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殷墟墓葬看商代的社会构成和性质
2025-02-13张瑞亮
摘 要:文章在总结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重点探讨了殷墟墓葬所反映出来的商代社会结构和性质,并与文献记载进行比较。通过对殷墟墓葬出土材料的分析,可以得出商代社会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商人与其他民族融合、商代社会以贵族为主体等结论。从殷墟墓葬所反映的社会特征来看,商代贵族和平民之间是以血缘为纽带而联系在一起的;从考古资料来看,商代贵族与平民之间又不是完全对立、隔绝的,不能把商代社会仅理解为一个单一的社会形态,还应该结合其他方面综合考察,这样对认识中国古代文明发展规律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殷墟墓葬;商代社会构成;商代社会性质
DOI:10.20005/j.cnki.issn.1674-8697.2025.02.037
1 殷墟墓葬概述
1.1 殷墟墓葬的地理分布
殷墟遗址位于河南省安阳市,是商朝后期都城遗址。殷墟,古称“北蒙”,20世纪初,殷墟因发掘甲骨文而闻名于世,该地先后出土有字甲骨约15万片。殷墟地理坐标为114°18′50″E、36°07′36″N,海拔约80米,长、宽各约6公里,总面积约36平方公里,遗产地保护区核心面积4.14平方公里,缓冲区面积7.2平方公里。殷墟王陵遗址东、西长约450米,南、北宽约250米,总面积近0.133平方公里。从1933年至今,这里相继发现了13座大墓、2000多座陪葬墓和祭祀坑,出土了数量众多、制作精美的青铜器、玉器、石器和陶器。殷墟王陵遗址的发现,确证了殷墟商代都城的历史地位,直接推动了中国奴隶制社会的研究,成为探索中华文明起源的重要基石①。
墓葬多分布于遗址外围的耕地或田野中,其中东区大墓的平面形制分别为“亚”字形(四条墓道)、“中”字形(两条墓道)、“甲”字形(一条墓道)。自1933年以来,累计发现大墓13座,其中殷墟王陵、贵族墓葬占全部墓葬数的大多数。从殷墟墓葬分布情况来看,其与都城洛阳、安阳有密切的联系。商代时,殷墟地处华北平原西部,正处于晋、冀、豫三省交会处,东有黄河,北有漳河。殷墟又处于渭河平原北端(今陕西省临潼区),地形上多为平原和岗地②。
1.2 墓葬类型和特点
殷墟墓葬主要分为以下两种类型。
第一类是带墓道的墓葬,又分为三型。其中,A型为有四条墓道的大墓,这种类型的墓葬主要集中在王陵区,可以说是当时规格最高的一种。四条墓道的分布主要以东、南、西、北四个方向为主,墓室面积较大,可以达到300平方米,深度能超过10米。B型主要为有两条墓道的大墓,这种类型的墓葬面积约有100平方米,深度约7米,墓的主人一般为王朝重臣或者高级族长等。虽然墓道较小,墓室面积也缩小了,但是其中仍然存在大量的随葬品。C型墓葬只有一条墓道,深约5米,面积30平方米左右,墓主的身份可能是“妣”,此类型墓葬的整体规格相对于前两种已经有了明显的降低。
第二类是长方形竖穴土坑墓,主要是在平地上挖一个长方形的竖穴,再将其进一步挖深以后形成的。这一类墓穴,根据其实际的面积大小,可以分为四个类型。A型墓穴面积为20平方米左右,墓的主人为将领、贵族等,有随葬品以及殉人等。B型墓穴的面积约为10平方米,墓中有少量的青铜礼器随葬,墓主一般为普通的商代贵族或者一般的富有阶级。C型墓穴面积更小,一般只有3平方米左右,墓中主要埋葬的是普通民众,随葬的物品基本只有陶器等,同时还会有少量的兵器。D型墓穴则无具体的规则,一般无棺具,也没有随葬品,为社会底层奴隶的墓。
1.3 墓葬内的随葬品
殷墟墓葬内的随葬品是我国古代物质文化遗产中的瑰宝,集中展示了商代的制陶工艺、青铜器铸造技术、玉雕工艺和青铜器纹饰艺术等多方面的成就,是研究我国古代文化发展演变不可缺少的实物资料。殷墟墓葬内随葬品主要包括玉器、铜器、陶器、骨器等,种类繁多,数量巨大,价值不菲。商代青铜器种类繁多、造型独特、工艺精湛,以青铜礼器为最。这些青铜器制作精良,种类丰富,纹饰精美。20世纪,安阳小屯村的殷墟墓葬被陆续发掘,然而十一位曾定居安阳的商王大墓已仅剩十一座空陵,在三千年的历史中早被盗得空空如也。谁也没有想到,保存完好如初的却是妇好墓。1976年5月,女考古学家郑振香主持了商王后、大将妇好墓的发掘。墓中出土了4面铜镜、4件铜钺、130件青铜兵器、以一对后母辛大方鼎为首的200余件青铜礼器、15种共156件酒器、来自新疆等地的玉器佩饰755件,以及来自台湾、海南甚至更远处的海贝7000多枚和各色宝石制品47件,另有各种陶器、石器、海螺等。除此之外,还有为妇好殉葬的16名殉人。
2 殷墟墓葬反映的商代社会构成
2.1 社会阶层分化
殷墟墓葬反映了商代社会的分层,即奴隶主贵族、平民和奴隶的分化。商代是以宗法制度为基础的奴隶制社会,统治阶级是以贵族为核心的奴隶主阶级。商王的权力和地位有多大呢?从殷墟墓葬来看,商王与贵族占有大量的奴隶和平民。其中又以商王与贵族的墓葬最为集中和突出。安阳小屯村殷商墓葬中有大量的“臣”或“仆”之类的人殉葬,可见商王明君之威和地位是多么崇高。殷墟墓葬中还发现了大量随葬车马的情况。商王与贵族在车马出行上彰显其地位等级的独特方式,体现在他们拥有专职的“御者”来驾车,以及专门的“驾夫”来拉车和驾驭马匹。从墓葬形制上看,殷墟墓葬反映出当时社会阶层的分化。最上层是王级贵族,他们有专门的墓地,随葬大量玉器、青铜器、礼器和乐器等;贵族墓葬通常有丰富的随葬品;平民墓则常常缺乏随葬品,且多无棺椁。殷墟出土的各种玉器,在不同等级的墓葬中均有出土。在贵族墓葬中,玉钺、玉戈、玉圭等礼器类器物最为普遍;而在平民墓葬中,玉钺类器物极为稀少。贵族和平民的墓葬形制不同,反映出社会阶层分化的特点。钺是军权的象征,墓中随葬铜钺的大小与多少代表墓主人武官级别的高低。殷墟发掘出的青铜礼器与兵器,多为贵族阶层所专有,他们持有的大量铜钺、铜戈等青铜制品,不仅作为礼仪之用,更彰显了他们在当时社会中的显赫地位。殷墟平民墓葬中也出土了少量青铜器,如一件铜戈,不仅在器型上与贵族墓出土的铜戈不同,而且其铭文也与贵族墓出土的铜戈不同③。需要说明的是,此标准具有普遍性,特殊情况例外;具有相对性,不是绝对的,因为少数墓葬存在“财富与地位差”现象,还有少数墓葬存在“僭越”现象。
2.2 家族与亲属关系
中国传统的社会结构中,“家”是核心,“族”是依托。宗族关系和血缘关系是维系社会稳定与发展的重要基础。在商代,家与族的关系不仅是政治、经济、文化的纽带,还是社会组织的基本单位。家与族在社会生活中都发挥着重要作用。从殷墟墓葬所反映的情况看,商代墓葬中,虽然各种墓穴的类型存在较大的差别,但是仍然具有明显的家族特征。殷墟墓葬中的家族与亲属关系主要反映在墓葬形制、随葬品、墓主身份和埋葬方式等方面。从类型学角度看,殷墟墓葬的家族与亲属关系可以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主要包括具有一定权势的贵族,主要突出了血缘这一因素,此外,墓葬规模较大,随葬品丰富,葬式复杂;第二层次主要指的是具有一定家族规模的平民,平民可能是有一定财产、从事农业生产或经商的人;第三层次则主要指的是最底层的平民阶层,不仅墓穴规模小,就连随葬品也没有多少。从以上三个层次看,殷墟墓葬反映的商代社会构成大体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有一定家族规模的贵族和贵族阶层;另一种则是无等级的平民阶层。这两种社会构成在殷墟墓葬中都有所反映。
2.3 职业与身份
在商代墓葬中,墓主人在生前是贵族还是商人,是平民还是奴隶,往往可以从墓葬的格局与器物组合中找到蛛丝马迹。殷墟墓葬的墓道、墓门、甬道、墓室等空间结构都反映了墓主人身份地位的高低。如贵族墓葬中,一般都有一条或几条较大的墓道,墓道都位于主墓室与陪葬区之间,规模最大的墓葬有四条墓道。墓葬中所用器物也都具有明确的身份等级标识,此外,还可以通过器物组合以及墓葬形制、建筑特点等判断墓主人生前从事的职业。如在商代贵族墓葬中,出现了专门用来埋葬人身体和随葬品的土坑。
2.4 性别与社会地位
通过对殷墟墓穴的研究可知,商代男性的社会地位与其在社会生活中所承担的社会责任是相联系的。殷墟墓葬中出土的女性随葬品,如陶、玉等装饰品等数量非常少,其用途也不明确,这表明女性在殷墟社会生活中所起的作用是非常有限的。由于受生产力水平和自然条件的限制,殷墟地区并没有出现阶级分化,男尊女卑是普遍现象,但也有例外。当年专家在殷墟发现了一座古墓,他们经过系统化的考察后才开始挖掘,但难度非常高,专家挖了十几米才找到这个古墓的墓室。墓室被打开后,琳琅满目的玉器、武器和铜器让在场的专家们目不暇接。更让人惊奇的是,这些陪葬品都铭刻着同一个人的名字,那就是“妇好”,“妇好”是一个女性的名字。这个华丽墓葬中的神秘女子“妇好”究竟是何方神圣呢?原来她是商王武丁的妃子。但妇好不是那种娇柔的后宫嫔妃,她是个坚毅的女将军、女官员。妇好曾经率领商朝兵马征服了周围的国家,为商朝的安定和稳固做出了巨大贡献。而且妇好还兼任礼仪官,国家的祭葬大事都由她一手操办。就是这样一个英明能干、一心为国为民为夫君的女英雄,竟然在三十岁就与世长辞。妇好死后,武丁非常伤心,他特地为自己这个贤妃修了一个华丽的古墓。找到妇好的墓葬后,专家通过现代技术还原了她的容貌。见到妇好的真容后,人们不禁发出惊叹,专家更是将其评为中国古代第一美人④。
3 殷墟墓葬揭示的商代社会性质
3.1 政治体制
商朝的祭祀和占卜在初期并没有太多影响到平民和诸侯国,但是随着战争的发展,很多俘虏被抓住并被当作祭品,称作人祭。人祭这一祭祀的方式逐渐成为定例,并且人祭的人数越来越多。在商朝定都殷以后,开启了商王朝的中兴之路,人祭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考古发掘表明,仅仅在殷墟王陵区就发现2000余座祭祀坑,足见人祭的数量之多。墓主的身份地位是由家族血统和个人才能来决定的,家族血统越高贵、个人才能越突出,其社会地位就越高。王族墓葬中陪葬品数量最多、规格最高,有的墓中还有专门的殉葬者。有的墓中只有随葬品,无人殉葬。随葬器物的组合不同反映出墓主人之间的等级差别。殷墟墓葬中还有大量殉人和人牲的现象,这表明当时已有严格的等级制度,统治者拥有大量奴隶和奴隶主阶层以外的臣民。中国古代社会有一套复杂而严密的制度来维护社会稳定和统治。殷墟墓葬资料说明商代统治者已建立起一套严密而森严的统治制度,包括祭祀制度、社会管理制度、官员制度、土地制度、军事制度等。商代统治者十分重视等级观念和身份差别,甚至把它当作维护统治秩序、维护等级特权最重要的手段之一⑤。
3.2 经济基础
商代经济形态是以农业为基础的家庭手工业和商业经济,也就是“以农为主”。这种经济形态在鼎盛时期(武丁时期)已相当发达,在商晚期达到鼎盛,形成了“商贾”阶层。由于商业的发展,在殷墟和其他地方都发现了货币。手工业产品在商代主要用于交换和消费,尤其是以销售为导向的生产活动占据了主导地位,这种经济特征塑造了商代社会的一种独特社会经济形态—商业经济。殷墟墓葬中有大量的陶器,陶器主要为家庭所使用,说明当时社会生产以家庭为单位,不需要依靠手工业作坊来进行生产。殷墟墓葬中还发现了大量石器、玉器和青铜器,其中绝大部分是专为奴隶主及其家族成员所使用,或是专门为其亲属所准备的。这些石器、玉器和青铜器都是社会上层人物才有资格使用的贵重物品,说明了当时社会中存在一种特殊阶层⑥。
3.3 文化特征
殷墟墓葬在内涵和形式上都表现出一种显著的时代特征。早商文化的特点:墓葬形制普遍较小,随葬陶器以罐、鬲为主,其他器物甚少;陶器多见小口长颈平底罐,随葬鼎的数量较多,鼎身普遍有铭文。中商文化的特点:墓葬形制一般较大,随葬陶器以鼎为主;随葬鼎的数量较多,鼎的形制也有变化,有的鼎身无铭文。晚商文化的特点:墓葬形制较大,随葬陶器多为大口长颈平底罐、小口高颈平底罐、大口尊等。安阳殷墟中出土的大量文物为我们揭示了商代的文化艺术水平。青铜器、玉器、陶器等精美的工艺品展示了商代人民的高超技艺和审美追求。殷墟还出土了许多刻有文字的龟甲骨片和牛骨,这是中国最早的文字记载,为研究汉字的起源和演变提供了重要线索。殷墟出土的马车是中国最早的马车。精致的马车,可用于日常出行、狩猎、礼仪、战争等,代表了3000年前中国的制造水平。据不完全统计,殷墟出土了数百辆马车。
3.4 社会变革与发展
从文献和甲骨文记载以及考古材料来看,商代社会是一个等级社会,由商王、贵族、平民、奴隶等多个阶层构成,不同阶层的地位和财富存在显著差异。商代晚期的城邑如王邑,人口已近15万,这表明宗族居所逐渐固定,城市化的趋势愈发显著。这种发展既保留了宗族的核心地位,又展示了城市与乡村之间的功能分工,为商代社会的多元化打下了基础。从殷墟孝民屯村南地和大司空村东南地两个族邑墓葬群的统计数据可以看出,贵族较少,奴隶也较少,平民人数最多,占总人数的三分之二以上。再结合殷墟以往考古发掘的族邑墓葬等级与上面两个族邑墓葬判断,商朝社会以平民为主体,商王、贵族和奴隶占比皆小。殷墟时期墓葬等级森严,以王陵和王陵以下的贵族墓葬为主。其中,以王陵为代表的贵族墓葬有一定数量,多位于帝王将相陵墓附近。这些贵族墓葬的形制和规模较大,随葬品也较为丰富。在王陵内部还分布有数量较多的殉人、车马坑和祭祀坑等。这些现象表明贵族墓中的奴隶主或奴隶主贵族是社会的主导力量,他们掌握着经济和文化生活的主要方面。
4 结语
综上所述,殷墟墓葬作为殷商时期最具全面性、丰富性和代表性的出土墓葬资料,在考古学文化序列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商代墓葬与陶器所展现的社会经济状况,不仅为深入理解商代社会提供了关键依据,同时也为我们探索中国古代文明的进程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由于篇幅限制,本文只对殷墟墓葬进行初步梳理和研究,后续将继续对殷墟墓葬进行研究和讨论。由于本人水平有限,文中难免有所疏漏和错误之处,恳请大家批评指正。
注释
①赵俊杰,李子良,何毓灵.安阳殷墟王裕口南地墓葬分区研究[J].中原文物,2023(6):66-74.
②许文娟.晚商殷墟地区俯身葬现象研究[J].文物鉴定与鉴赏,2023(21):106-109.
③李宏飞.殷墟第四期铜器墓所见商王朝衰落[J].历史研究,2023(5):43-64,219-220.
④王文轩,张闻捷.砂石器与平首石圭:兼论商周之际石质丧葬礼器的变革[J].故宫博物院院刊,2023(1):103-118,154.
⑤张飞,夏培朝.晚商动物造型玉器及其传播意义研究[J].考古,2022(12):72-84.
⑥岳占伟.从殷墟墓葬看商代的社会构成和性质[J].南方文物,2021(5):66-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