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讲好南京与长江的故事
2025-02-13朱逸霏
摘 要:长江造就了从巴山蜀水到江南水乡的千年文脉,是中华民族的代表性符号和中华文明的标志性象征,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南京因江而生,长江哺育了南京人民,孕育了南京生生不息的文明。南京市博物馆运用专题特展,突破传统策展与传播模式,为观众讲述南京与长江的悠长故事。
关键词:长江文化;南京;展览策划;传播
DOI:10.20005/j.cnki.issn.1674-8697.2025.02.032
0 引言
人类文明与河流密切相关,彼此交融,绵延不绝。长江浩荡千年,舒卷江山如画。从巴山蜀水蜿蜒至江南水乡,万里长江为五千年华夏文明的生生不息倾注不竭的源头活水。古都南京,襟江带河,凭江而立,在历史更迭中衍生出不同的时代内涵,也留下了众多璀璨的文化遗产。
2020年11月1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南京主持召开全面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时指出,要保护传承弘扬长江文化。长江造就了从巴山蜀水到江南水乡的千年文脉,是中华民族的代表性符号和中华文明的标志性象征,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要把长江文化保护好、传承好、弘扬好,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要保护好长江文物和文化遗产,深入研究长江文化内涵,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为贯彻落实总书记关于长江文化的指示精神,南京市博物馆策划推出“从秦淮河到扬子江—古代南京段长江文物特展”,本次展览以“从秦淮河到扬子江”为题,以长江文明中极具开放、繁荣景象的古代南京段文化为背景,集中呈现了长江流域南京段数量众多、类型丰富的文物,串点成线、串线成面,描绘了南京依托于长江,由江南城市发展为大一统王朝首都的历程。
1 展览概况
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南京市博物总馆主办,南京市博物馆承办,南京博物院、南京市考古研究院、镇江博物馆等多家文博机构协办的“从秦淮河到扬子江—古代南京段长江文物特展”于2022年5月18日在南京市博物馆展出,该展览是南京市博物总馆年度专项特展,展览共遴选展品300件(套),其中60%以上的展品是首次与观众见面。从古至今,长江对于南京的深远意义不言而喻,长江赋予了南京奔放而隽秀的城市气质。长江两岸有着丰富的历史遗存,它们与南京的历史交融共生,成为城市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如何运用好这个展览选题,在扎实的理论研究基础上,突破传统策展模式,保障传播效果,满足不同观众需求,是展览策展团队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2 展览的选题定位
长江是中华民族的代表性符号和中华文明的标志性象征。近年来,长江沿线各级公共文化机构积极投身长江文化保护传承工作中。截至2022年,各地博物馆举办长江文化主题展览10余个,就展览类型而言,长江文化主题展览可以分为断代史类、通史类、专题类三大类别,其中又以专题类展览占多数。
南京是当代研究长江文化的重镇,早在20世纪90年代,南京学术界已开始探索长江文化。作为综合性博物馆,南京市博物馆立足于区位优势,以展现南京城市发展进程,感受生活在南京这片土地上的先人的生活智慧,启发观众探索和分享自己的身份、文化、环境和地域感为办馆宗旨。定期策划“文明探源”系列展览是南京市博物馆立足于本馆办馆宗旨基础上形成的办展策略,本次“从秦淮河到扬子江—古代南京段长江文物”特展属于这个系列展览中的重要尝试,是能够体现南京市博物馆研究实力,发挥藏品优势的展览选题。
3 展览的叙事逻辑
展览主题不同,展览的解读角度与阐释方式也各有侧重。此次举办的“从秦淮河到扬子江—古代南京段长江文物”特展旨在追寻长江与南京城市变迁的关联,以长江为轴,以南京的文化记忆为笔墨,彰显地域特色,展现南京城市地位和城市气质形成过程中与长江密不可分的共生关系。
地处长江下游的南京,拥有独具优势的山水自然环境,是长江文明的肇始地之一。60万年前,南京就已有了人类活动。春秋战国时期,越城因江而筑,扼守长江和秦淮交汇之地,金陵邑城临江控淮,是城区行政建置之始,南京城市的起源即受长江的影响。明洪武年间,著名诗人高启登上雨花台眺望长江滚滚东去,触景生情,留下传诵千古的《登金陵雨花台望大江》:“大江来从万山中,山势尽与江流东。钟山如龙独西上,欲破巨浪乘长风。江山相雄不相让,形胜争夸天下壮……从今四海永为家,不用长江限南北。”全诗笔力雄健,音韵铿锵,舒卷自如,气势纵横。展览以这首《登金陵雨花台望大江》内容构建故事线,按照先秦至两汉、六朝、隋唐至宋元、明代的时间脉络将展览分为四个部分,结构疏密得当,抽丝剥茧地讲述了南京与长江的漫长故事。
展览内容的表现和信息的传达需要生动、形象的展示素材的支撑,好的展示素材能够生动形象地表现展览内容,揭示展览的主题。具有代表性、通俗性、故事性和情节性的素材,往往最能表现展览的内容,也最能打动观众。
“从秦淮河到扬子江—古代南京段长江文物”特展的第一部分“大江来从万山中 山势尽与江流东”,再现了先秦至两汉时期南京优越的自然环境与令人瞩目的早期文明。作为人类早期生存和活动的区域之一,滔滔江水在史前时代便已渗入了南京的文化基因。秦淮河是长江下游右岸支流,它有南、北两源,北源句容河,南源溧水河发源于南京市溧水区东庐山。策展团队将秦淮河南、北两个源头的重要遗址—汤山葫芦洞遗址与溧水神仙洞遗址发现的南京直立人头骨化石与陶片摆放于展览的第一组通柜中。1993年南京东郊汤山镇葫芦洞发现的南京直立人头骨化石,填补了直立人化石发现地点在江南的空白,也将南京地区的人类活动史推进到距今约60万年前。溧水神仙洞遗址出土的陶片,距今约1万年,表面黑褐色,粗糙不平并有孔隙,烧成温度大约700摄氏度,这件陶片是迄今为止我国发现的有完整地层层位记录最早的陶片。这一部分单元顶端安装了呼吸灯装置,由暗到亮的灯光效果引领观众走近人类文明的曙光。
新石器时期南京先民们在长江支流的秦淮河、金川河、滁河流域建立了众多原始聚落,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存,创造了令人瞩目的地域文化,南京地区的长江下游产生了文化的互动。如秦淮河流域重要的新石器时代遗址—昝庙遗址出土的兽面纹玉饰件,长7.3厘米、宽4厘米、厚0.5厘米,青白色略泛黄。体扁平,呈倒梯形。上端有弓状冠部,冠下有长方形钻凸榫。饰件下部有三个扁榫,均有钻孔。饰件两面均镌刻兽面纹,线条劲挺,纹饰精细。该玉饰件具有明显的良渚文化风格,反映了南京与长江下游新石器时代文化的交流融合。
为了有效地传播展览内容,除了要挑选准确的展品以外,还要运用正确的方式将素材串联起来。展览展品作为素材展示如同团队协同作战,一般博物馆通常有图文展板、文物标本等几类载体作为支撑,它们之间的关系不是孤立的,而是有共通性的,需要结合起来展现展览的相关内容与主题。
基于公元前472年,越王勾践令范蠡在长干里修筑军事堡垒越城,被认为是南京建城史的起点;战国后期,楚人在南京石头山建金陵邑,是南京被称为“金陵”的源头的历史史实,展厅这一区域将《金陵古今图考》中的《吴楚越地图》和《战国形势图》制作成图文展板,翔实地为观众展现越城和金陵邑这两座分居秦淮河南、北两个入江口的城池,作为南京城的先声,越城和金陵邑西临长江,邻近天然良港石头津,具有雄踞“临江控淮”的战略位置,体现扼守长江的军事需要。挑选越城遗址出土的文物展品时,选取了时代偏早的西周时期的文物,品种以生活实用器为主,旨在为观众展现越城这座军事堡垒建立前的深厚积淀与居民风貌,让观众直观地感受早期南京城里人的生活方式。
第二部分“钟山如龙独西山 欲破巨浪乘长风”,展示的是六朝三百余年里,孙吴、东晋、宋、齐、梁、陈相继以建业(建康)为都城,深受中原文化影响,促进长江文化与黄河文化逐步融合的过程。这部分属于本次展览的重点,六朝是南京城市发展的第一个高峰,孙吴在长江边修筑石头城,开启了南京的六朝时代,使中国政治中心走出黄河流域,推动了长江流域及整个南方地区的发展。这个时期,道路网已具雏形,水陆兼通。因此在内容上,策展团队着重运用地图、照片等为观众讲述青溪、运渎和潮沟所形成的以秦淮河为核心的水网体系,讲述沟通秦淮之水与江南运河、避免长江风浪造成漕运损失所开凿的运河—破冈渎的开凿缘起与发展脉络。
这一部分,在展厅的中心位置,用独立展柜展出了一个表面看起来平平无奇的青瓷双系罐,这件文物背后的故事都写在了罐底。这件青瓷罐出土于南京市雨花台区窑岗村,底部浅刻繁体“当值还都”四字,字迹潦草。史载甘露元年(265)九月,东吴君主孙皓将都城迁至武昌。此举损害了江东豪门大族的利益,遭到了他们的极力抵制。时任荆州牧的陆凯上书朝廷,引童谣曰:“‘宁饮建业水,不食武昌鱼;宁还建业死,不止武昌居。’童谣之言,生于天心,乃以安居而比死,足明天意,知民所苦也。”在江东大族的强烈反对下,孙皓迁都武昌仅维持了一年零三个月,便于宝鼎元年(266)十二月还都建业。此罐底部刻画的“当值还都”四字,正是那段历史的见证。选取这件展品进行重点解读,也反映出策展团队秉承对于文物的研究不只局限于类型、分期、器物上,而是需要对文物背后所涉及的人与环境的关系、社会结构、人类意识形态等进行深入研究,才能透物见史、见人、见精神。
西晋末年中原动乱,晋王室和世家大族纷纷南渡来到建康,建康成为华夏文明淬火重光的熔炉,东晋和南朝也成为维系中华正朔之所在。长江流域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第一次成为中心所在。这部分展线迤逦婉转,用朦胧委婉的灯光营造出水天共一色的语境,同时遴选六朝世家大族墓出土的唾壶、香薰、铜镜、金饰件等精美展品,诉说繁华盛景,印证了这一时期衣冠之士大量南迁建康,将文雅举止和儒术风尚带到建康,对建康文化的形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将观众的情绪带到一个高潮。
第三部分“江山相雄不相让 形胜争夸天下壮”,讲述隋唐至宋元时期,经历短暂的低潮期后,南京长江文化再次演绎出新的形态。运用西水关遗址出土的长沙窑瓷器、南唐二陵出土的文物、宋代长干寺地宫出土文物等阐释秦淮文化如何在长江文化的呵护下继续发展,金陵文脉始终得以传承延续的过程。隋唐时期南京受到抑制,滚滚东逝的长江怒涛与唐人眼中的“六朝故都”,水乳交融般地结合在一起,成为怀古咏史文学的重要题材,展览的这一部分运用歌咏金陵山川风貌的诗词营造了叙事情景,歌咏对象如石头城、乌衣巷、秦淮河等,将脍炙人口的诗词与展览中出现的重要遗址巧妙结合、相互呼应。
隋唐时期,南京的政治地位虽有所下降,但是文化层面的活力丝毫未减。策展团队利用通透的双面展柜展示了一组气势磅礴的釉陶仪仗骑俑,包括甲骑具装俑、骑马笼冠俑、骑马风帽俑、骑马女俑等,装束各异、形态生动,这组仪仗骑俑在南京地区为首次发现。后头山三座唐墓各随葬数十件成套釉陶俑,包括镇墓、仪仗、仆役和庖厨明器等种类,多为南京地区仅见,填补了南京唐墓考古的空白。根据墓葬造砖铭文,可确定为唐代贞观时期毛明府家族墓地,是南京地区迄今发现的规模最大的唐代品官墓葬。这组展品在灯光的烘托下,整体氛围感染力强,充分调动和引导了观众的内心情绪,成了观众拍照留念的网红打卡点。
第四部分“从今四海永为家 不用长江限南北”,明代南京成为长江流域唯一的大一统王朝都城,郑和船队自龙江关出发七下西洋,长江文化与海外文化融合,形成了恢宏的海上丝绸之路文化。秦淮河见证了历史上第一次由南向北的统一大业,同时也见证了华夏文明融聚东南沿海文化和北方草原文化,形成更为丰富多彩的中华文明的交融历程,展览至此上升到更高的维度。这部分的展厅布景设有大量留白,波浪般的线条在各处延展,配合由顶部垂落的深蓝丝线,复刻了滚滚浪花如雪的恣肆潇洒。同时在中心位置设置全息投影区,沉浸式投放南京城市发展史的幻影,作为情绪升华的节点,大气磅礴的视频让观众在壮美恢宏的背景音乐中,感叹长江对于南京城市发展的重要作用。
针对展览显性信息和隐性信息均衡处理的问题,受展厅面积和空间局限而无法展示的展品信息,策展团队全部录入到展厅尾部的数字化“魔墙”内,点击屏幕上的任一件文物,该文物便会呈现大图,并显示文物名称、年代等信息。在该大图的底部,还有几个小按钮,点击不同的按钮,可以查看文物简介、查看大图等,文物细节一览无遗。“魔墙”的设置为观众带来了新奇而深刻的参观体验,在藏品展示与观众之间创造出一种互动激发关系,是“以观众为中心,以观众立场为观众提供更好服务”理念的生动实践。
4 展览的传播策略
创新展览的传播方式,是构建展览传播体系的最后一个环节,也是至关重要的环节。“从秦淮河到扬子江—古代南京段长江文物”特展首次尝试与江苏现代快报深度合作,结合新视角、新技术和新方法积极拓展传播渠道,创新传播内容,打造全方位的传播矩阵,使展览从博物馆文化产品变成聚合各界力量的平台,形成“传播+”的大传播格局。
整个传播流程分为预热期、高度曝光期、深度推广期三个阶段,根据不同阶段的宣传目的与特点规划不同的媒体渠道与宣传策略。预热期主要任务是扩散展讯,这一阶段,南京市博物馆综合业务部配合现代快报,借助文博行业具有影响力的如文博圈、弘博网等自媒体平台,以大篇幅图文专题报道的形式进行推广。同时选取“文物运输”“人物专访”两个话题重点切入,“文物运输”的话题在非专业观众群体看来颇具神秘感,如何保证珍贵文物不在长途跋涉中受损,又以怎样的流程进入博物馆,都是观众感兴趣的宣传内容。“人物专访”这部分,宣传团队在展览前特别采访了南京市博物馆副馆长岳涌先生,采选到了丰富的宣传素材,请有着深厚学术研究背景的岳涌副馆长在开展前剧透展品背后的有趣故事,讲述充满挑战的策展过程。这些专题报道因丰富的新闻性和有趣的故事,多次被人民网、中国新闻网、微博江苏、南京发布、南京文旅、南京规划资源等官方平台推送。截至2024年5月20日,相关稿件及新媒体产品的全网阅读量已超过4600万,仅微博平台的话题阅读量已破700万,两次登上热搜榜单,达到了良好的宣传效果,激发了许多观众的好奇心。
高度曝光期,布展工作基本完成,进入最后的调整阶段,这一阶段各项工作基本就位,适时地展现展览的现场画面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因此这一阶段,南京市博物馆邀请宣传团队在开展前进行“探秘”,对展览中展陈效果精美、有视觉震撼力的场景重点打造“曝光”效果。精美的倒计时海报、创意邀请函H5、预热快闪视频也在这一时期同步上线,观众对于展览的关注度持续井喷式上升。
深度推广期的持续推广则贯穿于整个展览的全过程,在一段时间的密集输出后,本次的宣传团队也开始放慢节奏,开始策划展品故事、展览深度解读等长篇报道,给观众舒缓的读文感受,并策划系列专题对重磅展品近距离体验。
除官方媒体自主宣传外,展览开展期间很多看完展览的观众,自发地将观展过程中拍摄的精美照片上传至社交网络,也吸引了更多未观展观众的兴趣,扩大了潜在观众,起到了良好的社会宣传效应。
5 结语
陈列展览是一项复杂的综合类工作,但归根结底是面向大众的文化形态,是实现博物馆公共服务功能的重要途径,观众是博物馆的服务对象,又是博物馆赖以生存的基础。“从秦淮河到扬子江—古代南京段长江文物”特展期间,许多观众通过微信公众号、微博等平台发表观展感悟,对展览内容阐释、形式呈现表示肯定,这是对南京市博物总馆办展理念与办展思路的充分认可,也是鼓舞我们继续前进的不竭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