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家庄市图书馆馆藏《藤坞诗集》保护修复
2025-02-13周静
摘 要:文章以遭水浸后破损古籍《藤坞诗集》修复为例,按照修复流程详细记录了修复过程及技术要点,着重修复操作细节处的描写。通过这种形式总结工作经验,以期更好地开展古籍修复工作,同时为更多处于古籍修复起步阶段的同仁提供一些修复思路。
关键词:古籍修复;修复实践;古籍保护
DOI:10.20005/j.cnki.issn.1674-8697.2025.02.007
1 《藤坞诗集》修复背景
石家庄市图书馆是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古籍特藏总量十万余册。古籍文献在长时间的保存和传承中,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导致古籍文献外观和内容的受损,更有部分古籍破损严重难以翻阅,亟须抢救性保护。
2023年,石家庄市图书馆申报石家庄市委人才办2023年重点人才项目并立项,其中就包括对于古籍修复人才的培养。石家庄市图书馆在遵循抢救性修复原则的基础上,从版本价值、地域特色、破损情况及修复人员所具备的修复技能等角度考虑,选定了修复目标。《藤坞诗集》就是此次修复项目中需要修复的破损古籍之一。
2 《藤坞诗集》文献现状
2.1 《藤坞诗集》版本
《藤坞诗集》不分卷,梁允植撰,清刻本,石家庄市图书馆藏。该书隐以体裁分为九卷,收诗三百八十四首,“诗不一体,吟非一时”,凡五言古、七言古、五言律、七言律、五言排律、七言排律、五言绝句、六言绝句、七言绝句等诸体皆备。卷前有方象瑛、牛奂、汪懋麟、陆进、徐釚、丁澎等人序七篇,卷末附毛先舒跋一篇,作序者多有通家之谊。序及跋约作于康熙乙卯年(1675)至戊午年(1678),该书刊刻时间也应为康熙年间。《四库全书未收书辑刊》第五辑收入该书。
该书为河北人稀见著述。梁允植为梁清标之侄、梁清远之子、梁维枢之孙。正定梁氏一族,家学渊源、传承有续、门庭显赫,人称“一门三进士”。正定古城有梁氏宗祠,而今尚在矣。
2.2 《藤坞诗集》文献现状
《藤坞诗集》一册,半叶9行,行18字,白口,单鱼尾,左右双边,共123页,四眼线装,竹纸,pH酸碱度约为4.3,纸张厚度约0.042 mm,原书尺寸23.7 cm×15.1 cm。此书属于中度破损,整本书遭水浸,封面缺失,变形、皱褶严重;部分书叶粘连严重;书叶较薄且因霉变纸张强度降低;书叶老化,多处撕裂、缺损,书口多断开。
3 《藤坞诗集》修复方案
在正式修复古籍之前,要通过观察、检测古籍的破损情况,分析破损原因,从而制订出具体的修复方法和预案,如此修复者在修复前才能做到心中有数,在修书时才能有的放矢。在遵循“修旧如旧”“最小干预”“过程可逆”的修复原则下,根据《藤坞诗集》的整体破损情况综合分析,以传统修复技艺为基础,在现有条件下适度修复,不做超前修复。首先,对书叶进行去污处理,清理书叶中的杂物,去除霉菌。其次,揭开粘连书叶,拼对撕裂书叶,选用合适的补纸修补破损书叶。最后,为原书添加护页及书皮,装订成册。
4 《藤坞诗集》修复操作
4.1 准备阶段
4.1.1 建立修复档案
古籍修复档案是古籍修复的重要记录,是研究修复成败得失的第一手资料,建立修复档案则是现代古籍修复工作的一大基本要求①。古籍修复档案真实地记录了古籍的原始状态以及修复工作的主要内容和步骤,不仅是开展当前修复工作不可或缺的重要资料,更是日后古籍复修和续修必不可少的参照。建立修复档案首先要为破损古籍拍摄书影,一般要拍摄封面、封底、书的四周、正文、首卷、卷端以及能够反映古籍破损情况的照片,必要时可拍摄展示此书整体破损情况的视频。在修复过程中也需要留下影像记录,保证整个修复过程档案的完整性,方便在修复完成后做前后比对。其次,在古籍修复档案登记表中完善文本信息,一是登记破损古籍的基本信息,对原书题名、版本、页数、装帧形式、开本等详细记录;二是登记破损情况、破损原因及修复方案。最后,对于修复过程中拆下来的纸钉、断线及其他从原书上撤换下来的材料,以及修复交接档案等都应妥善保存,留存到修复档案中。
4.1.2 选配纸张及染色
正确选择修复用纸十分关键,一般要选用手工抄造的纸张,纸张的材质、连纹、颜色、酸碱度、薄厚等因素均需考虑。为给《藤坞诗集》选配合适的修复用纸,使其获得较好的保护修复,我们选取书叶的无字残片,经XWY-HL造纸纤维测量仪检测后得知书叶主要成分为竹纤维,应为竹纸;经纸张厚度检测仪测得书叶厚度约为0.042 mm;颜色为略深的黄褐色。依此结果选取连纹一致、厚度约为0.042 mm、酸碱度约为6.8的淡黄色竹纸为修复用纸;选择厚度约为0.0004 mm的三桠皮纸作溜口及脆化加固用。
受实际条件所限,选择的修复用纸颜色较破损书籍浅,为了得到更好的修复效果,需要对其染色。秉承修复用纸颜色宁浅勿深的修复原则,利用天然矿物颜料将竹纸刷染成与书叶相配的颜色,并将白色的三桠皮纸浸染为同样的颜色用以溜口,保证修复出的书叶整体和谐美观。在大批量染色前要先用小纸条将颜色试验好,注意应在柔和的自然光下比对颜色,且应放在整本书中比对,如此染出来的颜色才能与整本书相配。刷染时六七张为一沓,晾干时不揭开,如此晾干的纸张,最外层颜色较深,最里层颜色较浅,能够满足一本书不同部位修复的用纸需求。
4.1.3 除尘
整本书拆开后筒子叶内夹杂着许多砂砾,部分书叶表面附着黑色霉菌,书脊处存在霉变痕迹。这些砂砾及表面附着的霉菌用羊毛刷轻刷就能完全去除,但是霉变痕迹就难以去除,用除菌剂等化学药剂虽可以清除书叶上的霉变痕迹,但会对古籍造成伤害,不符合古籍修复“可逆性”原则。现在的技术手段还不成熟,或会对纸张造成一定损坏,那就先不处理②。
4.1.4 揭书叶
书中部分书叶存在粘连情况,在修复前要先将粘连书叶揭开,主要运用干揭法和夹揭法。书中大部分书叶直接采用干揭法即可彼此分离,将薄一点的竹起子伸到粘连书叶中间慢慢移动,不断变换角度将粘连的地方慢慢揭开。对于粘连、糟朽、絮化极为严重的书叶,干揭难以揭开,湿揭又可能使书叶破损,就要利用夹揭法。在书叶正面破损处托一张皮纸,将书叶加固,待六七分干时尝试揭开,一个方向揭不动或者有损坏迹象,就换另一个方向接着揭,切忌焦躁,一定要慢、要稳,直到将粘连书叶完全分离,待书叶修复完成后将贴在正面的皮纸揭掉。
4.2 修整阶段
4.2.1 修补书页
因整本书书叶不平,皱褶严重,且书叶酸化严重,采用湿补的方式进行修补,既可以更好地将书叶展平,降低修补难度,使补出来的书叶更平整,又能在修补过程中去除书叶中的酸性。将一大一小两块塑料布重叠地铺在修复台上,书叶字面朝下平铺在塑料布上,喷少量水在书叶上,用羊毛刷轻刷书叶,这样既能将书叶展平,又能扫去多余水分。在补书页时要“先补中心后补边”及“先补大,后补小”③,糨糊要稀稠适中。断口书叶先溜口,溜口时一定要将书叶完全扫平,书口既要对齐又不可搭茬,让溜口纸自然搭落,不能让书叶受力不均,防止书叶干了之后皱缩,喷水也难以压平。所有的修补步骤完成后,在书叶上覆吸水纸,翻过来,揭去塑料布,书叶就补好了。之所以使用一大一小两块塑料布,就是为了在书叶补好后方便揭,两块塑料布有重叠的部分,从中间接口处揭更容易将塑料布揭下来,不容易伤到书叶。
4.2.2 拼对书页
在拼对撕裂成碎片且絮化严重的书叶时要求修复师心细手稳。首先按完整的书叶大小画一个框做辅助,将每一片碎片的褶皱完全打开后,再上水让碎片游离起来拼对,否则絮化严重的褶皱一遇水直接化成书泥就再难打开。在拼对碎片时,笔尖在拨动碎片时力度要适中,顺着纸张纤维的走向轻轻移动,要保证栏线正直,字不歪斜扭曲,书叶拼对完成后再对其进行修补。
4.2.3 托书页
末叶因霉变揭开后糟朽极为严重,纸张强度降低,且本身内容缺损40%,因此需要在背面加托一张纸加固书叶。托纸时糨糊要稀稠适中,补纸连纹与书叶连纹一致,不能托歪。
4.2.4 挖补
书中有几页书叶破损较多,且四周缺损面积大,采用挖补的手法进行修复。首先在缺口处涂上糨糊,接着将整张补纸覆在书叶上,最后将中间多余的补纸用镊子去掉。
4.2.5 干补
在喷水压平后,检查时仍然发现有漏补的地方,此时就用干补的方法进行修补。在书叶下方垫上吸水纸,将补纸撕成合适大小,将糨糊涂到补纸上,然后将补纸贴到破损处,用吸水纸覆盖补过的地方,吸去多余水分。这样补出来的书叶平整,不用再反复喷水压平。
4.2.6 喷水压平
压平工序就是利用纸张吸水膨胀、失水收缩的原理使起皱的古籍恢复平整④。在修补好的书叶背面喷洒清水,在密度板上一层吸水纸一层书叶依次叠放,水不宜喷太多,否则书叶易出现波浪纹,最后将书叶压到大理石下。在所有的书叶压平后,折叶存放,这样不仅能更好地保护书叶,也方便后面的齐栏装订。
4.3 复原阶段
4.3.1 裁剪书叶
此书天生歪斜,书口处与书脑处高度相差2 mm,书叶打开后地脚呈向中间凹陷的弧形,如将书补齐,此书124页,每一页都要补一个长条,不是一个好的选择。因此秉承“修旧如旧”“最小干预”原则,保留书的原状,未进行干预。因为书叶不是正直的,因此需要将书叶对折后剪齐,中间修补较少的书叶用剪刀剪齐即可,前后托裱、修补较多的书叶以其相邻书叶作对照,用裁纸刀先按最长的地方裁齐,再用针锥定位,修整歪斜地方,直到书叶裁剪完成。
4.3.2 装订成册
因书叶较薄,锤书力度大了容易伤书,要在锤子上包上宣纸,十几页为一沓,轻锤高出来的地方,一定要力度适宜,注意不要把书锤伤,不能敲出坑和花纹。锤平后齐栏、齐书口,将整本书放到压书机中,等待装订。
为了更好地保护书籍,用补纸为书配了前后护页,根据原封底颜色用两张较厚的竹纸染色后托在一起做封皮、封底,将书按原眼装订。
4.3.3 完善修复档案
修复工作完成后,将修复过程中拍摄的照片整理归档,将古籍修复档案登记表中的内容填写完整,登记好古籍修复完成后的尺寸、页数等数据,古籍修复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不同破损情况而采用的技术方法也应详细记录,修复过程中从原书上拆下来的材料整理好后合理存放。完善的修复档案可对以后的修复工作起到一个借鉴的作用,同时也为以后的修复提供参照,以便进行更科学的修复。
5 《藤坞诗集》修复中存在的问题与建议
5.1 修复制度的规范
科学、完整的管理制度可以为修复工作保驾护航,保证修复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古籍修复规章制度的制定可参照国家标准《古籍修复技术规范与质量要求》(GB/T 21712—2008)⑤,其中对于古籍修复工作间基本要求、修复材料、古籍修复工艺流程及要求、质量等级等都做了严格的规定,为古籍修复工作的标准化提供了指向。其中对于古籍修复档案也有要求,但并不具体。古籍修复档案登记表的设计可参考文物保护行业标准《馆藏纸质文物保护修复档案记录规范》(WW/T 0027—2010)⑥,其中对纸质文物修复档案做出部分要求,但是它在科学检测、修复照片采集方面有一定局限性,需要在实际操作中稍加改进,结合先进科学技术,在充分考虑存档、管理、查询便利性等方面后制定出适合本馆情况的修复档案。
5.2 修复原则的贯彻
古籍破损情况十分复杂,每部古籍修复所用到的修复材料、采用的修复技法都不尽相同,尤其在开展修复工作初期因为经验不足,往往会遇到很多问题,在遇到问题时要遵循古籍修复原则。杜伟生通过对修复工作诸方面的分析与总结,论述了有关修复原则的各方面内容⑦。在破损古籍数量大、古籍修复人员短缺的情况下,破损古籍的修复顺序就需要参照“抢救为主,治病为辅”及“适宜性”修复原则。《藤坞诗集》因浸水后发霉粘连、糟朽,优先成为亟待修复的对象,并且其破损程度与修复师目前所掌握的修复技术相适宜。在修复过程中,遵循“整旧如旧”“最小干预”“可逆性”原则,整本书中只有末页因几乎百分之百糟朽进行了全托,其他糟朽书页仅局部加固。书籍本身裁切不方正,修补时保留书籍原有的面貌,不对其做多余的补缀。《藤坞诗集》破损情况复杂,在修复时运用的修复技法也比较多,虽然在修复过程中遇到了重重困难,但在正确理解和灵活运用修复原则的情况下,修复完成后的《藤坞诗集》书页平整、书册整齐,恢复了其作为古籍的样貌和功能。
5.3 专业仪器的使用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科学的修复设备、工具、材料都成了现代修复技术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⑧。进行古籍精准修复离不开全面“诊断”,通过造纸纤维测量仪可以分析破损古籍的纸张成分、纤维老化程度,利用pH测定仪可以测得古籍的pH酸碱度,以此充分掌握破损古籍的基本情况。古籍用纸种类繁多,颜色、薄厚、连纹也不尽相同,通过纸张厚度检测仪、白度测定仪等修复设备的检测,可以使配纸更加精确,从而精准“施治”。在《藤坞诗集》的修复准备过程中,经过pH测定仪的检测,得知书叶pH酸碱度约为4.3,酸化较为严重。通过造纸纤维测量仪的检测虽然知道了原书叶为竹纸类,但限于没有专业的纸张知识背景,就没有对纸张纤维进行更进一步的分析。总体来说,专业仪器的运用有助于更准确地制定修复方案,使古籍修复更具科学性,但也对修复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现代修复需要培养古籍修复复合型高端人才,不仅需要掌握古籍装帧、修复等基础知识,还需要化学、材料、纸张等专业知识。
5.4 古籍再生性保护
古籍修复恢复了古籍文献的原貌,为后续古籍数字化、古籍展览、古籍研究与活化利用奠定了坚实基础。由于古籍文献的特殊性,普通读者无法直接阅览,为更好地保护古籍,古籍的再生性保护同样重要。《藤坞诗集》属河北人稀见著述,对于研究、传承地方文化有很高的文献价值,需要将其数字化扫描。在《藤坞诗集》书叶修补完成后,在装订前将修复完成的书叶进行数字化扫描,既可以避免整本古籍在数字化扫描时因挤压书脊造成损伤,又能保证数字化扫描的质量。扫描后的古籍上传到馆内古籍数字资源库,读者登录后即可阅览。数字化扫描后的古籍也为后续仿真古籍制作、文创开发等提供了便利。
注释
①臧春华.安徽省图书馆藏《正德三年进士登科录》的修复[J].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2015,27(2):114-121.
②朱振彬.古籍修复探索与实践[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45.
③杜伟生.中国古籍修复与装裱技术图解[M].北京:中华书局,2019.
④陈红彦,谢冬荣,萨仁高娃.中国国家图书馆三件早期雕版印刷佛经修复与保护[M].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9:120.
⑤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古籍修复技术规范与质量要求:GB/T 217112—2008[S].北京:北京图书馆,2007.
⑥国家文物局.馆藏纸质文物保护修复档案记录规范:WW/T 0027—2010[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19.
⑦杜伟生.古籍修复原则[J].国家图书馆学刊,2007(4):79-83.
⑧姚甜甜,吕富华.基于对线装书《通志略》的民间修复实践研究[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44(12):32-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