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洞元代建筑
2025-02-13贾真
摘 要:洪洞县地处山西南部,自古为交通要道,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文物古迹星罗棋布,特别是元代建筑遗存丰富。作者通过对洪洞4处国保(广胜寺、洪洞玉皇庙、洪洞商山庙、洪洞关帝庙)、6处省保(泰云寺、马牧华严寺、北马驹三结义庙、北铁沟三结义庙、早觉二郎庙、王绪东岳庙)的实地调查,进一步探讨洪洞元代建筑的历史地位、重要价值和营造特点。
关键词:洪洞;元代建筑;广胜寺
DOI:10.20005/j.cnki.issn.1674-8697.2025.02.001
1 洪洞元代建筑概况
1.1 广胜寺
广胜寺是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洪洞县广胜寺镇圪衕村。广胜寺始建于东汉建和元年(147),原名“阿育王塔院”;唐代改称今名,唐大历四年(769),汾阳王郭子仪奏请重建;宋金之际毁于兵火后重建;元大德七年(1303)地震毁坏;元大德九年(1305),广胜寺开始了重建,现在留存的建筑多是这一时期的遗物。依其墨书题记和记事碑碣所述,元至大二年(1309)建成下寺大雄宝殿,元延祐六年(1319)建成水神庙明应王殿,元至正二年(1342)建成下寺西垛殿。下寺弥陀殿虽经明成化重修,但殿内梁架结构几乎全部是元代旧构。至于广胜上寺,除飞虹塔外,其他殿宇虽于明代都进行过重修,但大多数还保留着元代木构梁架的原件和原构。
下寺大雄宝殿重建于元至大二年(1309),面阔七间,进深八椽,单檐悬山顶。梁架为四椽栿前后乳栿用四柱。平面为减柱造、移柱造。檐下施五铺作单杪单昂计心造。下寺大雄宝殿在500多平方米的大跨度建筑中,应有12根内柱,从前槽减去4根,从后槽减去2根,竟减去6根柱子,屋顶前坡只使用了一根11.5米长的大内额承载负荷。《中国古建筑史》评价其为元代建筑中移柱建柱的典范。
水神庙明应王殿,重建于元延祐六年(1319),砖砌台基,高1.6米,面阔五间,进深六椽,副阶周匝,重檐歇山顶,平面减柱造,梁架为四椽栿后对乳栿用三柱。檐下施五铺作重杪。补间明间二朵,次间一朵。
上寺弥陀殿,因正中供奉着阿弥陀佛而得名。殿身面阔五间,进深六椽,单檐歇山顶,为明嘉靖十一年(1532)重建,其木结构保持了元代建筑手法。平面减柱造,整个殿内只有明间前后4个金柱,且金柱不设于明间两侧,而位于此间中线上,梁架在4根金柱上施用大额枋构成“井”字形框架,外围用6个斜梁由檐头伸至平梁下,直接承载屋顶的荷载,从而减少了两缝梁架。该建筑采用的大斜梁翘挑平梁做法,结构奇特,设计大胆。
上寺毗卢殿,重建于元至大二年(1309),单檐四阿顶,面阔五间,进深四间。梁架结构为四椽栿前后剳牵通檐用四柱。柱头五铺作重昂计心造,补间铺作里转三杪六铺作挑斡式结构。殿内梁山施大爬梁,结构奇特,是元代建筑艺术富有成就的实例。减柱、移柱、斜梁等手法并用,给大殿内部提供了较大的空间和环境。
下寺山门内原东西两侧泥塑有四大天王像,故又称“天王殿”。山门单檐歇山式屋顶,面阔三间,进深四椽,因前后屋檐下方增设一腰檐,远处看去又似重檐歇山式,给整个建筑增添了美感。
下寺前殿,供奉弥陀佛,亦称“弥陀殿”。该殿虽经明成化八年(1472)重修,但还保持着元代的形制。殿面阔五间,进深六椽,单檐悬山顶。平面采用减柱造,殿内仅用明间后檐2根金柱,其余全部减去,梁架四椽栿对后乳栿通檐用三柱。梁架施用大爬梁,改变了由平直梁栿承重的结构方式,形如“人”字,构造奇特,设计精巧①。
1.2 洪洞玉皇庙
洪洞玉皇庙是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洪洞县辛村镇辛北村。洪洞玉皇庙创建于1229年,占地面积3559.4平方米,坐北面南,原为二进四合院布局,中轴线上现存二门、仪门、正殿(灵霄宝殿),两侧存有东西垛殿、东西厢房。现存建筑正殿和东西垛殿为元代遗构,余皆为清代建筑。洪洞玉皇庙正殿和东、西垛殿建在高出地面2.5米的台基上,巍峨挺拔、气势宏伟、斗拱典雅、飞檐俊俏,为典型的元代建筑风格。
玉皇殿,单檐悬山顶,面阔三间,进深六椽,琉璃脊饰,梁架结构草栿做法,四椽栿为稍做砍锛的原材。梁架结构为四椽栿对前乳栿通檐用三柱,檐下施五铺作双下昂,昂为琴面昂,里转重杪计心造,补间铺作施以挑斡。斗拱用材硕大。立柱侧角升起明显,殿内梁栿硕大,原木略做砍削即用,元代建筑的特点较明显,虽然明清历次重修,但是木构架均未做大的更动②。
西垛殿,又称“关帝殿”,面阔三间,进深四椽,单檐悬山顶,琉璃脊饰,梁架草栿做法,四架椽屋四椽栿通达前后檐用二柱,前檐柱头施五铺作双下昂,补间铺作施用真昂,柱头施有卷杀,梁架结构为元代建筑风格。
东垛殿,又称“玉皇殿”,面阔三间,进深四椽,单檐悬山顶,琉璃脊饰,梁架草栿做法,四架椽屋四椽栿通达前后檐用二柱,前檐柱头施五铺作双昂,昂为琴面式,柱头施有卷杀,梁架结构保存了元代建筑风格。
1.3 洪洞商山庙
洪洞商山庙是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洪洞县赵城镇孙堡村西北50米处。因正殿内供奉伏羲、神农、轩辕三皇,又名“三皇庙”。现存正殿、东西垛殿、东配殿保留元代遗构,余为明代遗构。坐北面南,占地面积2265.7平方米。
三皇殿,砖砌台明,高1.05米,整个建筑简洁质朴,为元代遗构。面阔三间,进深四椽,单檐不厦两头造,灰布筒板瓦顶,梁架为四椽栿通檐用三柱,四椽栿间设驼峰、栌斗隔承。柱头施四铺作单下昂计心造,耍头后延制成榻头木,内柱柱头卷杀和缓明显。脊部构件锛迹明显,梁栿攀间构件规整。明次间均辟隔扇门,建筑面积134.41平方米。
东垛殿,又称“三官殿”“都会府殿”,面阔三间,建于0.76米高的台基之上,平面布局为“前三后二”,殿内梁架四椽栿通檐用二柱,单檐不厦两头造,筒板瓦顶,琉璃脊饰。纵架通三间,前后设内额。前檐柱头施四铺作单昂,补间铺作施用真昂,前檐下有粗大的不规整额枋,前檐设廊,柱头施有卷杀。该殿为典型的元代建筑遗构。
西垛殿,为关帝殿,元代遗构。单檐悬山式屋面,面阔三间,进深四椽,剳牵二椽栿用三柱造法。纵架通三间,前后设内额。
东配殿,为法王殿,面阔三间,进深四椽,斗拱貌似摩羯造型,单檐不厦两头造,纵架通三间,前后设内额。为元代遗构,殿内梁架用材弯曲不规整,一个歪梁贯穿南北。殿内原来无柱,后为减轻梁架压力才支撑立柱。
1.4 洪洞关帝庙
洪洞关帝庙是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据民国五年(1916)《洪洞县志》记载,关帝庙于元大德十年(1306)重建,明嘉靖十年(1531)增修正殿和献殿,清顺治二年(1645)增建戏台,清康熙四十九年(1710)重修关帝楼及戏台。另据重修碑记载,清道光二十年(1840)、光绪二年(1876)分别予以修葺。现存为元、明、清三代建筑。正殿主体保留元代遗构。坐北面南,中轴线上自南向北依次为关帝楼、倒座戏台、献殿、正殿,戏台及庙院两侧为钟、鼓楼和东、西厢房,左右对称分布。中轴线上最北端原有后院寝宫、左右配房等建筑,现不存。
正殿面阔三间,明嘉靖十年(1531)改为五间,进深六椽,单檐九脊顶。六椽栿通檐用三柱。檐下施四铺作单昂,当心间补间铺作45度斜昂。正殿中三间主体结构保持着元代粗犷、古朴的建筑风格;斗拱粗壮,十字相交承托梁枋;殿内柱网采用减柱造、移柱造,突出了元代的建筑特点。
1.5 泰云寺
泰云寺原名大云禅院,是第三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广胜寺镇石桥村北。民国版《洪洞县志》载:“泰云寺,在县东石桥村,唐天宝十载(751)建。”另据碑记,宋雍熙四年(987)重建,元中统二年(1261)重修。占地面积3547.8平方米。坐北面南,现仅存大殿(大雄宝殿)一座,其建筑和绘画都有很高的历史、艺术、文物价值。
泰云寺大殿殿身面阔三间,进深六椽,单檐悬山顶,大殿通面阔149.9厘米,通进深120厘米,平面深广之比接近方形。大殿梁架为彻上露明造,六架椽屋通檐用三柱(后加前檐金柱不包括在内)。为了扩大殿内使用面积,采用减柱造,殿内前檐设单槽,不设前檐金柱,现存前檐金柱及梁枋上彩绘均为后世增补,补强结构,增加稳定性。柱间施阑额,上置普拍枋,“T”形断面,至角部阑额、普拍枋均出头,后檐普拍枋较前檐粗厚,后檐不用飞椽。柱头斗拱五铺作单抄单下昂,檐柱均筑于墙内,内柱露明,无侧角、生起,柱收分明显,柱端微卷杀,覆盆柱础。前檐明间辟板门,两次间安直棂窗,殿内四壁绘人物壁画共约90平方米。
1.6 马牧华严寺
马牧华严寺是第四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洪洞县辛村镇马一村南部。正殿(大雄宝殿)砖砌台明,条石包边,高1.45米,面阔五间,进深六椽,单檐悬山顶。殿内供奉主神为毗卢遮那佛,东西两侧分别为普贤菩萨和文殊菩萨,合称“华严三圣”。大殿东、西、北三面墙上均绘有壁画。檐柱施五铺作,殿内净宽10米。梁架结构采用剳牵二椽栿手法,两根周长约2.1米立柱将大殿分成两部分。立柱侧角明显,柱粗大,素面无纹饰。
1.7 北马驹三结义庙
北马驹三结义庙是第六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洪洞县龙马乡北马驹村中。创建年代不详,现存正殿为元代遗构。正殿为单檐悬山顶,面阔三间,进深四椽,殿内梁架结构为三椽栿前压剳牵用三柱,整殿共用柱12根,运用减柱造,减去后内柱。柱头施四铺作。木构梁枋粗大,略加砍削即安装使用,屋顶举折平缓。
1.8 北铁沟三结义庙
北铁沟三结义庙是第六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洪洞县苏堡镇北铁沟村中。正殿脊檩题记:“时大元国延祐元年(1314)……创建谨志。”另据碑记内容,明、清重修。正殿建筑结构为元代建筑实例。正殿梁架结构为四椽栿通檐用两柱,科学合理,结构稳定,高度符合力学原理;正殿铺作双下昂,形制独特,为早期斗拱的典型做法;正殿山墙的抹灰技法高超,东配殿的土坯砖券手法古老,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价值。
1.9 早觉二郎庙
早觉二郎庙是第六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洪洞县广胜寺镇早觉村中。创建年代不详,正殿主体结构保留元代风格。正殿砖砌台明,高1米,面阔五间,进深七椽,悬山顶。梁架结构为四椽栿前后剳牵三柱构造,前檐用五铺作斗拱七朵承挑出檐,举折平缓。前廊式结构为早期建筑的常见结构方式。廊柱、檐柱、内柱上部顶撑通长大额枋,次间插绰木枋为元代建筑的特点,大额枋用材硕大、粗犷,体现出元代用材的显著特征。明间辟板门,次间设直棂窗。
1.10 王绪东岳庙
王绪东岳庙是第六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洪洞县万安镇王绪村中。正殿门枕石题记“□元八年”,疑为元至元八年(1271)。据此推断该建筑创建于元代,现存建筑为元代遗构,明代重修。正殿砖砌台明,高0.9米,面宽三间,进深四椽,单檐悬山筒板瓦顶。五檩无廊式构架。椽栿结构为四椽栿通檐用二柱。平栿正中部立脊瓜柱,脊瓜柱上施丁华抹亥栱,栱上散斗承托替木及脊槫,题记板插入其中连构,两侧设叉手撑戗,脊瓜柱脚部设合㭼支撑脊瓜柱。王绪东岳庙前檐斗拱为一跳四铺作,前檐柱头铺作4朵,补间铺作3朵,斗栱样式具有鲜明的元代艺术风格。
2 洪洞元代建筑总结
一是洪洞元代建筑在中国建筑史上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一方面继承了唐宋时期的营造法式,另一方面出现了灵活、简约的营造手法,具有典型的时代特征,对研究中国古代北方建筑的发展脉络具有重要的价值。
二是洪洞元代建筑基本都是大德七年(1303)大地震后重建的。元成宗大德七年农历八月初六日(1303年1月17日)晚八时左右,洪洞、赵城一带发生了一次8级地震,灾情严重,“村堡移徒,地袭成渠”“民居官舍,震撼无疑”“观洞屋庐摧圯为之一空”“人民压死不可胜记”。元延祐六年(1319)农历八月初六日篆刻《重修明应王殿碑》记载:“不幸至大德七年(1303)八月初六日夜地震,河东本县尤重,靡有孑遗,书云火炎昆岗,玉石俱焚。”洪洞元代建筑基本是大德七年(1303)大地震后重建的,比如洪洞关帝庙重建于元大德十年(1306),广胜寺下寺大雄宝殿重建于元至大二年(1309),北铁沟三结义庙创建于元延祐元年(1314年),水神庙明应王殿重建于元延祐六年(1319)。
三是在建筑类别上,佛寺、道观、祠庙以及纪念性建筑占据绝大多数,是洪洞元代建筑的主体。佛教建筑主要有广胜寺、泰云寺、马牧华严寺;道观建筑主要有洪洞玉皇庙;祠庙建筑主要有北马驹三结义庙、北铁沟三结义庙、早觉二郎庙、王绪东岳庙、洪洞商山庙;纪念性建筑主要有洪洞关帝庙。
四是洪洞元代建筑大多采用移柱造、减柱造,大量使用大额式梁架结构。元代,洪洞开始出现大量利用旧材料或稍作加工便直接使用的栿、内额、柱子等粗糙工艺做法,柱网布置开始变得灵活,可根据实际需要做多种多样的布置方式。大额式梁架结构是源于金代的一种建筑结构方式,其特点是柱子排列灵活,减少使用纵向的梁面,采用大额式梁架,大额之下运用减柱和移柱,往往柱子与屋架不成对应的关系,形成减柱或移柱的做法。为弥补移柱和减柱所带来的结构上的弱点,采取的主要技术措施是增添大额来承担建筑物上部的重量。大额是用一根粗大的圆木,按面阔方向架设在柱头上,有的在前檐,有的在后檐,也有架设在前槽或后槽的。又在额上安放斗栱,这样额下就可以随意移动柱的位置,达到减柱和移柱的目的。采用这种结构方式能够有效地扩大殿内空间,节省材料,降低成本,加快施工效率,达到实用的目的。大额式结构最早的实例见于五台佛光寺文殊殿和朔县崇福寺弥陀殿两座金代建筑。元代直接继承了金朝的技术传统,大内额的使用在木结构建筑中占有突出地位。
五是洪洞元代建筑木构件选材自然、加工粗糙,但保证了梁架轴心材的有效荷载力,反映了元代营造技术的大胆变革和灵活性。唐、宋时期的木构建筑,采用明栿和草栿两种做法。一般彻上露明造的,梁架均采用明栿做法,构件加工细致;设有天花的,天花以上用草栿,构件制作较粗糙,天花以下则采用明栿做法。这说明早期木构建筑中草栿与明栿的区别是十分严格的。洪洞元代木构建筑,草栿做法占有突出地位,有些殿宇虽是彻上露明造,也习惯于采用草栿的做法。用材不讲究规格,梁架多用原木制作,并就木材的自然形状而因材施用,很少加以修饰,呈现一种粗犷自然的风格③。
六是在宋金的基础上进一步使用斜梁。宋《营造法式》及金代五台佛光寺文殊殿中已出现斜栿,元代时斜栿的使用又获得了进一步的发展,在梁架中占有突出地位。在平梁之下使用巨大斜栿为荷重构件,外端置于外檐柱头斗栱上,后尾搭在内额上承托两步至三步椽子,与梁架结成一个有机整体,不仅简洁利落,而且符合力学原理,在加强四个屋角的刚度方面也起着重要的作用,广胜上寺前殿斜栿的应用就是一个典型实例。
注释
①国家文物局.中国文物地图集:山西分册(下)[M].北京:中国地图出版社,2006.
②田芳,李博.山西古建筑地图[M].太原: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21.
③山西省建筑业协会.山西建筑史(古代卷)[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