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锦州市博物馆馆藏青铜器的保护修复

2025-02-13白琳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25年2期
关键词:保护修复青铜器病害

摘 要:锦州市博物馆馆藏商至金元时期青铜器,由于年代久远,且出土后大部分未采取相应的保护修复措施,加之保存环境不佳,部分青铜器出现不同类型的病害,亟待保护修复。选取5件典型青铜器进行保存现状调查,并开展科学检测分析,在此基础上采取科学的保护修复技术路线和相应的保护修复措施,取得了良好的修复效果。

关键词:锦州市博物馆;青铜器;病害;保护修复

DOI:10.20005/j.cnki.issn.1674-8697.2025.02.004

锦州市博物馆成立于1953年,是国家二级博物馆,馆藏有瓷器、玉器、铜器、货币、书画、石器等。馆藏铜器种类繁多,器型包括戈、斝、带钩、魁、灯、矛、铜镜、盔、甲叶、锅、短剑、环、镞、耳杯、洗及各类铜饰件等,时代跨度较大,涵盖商周、春秋、战国、秦汉、魏晋南北朝直至金元。由于年代久远及出土后保护修复措施的不到位、保存环境控制不严格,馆藏青铜器出现结构断裂、残缺、有害锈等病害,如不加以干预,病害可能持续发展,危及文物价值。为了最大限度地使青铜器得以长久保存,实现其文物价值,亟须采取保护修复措施以及改善保存环境。

1 文物概况

1.1 文物信息

“锦州市博物馆馆藏青铜器保护修复项目(二期)”工作中,共修复47件(套)青铜器文物,本文选取这批修复器物中的5件为代表来呈现保护修复前后的效果:春秋青铜盔(图1),三级文物,半球形,素面,顶有一竖穿,两侧各有一孔,文物编号为2690;战国单线八连弧纹铜镜(图2),三级文物,桥形钮,素面座,内有一道弦纹,座外两周圆形方格,外区饰莲弧纹,文物编号为3162;东周青铜短剑(图3),三级文物,丁字形柄,剑柄外饰几何纹,文物编号为2738;汉雁足灯(图4),三级文物,由碗、中柱和底座构成,灯碗为浅盘形,中柱及底座作雁足形,灯座雁足趾状,文物编号为2492;商饕餮纹铜斝(图5),三级文物,双柱耸立,上做伞状,柱帽饰兽面纹,斝周身饰以云纹为底的兽面纹,文物编号为1674。由于这批文物的年代跨度大,出现的病害类型各式各样,保护修复工作的难度较大。

1.2 保存现状

由于历史原因,部分文物出土后未经过及时的保护修复,有的文物残缺、变形严重,部分文物因保存不当导致出现粉状锈,亟须对锈蚀产物进行处理并加以封护。

2 病害类型及腐蚀产物分析

2.1 病害类型

这批文物的病害类型以结构断裂、残缺、表面附着物或硬结物、人为污染为主(图6)。以上这些病害对文物的完整性、基体强度等方面具有较大影响,同时也影响了文物的历史、科学和艺术欣赏价值,亟须进行科学的保护修复处理。

2.2 腐蚀产物分析

为了进一步了解文物的保存状态,本次分析检测工作采集了部分具有典型特征、病害程度较为严重的文物部分锈蚀及表面附着物的样品。在保护修复前对不同铜器的锈蚀物、表面附着物及本体补充必要的分析检测数据。实验借助X射线衍射仪器对文物样品进行检测,检测结果如表1所示。

2.3 结果分析

根据检测样品的X射线衍射分析结果,初步确定样品的锈蚀物主要有孔雀石[Cu2(OH)2CO3]、氧化亚铜(Cu2O)、氯铜矿[Cu2(OH)3Cl]等,表面附着物主要有石英(SiO2)、方解石(CaCO3)、长石类等。分析检测结果为后续的保护修复技术路线的制定提供了有益的指导与参考。对于含有氯铜矿锈蚀物的铜器,将氯离子从器物中除去,或者将其稳定地密封在器物内部,使其与氧气和水分隔开,隔绝外界环境因素的影响是青铜器保护的关键步骤。本次修复予以脱盐处理,其余无害锈蚀视情况予以清除或保留,对于表面较为致密、坚硬的附着物,采取机械清理与化学试剂相结合的方式去除。

3 保护修复技术路线及原则

3.1 保护修复技术路线

首先做好处理前的准备工作,对待修复文物进行观测、摄影、记录,再取样分析(包括锈蚀产物样、表面沉积物等);接下来进行正式保护修复工作,包括表面清理、有害锈转化、缓蚀、黏接、补配、封护、做旧。

3.2 保护修复原则

本次保护修复工作的基本原则是不改变文物的原始状态。此外,具体操作时必须严格遵守保护文物和对历史负责的原则,包括“最小干预原则”“可逆性原则”“协调和可识别原则”“防止人为破坏原则”和“先局部实验后操作原则”等。严格按照保护修复方案进行操作,遵守文物修复保护的各项规定。

4 修复操作流程

4.1 表面清理、去锈

表面清理主要包括机械清洗方法和化学试剂清洗方法。机械清洗方法主要使用手动或电动工具,如手术刀、三棱刮刀、刷子、微型抛光机、超声波洁牙机等,通过重复刮削、轻剔、研磨、扫刷等操作去除器物表面的污垢、沉积物和锈蚀,以达到清洗目的。

针对表面土垢、铁锈、较为疏松的钙质沉积物和锈蚀,多采取机械清理去锈的方法。具体操作工艺如下:首先使用软刷、木棍、浸湿的棉签对铜器表面附着的土垢、浮锈及污物进行初步清洗;然后使用手术刀、毛刷、电动打磨工具、洁牙机、超声波清洗机等工具,对器物表面进行清理(图7、图8)。机械清理是不可逆的过程,所以在清理过程中要注意谨慎操作,防止清理工具对器物表面造成损伤。

机械清洗比化学清洗更具可控性,不会将新的化学物质引入器物中,对未来没有威胁。因此,在清洁工作中,最好使用机械清洁方法,尽量减少使用化学方法。然而,对于铜器表面一些难以清洁的物质,如硬结物等,可以采取机械和化学相结合的方法。

对于铜器表面一些比较难清理的覆盖物,如硬度较大的锈蚀物或有机质残留物等,使用化学试剂润湿后的敷剂材料将其软化,然后利用机械清理法进行清除,即先用化学试剂如3A溶液、EDTA三钠盐溶液进行涂敷处理,使其软化,再用上述工具进行机械清理。涂敷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可以控制化学试液的流动。处理腐蚀物最好的方法就是使用敷剂,它可以以凝胶、糊状物、纸浆等形式使用,应注意敷剂材料本身应是钝性材料,不与铜器本体和化学试剂发生反应。本次保护修复中,使用的敷剂材料为脱脂棉。

4.2 浸泡除氯

对于含有氯铜矿的器物,需要进行除氯处理。本次针对保存状况较好的铜器的除氯处理,采用了倍半碳酸钠(Na2CO3·NaHCO3·2H2O)溶液浸泡的方法(图9),此法是控制粉状锈蔓延深入最安全理想的方法之一。将清洗去锈后的铜器放入配制好的溶液中浸泡。为了加快反应速度、提高处理效果,将溶液事先预加热,温度控制在30摄氏度左右。浸泡前期每3天取出器物清洗,并观察浸泡的效果;浸泡后期需要每天取出器物进行清洗,并观察表面处理情况,根据实际情况更换新的浸泡液。当器物颜色和锈蚀转化得较为理想,并且溶液电导率趋于恒定时停止浸泡。最后采用去离子水洗涤并干燥,便可以使青铜器处于稳定“健康”状态。

4.3 黏接补配

铜器修补工作应十分慎重,需充分考虑器物补全后的美观度、补全的科学依据、补全材料、补全工艺、修复目的以及文物保护修复的基本原则等。

4.3.1 环氧树脂补全与黏接

对于残缺面积较小的铜器,采用环氧树脂胶类进行补配与黏接(图10),以区别铜器本体与补配部位。树脂补配与黏接法可以有效避免锡焊焊接时加热对铜器基体的影响。待环氧胶固化后,用电磨工具进行打磨。在配置环氧树脂胶时,选择加入适量的颜料,以便于后续做旧工作。

4.3.2 铜皮补配与焊接

对于金属性能保存较好,但残缺面积较大的部位,采用铜皮焊接补配的方法补全。将准备的铜皮切割成匹配残缺处的形状,然后使用锡焊的焊接方法将铜皮连接到器物本体上(图11)。焊接前,应使用锉刀以45度角锉削开裂表面两侧,然后用电烙铁进行焊接并打磨焊缝。

4.4 缓蚀、封护

缓蚀与封护是为了阻止或延缓青铜器腐蚀的发生。金属缓蚀剂能够和锈蚀层中的铜离子相互作用形成一层保护膜,有些试剂还会对氯离子有一定的置换作用,从而减缓腐蚀速率,同时使青铜器保持原来的形貌。通常使用的缓蚀剂有丙烯酸树脂、有机硅涂料以及噻唑衍生物类,如苯并三氮唑(BTA)和5-氨基-2-巯基-1,3,4-噻二唑(AMT)。封护材料有传统有机材料(微晶石蜡、防锈油脂等)、合成有机高分子材料、有机-无机杂化材料等。

本次缓蚀、封护采用涂刷法,使用3%浓度BTA乙醇溶液刷涂器物表面进行缓蚀处理,整个涂刷过程进行3遍,每次间隔时间为10分钟。干燥后,用在乙醇溶液中浸过的棉签或脱脂棉,擦拭物体表面出现白色结晶的区域。使用2%浓度B72乙酸乙酯溶液刷涂器物表面进行封护,封护过程同样进行3遍,每次间隔时间为30分钟。需注意涂刷均匀,第二遍应与第一遍涂刷方向垂直,使封护无漏点。缓蚀剂BTA具有挥发性,可以在文物表面形成封护膜,阻止其与外界环境接触,同时可以有效防止BTA缓蚀剂的挥发。

4.5 做旧

经过之前的清洗、除氯、连接、补配、缓蚀封护等工序,最后的工序是铜器的做旧和随色处理,这也是中国传统青铜器修复技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具体而言,是对修复补配过程中暴露出来的痕迹以及被修改、覆盖的地方进行修饰,使其能够自然地融合到周围本体当中。在做旧和随色之前,需要用乙醇溶液清洁多余的黏合剂和石膏灰,以确保做旧和随色的颜料能更好地附着,这是做旧和随色的基础。本次处理主要使用矿物颜料进行着色,然后使用油画笔刷进行相应的调整。具体方法如下:用较硬的油画笔刷调配与本体相近的颜料;用手握着油画刷,利用拨动油画笔刷产生的反作用力将颜料点拨到需要作色的区域。若需要实现不同粒度大小的效果,可以通过调节颜料稀释比来达到。

5 小结与后续保护工作

在保护修复过程中,我们始终坚持以科学和分析研究为基础的最低限度的干涉原则,尊重文物的原真性,按照“可逆、可识别、兼容”的原则,在尽可能恢复文物原貌的同时,保持其历史、美学、科学和文化价值。

本次保护修复工作的顺利展开离不开扎实的基础工作,包括文物保护修复方案的撰写、文物的分析检测、病害图示拍摄、保护修复记录等多方面。这些工作的结束并不一定意味着保护工作的结束。首先,文物的老化和衰弱是必然的自然规律。保护工作的介入只是为了减缓变化,不可能做到一次性解决。保护和修复只提供一定保护功能和防护效果,将有害的影响降到最低。文物的保护状况与保存环境密切相关,文物的病害情况也在不断变化之中。此外,使用的保护修复材料本身也存在环境适应性的问题。因此,后续有关保存环境的控制和维护是相当重要的。针对青铜文物的保存、保养,还需注意以下几点:

①建立恒温恒湿控制系统。普通青铜文物建议保存环境为温度20±2摄氏度,相对湿度35%±5%;含有氯化物的青铜文物,建议保存环境为相对湿度低于35%,环境稳定、洁净,日温差小于2~5摄氏度,相对湿度日波动值小于5%。必须24小时连续控制,不允许出现温湿度周期性波动。避免氧化性气体与文物的接触,控制达到无氯环境。照明灯光照度小于75勒克斯。大环境方面,采用空调、除湿机调节文物库房的温湿度;小环境方面,采用变色硅胶,专业人员定期查看,及时调整设备、更换失效硅胶。

②设置空气净化置换设备。过滤空气中的有害气体,如二氧化碳、臭氧、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或对器物进行完全密封保存。

③收藏空间的控制。理论上,每一件文物都应单独存放,做到“一器一盒”,除了便于陈列、研究,达到提取方便的目的之外,还可以避免与其他文物接触,造成腐蚀病害的蔓延和加剧。

参考文献

[1]刘振陆,王贺,王永乐.锦州市博物馆馆藏商代云纹花觚的保护修复[J].文物鉴定与鉴赏,2020(4):52-55.

[2]翟晓悦,张倩.狮子山楚王陵园出土青铜文物保护修复研究[J].东方收藏,2023(12):67-69.

[3]李强.浅析青铜器文物的保护修复:以馆藏文物菱花带柄双龙镜修复为例[J].文物鉴定与鉴赏,2023(8):49-52.

[4]刘群.东周时期蟠螭纹铜鼎的修复保护[J].文物修复与研究,2016(00):133-138.

猜你喜欢

保护修复青铜器病害
早春养羊需防六大病害
小麦常见三种病害咋防治
葡萄病害周年防治历
后母戊鼎:沉淀在岁月里的青铜器
果树休眠期咋防病害
出水陶瓷文物保护修复方法概述
关于纸质文物保护修复的认识及研究
论博物馆纸质类文物保护修复队伍的建设
河间铜鎏金佛造像的保护修复
认识“晋式青铜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