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程度义“有点儿”的使用条件与多功能性

2025-02-13范晓蕾

华文教学与研究 2025年1期
关键词:偏向消极副词

[摘 要] 对于普通话里表示程度轻微义的“有点儿”对其后VP的搭配限制,有研究从乐观礼貌原则来解释,有研究认为这是源于“有点儿”编码了相异于另一状态的意义,还有研究主张该词的使用完全受制于VP的程度义。本文印证了以往文献的两个观察:该词有语用上的消极偏向,它在反预期语境中能搭配更多色彩的VP。不过,程度义的“有点儿”不是单一功能,这导致以往文献用任何单一的语法条件都难以自洽地解释该词的全部用法。

[中图分类号] H146 " [文献标识码] A " [文章编号] 1674-8174(2025)01-0048-11

1. 引言

普通话的常用程度副词除“很”外,还有“挺、怪、老、太、比较、非常”等。这些程度副词不止是所表示的程度高低有差异,它们搭配的谓词性成分VP(包括形容词、状态词、动词短语)也往往有差异,如“怪、老、太”就对VP有很多要求(马真,1991;刘元满,1999),有的程度副词对句式、语境还有诸多限制,“挺”就是这样(李宇凤,2020)。可见,很多程度副词除程度义外还编码了其他语法义。

普通话里表程度轻微义的“有点儿”颇受关注,以往研究显示“有点儿VP”可能受到VP意义、事件类型、语境状况、认知原则等多种条件的制约。哪种语法条件是更根本的?“有点儿”还蕴含哪些意义?该词的用法特点是如何演变出来的?本文基于这些问题再次考察这个词。

2. 文献中“有点儿”的四种研究思路

2.1 单句观察:消极偏向的有与无

吕叔湘(1980/1999:631-632)指出程度义“有点儿”的典型用法是表达不如意的消极状况,即该词的使用有消极偏向。马真(1989)进一步谈到,“有点儿”在用于描述性质状态(即“静止性事件”)时不能搭配积极义成分,见(1a),该词只能在表达状态变化(即“变化性事件”)的格式“有点儿VP+了”中才能搭配积极义成分,见(1b)。我们认为(1b)的“了”是表示事件变化的句尾“了2”,因为它总在句末并能位于名词后。

(1)马真(1989)里“有点儿”的色彩偏向:

a. [无“了”]有点儿脏/(*干净) |有点儿逃避/(*接受)现实

b. [有“了”]有点儿脏/干净了|有点儿逃避/接受现实了

马氏的语料还显示,“有点儿+中性VP”的意义情况分两种:中性VP若是量度义的,见(2a),该格式就表示偏离要求,这实际上属于消极状况;中性VP若是变化义的,见(2b),该格式便没有色彩偏向。

(2)马真(1989)里“有点儿+中性VP”的语料:

a. [量度义VP]有点儿长/短|有点快/慢

b. [变化义VP]有点儿增加/减少(了) |有点儿上升/下降(了)

我们认为,(2b)这种“有点儿+变化义VP”跟(1b)的“有点儿VP+了2”式可归为同一种情况,前一格式加上“了2”后就是后一格式,这种句法变换不会引起格式义的变化,它们都是“有点儿”用于表达变化性事件。因此,马氏的现象观察可总结为:(一)“有点儿VP”若描述静止性事件,它便是表达消极状况,如(1a)(2a);(二)“有点儿VP”若描述变化性事件,它便没有固定的色彩偏向,如(1b)(2b)。

马真(1989)的结论代表了“有点儿”使用的典型条件,是本研究的基础。只是该文未解释“有点儿VP”为何在描述不同类型的事件时会有色彩限制上的差异。

2.2 认知语用解释:乐观礼貌原则

Boucher amp; Osgood(1969)通过心理实验提出“乐观假说”:人心理上总是看重追求积极的事情,尽量避开消极的事情。沈家煊(1999:185、188)基于这个假说来解释“有点儿”为何存在消极偏向,该书谈到“人总是倾向好的一面,令人如意的事情就希望往大里说,不如意的事情就要往小里说,这种说法固化的结果就是程度副词‘有点儿’只修饰贬义词”。该看法有道理,因为一个消极评价用上“有点儿”后会减弱批评的语气,这体现了乐观取向。不过,乐观原则是一个普遍的认知原则,它不针对某个语法形式,有很多语法形式的使用都会受该原则的影响,那么“有点儿”有何特殊之处?该词的准确意义又应如何刻画?这不是乐观原则能解答的。此原则也无法解释很多“有点儿+非消极VP”句为何成立的现象,见(4),而虚词研究的终极目标是所得结论能解释一个词的“全部”使用条件,不是大概地解释一个词的使用“倾向”即可。

朱庆祥(2020)用礼貌原则引发的委婉策略来解释“有点儿”为何有消极偏向。礼貌原则可看作乐观原则在交际中的一种体现,它们都属于语用认知原则,而朱氏从会话合作原则与礼貌原则的互动角度将“有点儿”的语用偏向解释得更充分了。但朱氏未能揭示“有点儿+非消极VP”成立的准确条件,该文只谈到,这种搭配式有时合法[见朱文的例(14-17)]是源于说话要遵守合作原则的“质/量”准则来客观表达程度低。人们的会话经常需要客观地指出某种积极属性程度偏低,普通话的相应表达通常要用其他的语法形式而排斥用“有点儿”,见(3),朱氏的方案不能解释这种具体现象。

(3)表示积极属性程度低的常见形式:

a. 这宿舍还算/(*有点儿)干净,只是没到卫生评优的标准。

b. 我这人,在大事上相对/(*有点儿)能看得开。

朱氏也未解释“有点儿+有度量标准的中性VP”为何只能解读为消极事件,例证见范晓蕾(2018a)例(24)的“有点儿咸”“有点儿大”,而人们也需要表达这种中性属性的程度偏低。朱氏的看法更无法解释为何“有点儿+变化义VP”式会摆脱色彩偏向,该文例(14a-b)(16c)的“有点儿+非消极VP”句正是表达变化性事件,它们都可补出句尾“了2”。

分析一个语法形式,着眼于泛化的语用认知原则的方案往往解释力有限,因为“原则”并非“规则”,虚词的语义分析又致力于发掘预测力足够强的规则。

2.3 语篇考察:相异于另一状态

后来研究发现,“有点儿+积极义VP”不止表达变化性事件,也能有条件地描述静止性事件。范晓蕾(2018a)指出,“有点儿+积极义VP”不能描述一个单独的事件,它限于并存语境、反预期语境、变化语境三种蕴含“相异的另一状态”的语境中,见(4)。

(4)范晓蕾(2018a)里“有点儿+积极义VP”的例证:

a. [并存语境]看着飘飘的初雪,她有点欣喜,也有点悲凉。(中国台湾“中研院”语料库)|电子媒介的形象都是那样:有点干净、轻薄、精致,而又显得有点冰冷。(林欣《虚拟世界中的真实幻像?》)

b. [反预期语境]黄秋生:(《人肉叉烧包》演完之后)被人看到就骂变态[预期:既然被人骂变态,通常不会高兴]。——鲁豫:真的啊?不过我觉得作为演员其实心里面应该是会有点高兴吧,这说明你演得很好。(凤凰卫视《鲁豫有约·男角》)

c. [变化语境]天已到了初秋季节,这天宋金刚输得腰里一文钱也没有啦,从宝局走出来,被凉风一吹,宋金刚的脑子有点清醒(了)。(冯不异、刘英男《中国传统相声大全》)

范氏为全面解释“有点儿”的使用状况提出:(一)该词除却表示程度小量外,还编码了相异于另一状态的意义,此意义的典型情况是反预期;(二)该词之所以能自由搭配消极义VP,是因为绝大多数的消极事件都相异于默认的正常期待,这天然地满足“相异于另一状态”的特点。该主张解释了“有点儿”为何偏向表述消极事件,又在描述变化性事件时丢失色彩偏向。

然而,郭锐(2022)指出语料中存在“有点儿+积极义VP”描述一个单独的静止性事件的用例,见(5)。这表明范晓蕾(2018a)的意义定位至少是不全面的。

(5)郭锐(2022)里“有点儿+积极义VP”描述单独的静止性事件的用例:

a. 我想,人其实害怕真实的东西。不然,我就不会大叫着从梦里醒来。是女人的手使我安静下来。我有点高兴,因为我至少有点可以害怕的东西了。(阿来《尘埃落定》)

b. 能写出这样的信的孩子,是可以培养成我们的很好的接班人的。这是我们祖国的希望。我是有点自豪 。(冰心《冰心全集》第六卷)

朱庆祥(2020)又指出“有点儿”可以搭配“果然、当然”等表达合预期意义的副词,见(6)。那么,“有点儿”与信息的反预期性到底有无联系,就要再做考量。

(6)朱庆祥(2020)里“有点儿”搭配合预期副词的用例:

a. 她对这孙女儿忽然产生浓厚的亲切感,她笑了笑说: “果然有点像我,这孩子很有趣,皮肤也很不错。”(岑凯伦《合家欢》)

b. 借伟大的哲学家(并且是德国人),来做小品随笔的开篇,当然有点大材小用,好比用高射炮来打蚊子。(钱钟书《释文盲》)

2.4 词义解释:形容词的程度性

郭锐(2022)主张,“有点儿+形容词”式能否成立只受制于形容词的程度量级类型。该观点有合理性,“有点儿”既然表示程度义,VP的程度性状况就是决定“有点儿VP”成立的前提条件。

郭氏没有关注“有点儿+非形容词VP(状态词或动词短语)”式(如“有点儿靠运气”),学界并未发现它的“有点儿”是另一种性质,修饰不同VP的“有点儿”默认要统一分析。3.1节将展示“有点儿+非形容词VP”同样呈现消极偏向,当中“有点儿”的使用限制该如何从VP程度量级的角度解释?这种分析角度的适用面还要考量。郭氏的结论似也无法解释同一个“有点儿+积极义形容词”短语的合法性为何会随语境而异,见范晓蕾(2018a)的例(17-18)(24),看来,仅着眼于形容词的意义来剖析“有点儿”的使用条件怕是不够。郭氏基于短语“*有点儿直/一样/相同”的不合法性来推导“有点儿”对形容词程度义的要求,但这些短语有合法的用例,见(7)和(15c-d),这表明郭氏的结论至少不全面。尽管我们未全面接受该报告的结论,但笔者赞同郭氏重视“VP程度性”的分析视角,文末将简述该视角的价值。

(7) 拿气候说吧,济南的夏天可以热死人,而青岛是有名的避暑所在;冬天,济南也比青岛冷。但是,两地的春秋颇有点相同 。(老舍《春风》)

总结起来,马真(1989)基于单句的观察为本课题奠定了基础,沈家煊(1999)采用语用认知原则解释了“有点儿”为何有消极偏向,范晓蕾(2018a)通过语篇考察致力于解释“有点儿”为何在描述不同类型的事件时有色彩限制的差异,朱庆祥(2020)和郭锐(2022)发掘到更多现象挑战了既有结论。这些研究各有优点,又都未能全面解释事实。下文致力于解答:为何以往文献用各种单一条件都难以自洽地解释该词的全部用法?

3. 重审“有点儿”的色彩偏向

3.1 文献语料:印证马真(1989)的观察

马真(1989)已证实,“有点儿+形容词/含程度义的动词”若描述静止性事件,便有消极偏向。范晓蕾(2018a)谈到,“有点儿”还能搭配其他语法性质的VP,当中不含变化义的VP,包括:①能力义VP;②认知义VP;③表身体状态的VP;④一部分述结式“VC了”;⑤缺乏程度性的VP;⑥状态词及习语;⑦一部分否定式“没VC”。事实上,“有点儿”搭配这七种VP时同样有消极偏向。

第一,范晓蕾(2018a)提及一些“有点儿+其他VP”有消极偏向。“有点儿”搭配的能力义VP一般是表示没能力的否定式,见(8a);该词搭配的表身体状态的VP一般指病痛状况,见(8b);该词搭配的述结式“VC了”都表示偏离标准,见(8c),而缺乏能力、身体病痛和偏离标准都属于消极状况。“有点儿”搭配的主谓短语也是表达消极状况,见(8d)。

(8)范晓蕾(2018a)的语料:

a. [否定能力的VP]有点儿说不明白|有点儿不能抬起头

b. [病痛义VP]有点感冒|有点儿失眠

c. [偏离标准义VP]有点儿炒咸了|有点睡过头了

d. [主谓式VP]有点儿赛前紧张|有点儿体力不支

第二,“有点儿”所搭配的“没VC”常常是表示没有达到标准或目的,见(9a),而未达到标准或目的正是消极状况。这些“没VC”也有的是表示未发生变化,见(9b),这些“未变化”的状况都指未发生预期中应该有的变化,它一般是消极性的,至多是中性的。

(9)“有点儿+没VC”例句:

a. 水龙头有点没关严,水珠往下拉着拉着。(李可《杜拉拉升职记》)

b. 我当时还有点儿没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

“有点儿”搭配的认知义VP大多数也表述消极状况。(10a)里“有点儿”后面的短语“自己拿不出手”指消极事件,(10b)里的认知义动词“忘了”也指消极状况。

(10)“有点儿+消极性的认知义VP”用例:

a. 轮到自己介绍情况时马林生真有点觉得自己拿不出手了……(王朔《我是你爸爸》)

b. 我看他是年轻轻的就作了秘书主任,有点忘了东西南北。 (老舍《西望长安》)

(11)的文献语料显示,“有点儿”搭配的无程度性VP大多数都表述消极状况,其中一些是表达中性状况,它很少是表示积极状况的成分。(11a)的“靠运气赢了(比赛)”本质上指一个消极状况,因为理想的积极状况是靠实力赢得比赛,而“*有点儿靠实力赢了比赛”一般难以成立。

(11)“有点儿+缺乏程度性的VP”有消极偏向:

a. 昨天我是有点靠运气赢了(比赛),但今天是靠我的经验。(《人民日报》2004年11月报道“世界杯短道速滑,杨扬再取一金”)

b. ……我感觉问题出在GM身上,面试时他对我似乎有点客气多于兴趣。(李可《杜拉拉升职记》)

时卫国(1998)谈到,“有点儿”可以搭配形容词的重叠式(属于状态词),这种重叠式一般是贬义或中性的。经考察,“有点儿”搭配的状态词及习语没有真正的积极义成分,如句子“??那个房间有点儿干干净净的”“??这人有点儿见义勇为”很难找到能成立的情况。

综上可知,“有点儿+非变化义VP”里各种类型的VP都偏向是消极义的,这印证了马真的观察:描述静止性事件的“有点儿VP”一般表达消极状况。

2.1节谈到,“有点儿+形容词/含程度义的动词”若描述变化性事件,它便没有固定的色彩偏向。这项观察同样适用于“有点儿+其他VP”,因为“有点儿+变化义VP”没有色彩偏向。(12)的“有点儿”句里认知义动词“知道”“认识”可以诠释为积极状况,但这两个句子其实属于表变化性事件的“有点VP+了2”,这种“有点儿”式接受积极义VP。

(12)存在“有点儿+积极义的认知义VP+了2”:

a. 许久以前,他就有点知道这是怎么个情形(了)……(西奥多·德莱塞《天才》,主万译)

b. 慢慢地,外婆有点认识外公了,她开始什么事都依赖外公……(《青年文摘》2003年)

范晓蕾(2018a)提出“有点儿”可搭配表达渐变型事件的述补式VC,见(13)。渐变型事件意味着这些VC蕴含变化义,而这种“有点儿+表心理变化的VC”没有消极偏向,(13)里“有点儿”后面的短语“认真起来”“想明白”都指积极事件,这种“有点儿”式也是经常搭配“了”,它本质上是“有点儿VP+了2”式。

(13)“有点儿+表心理变化的VC”没有色彩偏向:

a. 李医生有点认真起来(了)。 (皮皮《比如女人》)

b. 今天在路上忽然似乎有点想明白了什么。 (微博语料)

顺便一提,“有点儿”搭配非形容词VP的语法条件还需考察。比如,“有点儿”搭配状态词似有更多限制,短语“*有点儿雪白/崭新/众多了”虽表达变化性事件,却难于找到能成立的语境。

总之,无论“有点儿”搭配哪种VP,其表义状况都大体印证了马真(1989)的观察:“有点儿VP”在表静止性事件时有消极偏向,在表变化性事件时没有色彩偏向。范晓蕾(2018a)对此做了统一解释:“有点儿”编码了相异于另一状态的意义,消极事件相异于正常期待中的积极状况,变化性事件相异于主题时间(topic time)之前的状况。这就预测:“有点儿VP”表达的静止性事件也可以是积极性的,只要语境中伴有另一状态。

3.2 口语调查:印证范晓蕾(2018a)的观察

范晓蕾(2018a)主要考察文献语料,这种考察难以找到“最小对立式”的例句来推导一个词的使用条件。若要准确整理“有点儿”的使用条件,必须通过口语的调查测试来制造例句的最小对立组。

先看“有点儿+中性VP”,该格式需要语境中伴有相异的状态,它偏向表达反预期事件,排斥表达合预期状况。如(14a)所示,短语“有点儿不像他父母”通常合法,短语“有点儿像他父母”一般不合法,而前一短语所述的状态违反常规预期,后一短语所述的状态符合常规预期。后一短语在(14b)中就合法,这是因为该例中“像他父母”伴有一个相异的状态“像他舅舅”。(14c-d)呈现了类似情况,赢比赛靠实力若是符合预期的事件,就不能说“有点儿靠实力”,但该事件若是违反预期的,就可以说“有点儿靠实力”了。

(14)“有点儿+中性VP”的使用:

a. 你看,李强长相有点儿不像/(*像)他父母哎。 [常规预期:孩子长得像父母]

b. 你看,李强长相只是有点儿像他父母,但更多是像他舅舅。 [副词“只”表明“有点儿像父母”这个情况低于常规预期“十分像父母”。]

c. 昨天赢那场比赛,猛龙队是有点儿靠运气/(*实力)的。 [常规预期:赢得比赛主要靠“实力”。]

d. 以前猛龙队赢比赛都靠运气[前文预期:他赢比赛通常要靠运气],这次他们还是有点儿靠实力的。

短语“有点儿直”“有点儿一样”常被认为不合法,见(15a-b),这可能是因为它们经常指合预期(合标准)的状况,但是,它们若指明显的反预期事件就是自然的表达,见(15c-d)。

(15)“有点儿直/一样”的用例:

a. [合预期]你们挖的这个河道(*有点儿)/比较直,正好满足了工程的要求[预期:河道要求偏直]。

b. [合预期]这道题,我的解答怎么样呢?——挺好的[预期:答题的要求是跟标准答案尽量一样],你的解答跟标准答案(*有点儿)/差不多一样。

c. [反预期]这里的河也是野的。贾虎说,三岔港有十分之一的河道水面[预期:“河流曲度”的常规状况是有弯度的],只有少量河流是天然的,更多则是上世纪人工挖凿的排水河,因此形状有点直。(《文汇报》2005年8月报道“探‘野’三岔港”)

d. [反预期]“……再看看清楚!回答!到底是一样的,还是不一样?”处于这种压力之下,尽管贝尔纳普在场,克莱德不得不看上一眼,而且还用手摸了一下。只不过他照例谨小慎微地回答说:“我可说不准[预期:不知道一样还是不一样]。看一看,摸一摸,倒是[反预期标记]好象有点儿一样,但我还是说不准。”(西奥多·德莱塞《美国悲剧》,潘庆舲译)

很多“有点儿+积极义VP”短语的合法性更是随语境而异。如(16)所示,短语“有点儿漂亮”“有点儿符合大众的审美”难以表述一个单独的静止性事件,它们要么与语境中的另一状态呈现并存关系,要么表达反预期事件。

(16)“有点儿+积极义VP”的使用:

a. [陈述单独状态]小王媳妇长得咋样啊?——(*有点儿)/比较漂亮,平均水准以上吧。

[其他状态并存]小王媳妇怎么样?——善良、勤奋,还有点儿漂亮,挺讨人喜欢的。

b. [陈述单独状态]你觉得保剑锋这个演员怎么样?——长相上,*他有点儿符合大众的审美。

[状态反预期]看了年代秀后,我没那么讨厌保剑峰了[预期:讨厌保剑锋,他应该不符合大众或我的审美],还[超预期]觉得他有点儿符合大众的审美呢。

总之,多数“有点儿+非消极VP”短语的合法度随语境而异,它们在描述静止性事件时,无法表达合预期事件,往往表达反预期事件。上文例句显示,这种“有点儿”式常搭配“还”“却”等表示超预期或转折关系的副词,超预期和转折属于广义的反预期。

反观合法度不受语境制约的“有点儿+消极VP”,它同样可以诠释出反预期性。很多事件的常规预期是积极状况,比如,学生“能听明白”符合老师的授课目的,运动员在比赛时“精力充沛”是理想状况。那么,相应的消极义VP就表达违反常规预期的事件,这种VP通常能搭配“有点儿”,见(17)。

(17)大多数“有点儿+消极VP”反预期:

a.当时老师讲这道题的时候,我有点儿听不明白/(*能听明白)。[常规预期:学生“能听明白”达到老师讲题的目的]

b. 三号运动员现在怎么样?——看着他有点儿体力不支,很难继续比赛。/*看着他有点儿精力充沛,可以继续比赛。[常规预期:运动员在比赛时“精力充沛”是人们的一般期待]

再看(18),当特定语境让短语“能听明白”“精力充沛”所指的积极事件变为反预期的,这些短语也能搭配“有点儿”。

(18)合法的“有点儿+积极义VP”:

a. 老师讲这道题,我这个没上过学的[预期:没上过学的人一般“不能听明白”老师讲题]都有点儿能听明白,你这个高中生咋不明白呢?

b. 小张说他生病了不能比赛[预期:小张生病,现在不可能精力充沛],可是[转折]我看他不仅没病,还[超预期]有点儿精力充沛呢。

(14-18)支持范晓蕾(2018a)的主要观察:“有点儿VP”若是表述静止性事件,它就容易表达反预期状况,而反预期事件是相异于前文预期的,这符合“有点儿”标示相异于另一状态的特点。

4. 再看“有点儿”与反预期的关系

朱庆祥(2020)不认为“有点儿”的消极偏向源于该词涉及反预期义,其证据之一是:“有点儿+消极VP”能搭配合预期副词,见(6)。这一质疑很有道理,本节重新梳理“有点儿”与反预期的关系。

如果否认“有点儿”编码了相异于另一状态的意义,认为该词不涉及反预期义,那就无法解释3.2节里很多“有点儿+非消极VP”短语的合法性会随语境而异的现象。由此推知“有点儿”至少有一部分功能编码了相异于另一状态的意义,该词的消极偏向确实涉及反预期性。注意,本文的定义中反预期未必是主观义,“有点儿VP”的反预期性就属于所述事件在语篇上的客观信息特点,它不是言者对该事件表达的主观意外义,“有点儿”远未语法化到能编码主观义的地步。

再看“合预期副词+有点儿VP”的现象,见(19),当中“的确”等副词的句法辖域覆盖了“有点儿”,它们的语法层次不同。“有点儿”保留了一定的动词性(范晓蕾,2018a),其语法化程度不够高,其句法辖域只是之后的VP;“的确”等是语气副词,其语法化程度很高,其句法辖域是整个句子SP。这种句法差异意味着,“有点儿VP”的前文预期和“的确SP”等的前文预期是不同层次的语篇信息,这就容许“有点儿”的反预期状况可以被“的确”的合预期性所包容。

(19)“合预期副词+有点儿VP”的用例:

a. [消极VP]本来,佐治很英俊,外表给人的印象也不错[“有点儿”的预期:佐治大概不花心],可是不知道怎样,安娜总是不喜欢他,认为他是一个会负心的人[“的确”的预期:他会负心,很花心]。佐治到底会不会负心,除了他自己,没有人会知道。到目前为止,他也很爱安娜。不过他这个人,的确有点儿花心,看见漂亮的东西,眼睛就盯着看。(岑凯伦《合家欢》)

b. [中性VP]常南七思八想编了个谎言[“有点儿”的预期:孩子不是严威的,不会像严威]:孩子是严威的亲骨肉[“果然”的预期:常南的谎言隐含了孩子最好是像严威的]。1984年,孩子生下来了,是个女儿,果然有点像严威……(《作家文摘》1996年6月)

c. [积极VP]一个保育员能到瑞典,继而将去美国,不靠权势,不靠关系,他做到这些,当然有点儿自豪了!

第一,上文分析“有点儿VP”的用例时常谈到它的前文预期,其预期都是普遍共识中VP所指的事件在常规上是怎样的状况,即“惯常规律上通常会/不会VP”或“标准规范上要求应该/不该VP”(范晓蕾,2018b),这是客观上默认(往往无需名言)的谈话共识(common ground),不是谈话人临时提出的主观说法,可称为“客观预期”。这样分析“有点儿”的预期信息,会发现(19)的“有点儿VP”确实表述了违反客观预期的情况。(19a)先说“佐治……外表给人的印象也不错”,一般人会因此推导出一个大概率的客观预期“佐治大概不花心”,后面说“他这个人……有点儿花心”就是违反该预期状况的。(19b)的“谎言”一词表明孩子不是严威的,这就预期了孩子按常理不会像严威,后面说的“有点像严威”显然违反了客观事实触发的预期状况。注意,本段定义的客观预期包括了标准规范,一些“有点儿VP”用例表达偏离标准的状况——如(15c)的“有点直”,这种状况自然属于客观的反预期事件。

第二,“的确”等语气副词传达了说话人对句子SP所述命题的真确性表示肯定的态度,这是主观性意义,而这些语气副词的前文预期正是前文里谈话人主观上的特定看法,可称为“主观预期”。按照袁梦溪(2017),“的确”类副词所修饰的命题SP常常是被前文肯定了真确性的旧信息,即“的确SP”预设前文里“有人主张是SP”。参考周韧(2022)可知,“果然”所修饰的命题SP在前文是一个真确性未得肯定的旧信息,即“果然SP”的预设是“已有人提出是否SP或可能SP”。总之,“的确SP”“果然SP”的前文预期是谈话人临时提出的一个主观特定看法。由此可见,(19a-b)的“的确/果然+有点儿VP”句正是表达了“有点儿VP”所指的事件符合谈话人的主观预期。比如,(19a)里先谈到“(安娜)认为他是一个会负心的人”,这个看法就构成前文的一个主观预期,后面说“他这个人,的确有点儿花心”是符合该预期的。

下面尝试分析(19c)中“当然有点儿”句的预期状况。副词“当然”的语义存在争议,张则顺(2014)主张该词表示合预期的确信,而陈振宇等(2022)提出该词不表示合预期。我们认为,作状语的“当然”蕴含“毫无疑问,显而易见”的意思,“当然SP”句的语义可分析为(20)。

(20)“当然SP”句的语义刻画:

I. 预期:①预设语境中默认一种公认的推论关系“如果存在IP,那么理应有SP”,该推论关系一般属于社会情理,常常不被明确提及;②当前已有一个特定实情“IP为真”,此实情要在语境中明确交代,作“当然SP”句的先设或后设均可。

II. 断言:①SP是当前实情依循共识推论而引出的必然结论;②此结论因理据明显而毋庸置疑。

以(19c)为例,该句默认已有共识性的推论关系“如果一个普通人不靠任何特权能出国去发达国家,那么这个人必然是自豪的”,该句又叙述了一个特定事件“他作为一个保育员在不靠权势关系的情况下去到了瑞典和美国”,此事件依循上述推论关系,就引向一个显而易见的结论“他是自豪的”——此结论便可用“当然”句表述。简言之,“当然SP”的预期包括了语境默认的共识推论和特定的已然事件两项内容,这是综合型的主观预期。再看(19c)的短语“有点儿自豪”,其预期应该是共识性的惯常状况“一个普通人(如保育员)通常不会自豪”,这不同于“当然自豪了”关联的综合型主观预期。既然“当然SP”和“有点儿VP”联系了不同的预期内容,那么,即使前者表示合预期的命题,后者表示反预期的事件,二者也可以相融。

总之,对于“合预期副词+有点儿VP”的预期状况,要分层次地看待。“的确”等副词和“有点儿”分别在前文里各有不同的预期,这促成了“的确”这样的主观合预期副词可以包容客观反预期性的“有点儿”,短语“有点儿VP”表述的“客观反预期”事件可以容纳于句子“的确SP”表述的“主观合预期”看法中。因此,“有点儿VP”可以搭配合预期副词,不足以证明“有点儿”不涉及反预期义。

朱庆祥(2020)反对“有点儿”的消极偏向与反预期有关,还提出其他两个理由,一是反预期事件常常不是消极事件,二是很多“有点儿”句不表反预期事件。这些理由大概很难成立。第一,范晓蕾(2018b)主张“消极事件天然地带有反预期性”,而朱氏将该主张误解为“反预期标记都容易带上消极色彩”。按照范氏的主张推导,反预期事件包括消极、中性、积极三种色彩,只是消极义VP在表达反预期事件时一般是无标记的,大多数积极义VP要表达反预期事件则需要加上意外义副词、转折连词等标示反预期关系的标记。第二,范氏对“有点儿”意义的关键定位是所述事件“相异于另一状态”,反预期只是该特点的表现之一。朱氏给出的一些“有点儿”句不表反预期事件的用例是该词用于变化语境的情况,见(21a),这些“有点儿”句所述的事件相异于主题时间之前的状态。朱氏提出的一些“有点儿”句表达合预期事件的用例是“有点儿+消极VP”,见(21b),消极事件被范氏认为是相异于常规预期,并非朱氏说的“从上下文事理逻辑看,也可以判断出是合预期的”。

(21)朱庆祥(2020)里“有点儿VP”不表反预期事件的用例:

a. 我要知道的太多,所知道的又太少,有时便有点发愁(了)。|近几天,天气有点儿变暖,雪开始融化。

b. 九月九,有点儿冷。|只是那窗子上没有玻璃,下雨天有点儿漏。

5. 程度义“有点儿”的多功能性

5.1 程度义泛化的苗头

普通话“有点儿”有潜力变为纯粹表示程度轻微义的中性副词,最终可自由搭配各种色彩的VP。这种泛化的演变已有苗头。文献语料中有少数的“有点儿+积极义VP”句在语篇中并不伴有相异的性质状态,如(22)。但很多受访人表示这些“有点儿”句的自然表达应当用“有点美色”“有点威武之气”,这些表达形式又属于“有点儿NP”,该格式本就没有色彩偏向。如果(22)的“有点儿”句确实是误用,那便不会影响上文的分析。

(22)文献中合法性受质疑的“有点儿+积极义VP”句:

a. 凯瑟琳是一个娇小的女子,稍微有点漂亮。(《读者》1996年)

b. 苏普比她大了两岁,长得很高,站在草地上很有点威武。(金庸《白马啸西风》)

然而,文献语料中确实有一些接受度很高的“有点儿+非消极VP”句,见(5)(23),它们在语篇中没有伴随相异的状态,当中的“有点儿”只客观地表示程度轻微义。怎样的“有点儿+非消极VP”式不受语境限制呢?这要考察,它也许反映一种词汇扩散式的演变。

(23)文献中一些“有点儿+非消极VP”不涉及相异的状态:

a. 我觉得林女士和我的创作经验有点相同,她是从“九一八”后写作的,我是从“五四”后写作的……(冰心《冰心文集》)

b. 杜勒斯告诉蒋经国,他听了一些美国驻台代表位说,蒋将军的手段“有点厉害”……(李松林《晚年蒋经国》)

近十年的普通话口语出现类似的用例,(24)的“有点儿”句都是描述一个单独状态,其中“有点儿厉害”作为俏皮的夸赞已是年轻人的常用表达。这些现象预示“有点儿”逐渐能自由搭配任何色彩的VP,正在变为中性程度副词。

(24)口语中少数“有点儿+积极义VP”的新用法:

a. 这个扫地机器人也是有点儿厉害啊,能扫能拖,还能自动清洁。(网络广告词)

b. 你在音乐上有什么爱好吗?——我啊,有点儿喜欢爵士乐,咋了?(自拟)

c. 向南站起来:“我买了一身衣服,你看看,有点帅,是吧?”(石康《奋斗》)

可见,普通话的“有点儿”具有语法异质性,无怪乎以往文献用任何单一的语法条件(消极义、相异于另一状态或程度量级)都难以自洽地解释该词的全部用法。朱庆祥(2020)谈到解释“有点儿”的使用状况不宜局限于单一角度或单一功能,我们赞同该说法,并认为虚词研究的落脚点是精准的句法语义刻画。

5.2 多功能分析与演变构拟

由此可见,普通话里“有点儿VP”的“有点儿”并非单一功能的程度副词,它至少有三种功能。第一,一些看似是“有点儿VP”的短语本质上是领有义的“有点儿NP”,其语义是具有少量的VP所指的性质,它可以生成否定义的变换式“一点儿NP也没有”,这种变换式表明当中的“VP”是名谓兼类词。例如,一些文献中的“有点儿聪明”以及很多语境下的“有点儿进步”,它们可以变换为“一点儿聪明也没有”“一点进步都没有”。第二,大多数“有点儿VP”用的是语法化出程度义、变向副词的“有点儿”,这种格式的语义是:VP所指的性质状态“程度轻微”,这个性质状态还相异于语篇中的另一状态。本文所论的“有点儿”主要是这种情况。第三,少数“有点儿VP”是纯粹表示程度义的格式,当中的“有点儿”没有相异于另一状态或反预期的意义,见(23-24)。

“有点儿”从动词短语演化为副词的细节是怎样的?该词搭配积极义VP是语法化初期的现象还是后起的现象?下面采用共时分析法初步拟测“有点儿”的语法化过程:精准分析该词在共时层面的使用状况和多功能模式,按照语法化规律推导该词的功能衍生过程。

从目前普通话的“有点儿NP”来看,其NP没有色彩偏向,它是积极、消极、中性的成分皆可,如“有点儿好感”“有点儿毛病”“有点儿想法”。那么,“有点儿NP”在早期(即“有点儿VP”产生之前)应该也没有色彩偏向。在现有语料的“有点儿VP”中,“有点儿+消极VP”是最高频使用的典型格式,这种搭配式很可能是演变“有点儿NP→有点儿VP”的起点格式。再看,普通话存在“有点儿+名谓兼类词”的用例,如“有点儿伤感”“有点儿进步”,当中的“伤感”“进步”是名词兼谓词,这些“有点儿”短语解读为“有点NP”或“有点儿VP”皆可。歧解格式往往是语义演变的桥梁环境,那么,可作两种诠释的“有点儿+名谓兼类词”很可能是演变“有点儿NP→有点儿VP”发生的起源。综合起来,“有点儿NP→有点儿VP”的起点格式应是“有点儿+消极义的名谓兼类词”,如“有点儿影响”“有点儿感冒”。也就是说,表程度的“有点儿”最开始大概只能搭配消极义的名谓兼类词,后来扩展到一般的消极义VP上。

普通话虚词的历时演变情况可借助汉语方言的相应材料来构拟。一些北方方言的“有点儿”程度义功能要弱于普通话的“有点儿”。河北邢台话的程度义“有点儿”几乎只搭配消极义VP,见(25a),它即使在范晓蕾(2018a)界定的伴随相异状态的三种语境中也排斥积极义VP,见(25b-d)。

(25)邢台话的“有点儿VP”:

a. [任何语境]小王媳妇长嘞得有点儿丑。

b. [并存语境]小王媳妇人咋样哎?——勤快,脾气好,长嘞得还(*有点儿)/挺好看嘞呢!

c. [反预期语境]小王阵这么丑,没想到娶嘞的媳妇还(*有点儿)/挺好看嘞呢。

d. [变化语境]那孩的孩子以前可淘的嘞可淘气呢,这会儿变嘞得(*有点儿)懂事儿囒了2。

该现象透露,“有点儿”在程度义发展的初级阶段大概只搭配消极义VP。这种搭配限制应该跟该词里“一点儿”的少量义有关,如沈家煊(1999)所述,人们出于乐观礼貌原则,偏向给消极事件“减量”,谈话在描述消极状态的程度时,就偏向用表示少量义的成分。于是,“有点儿”便成为表达某个消极状态是何种程度的合适选择,该词在这种用法中从原本的“持有少量的(事物)”义衍生出“(性质状态)程度轻微”义。乐观礼貌原则驱动的这种现象具有普遍性,朱庆祥(2020)提到跨语言里小量义词汇常用于消极评价,例如英语的“a bit, a little”。

乐观礼貌原则只是语用趋势,并非牢不可破的规则,它不会绝对制约程度义“有点儿”的使用,这就令“有点儿+消极VP”式会逐步变动。大多数消极事件本身带着偏离正常期待的意义,这种意义属于一种反预期义,反预期在广义上属于相异于另一状态的意义。于是,在“有点儿+消极VP”高频使用后,当中的“有点儿”很容易沾染上消极义VP所关联的反预期义,这种反预期义又泛化为相异于另一状态的意义。在这一语义发展阶段,就出现了受限于语境的“有点儿+积极义VP”,由于当中的“有点儿”蕴含相异于另一状态的意义,该格式就限于并存语境、反预期语境和变化语境。

最后,表程度的“有点儿”脱离相异于另一状态的意义,变得只有程度义。这种演变正发生于普通话中,目前有少数“有点儿+积极义VP”用例不再受语境限制(5.1节)。某些南方方言里,表程度的“有点儿”类词已充分泛化为中性的程度副词。如(26)所示,西南官话的“有点”基本对应于普通话“挺”这样的中性程度副词,它能自由搭配积极义VP。这种用法是“有点儿”丢掉程度轻微义及其他意义后的进一步发展。

(26)西南官话的“有点儿”类词泛化:

a. lt;昆明话gt;这个杯子还有点好看的这个杯子还挺好看的。|晓明收着录取通知书,这下子有点开心现在很开心(禹航例)。

b. lt;重庆话gt;耶哟,[lɛ213]个娃儿有点儿不得了耶这小孩儿挺了不起啊![前文语境:谈话人得知这个孩子得了奥数金牌]|你昨晚那顿饭还有点高级耶挺高级啊![前文语境:那顿饭是高档酒店的奢华晚宴](董思聪例)

“有点儿”的演变过程就构拟为如下五个阶段,这个历时构拟解释了普通话“有点儿”为何兼涉消极义、反预期、乐观礼貌原则三种因素,这将以往文献的各个主张剖析开来。

Ⅰ. 起先只有“有点儿+无色彩偏向的NP”式,它表示领有少量NP所指的事物,例如“有点儿好处”。

Ⅱ. 然后出现“有点儿+消极义的名谓兼类V”式,它有两种解读,一是具有少量V所指的性质,二是V所指的性质程度轻微,例如“有点儿影响”。

Ⅲ. 后来发展出“有点儿+消极VP”式,它表示VP所指的状态程度轻微,并且该状态违反常规预期,例如“有点儿体力不支”。

Ⅳ. 再后来出现受语境限制的“有点儿+非消极VP”式,它表示VP所指的状态程度轻微,并且该状态相异于另一状态,例如“依我说,都有点对,但都不完全对”。

Ⅴ. 最后发展出无语境限制的“有点儿+非消极VP”式,它表示VP所指的状态程度轻微,例如“有点儿厉害”。

6. 研究方法和待解课题

本文展示出虚词研究的三个要义。第一,语料考察要区别主流现象跟少数现象,要考虑到一个词或许是多功能的。根据5.2节,对于程度义“有点儿”来说,典型格式“有点儿+消极VP”应该是该词的最初用法,非典型格式“有点儿+积极义VP”大概是后起用法,这两种用法代表该词的不同功能,不必执着于将它们做统一解释。本文的一个缺憾是5.1节未弄清“有点儿”单纯表程度义的功能受制于何种条件。第二,语法分析中要区分一个虚词的使用动因和语义内涵。人们表达消极状况容易用到“有点儿”,这有乐观礼貌原则的作用,但这种选词的认知动因不是使用“有点儿”的语法条件。要剖析一个词的语义,必须逐一考察该词在每组用法中的分布状况。第三,语境状况是虚词研究中不容忽视的因素。范晓蕾(2018a)和李宇凤(2020)都显示汉语的程度副词跟语境预期高度相关,本文第4节又提出,某些程度副词的客观预期有别于语气副词的主观预期,一个句子可以有不同层次的前文预期。

本文也引出程度范畴的若干课题。第一,汉语方言的“有点儿”类程度词亟待考察。5.2节显示邢台话和重庆话的“有点儿”在使用上大相径庭,这种比较研究有助于深化对普通话“有点儿”异质性的认识,更有助于拟测该词的演变过程。第二,程度副词的语法表现应该跟其词源义存在联系。5.2节谈到“有点儿”原始的少量义直接导致其语用上的消极偏向,而学界皆知表示极大量义的程度副词“太”同样有消极偏向,那么,一个程度副词的词源义如何影响该词的语法表现?这要探索。第三,“有点儿”可修饰的VP覆盖了多种语法类型,这意味着:程度性(即程度的变异幅度)不止存在于形容词及能愿动词上,也存在于其他性质的VP上。各种类型的VP可以被一起衡量程度性,它们应能排成一个量级序列“零程度性→低程度性→高程度性”。例如,形容词里“不同”的程度性高于“相同”,这表现为前者能受副词“很”修饰而后者不可;动词短语里“觉得难为情”的程度性高于“开玩笑”,因为前者可受副词“更”修饰而后者不可;“开玩笑”的程度性又高于“是坏人”,前者能受“有点儿”修饰而后者不可。各种VP的程度性该如何精准界定?这是程度范畴的重要课题,对此,郭锐(2022)的考量方向或可借鉴。

[参考文献]

陈振宇,王梦颖,姜毅宁 2022 再说“果然”——与(正)预期有关的问题[J]. 当代修辞学(2).

范晓蕾 2018a “有点儿”的句法性质和语义功能[J].语言教学与研究(2).

——— 2018b 再说“差一点”[J]. 中国语文(2).

郭 锐 2022 “有点儿+形容词”的程度语义学分析[R].中国语言学会第21届学术年会报告(2022年9月23—25日).

李宇凤 2020 “挺”的情态确认与对比预期否定[J].语言教学与研究(1).

刘元满 1999 “太+形/动”与“了”[J]. 语言教学与研究(1).

吕叔湘(主编) 1980/1999 现代汉语八百词(增订本)[M]. 北京:商务印书馆.

马 真 1989 说副词“有一点儿”[J].世界汉语教学(4).

——— 1991 普通话里的程度副词“很、挺、怪、老”[J]. 汉语学习(2).

沈家煊 1999 不对称和标记论[M]. 南昌:江西教育出版.

时卫国 1998 “有点”与形容词重叠形[J]. 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

袁梦溪 2017 强调类副词的预设分析[J]. 现代外语(6).

张则顺 2014 合预期确信标记“当然”[J]. 世界汉语教学(2).

周 韧 2022 汉语副词语义分析中的概率特征——以一组确认义副词的辨析为例[J].汉语学报(3).

朱德熙 1987 现代汉语语法研究的对象是什么?[J]. 中国语文(5).

朱庆祥 2020 从多功能互动视角审视句式“有点(儿)VP”语义色彩倾向机制[J].当代修辞学(2).

Boucher, J. amp; C. E. Osgood 1969 The Pollyanna hypothesis[J]. Journal of Verbal Learning and Verbal Behavior(8).

The usage conditions and multifunctionality of the degree adverb youdianr (有点儿)

FAN Xiaolei

Keywords: youdianr (有点儿); degree adverb; negative meaning; counter-expectation

Abstract: In Mandarin, the propensity of the degree adverb youdianr(有点儿) ‘a little’ to collocate with VPs that have negative implications has been examined from various perspectives. This article confirms the observations of Ma (1989) and Fan (2018): youdianr does show a preference for denoting negative events, but it becomes more adept at depicting various other event types in counter-expectation contexts. Moreover, youdianr is not confined to a singular function and has evolved into a neutral degree adverb. This evolution presents a challenge to any attempt to explain the full usage of the word under any one grammatical rule.

【责任编辑 李小凤】

[收稿日期] 2023-12-13

[作者简介] 范晓蕾,女,北京大学中文系,北京大学中国语言学研究中心,主要研究方向为现代汉语语法,fanxiaolei 2013@ 163.com。

[基金项目]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汉语词法特点的探究与词法理论的建构”

(22JJD740001)

猜你喜欢

偏向消极副词
从消极隐私保护到积极隐私保护:元宇宙中的隐私风险及其治理进路
The Wheels on the Bus
8~12岁儿童抑郁与认知重评的关系:悲伤面孔注意偏向的中介作用*
副词“好容易”及其词汇化成因
“偏向”不是好导向
考核偏向:错把经过当结果
家庭教育:你种的是积极树还是消极树?
国内研发、对外开放与偏向性技术进步:以我国工业行业为例
“消极保护”不如“积极改变”
副词和副词词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