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在大学汉语言教学当中的创新应用
2025-02-13马凡杰
摘要:本文探讨了信息技术如何在大学汉语言教学中发挥重要作用,以期为提升大学生的汉语水平和跨文化交流能力提供有力支持,推动汉语言教学向着更加高效、智能化的方向发展。
关键词:信息技术;大学汉语言教学;创新应用
doi:10.3969/J.ISSN.1672-7274.2025.01.049
中图分类号:G 642.0;TP 399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码:1672-7274(2025)01-0-03
Innovative Application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 Chinese Language Teaching in Universities
MA Fanjie
(Jilin Normal University, Tonghua 134000, China)
Abstract: This article explores how information technology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Chinese language teaching in universities, in order to provide strong support for improving the Chinese proficiency and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ability of college students, and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language teaching towards a more efficient and intelligent direction.
Keywords: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hinese language teaching in universities; innovative applications
1 信息技术
信息技术的核心在于用各种手段收集、存储、处理、传输和呈现信息,以提高信息处理的效率和质量,为人类创造更多的价值[1]。信息技术具有以下几个显著特征。
(1)集成性。信息技术通常是由多种技术组成的综合体,能够将不同类型的设备和技术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一个高效的信息处理系统。
(2)智能化。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信息技术越来越多地包含了自动化和智能化的功能。比如,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可以自动翻译文本,机器学习算法能够根据数据预测趋势,这些都极大地提高了信息处理的智能化程度。
(3)网络化。信息技术的发展离不开网络技术的支持。借助互联网、移动通信网络等,信息技术实现了全球范围内的信息共享和交流。人们可以随时随地访问信息资源,进行远程学习、工作和社交。
(4)数字化。信息技术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将信息转换为数字信号进行处理和传输。无论是文本、图像还是声音,都可以通过数字化手段转化为计算机可以处理的数据格式,这极大地促进了信息的标准化和规范化。
2 信息技术应用于大学汉语言教学中的
优势
2.1 教学内容的丰富化与直观化
传统教学中,学生主要依赖教材、参考书等纸质资料进行学习,资源有限且更新缓慢。而信息技术则借助互联网、数字化教学平台等渠道,为教师提供了海量的教学资源,包括经典文学作品的电子版、教学视频、网络课件、在线数据库等。这些资源种类繁多,而且更新迅速,能够紧跟学术前沿和时代潮流,为学生提供更加全面、深入的学习材料[2]。而信息技术的多媒体特性使得教学内容更加直观生动。教师可以用多媒体教学资源、在线学习平台等,为学生提供更加丰富多样的学习材料,如音频、视频、互动软件等,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2.2 教学手段的多样化与互动性
信息技术为大学汉语言教学提供了多样化的教学手段,使得教学更加灵活多变。教师可以采取PPT展示、视频教学、网络直播、在线讨论等多种方式进行教学,这些方式提高了教学的趣味性和吸引力,还增强了师生之间的互动和交流。其中,在线学习平台的应用更是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使得学生可以随时随地进行学习。学生可以在平台上获取学习资料、完成作业、参与讨论、接受辅导等,实现了个性化学习和自主学习[3]。值得注意的是,信息技术还促进了师生之间的即时互动。学生可以利用在线聊天工具、论坛等平台及时向教师提问、反馈学习心得,教师也可以及时解答疑惑、指导学习。这种即时的互动机制有助于教师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和需求,从而提供更加有针对性的教学指导。
2.3 学习效果的显著提升与评估的精准化
一方面,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和资源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使得他们更加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来;直观生动的教学内容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点,提高学习效率。另一方面,信息技术还为教学评估提供了更加精准的数据支持。借助在线学习平台的数据分析功能,教师可以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进度、成绩分布、学习难点等信息,从而更加准确地评估教学效果并调整教学策略。这种基于数据的评估方式提高了评估的准确性和客观性,还为教师的个性化教学提供了有力支持。
3 信息技术在大学汉语言教学当中的创
新应用
3.1 数字化教学资源的整合与共享平台构建
在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数字化教学资源的整合与共享平台已成为大学汉语言教学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这一创新应用极大地丰富了教学资源,促进了教学资源的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数字化教学资源的整合是指将传统的纸质教材、教学参考书、学术论文等转化为数字格式,并用专业的平台或软件进行统一管理和存储。这一过程中,先进的技术手段如OCR(光学字符识别)、PDF转换、音频视频录制等发挥了关键作用。OCR技术可以快速将纸质书籍中的文字内容转化为可编辑的电子文档;而PDF转换技术则确保了电子文档的格式统一和易于分享。利用音频视频录制技术,可以将教师的授课内容、学生的朗诵表演等转化为多媒体资源,使教学内容更加生动直观。这些数字化的教学资源便于存储和检索,还极大地节省了教学成本,提高了教学效率。
在资源整合的基础上,共享平台的构建进一步推动了教学资源的共享与交流。大学搭建专门的在线平台或利用现有的教育技术平台(如慕课平台、学习管理系统等),教师可以将自己的教学资源上传至平台,供学生自主学习和参考。学生也可以在平台上获取其他教师的教学资源,实现跨班级、跨学校的资源共享。这种开放式的共享模式打破了传统教学中资源封闭、单一的局面,使得优质的教学资源能够惠及更多的学生。共享平台还提供评论、点赞、收藏等社交功能,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资源的评价和交流,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和互动机制。
3.2 虚拟现实技术在古代文学场景重现中的
应用
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y,VR)技术是一种能够创造出沉浸式三维虚拟环境的技术,让用户仿佛置身于另一个世界。配戴专用头戴式显示器等交互设备可让使用者在虚拟环境下探索交互。虚拟现实技术以模拟视觉、听觉和触觉等各种感官体验为核心,让用户在虚拟环境中自然互动[4]。在大学汉语言教学中,教师可以用虚拟现实技术构建三维立体的虚拟环境,将古代文学作品中的场景、人物、情节等元素以高度逼真的方式重现出来。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设计相应的VR体验场景,如将《红楼梦》中的大观园、《水浒传》中的梁山泊等经典场景转化为虚拟空间。学生佩戴VR头显设备后,就能瞬间“穿越”至古代,亲眼目睹那些只存在于文字描述中的场景。这种身临其境的体验让学生仿佛置身于古代文学作品的世界之中,能够更加直观地感受作品所传达的情感、氛围和文化内涵。
在此基础上,虚拟现实技术还允许学生与虚拟环境中的元素进行互动。比如在《诗经》的教学中,学生可以通过VR技术走进古代的田野、山川,与虚拟的农夫、牧童交流,亲身体验古代人民的生活方式和劳动场景,从而更深刻地理解《诗经》中那些描绘自然风光和人民生活的诗歌。这种互动式的学习方式增强了学生的参与感和探索欲,还激发了他们对古代文学作品的兴趣和热爱。总之,虚拟现实技术在大学汉语言教学中的应用,为古代文学的教学注入新的活力。它借助高度逼真的场景重现,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古代文学作品的魅力,还用互动式的学习方式,提升学生的参与度和理解深度。
3.3 人工智能辅助的个性化学习路径规划
人工智能技术在大学汉语言教学中的应用,为实现个性化学习路径规划提供了可能。借助深度学习、自然语言处理、数据分析等技术手段,教师和学生可以获得更加精准和个性化的学习资源推荐,从而显著提高学习效率[5]。
(1)人工智能技术能够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实时监测和智能诊断。对学生的学习行为、测试成绩、作业完成情况等多维度数据进行分析,系统能够准确评估学生的学习水平和弱点所在,为下一步的学习规划提供数据支持。
(2)基于学生的个体差异,人工智能系统可以推荐最适合他们的学习资源。例如,对于理解能力较强的学生,系统可能会推荐更具挑战性的阅读材料;而对于需要额外帮助的学生,则会提供更加详细的解释和练习。这种方式能够确保每一位学生获得最符合自己需求的学习资源。
(3)持续跟踪学生的学习进展,人工智能系统能够动态调整学习计划。这意味着学习路径会根据学生的实际表现进行适时调整,以确保学生能够按照最适合自己的节奏前进。例如,如果学生在某个知识点上遇到困难,系统会自动增加该知识点的练习量,直至学生完全掌握。
(4)人工智能技术还可以提供即时反馈和支持。当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疑问时,智能辅导系统能够迅速提供解答,帮助学生克服难关。此外,系统还会根据学生的表现给出个性化的建议,帮助学生改进学习方法。
(5)人工智能技术还支持社交学习功能,能够根据学生的兴趣和能力匹配学习伙伴,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智能推荐学习小组,学生可以在相互帮助中共同进步。
3.4 社交媒体与在线论坛促进师生互动与学
术交流
社交媒体以其即时性、便捷性和广泛性的特点,为师生之间的即时互动提供了可能。教师可以利用微博、微信公众号等社交媒体平台发布教学通知、分享学习资料、解答学生疑问,实现与学生的无缝对接。学生则可以通过关注教师的社交媒体账号,及时获取学习信息,参与讨论,提出自己的见解和疑惑。这种即时互动提高了信息传递的效率,还增强了师生之间的情感联系,使得教学过程更加人性化、温暖化。社交媒体也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展示自我、交流思想的舞台,他们可以在平台上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创作作品,与其他同学形成学习共同体,共同进步。
在线论坛是学术交流的重要阵地。与传统学术研讨会相比,在线论坛具有参与门槛低、讨论氛围自由、信息存储持久等优势。教师可以组织专题论坛,围绕某个学术问题或文学作品展开讨论,邀请校内外专家学者参与,形成多元化的学术对话。学生则可以在论坛上积极发言,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疑问,与专家学者和其他同学进行深入交流。这种学术交流不仅有助于拓宽学生的学术视野,提高他们的学术素养,还能够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批判性意识,提高他们的学术能力和综合素质。
3.5 大数据驱动的学习成效分析与教学策略
优化
大数据驱动的学习成效分析,主要依赖于对学生学习行为数据的全面收集与深入分析。收集学生在在线学习平台、课堂互动系统、作业提交系统等多个渠道产生的数据,如学习时长、访问频率、答题正确率、互动参与度等,大数据技术能够构建出学生学习成效的全方位画像。这些数据经过处理后,可以揭示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强项与弱项、学习习惯与偏好、学习进度与成效等关键信息[6]。教师基于这些数据,可以更加精准地评估学生的学习状态,发现潜在的学习问题,为教学策略的调整提供科学依据。
在获得精准的学习成效分析数据后,教师可以利用大数据技术进行教学策略的优化。一方面,通过对学生学习数据的深度挖掘,教师可以识别出不同学生的学习特点和需求,从而为他们提供个性化的学习资源和指导。例如,对于学习进度滞后的学生,教师可以推送有针对性的辅导材料,帮助他们弥补知识短板;对于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则可以安排更高层次的挑战任务,激发他们的学习潜能。另一方面,大数据分析还可以帮助教师优化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通过对课程选课数据、学生反馈数据等进行分析,教师可以了解课程设置的合理性和教学方法的有效性,从而进行有针对性的调整和优化。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信息技术在大学汉语言教学中的应用具有显著的优势。它能扩展教学内容资源、丰富教学手段、提升学习效果并实现精准评估。因此,大学要积极探究如何将信息技术应用于汉语言教学当中,以此提高汉语言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 代娜.\"互联网+\"教育背景下教学创新策略研究——谈高校汉语言文学[J].教育教学论坛,2023(11):157-160.
[2] 李翠峰.探究网络语言对汉语言文学发展的影响[J].大观,2024(2):19-21.
[3] 黄谊娇,陈慧.微课教学对师范生教学技能提升的应用分析——以汉语言师范生为例[J].社会科学前沿,2023,12(5):2719-2724.
[4] 王同同.信息化时代汉语言教育的作用探析[J].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文摘版)教育,2022(9):161-163.
[5] 张燕.微课在汉语言文学教学中的应用分析[J].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22,5(7):166-168.
[6] 冯志英.运用微课实施开放性高校汉语言文学教学思考[J].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2(1):28-30.
作者简介:马凡杰(1992—),女,汉族,吉林通化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学科教学(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