一秒下一秒’的描述”指称对象是在当前话语中开头部分,也就是主文本自身的一部分。

(3)再回到文头“上一秒下一秒”的描述,不难发觉,《战火中的芭蕾》片尾蒙太奇般一喜一悲的镜头突然转换,通过舞蹈与战火的“飞扬”,表现出一种亘古不变的美好向往和情义缅怀。(《新民晚报》2016-02-19)

因此,自引维度的话语意图主要是通过指称词语与指称对象出现在同一话语中,将话语自身的上下文引用到当前,对话语结构进行动态调控。

2.3 互引维度

假定一个话语和其他话语之间不是简单叠加关系,那么出现在同一阅读现场的多个话语势必会组合成新的话语结构。例如在新闻报道话语中,同一事件或话题可以形成不同的报道视角;不同事件或话题,也可以被某一关键词或专栏统领。

因此互引维度研究时空伴随条件下多个话语如何相互引用进而影响阅读和理解的过程。如例(4)新闻头版的主题是“上海年味浓”,整个版面由多个文本构成,这些文本为读者解读当前主题提供多维视角。

(4)牛年将近,上海年味浓

文本1:全力做好保供稳价,让市民“菜篮子”拎得稳

文本2:大红灯笼高高挂 公园绿地换新装

文本3:留沪过年人数大增,上海供电保障就绪

文本4:有这个“福”字,留沪过年同样温暖 (《文汇报》2021-02-10)

上述三个维度基本涵盖了引用言语行为所关涉的全部类型,三者之间也有着明确的界限和分类依据。

第一,在引用言语行为关涉的时空关系上,它引维度中的主文本是当前阅读现场中出现的话语,而源文本是在主文本之前产生的,早已客观存在的其他话语,源文本可以通过多种形式(引用、指称、提取框架等)进入主文本。

自引维度中的主文本是当前阅读现场中的某一话语,主文本通过动态调控的方式(如借助对自身的指称或引用),将自身话语上文或下文调控到当前阅读现场。

互引维度中的多个主文本同时出现在当前阅读现场,即阅读者在阅读当前语篇的时候,同时会参考和联系当前时空现场的其他多个相关的话语,话语之间依据关键词或是功能标签的指引相互阐释或补充。

第二,在引用言语行为关涉的指称对象上,指称对象如果是来源于其他语篇,就形成了它引维度;指称对象是当前语篇自身,那么就形成了自引维度;如果指称对象是在同一现场出现的多个主文本,承担指称作用的功能标签或关键词在语义上涵盖相关语篇,那么相关语篇之间就形成了互引维度。

此外,需要指出的是,引用言语行为的三个维度并非孤立存在,亦可同时出现。如例(5)卷首语的目的在于帮助读者更好解读主文本。卷首语可以通过它引的方式引用正文话语,而正文和卷首语作为独立话语又形成互引关系。另外话语还可以借助自指词语(“这本集子”)对自身话语进行动态组织和调控形成自引维度。“这本集子”的指称对象包含了卷首语、当前话语、全部家书在内的整个文本。

(5)辑印在这本集子里的,不是普通的家书。傅雷在给傅聪的信里这样说:“长篇累牍的给你写信,不是空唠叨,不是莫名其妙的说长道短,而是由好几种作用的。”……贯穿全部家书的情意,是要儿子知道国家的荣辱,艺术的尊严,能够用严肃的态度对待一切,做一个“德艺俱备、人格卓越的艺术家”。(《傅雷家书》卷首语)

3. 引用言语行为三个维度的话语实现方式

3.1 它引维度的话语实现方式

它引维度主要借助引用标记、索引标记、指称词语等方式实现。

3.1.1 借助引用标记

引用标记主要有言说性语言成分(言说动词“说、抱怨、解释”等,言说名词“通知、后记、话”等)和意向性语言成分①(意向动词“想、考虑、推测”,意向形容词“反感、不满、惊讶”,意向名词“观点、看法、共识”等);也可以是某些表示引用关系的符号,如冒号和引号等。引用话语可体现为语言形态的词语、句子、语段等,也可以是多模态的图像、音频、视频等,如例(6)采用主文本言说立场,借助言说动词“说过”将源文本转述出来。

(6)美国的一位作家索洛曾在一本书上说过,美国铁路的每一根枕木下面,都横卧着一个爱尔兰工人的尸首。(夏衍《包身工》)

3.1.2 借助索引标记

索引标记所起作用主要是对源文本激活或提及,它主要借助演化为话语标记的提及性词语来实现,如“要说、如果、既然、怎么就”等,通过提取源文本的部分特征或结构特点来实现。由例(7)可知,上文必定谈论了“XX体会”这个话题,由此利用索引标记“要说体会”对上文进行提及。

(7)“要说体会嘛”,他嗽嗽嗓子,略带矜持地说,“这些年来,一直在这儿摸、爬、滚、打,钉子碰了不少,跤也摔了不少,经验谈不上,教训倒真是有一堆。”(康式昭、奎曾《大学春秋》)

3.1.3 借助指称词语

被引话语可以实体出现,也可以借助于指称词语出现。如例(8)“先前有媒体报道称”将当前话语与“先前报道”关联,而“这则消息”则是对当前上文中引语的指称。

(8)先前有媒体报道称,南极洲一处企鹅栖息地遭巨型冰山围困,15万只企鹅受困后难以觅食而死亡。这则消息引起全球动物爱好者的悲伤。然而,一名企鹅种群研究专家质疑说,不要小瞧企鹅,它们很可能只是“搬走了”。(《文汇报》2016-2-20)

3.2 自引维度的话语实现方式

自引维度主要借助能够影响话语结构的自我引用、自我指称、普通名词与指称对象共现等三种方式实现。

3.2.1 借助自我引用

所谓自我引用是指主文本对自身话语的引用,主文本和源文本为同一话语。

自引维度作用下,以当前阅读现场为基点,话语中就会出现相应的表示空间参照关系的词语如“上文、下文、前面、以上”等,它们在自引维度中作为空间关系参照词语发挥指称作用,“前面提到……”“后面我们会谈到……”,如例(9)通过引导成分“如我们将在下文中看到的那样”将下文话语引用到当前阅读现场中来。

(9)我只想陈述一下我自己的研究假设:确实存在一个外部世界,它大体上不依赖于我们对它的观察。……。如我们将在下文中看到的那样,我们不可能意识到我们头脑中所发生的一切,我们只能意识到大脑活动的某些方面。(北大CCL语料库《灵魂的科学探索》)

3.2.2 借助自我指称

所谓自我指称,就是指称词对包含自身在内话语的指称。它主要有两种类型:一是指称对象指向某一语言单位,同时包含指称词自身;二是指称词仅指称自身。借助自我指称,话语的语义内容就被引用到当前,进而展现语篇脉络与写作进展。如例(10)指称词语“这篇文章”指称作者当前所作的这篇文章,这篇文章的内容也包括指称词语“这篇文章”在内。

(10)总体上,这便是美好希望之所在,我久久不能平静,我很感动,真的很感动,便写下了这篇文章。(舒乙《苦读偶窥》)

3.2.3 借助普通名词与指称对象共现

普通名词和指称对象共现后,普通名词的指称功能便具有了定向、专指功能,其作用就是将指称的话语内容概括在普通名词之内,进而对言语行为进行引导和控制,如例(11-12)借助普通名词“极端”“好处”将下文话语的语义内容引用到当前。

(11)在进一步论述之前,我将把空间状态推到两种设想的极端:一种是“百年如一日”,另一种则是“一月经百年”。(杨宇振《景观作为空间语法》)

(12)一位文化老人曾经谈到茶的好处,说是古往今来,只听说过酗酒闹事,还没听说过饮茶杀人。因此他说茶能促进社会和谐。(铁凝《林海音》)

3.3 互引维度的话语实现方式

引用关系的推理可以借助于指称和引用标记等形式,当话语中没有出现明显的引用形式时,我们还可以通过上下文的推理或语义关联发掘引用关系。

3.3.1 借助语义“对话”关联

互引维度是在话语与其他话语的关系中形成的,如发话与反驳、评论与被评论等。按照巴赫金的“对话理论”(1998:191-192):当一个话语针对另一个话语而形成时,这个话语就成了“双声话语”,它“包括一个他人话语,一个自我话语”“自我话语是显性的,他人话语是隐性的,需要从自我话语的表述方式、语义内容等推断出来。”设想我们要批驳某一本书,通常的做法是在这本书内寻找合适的、承载了主要观点的话语或话语的某一部分,批驳的话语才可能据此而形成。

譬如在对话中,言说者说出一段话语并期待回答,对方的回答则必然引用了问话。如例(13)问话中可以引用他人话语并期待着回答,答语也是针对问话做出回应,二者在相互引入中推动对话。

(13)杨澜:他刚才说啊,在家庭成员当中,他是把你的位置放在孩子前边儿的,作为当事人,你是否是这样感受到的?

岳秀清:我感受,感受比较深,我觉得他是反正,凡是把他老婆的事儿都当作第一嘛,其实……但是我把他的事也当作第一。(《杨澜访谈录》2022-02-24)

3.3.2 借助关键词实现对言语行为的控制

关键词在话语内部多是作为话题或核心语义存在,但如果有一个关键词,并将多个话语链接起来,形成相互引用的超文本结构。那么这个关键词作为一个共有成分,在话语分析中的作用就大大增强。以关键词为纽带,我们可以深入发掘多个话语之间的引用关联。如例(14)是一篇新闻报道后引入三个相关报道,关键词“延迟退休”将多个话语串联起来,形成超文本结构,读者在阅读时相互引用借鉴,多视角共同解读同一话题。

(14)社科院专家:延迟退休对中国并无实际意义(中国青年网,2013-11-24)

专家:“延迟退休公职人员先行”说法不足为据(中国青年网,2013-11-21)

媒体称延迟退休需考虑六大问题:谁来带孙子(中国青年网,2013-11-21)

消息人士称延迟退休仍处于征求意见阶段 (中国青年网,2013-11-21)

3.3.3 借助功能标签实现从无序到受控

构成互引维度的多个话语可以借助诸如“背景介绍”“专家点评”“相关报道”“新闻回顾”“新闻追踪”等标签词语,显示话语之间的语义或结构联系。

这些功能标签一般具有指称和指向两方面的功能,能够引导受话人以一定的方式,将多个话语相互关联,例如观点和评论、消息和后续、事实与背景,或者更为宽泛的方式,如序、跋、后记与正文等标签形式。功能标签准确显示了多个话语的结构关系与语义关联,阅读者就会按照标签的提示作用进行关联阅读。

4. 引用言语行为三个维度的语篇适应性

引用言语行为涉及它引维度、自引维度、互引维度,为了更好地分析并验证不同维度的使用特点与语篇差异,我们对相关语料进行了统计分析。

4.1 它引维度的语篇适应性

关于它引和自引,我们收集了文艺语篇①、新闻语篇②、学术语篇③、口语会话语篇④各20万字(共80万字)语料,进行统计分析,具体数据见图1。

根据图1我们可知,在它引的总次数上:

口语会话语篇(2037) gt; 文艺语篇(1624) gt; 新闻语篇(1129) gt; 学术语篇(971)。

它引维度的实现方式差异:

引用标记:口语会话 gt; 文艺语篇 gt; 新闻语篇 gt; 学术语篇;

索引标记:口语会话 gt; 文艺语篇 gt; 新闻语篇 gt; 学术语篇;

指称词语:学术语篇 gt; 文艺语篇 gt; 新闻语篇 gt; 口语会话;

同时,我们对引用标记的下位类型进行了统计,具体数据见表1。

由表1可知,学术语篇和口语会话语篇主要借助意向动词来引入话语;文艺语篇和新闻语篇主要借助言说动词引入话语;仅有引号的形式在三类语篇中都不常见(口语会话中无法统计)。“其他形式”是指没有出现引导词语和标记符号的形式。文艺语篇的引用形式灵活多样,可以由引导词引导,也可以直接语义引入,如例(15)。

(15)一个喜爱荷花的邻居,天天兴致勃勃地数荷花的朵数。今天告诉我,有四五百朵;明天又告诉我,有六七百朵。但是,我虽然知道他为人细致,却不相信他真能数出确实的朵数。(季羡林《清塘荷韵》)

新闻语篇的引用言语行为具有明显的形式标记,多用言说动词“表示、强调、指出、要求”等明示,同时多采用语义概括的方式,凸显客观的同时,又能言简意赅,如例(16)。

(16)在随后召开的现场会上,龚正强调,推进农民相对集中居住,是上海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补好农村短板的关键举措。(《文汇报》2020-06-17)

学术语篇要求引入对象明确,引用形式规范,凸显主文本和被引话语的边界。引用目的多满足论证的需要。口语会话语篇的引用形式简洁,双方基于引用关系推进话题,如例(17)。

(17)求职者武建:比如说我要讲销售的话,可能就是销售技巧。

杜子建(见解传媒总裁):销售技巧是什么?

求职者武建:销售技巧就是……

主持人涂磊:销售技巧。(《非你莫属》2019-04-07)

4.2 自引维度的语篇适应性

依据语料统计数据,自引频次由大到小依次为:

学术语篇814次 gt; 文艺语篇436次 gt; 口语会话334次 gt; 新闻语篇 260次。

引维度的各种语言形式在四种语篇中分布频率曲线较为相似,都以普通名词和指称对象共现的形式为主。其中学术语篇中自引维度使用尤为频繁,具体数据见图2。

学术语篇的自引主要是借助引用自身话语显示上下文逻辑关联;新闻语篇和口语会话语篇主要借助共现形式将话语内容提前表达,及时预告下文话语,提高读者期待;文艺语篇的自引维度则显示语篇发展脉络,并有效引导阅读进展。

4.3 互引维度的语篇适应性

互引维度涉及多个独立语篇之间的关联,为此我们以中央电视台晚间19:00《新闻联播》话语为语料进行分析。我们选取了从2020年1月23日武汉“封城”到2020年4月8日武汉“解封”之间的30天的《新闻联播》的话语内容①,转写文本总字数约为27.35万字,其中涉及新冠肺炎话语语料20.45万字。我们对语料内容进行分类整理后发现:

互引维度主要从疫情介绍与说明、政府工作与社区生活、新闻报道与相关评论三个方面设置。互引关系主要体现在三组关系:一是新闻报道与相关评论,二是相关平行报道(指向同一话题或关键词),三是多话语构建(人物或英雄)形象。三组关系的出现频次统计见表2。

4.3.1 新闻报道与相关评论的互引分析

新闻报道与相关评论之间的互引分析,实际上是一种信息交互与观点碰撞的过程。在互引关系中,新闻报道往往通过引用评论来丰富报道内容,增强报道的说服力和深度。评论者可能从专业角度、社会背景、道德伦理等多个维度对新闻事件进行剖析,他们的观点和看法可以作为新闻报道的重要补充,使报道更加全面、客观。

在空间布局上,新闻报道和评论往往紧密相连,通过标题、导语、正文等各个部分的相互呼应,形成了一种紧密的互引关系。评论文本与主文本之间会留下关联标记,如“我来说两句、最新评论、专家点评、特约评论员文章”等。新闻报道通过引用评论来突出事件的重点和争议点,而评论则通过回应新闻报道来进一步引发读者的关注和思考。

4.3.2 相关平行报道的互引分析

“XX专栏、背景介绍、记者调查、网民声音、数据分析、调查附记、记者手记、新闻链接”等功能标签,对语篇引用关系也起到指引作用。这些功能标签链接了多个话语,通过它们能够引导阅读者以一定的方式,将多个话语关联。

同时,关键词在多个平行语篇中起到了桥接的作用,这些语篇被共有关键词组织在同一语义网络中,形成一个以关键词为核心的语义关联模型。我们统计了全部语料中关键词的词频与权重,结果如表3所示。

分析表3关键词词频和权重我们得出结论:在整个报道体系中,“疫情”这一词汇占据了核心地位。多个不同的语篇通过频繁引用和提及“疫情”这一关键词,形成了紧密的关联性。每当具有引用关系的功能标签链接中的任何一个节点被激活时,这种关联性就会通过链接的传递机制,进一步激活与之相关的信息和内容。

一些关键词如“确诊、抗击、防控、复工”等,出现频次相对较低,但是话语权重值较高,这说明此类词语在新闻报道中具有典型意义或是特殊意义,新闻话语的传播意图主要围绕此类词语展开,这些核心词汇共同引导着听者对新闻传播话语的有效接受。

4.3.3 多话语构建(人物或英雄)形象的互引分析

互引维度下话语之间借助共同指向和逻辑关联,可以组成聚合关系,利于更好地解读某一事件;也可以互相评论、解释,构成对话关系,强化整体引导。如例(18)是纵向的不同时间段的新闻报道,多个话语被“一线抗议群英谱”这一专题统领;例(19)则是多个横向关联话语,两种引用策略都能有效引导民众树立信心,塑造英雄形象。

(18)一线抗疫群英谱专题

刘宇航:长大后我也成了你(《新闻联播》2020-02-25)

仝小林:中医抗疫 大有可为(《新闻联播》2020-04-01)

钟巍巍:坚守岗位 尽绵薄之力(《新闻联播》2020-04-03)

严丽:急诊科就是战场 不能退(《新闻联播》2020-04-04)

(19)仝小林:中医抗疫 大有可为

今天的《一线抗疫群英谱》,我们来认识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中医科学院首席研究员仝小林。疫情暴发后,他第一时间奔赴前线,用精湛的医术和忘我的投入践行了医者仁心。

【新闻特写】落日余晖下的温暖:我们一起拼搏

【央视快评】本台播发央视快评:敢于斗争 敢于胜利 (《新闻联播》2020-04-01)

在形象构建过程中,引用不同的话语形式具有不同的表达效果。如政治话语主要体现为“命令—服从,宣讲-接受”的表达结构,社会公众融入政治话语的空间相对有限。学术话语相对专业、严谨,但是由于受到专业知识的影响,民众可能无法深入理解。而群众话语则是群众日常沟通语言,用于信息交流、情绪表达等。为了构建一个贴近民众且有效传导的疫情防控舆论话语体系,我们需要深入发掘政治话语、学术话语与群众话语之间的有效关联。同时,我们要探索不同媒介中各类引用形式的投放比例及其所承担的社会功能,通过统筹和补位不同形式的话语,确保信息的传播科学、准确、易懂,从而形成高效、有力的疫情防控舆论话语体系。

5. 结语

引用言语行为研究本质上是研究所关涉的话语之间如何建立关联。我们通过对引用言语行为特征的分析总结出它引维度、自引维度和互引维度三个维度。这三个维度共同构成了引用言语行为的完整结构体,为我们理解引用言语行为的复杂性和多样性提供了全新的视角。

在此基础上,我们进一步探讨了三个维度的语言表现形式。结合对大量语料的分析,我们发现不同类型语篇中引用言语行为的三个维度表现出显著差异,这种差异不仅体现了引用言语行为在语篇中的多样性和灵活性,也揭示了其在不同语境下的适应性和策略性。这些研究都有助于推动引用言语行为研究走向深入。

[参考文献]

巴赫金 1998 巴赫金全集(第二卷)[M]. 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

柏晓鹏,吉伶俐 2022 篇章结构特征对文本可读性的影响[J].语言文字应用(3).

彭建武 2001 语言转述现象的认知语用分析[J]. 外语教学与研究(5).

邵长超 2020 元话语的语篇调节机制与功能研究[J]. 当代修辞学(1).

——— 2022 引语的“提及”与“使用”及其语篇差异考察[J]. 华文教学与研究(3).

——— 2023 论引语的生成机制及其语篇适应性[J]. 语言文字应用(2).

唐文菊,汲传波 2023 汉语学术语篇与通用语篇同位连接成分的使用差异[J].语言文字应用(2).

辛 斌 2010 引语研究的语用修辞视角[J]. 外语学刊(4).

徐赳赳 2010 现代汉语篇章语言学[M]. 北京:商务印书馆.

张德禄 2005 语篇衔接中的形式与意义[J]. 外国语(5).

Austin, J. L. 1962 How to Do Things with Words[M].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The three dimensions and textual adaptability of quotative speech acts

SHAO Changchao

Key words: quotation; speech act; dimension; textual adaptability

Abstract: Starting from the current research status of quotative speech acts, the present study "makes corpus analysis and finds that the formation of quotative speech acts involves two or more utterances. The essence of the research on quotative speech acts lies in studying how the utterances involved in quotative speech acts establish associations with each other. Guided by this awareness, we analyzed and concluded that quotative speech acts constitute a three-dimensional structure encompassing the dimensions of citation, self-citation, mutual citation. Based on this, the studyconducts an in-depth analysis of the linguistic forms and structural functions of these implementation dimensions. We discovered that the implementation dimensions of quotative speech acts exhibit certain differences in different types of texts. Based on corpus statistics and analysis, we pointed out the textual adaptability of various implementation dimensions in quotations.

【责任编辑 师玉梅】

[收稿日期] 2024-02-28

[作者简介] 邵长超,男,暨南大学华文学院,主要研究方向为话语分析、语篇研究,shchch@126.com。

[基金项目] 暨南大学华文学院科研团队建设项目“修辞学创新发展团队”。

猜你喜欢

言语语篇话语
言语思维在前,言语品质在后
吕魁:难以用言语表述的特定感受
现代美术批评及其话语表达
新闻语篇中被动化的认知话语分析
话语新闻
话语新闻
“那什么”的话语功能
从语篇构建与回指解决看语篇话题
语篇特征探析
关于冬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