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OBE的团队导学式研究生培养模式探索
2025-02-13刘娜毛荐其郝存浩
摘" 要:地方新增硕士点院校研究生培养面临诸多挑战,培养模式的创新与实践是提升其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该研究在分析地方新增硕士点院校研究生培养现状的基础上,遵循OBE教育理念,设计“全员参与、全要素投入、全过程管理”的研究生培养体系,构建“团队培养+互助学习”的团队导学式研究生培养模式,从培养目标设定、课程体系构建、教学设计和评价反馈四个维度入手,实现“产出导向、学生为本、持续改进”的闭环管理、螺旋递进与质量为先。
关键词:OBE理念;团队导学;培养模式;地方院校;研究生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0" " " 文献标志码:A" " " " " 文章编号:2096-000X(2025)04-0160-04
Abstract: There are many challenges in the cultivation of postgraduate students in local newly established master's degree colleges. The innovation and practice of cultivating model is the key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talent cultivation. On the base of analyses of current situation of postgraduate cultivation in local newly added postgraduate colleges and following the OBE education idea, this study designed a postgraduate cultivating system of \"full participation, total element input and whole process management\", and constructed a team-guided postgraduate cultivating model of \"team cultivating +collaborative learning\". Starting from the four dimensions of cultivating goal setting, curriculum system construction, teaching design and evaluation and feedback, this study aims to realize the closed-loop management of \"output oriented, student-oriented, and continuous improvement\" and spiral progression and quality first.
Keywords: OBE idea; team-guided learning; cultivating model; local college; postgraduate education
近年来,随着本科毕业生人数增多、就业压力增大和学历层次的普遍提升,我国考研热连年升温,研究生招生规模持续扩大。除部署高校外,一大批以地方行政部门划拨办学经费的地方院校在研究生教育培养中承担着重任,旨在为地方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培育后备人才。不同于部属和省属重点高校,经过多年的研究生教育探索与实践,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地方新增硕士点院校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面临着诸多困难和挑战。地方新增硕士点院校是近几年刚刚申请获得硕士学位授权,可以独立招生硕士研究生的地方性普通本科院校。这类院校一般办学时间不长,是以本科生培养为主的教学型大学,对学术性硕士研究生的教育培养经验严重不足,急需在原来本科生教育的基础上,把握研究生教育规律,以支撑学校长远建设发展。特别是,近年来我国高校“双一流”建设,推动高校竞争进入了新发展阶段,也对地方新增硕士点院校的研究生培养工作带来了巨大挑战。
由于办学层次、办学条件和办学质量的限制,地方新增硕士点院校在研究生招生、管理与培养等方面存在一系列的现实问题。地方新增硕士点院校的知名度和社会影响力相对较低,研究生教育起步晚,处于研究生培养的起始阶段,培养体系还不完善,管理制度还不规范。这类院校除具有地方院校研究生招生的共性问题外,其生源质量更为堪忧,表现为报考人数严重不足,相当一部分学生是调剂过来的,甚至还有“3+2”专升本的学生,个别专业即使组织多轮调剂也很难达到原定的招生计划。导师队伍建设刚刚起步,导师的遴选、培训与评价机制还不成熟,存在导师多、学生少,导师学术水平参差不齐,一些教师空有导师之名却连续几年都招不到学生。“双一流”建设背景下,地方新增硕士点院校如何解决其研究生培养的现实问题,探索适合自身特点的研究生培养之路,培养出合格、高质量、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人才,推动学校内涵式发展,是其面临的当务之急,也是本研究着重解决的问题。
OBE(Outcome-based Education)理念是“产出导向”“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符合新形式下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客观需求和高等学校教育的人才培养方式[1]。作为输出型的教学模式,OBE教学理念强调学生的学习成果导向,从培养目标定位和培养方案制定出发,倒推培养过程,并采取适当的培养与评价方式,以保障学生能够学到有用的知识并达到相应的能力水平[1]。单一导师制在知识结构、思维方式等方面的专一性易形成固化局限式的指导,不利于培养学术视野开阔和创新能力高的研究生[2]。改革“一对一”“一对多”的单一导师制指导模式,也是新时期“双一流”高校建设背景下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客观需求,本研究会聚协同各方力量,拟构建“学生为主体,导师为引领,专业课教师、思政课教师和辅导员为支撑”的师生共同体,以团队化育人的方式推动全面落实地方新增硕士点院校教师立德树人的职责。综上,本研究结合地方新增硕士点院校的现状,遵循成果导向的OBE教育理念,把好人才出口,探索“过程管理+要素集聚+团队导学”的培养模式以加强对地方新增硕士点院校硕士研究生的培养。
一" 地方新增硕士点院校研究生培养现状
(一)" 人才培养目标难以达成,“评价—反馈—提高”的质量保障机制难以落实
地方新增硕士点院校大多属于教学型的地方本科院校,长期从事本科生教育。深受自身本科生教育模式的影响,这类院校的研究生教育留有很强的本科生教育烙印。然而,本科生教育是高等教育的基础部分,研究生教育是高等教育的提高部分。本科生的主要使命是学习知识,而研究生的使命不仅要学习知识,更重要的是创造出新知识。研究生培养目标与本科生的差异决定了人才培养过程与培养模式的不同。由于地方新增硕士点院校研究生教育时间较短,还未有效完成从本科生教育到研究生教育角色的转变与衔接,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各方面经验不足,再加之缺乏有效的培养保障措施,导致虽然制定好了人才培养方案,拟定了明确的人才培养目标,但课程教学质量却难以保证,人才培养质量难以提高,人才培养规格、培养素质和培养目标难以达成。
(二)" 人才培养以教学为中心,忽视学生主体地位,专业基础课教学质量难以保证
地方新增硕士点院校虽然重视研究生的教学工作,但存在研究生教学本科化的现象,课程的设置和安排并没有有效契合研究生阶段的学习特点和科研需求[3]。一些专业基础课,特别是方法类课程和前沿研究类课程,教学效果无法保证。一方面是研究方法和前沿理论发展较快,另一方面教师知识更新慢、方法类课程又有一定的难度,导致学生通过课程学习无法捕捉学科前沿问题,对研究方法的掌握也不深不透。课程教学以简单易实现为标准,忽视了学生现实中科学研究的需求和学习能力的差异;课堂教学手段单一化,主要采取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讲授式教学模式,缺乏必要的讨论式、引导式教学,忽视了学生课堂学习过程中的主体作用,使得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学生的能动参与、主动探究和感知认同都不强,教师的积极性也不高;课堂教学缺乏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问题建构在课程设置中没有得到有效体现。
(三)" 人才培养“重个人轻团队”,学生科研能力提高难,撰写高水平论文能力弱
学生课程学分修完后,进入研究阶段,但学生科研能力特别是撰写学术论文的能力弱。虽然经过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学习,学生对所属的学科方向和研究领域有了一定的认知,但进入研究阶段,学生还是感到很迷茫,论文撰写难以下手。在实际培养过程中,地方新增硕士点院校大多还是采取传统“一对多”的导师制指导模式,由于部分导师学术背景、知识结构、研究方向的专一性与当前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不相适应的问题较为突出,这种单一制的指导模式不利于培养学生开阔的学术视野,阻碍学生个性化发展和创新能力的提高。此外,地方新增硕士点院校的学术组织性不强,导师间缺乏团队协作的科研精神,再加之单一个体指导的局限性,客观上难以为研究生的个性化成长提供多维度的支撑与通道,制约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提高。
(四)" 导学思政、课程思政、政治素质提升效果不明显
知识形态迁移、经济市场化发展、科研评价变革,导致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一定程度上出现了导学关系的异化,师生关系呈现出经济化、功利化和冷漠化的现象[4]。更为严重的是,部分导师片面坚持“重科教业务、轻全面育人”的理念,把注意力主要集中在学生的科研业务培养上,忽略了对学生的思想引领和人文关怀,这与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培养目标存在较大偏差。专业课教学中课程思政经验不足,缺乏对专业知识蕴含政治元素的挖掘,出现知识传授与思政教育“两层皮”的现象。此外,当前社会思潮多元化,研究生群体普遍存在“内卷”“焦虑”“躺平”“佛系”等心态,同时,相较于重点高校,地方新增硕士点院校的研究生面对的经济、就业、家庭等“叠加性压力”更大,迫切需要对学生加强价值塑造和思想引领。然而,当前地方新增硕士点院校研究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主要还是靠辅导员和思政课程教师,特别是导师和专业课教师的多主体协同合力没有发挥应有的引导作用,学生思想政治素质提升不明显。
二" 地方新增硕士点院校研究生培养改革举措
导学团队是导师与研究生在共同道德遵循和价值追求的基础上构成的一种多元协同的组织形态[5],打破传统相对独立的“师门”组织,鼓励导师合作指导、新老协作帮带、学生互助学习,强化师生间的情感连结,将学生德育工作贯穿于学业培养全过程,通过团队式的参与、合作、交流与指导为学生的学业发展和个人成长提供多元化支撑[6]。遵循OBE产出导向的教育理念,本研究设计“全员参与、全要素投入、全过程管理”的研究生培养体系,构建“团队培养+互助学习”的研究生团队导学培养模式,从培养目标设定、课程体系构建、教学设计和评价反馈四个维度入手,实现“产出导向、学生为本、持续改进”的闭环管理、螺旋递进与质量为先[7-8]。从培养方案规定的终结点即培养目标、人才规格、毕业要求出发,评价审核培养过程、培养环节、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从结果产出倒推培养环节与培养过程,找出差距,并持续改进;把教师、数据库、电子资源等教学资源,结合课程学习、实践训练、文献查阅等培养过程,向研究生聚集;针对课程设置与教学方法,采取接力授课与团队导学的模式,关键专业基础课与专业课采取多名教师接力授课;根据人才培养定位和学科方向,将硕士点划分为不同导学团队,思政课教师和辅导员进入指导团队,把课程思政、思政课程、学生思想政治素质提升纳入研究生培养全过程;学生根据研究方向自愿成立互助式学习小组。
(一)" 基于OBE教育理念,构建动态评价—反馈—提高的全流程导学团队管理体系
对照培养方案,对学生、导师、授课教师和辅导员等执行全面动态考核,以优化研究生培养各个环节。一是通过全方位考察团队接力授课,对教师进行评估、反馈,发现教学中存在的不足并及时调整改善;二是实行全过程动态跟踪管理,把握地方经济发展人才需求,分析培养问题,避免地方新增硕士点院校的人才培养评价“重自我、轻反馈”;三是培养实施中全流程引入学生评价反馈,解决静态一次性评教问题,评价指标多维度、全方位,解决人才培养反映单一问题,评价反馈“即用即改”,解决培养质量“原地踏步”问题,实现人才培养与地方市场需求的动态协同。
(二)" 以加强团队过程管理与监督为重点,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打破“一师一徒”“一师多徒”的导学模式、课程设计“各自为营”的教学模式、学生研学“彼此孤立”的成长模式。科学制定团队培养方案,健全培养全过程质量监管体系,营造理论方法与实践兼顾的教学研学环境,采用问题引导式教学法、行动学习法、案例式教学法和专题研讨教学法等,为创新型人才培养提供保障。基于OBE教育理念,构建“1+N”一徒多师的团队导学式培养模式,采用团队接力式专业教学、文献共享阅读、科研协作实操,开展团队式多渠道学术研讨与互助学习[9]。通过定期组会、经典读书会、“双帮带”、师长导航、学长引航和“多对多”管理等机制,形成导学知识共享共创、创新思想启发碰撞的有效渠道。全面构建团队共享融合的教育生态,从时空维度与学科维度科学施教,做好组织协同与管理协同,实现从导师到导师、导师到学生和学生内部的传帮带作用。
(三)" 以建设高质量导学团队为抓手,带动提升教师队伍整体综合素养
首先,从源头上保证导师团队整体素质处于较高水平,将政治素质、师德师风、专业技能和学术水平作为遴选研究生导师的基本要素;其次,制定“育人强师”计划,通过党建教育、论坛讲座、专题培训、国内交流和国外访学等形式,持续提升导师的综合素养;再次,营造健康、共享、争鸣的开放式协同创新学术氛围,构建学术共同体,导师团队成员老、中、青分工协作,保证研究生培养模式的高质量和高效率,在方法类课程中采取接力教学,传授更全面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强化学生对先进方法的训练,达到教练结合、学训做同步。
(四)" 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团队式协同发展,全过程夯实政治素质
倡导师生协同发展生态,主动适应国家现代化建设需求、有效对接国家重大战略、积极响应地方社会经济发展需求、不断优化高层次人才培养结构。强调导师团队是研究生培养的共同第一责任人,端正研究生科研目标,加强研究生心理建设,强化导学团队的共同价值,构建学术共同体、价值共同体和育人共同体。加强课程思政、团队融入思政课老师和辅导员,专业教学及日常指导全面融入思政元素,政治素质教育融入研究生培养全过程。
三" 结束语
本研究分析了地方新增硕士点院校研究生培养的现状,以全面落实教师立德树人职责,以“德育建设好、师生关系好、教研相长好、文化传创好、同学互助好和团队发展好”为建设目标[5],在遵循OBE产出导向教育理念的基础上,基于地方新增硕士点院校研究生培养的实践,构建了“团队培养+互助学习”的研究生培养模式。该培养模式推动地方新增硕士点院校高质量研究生培养,要做好以下四方面工作:①构建师生共同体。按照硕士点的学科方向自愿成立导学团队,坚持立德树人根本方向,构建“导师合作指导、新老配合帮带、学生互助学习”的研习环境,突出“师德师风、学术诚信、课程思政、师生平等”的“价值共同体、学术共同体和道德共同体”,实现“导师、专业课教师、思政课教师、辅导员”四位一体的育人团队,优化育人环境,为研究生学业发展和个人成长提供多元化支持。②突出学生为中心。团队以培养高层次人才为根本任务,聚焦“优质师资、辅导员、图书、数据库、科研软件、文献资料”向研究生倾斜;“课堂、课余、研讨、交流、实验、实践”实现全过程管理;组建研究生互助小组,以老带新、互助学习、共同提高;充分认识学生个体差异,采取差别化的指导与帮扶;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调动积极性,激发创造性。③把好质量出口。始终坚持学生全面发展,导学团队充实高素质辅导员,把思政课师资纳入其中,导师、课程思政实行听课、评价、及时反馈,全面提高研究生的政治素养;团队合作协同指导,发挥导师各自特长,在理论前沿、科学方法、研究手段等接力指导,突出教师的主动性与责任感,实现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快速提升;教师互学互助,形成教师团队价值认同、科研互帮;共享分享高水平论文选题、结构、数据、方法和软件使用等经验,由老师带队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掌握学科前沿与动态,举办小型学术交流会、学术论坛与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全面提升研究生科学素养、理论素养和文化素养。④持续改进提升。围绕产出导向,不断审视培养过程微细环节、教学科研资源更新、课程教学效果、团队共同体建设、教师素质提升和学生包括政治素质在内的综合素质提升,实现评价—总结—反馈—改进的螺旋闭环递进提升。定期开展教师与学生座谈会,进行个别调查和满意度调查,发现不足、及时改进。建立全方位、立体化的导师培养质量考核指标:研究生院运用信息化手段、思想表现、成果产出、奖励资助、学位论文和就业质量等。完善研究生综合评价体系,涉及国家奖学金、省优秀学位论文、课程学习、学术研究、社会实践、国际交流、文体活动和身心素质等。
参考文献:
[1] 李俊华,嵇炜,赵会军.新形势下基于OBE理念的“双一流”建设高校研究生培养模式探析[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20(7):100-101.
[2] 苏菁,江丰.基于导师团队制的研究生培养模式研究[J].黑龙江教育,2013(8):62-63.
[3] 米也纳.浅论硕士研究生“本科化”倾向及改进策略[J].高教学刊,2016(15):170-171.
[4] 张荣祥,马君雅.导学共同体:构建研究生导学关系的新思路[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20(9):32-36.
[5] 何嘉欢,谢胜利,苏雷等.“三全育人”视域下高校导学共同体育人模式的构建[J].高教学刊,2021,7(36):163-166.
[6] 方磊.推进导学关系实践研究——以浙江大学“五好”导学团队评选为例[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9(7):31-35.
[7] 易雯静,路良刚,张振.高校“全程导学制”育人机制的研究与实践[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8(4):92-94.
[8] 谢慧芳,江芳,陈守文,等.研究型大学中五维全程导学模式的构建及实践[J].大学教育,2018(11):47-50.
[9] 王祥秋,张玉红,程马遥.地方高校硕士学位研究生多元协同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2020(41):98-99.
基金项目:山东省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成长共同体’的职业教育岗位实习运行机制研究”(2022395);山东工商学院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项目“生成式人工智能渗透下工商管理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重构与实现路径研究”(11688YY202404)
第一作者简介:刘娜(1985-),女,汉族,山东巨野人,博士,教授。研究方向为技术与创新管理。
*通信作者:毛荐其(1963-),男,汉族,安徽桐城人,博士,教授。研究方向为技术与创新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