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沃北赵晋侯墓地玉覆面初探
2025-02-13宋宇鹏
摘 要:晋侯墓地共发现晋侯及夫人墓葬9组19座,出土了多组缀玉面罩,由于部分墓葬经过大规模盗扰,目前仅在M91、M92、M8、M31、M62、M63、M64、M93计8座墓葬中发现玉覆面。文章以见于简报的6组玉覆面为研究对象,对玉覆面出土情况、玉覆面形制,以及玉覆面的使用方式、人群及使用目的展开论说,说明北赵晋侯墓地的玉覆面葬俗,了解当时人们的灵魂观念。
关键词:北赵晋侯墓地;玉覆面;玉覆面制度;灵魂观念
DOI:10.20005/j.cnki.issn.1674-8697.2025.02.003
玉覆面是我国特有的一种丧葬习俗,自西周时期开始,延续时间有千年之久。常见的葬玉有玉覆面、玉琀、玉塞、玉握等,形式繁多,内涵丰富。西周时期各国墓葬出土玉器数量很多、制作精良,以组合玉饰,如组玉佩、缀玉面罩等最为精致。晋国的用玉制度受到了周文化的影响,再结合自身的用玉制度,形成了独特的晋文化用玉制度。中国古人认为灵魂处于人的头部,所以在战争胜利后会砍下敌方头领的头颅祭祀祖先、神灵,或随葬于墓葬中。他们认为人体的口腔、鼻腔等天然孔窍是灵魂进出的通道,对其进行处理后就能控制死者的灵魂,由此产生了覆面葬俗。祭祀时后人需要祈求祖先去沟通人神,这一过程需消耗“物精”,而玉、帛能够提供强健魂魄的“物精”,并且能使死去的祖先更好地享受子孙后代的祭祀①,这便是古人喜欢用玉、帛来殓葬的原因之一。
1 玉覆面出土概况
晋侯墓地时代较早的几座墓葬均未发现玉覆面,从西周晚期到春秋早期,玉覆面发展到鼎盛时期,在晋侯墓中均出土了玉覆面。晋侯墓地出土的玉覆面是用各式各样的玉缀在丝帛上拼凑而成的。各式缀玉片拼成五官的形状,周围有一圈组成人脸部轮廓的玉片,缀合在布帛上形成一张完整的人面。由于许多墓葬被大规模盗扰,目前仅在M91、M92、M8、M31、M62、M63、M64、M93计8座墓葬中发现玉覆面(因M63、M64发掘简报均无详细论述,故本文中不做单独的详细介绍),如表1、图1所示。
2 玉覆面形制特征
2.1 共同特征简述
一是所有玉覆面均由两部分组成。中间部分由各式各样的玉片拼成人脸的形状,如眉毛、眼睛、鼻子、嘴巴、耳朵等,周围有一圈组成人脸部轮廓的玉片。周围的玉片一般是相同的,但放置的方向会有所不同。如M92出土的玉覆面外部由9件外部呈平梯形、内部卷云纹的玉片构成;M8出土的玉覆面由表示角和颐的玉片及平齿梯形缀片相间排列而成,左右两边中间的玉片似耳形。
二是玉覆面缀玉来源有两种。一种玉覆面缀玉是专门制作的殓葬用玉,面部的各部分都要经过精雕细琢,如M92、M62出土的玉覆面非常精致、形象生动。另一种是利用现有玉片拼凑或将玉料进行二次加工,如晋侯墓地M91出土的玉覆面,其脸颊以玉觽表现,鼻子以柄形饰表现,嘴部以拱形玉片表现等。M31出土的玉覆面四周玉片由圆管状玉器切割而成,不连贯的花纹清晰可见,从眉和额心的玉片,可以看到不连贯的花纹,应是利用其他玉器改制而成的。
三是玉覆面缀玉的穿孔均很小,大部分玉覆面正面不露针脚,保留了完整的纹饰,显得玉片更加精致美观,体现了对礼制的重视。
2.2 夫妻并穴合葬墓特征(男女差异)
晋侯墓大部分为夫妻并穴合葬墓。但出土玉覆面的只有M91、M92与M8、M31,还有M62、M63、M64,共三组墓葬。通过对比这几组墓葬中出土的玉覆面,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2.2.1 面部特征
面部没有大的性别差异。例如,男性的重要标志是髭,而晋靖侯玉覆面没有发现髭饰,但他夫人的玉覆面却发现2件髭饰;而晋献侯夫妇墓中都没有髭饰。这种女性玉覆面出现男性特征的现象,是夫人地位从属于丈夫的表现,反映了《礼记》记载中“夫人与君同袍”的情况⑧。
2.2.2 玉覆面层数
晋侯墓地玉覆面的层数没有明确的规定。晋献侯墓和晋靖侯墓是双层玉覆面,而他们的夫人墓是单层玉覆面。
2.2.3 玉覆面缀玉数量及形象
本文玉覆面的研究对象为晋侯及其夫人。按理来说,晋侯应比晋侯夫人地位尊贵,礼高一级,应在玉覆面上有所体现,但事实并非如此。这些玉覆面材质相同,数量各异,在精致程度上许多夫人墓葬的玉覆面要更甚。晋献侯墓和晋靖侯墓面部玉饰造型简单,大多是改制玉器,面部均带怒容。而他们的夫人墓面部玉饰不仅造型生动、雕刻精心、比例匀称,而且形象生动安详,具有更强烈的女性色彩⑨。在玉饰数量上,晋侯墓与夫人墓大体相当,但也有例外,如晋献侯缀玉片52块,而晋献侯夫人面上缀玉片却多达79块,而且在制作上更为精致。这些现象表明,北赵晋侯墓地在玉覆面的使用上并无明显的身份等级差异。
根据历次发掘的结果,考古学家将晋侯墓年代早晚定为M91、M92早于M8、M31早于M62早于M93。从玉覆面的图片对比中可知,从M91到M62,玉覆面制作更加精细,更加重视细节。所以晋献侯与晋靖侯的玉覆面不如其夫人的精致,应该是玉覆面的制作工艺随着时间的推移更加精细导致的,晋侯与晋侯夫人在玉覆面上并没有严格的等级区分。
2.2.4 一夫二妻并穴合葬墓玉覆面使用情况
玉覆面在使用过程中对女性的身份有一定的要求。在这19座墓葬中,一般都是一夫一妻并穴合葬,只有一组墓葬M62、M63、M64是一夫二妻并穴埋葬。经考古学家判定,M64墓主为晋穆侯⑩。西周时期实行的是一夫一妻多妾制,为了维护正妻的地位和嫡长子继承制的合法性,周人在墓葬制度上有重要表现,只有正妻才能与其夫合葬,其余众妾或者陪葬,或者埋于其他地方。而晋侯墓地M64墓主晋穆侯却有两位夫人埋葬在其西侧,M64与M62两座墓葬挨在一起,M63位于M62的西侧,可知晋穆侯与M62墓主的婚姻关系应是更为亲密的。M62墓主随葬3鼎4簋,M63仅随葬3鼎2簋,可知M62墓主应为晋穆侯的原配夫人无疑。三座墓葬中,M63墓主在最西侧,但却拥有中字形大墓,且随葬器物多达4280件。而晋穆侯及其正夫人只是甲字形墓k,这两座晋侯夫人墓的墓主身份令人怀疑。但M63也出土了玉覆面,可以说明无论是原配还是续娶,只要是晋侯嫡夫人,都有随葬玉覆面的习俗。
3 玉覆面的使用方式、人群及使用目的
3.1 玉覆面的使用方式
多种器形的组合使得玉覆面的使用更加多样化,玉覆面缀玉数量及形状具有随意性,因此推测玉覆面在组合时,人们往往按照墓主人生前的喜好进行组合搭配。在嘴巴部分,晋侯墓地出土的缀玉覆面有许多鱼形纹饰或卷云纹,可能是因为鱼具有强大的繁殖能力,有多子多福的寓意。覆面上每块玉片均有穿孔,可见曾经有丝线缀合,这在传世文献中也可寻得佐证。《仪礼·士丧礼》:“幎目,用缁,方尺二寸,赪里;着,组系。”郑玄注:“幎目,覆面者也。赪,赤也。着,充之以絮也。组系,为可结也。”l据郑玄注,“幎目”是一尺二寸见方、外黑内红的丝绸,其中填以丝絮,并有多条系带,故而这些玉片当时应是缝缀在绸布上,再盖于死者面部的。晋侯墓玉片的穿孔大部分都是由侧面向背面,保存了原来完整的纹饰。考古发现,玉片出土时,有纹饰的一面向下贴于面部,由此可以推断,在使用时玉片向下,而布帛朝上。除此之外,耳部和下巴部位的玉片还显示出,玉覆面的大小应该足以盖住死者的整个头部,而非仅仅面部,并且玉覆面五官的对应也不是完全贴合的。这似乎表明古人使用覆面并非要精确地刻画人脸,而只是为了勾勒出模糊的面部轮廓,抹去死者的真实面目。
3.2 玉覆面使用人群
玉覆面是高等级贵族的专用之物,在已发掘的西周墓葬中,出土有玉覆面的墓主身份明确者多为姬姓贵族,如井叔、虢季和晋侯等,孙庆伟先生认为玉覆面是姬姓周人特有的葬俗m。玉覆面出现于西周时期,发展于西周早期到春秋早期,它是高等级贵族的专用之物;从春秋晚期至战国时期,逐渐成为各阶层都可使用的丧葬用器。后来,中原地区的平民墓开始普遍使用石片拼组而成的覆面,玉覆面已经完全脱离了原来的礼制意义。
3.3 玉覆面使用目的
玉覆面主要与古时人们认为玉器能够防腐的观念有关。人们发现玉致密温润、质地坚硬且不易腐烂,就将其与死者一起下葬,希望死者能够和玉一样永存,寄托了一种美好的愿望。古人还相信玉能润身,认为通过佩玉可以把它的精气吸入体内。夏鼐先生在《汉代的玉器》一书中指出:“因为古代中国人认为玉是阴阳二气中阳气的精,所以把它放在死者的身旁,可以对尸体起神秘的作用。”在西周的贵族墓葬中,出现了大规模的葬玉,如玉衣、玉塞、玉琀、玉握、玉覆面等。高等级墓葬中均有玉器的随葬,由此可见,玉能防腐的观念对后世影响深远。玉还有让死者早日超生、以求永生的功用。古人认为生者生活在阳间,而死者生存在阴间,之所以在下葬的时候使用玉覆面,是为了防止死者在阴间见光,怕其阴气见天日而无法超生,所以在入葬前要为死者穿好衣服,用各种玉器覆盖在死者面部,有一个隔绝的效果。
最后,古人认为玉具有通灵之性,可代人受过。使用玉覆面可以将亡者的真面目隐去,由玉面代过受罚,保佑亡者永享安宁、早日超生,新的一世重新做人。此外,人们认为在面部覆盖玉覆面,可以封闭眼睛、鼻子、口腔等孔窍,防止邪异入侵,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古人的灵魂观念。
注释
①裘锡圭.稷下道家精气说的研究[M]//裘锡圭.裘锡圭学术文集(第五卷)古代历史、思想、民俗卷.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2:297.
②北京大学考古系,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天马-曲村遗址北赵晋侯墓地第五次发掘[J].文物,1995(7):12.
③北京大学考古系,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天马-曲村遗址北赵晋侯墓地第五次发掘[J].文物,1995(7):17.
④北京大学考古系,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天马-曲村遗址北赵晋侯墓地第二次发掘[J].文物,1994(1):20.
⑤北京大学考古系,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天马-曲村遗址北赵晋侯墓地第三次发掘[J].文物,1994(8):28.
⑥北京大学考古系,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天马-曲村遗址北赵晋侯墓地第四次发掘[J].文物,1994(8):13.
⑦北京大学考古系,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天马-曲村遗址北赵晋侯墓地第五次发掘[J].文物,1995(7):24.
⑧方亚楠.周汉玉覆面研究[D].兰州:西北师范大学,2020:14.
⑨曹楠.试论晋侯墓地出土的葬玉[J].考古,2001(4):81.
⑩北京大学考古系,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天马-曲村遗址北赵晋侯墓地第四次发掘[J].文物,1994(8):5.
k北京大学考古系,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天马-曲村遗址北赵晋侯墓地第四次发掘[J].文物,1994(8):21.
l彭林.仪礼[M].长沙:岳麓书社,2001:328.
m孙庆伟.周代金文所见用玉事例研究[J].古代文明,2004(00):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