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华工科留学生飞行器控制专业课程教学方法研究
2025-02-13李玥
摘" 要:自“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来华工科留学生数量不断增加。如何在顺利开展专业教育的同时,做好课程思政工作,是新时期高校教师面临的新问题。该文分析来华工科留学生培养所面临的挑战,以飞行器控制专业留学生课程为依托,从课程内容与专业教材的设置、教学方法与课堂语言的设计,以及课程思政与专业知识的融合等方面出发,探索“一带一路”背景下航空航天专业课程思政建设模式,同时通过研究提升相关专业留学生培养质量教学方法,为中国科技走出去提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工科留学生;课程思政;“一带一路”;教学模式;实践探索
中图分类号:G640" " " 文献标志码:A" " " " " 文章编号:2096-000X(2025)04-0005-04
Abstract: Since the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 was proposed, the number of international engineering students studying in China has been continuously increasing. How to effectively conduct professional education while ensuring the succes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urses is a new challenge for university educators in the new era. This article analyzes the challenges faced in the education of international engineering students studying in China, taking the curriculum for aircraft control engineering as a basis. Starting from the choice of course contents and professional textbooks, the design of teaching methods and teaching language, as well as the integr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with professional knowledge, the study explores the construction of a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mode for Aeronautics and Astronautics Engineering course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he \"Belt and Road\", while investigating approach to education quality improvement for relevant professional international students so as to provide reference and guidance for Chinese technology and culture outreach.
Keywords: international students in engineering;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urriculum; \"Belt and Road\"; teaching mode; practical exploration
“一带一路”倡议是我国立足于国际视野提出的重大构想,自2013年提出以来,为教育领域内国家间合作交流和留学生教育发展带来了一系列利好政策,近年来“一带一路”国家留学生数量逐步增多,比例不断提升。另一方面,2020年教育部印发了《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随着思政教育的不断发展和推广,不远的将来必然涵盖留学生群体。因此,教师需要在有限的课时教学中,将传授专业知识与传播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和先进的当代文明相融合,把提高来华工科留学生教育教学质量和培养来华留学生成为中国文化积极传播者,作为支持“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使命。然而,“一带一路”沿线各国在政治、经济、人文和法律等方面差异性巨大。来自世界各地的留学生,他们的官方语言或母语大都不是汉语,熟悉和掌握汉语对留学生而言难度不小,因此,语言水平是阻碍留学生交流的主要原因之一。根据国内相关语言学者的研究,“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有超过五十多种官方语言,语言状况十分复杂。英语作为其中的“最大公约数”,却并非“一带一路”沿线多数国家的母语,在来华留学生中文水平无法满足专业课学习要求的背景下,全英文授课质量将成为影响教学水平的关键。此外,受不同地域、文化、观念等因素的影响,来华留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能力存在差异性,在教育背景、理论基础、学习目的和思维方式等方面均与中国本土学生有着较大不同,所以,不能简单套用中国传统教学模式,或全盘模仿英美高校的教学模式。
随着“双一流”高校建设和“一带一路”倡议的不断推进,来华留学生的学科取向发生着显著变化。多年来,留学生赴华求学往往专攻汉语言或中医药等领域;然而近些年来,工程技术类专业的留学生人数急剧增加。就读工科专业的留学生毕业归国后,多数将持续深耕于相关领域,因此, 面向工科专业课程开展教育教学研究,培养留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让他们成为兼具专业能力和了解并深切赞同中国文化的新时代复合人才,对他们个人的后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更能让中国本土化知识对外传播,走向世界。近年来,先后有学者[1-6]探讨过针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来华留学生的教学方法设计问题,但鲜少面向工科专业课程开展融合课程思政的教育教学研究。为此,本文以航空航天飞行器控制专业的留学生课程Optimal Control为依托,在留学生教育过程中融入体现中国文化的思政元素,探讨符合“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留学生教育特色和学习习惯的课程教学方案。
一 课程内容与专业教材的设置
在遵循开放式教材设置原则的基础上,为确保课程内容的严谨性与广度,笔者对国内外多本经典教材进行了深入研究。这些教材不仅为本课程的构建提供了理论基石,也为培养学生深厚的专业素养奠定了坚实基础。本课程特别参考了Naidu[7]所著的Optimal control systems及Lewis等[8]合著的Optimal Control,形成授课材料。为满足工科专业课程的独特需求,课程中将鼓励留学生充分利用学校丰富的电子资源和图书馆藏,帮助留学生获得广泛的参考文献和学术资料。这不仅可以满足留学生的学习需求,还能够培养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课程将鼓励留学生们自主查阅相关文献,深入探讨课题,并在课堂上展示学术研究成果。本文所提出的教学方法旨在培养留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和独立分析问题能力,掌握有效获取和应用知识的技能,从而强化留学生的学术素养,为留学生在工程领域的未来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在进行课程内容设置时,考虑学科内容难易和重要程度以及学生的接受能力,以确保学生能逐步理解和掌握系统性的教学内容。本课程的内容安排依次分为三个主要阶段,即基础知识铺垫、重点知识详解和难点与前沿知识推介,如图1所示。
首先,第一阶段的核心目标在于夯实基础知识。为了实现这一目标,课程采用提前分发基础知识点相关材料的策略,以确保不同知识储备水平的留学生都能在英语教学环境下理解本课程的基本概念和专业词汇。这一阶段的安排占用总课时约20%。在这一阶段,学生能够掌握基础知识,为后续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其次,第二阶段着重于深入拆解和应用重点知识。通过详细解读经典知识点,并以某工程问题或科研问题为抓手,课程将为留学生直观地展示课堂所学知识。这一阶段的内容占用总课时约70%。在这一阶段,留学生将能够更深入地理解和应用所学知识,从而提高他们的实际问题解决能力。
最后,第三阶段专注于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索更高层次和前沿的知识领域。这一阶段占用总课时约10%。这一阶段的课程致力于满足对知识诉求更高的留学生的需求,为他们提供深入了解相关复杂知识和前沿知识的机会,帮助他们更好地准备未来的研究或职业发展。
由于来自不同国家的留学生具有不同的知识基础和学术背景,授课教师需要灵活地根据同批上课留学生的具体情况适时调整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以确保学生们能够有效地掌握课程内容,取得好成绩。因此,本文所提出的教学方法能满足来自不同国家的留学生的学习需求和留学生课堂的教育质量。
二 教学方法与课堂语言的设计
语言问题是制约留学生专业课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随着全球化的快速推进,越来越多的非英语母语国家正在逐渐引入全英文教学(English Medium Instruction, EMI)到其高等教育体系中,以培养不仅精通专业知识,而且具备流利英语沟通能力、拥有全球视野和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尽管在近年来EMI教学得到了迅猛发展,然而在各国高校推进EMI教学时,亦受制于语言水平、政治、文化、经济以及教育资源等多方面的因素所影响。“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来华留学生的英语水平往往参差不齐,不同于以英语为母语的授课教师可以把相关知识点用简明形象的语言解释说明,并对留学生的非标准英语表达有较准确把握,来华留学生和授课教师在以英语为媒介的教学过程中往往面临巨大挑战[7-10]。语言问题的存在不仅阻碍了课上课下师生的交流,也迟滞了教学进度,影响了教学目标的实现。
本文针对的飞行器控制类专业课程内容抽象,公式推导繁多,对留学生数学能力有较高要求,属于基础门槛较高、有一定理论深度和实用要求的专业课程。笔者参考高等教育课程设计专家Fink[11]的有意义学习理论,以CLIL(Content-and-Language Integrated Learning)教学方法为手段,以英语为媒介,探讨来华工科留学生的课堂语言与学科内容融合的可能性。
基于对内容与语言融合型学习原则的理解,有学者提出了CLIL的4Cs框架(图2)[12],即通过内容(Content)、交流(Communication)、认知(Cognition)和文化(Culture)四个方面的课程设置来评价、改造和提高CLIL学习质量。
教育中,师生互动至关重要。然而,仅仅为了互动而互动的一些教学设计有时会忽略语言运用的实际需求。笔者将学科内容与课堂语言有机融合,促进知识与语言的交汇,通过实际内容的语言学习来提升留学生的知识和语言水平。这种方法不仅能增强学生的学科理解,还能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能力。
CLIL教学方法将沟通(Communication)视为核心要素。这一方法认为真实的互动是激发留学生强烈参与兴趣,深入思考知识与语言匹配问题的重要途径。因此,笔者在教学过程中穿插了积极学习(Active Learning)环节,即“任何使学生做事和思考他们正在做的事情的东西”。这些积极学习环节的设计旨在不必对课程结构进行重大修改的情况下,提升留学生的学习体验。通过适时的暂停,教师能够检查留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同时,这些环节还鼓励留学生先进行独立思考(Think),然后与同伴进行讨论(Pair),最终在全班范围内分享讨论结果(Share)(TPS,Think-Pair-Share)等,如图3所示。这种TPS策略有助于激发留学生的思维深度和合作能力。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习与思考是知识获取和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在CLIL教学方法中,认知(Cognition)被赋予了特殊的关注。Cognition强调如何培养留学生的思维能力,并将思维训练融入语言教学过程中,以提高他们的思维技能。因此,为了实现这一目标,笔者引入了Assessment feedback和Backward design能力训练,以根据飞行器控制类专业课程的评估要求,设计课堂学习活动,旨在为留学生提供反映留学生学习情况的可量化依据。在这些活动中,教师能深入了解留学生在课堂中的表现。通过收集关于授课教师和留学生的课堂表现情况的数据,能够识别教学过程中的强项和弱项,帮助教师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和技巧,确保教育过程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进。
CLIL教学方法不仅注重学科知识与语言的交融,还将文化培养置于其教育策略的中心位置。笔者将课程思政与CLIL教学方法巧妙融合,在传授专业知识的过程中,有意识地引入中国元素和中国思维。通过将中国文化元素融入到课程中,笔者努力构建了一个“和合共生”的文化氛围。这种文化融合不仅有助于留学生更好地理解中国文化和思维方式,还有助于培养留学生跨文化沟通能力。
本课程采用的CLIL教学方法,强调师生互动和知识与语言的融合,并通过引入积极学习环节,创造出有利于思考、合作和分享的学习氛围,能有效提高留学生的学术能力和综合素养。此外,该方法注重思维技能培养,借助Assessment feedback和Backward design能力训练,教师能够更好地了解学生的表现,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同时,CLIL教学方法还将文化培养融入其中,通过将中国元素和中国思维融入课程,构建了“和合共生”的文化氛围。综上所述,本文所采用的CLIL教学方法在提高留学生学术水平和综合素养方面具有重要价值,并为教育领域的教学设计提供了有益的思路和启示。
三" 课程思政与专业知识的融合
“一带一路”倡议为我国高等教育的国际化水平带来了独特的机遇和复杂的考验。在这一时局下,如何在提升我国留学生思政品质、增强国家软实力方面迈出坚实一步,乃是高等教育从业者不容忽视的重要课题。随着思政教育的不断发展和推广,不远的将来必然涵盖留学生群体。对于包括留学生在内的大学生群体的思想和成长过程中,最具显著影响力的因素是专业课教授[13]。为实施留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课教师的角色至关重要。授课教师需要将专业能力培养融入课程思政育人主题,特别是针对来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留学生,思政教育正是宣传“一带一路”倡议,弘扬合作共赢精神的重要途径。包含留学生在内的现代青年群体。对于传统说教方式的接受意愿较为有限。青年群体头脑敏捷,对于新兴事物的接纳能力强大,高度关切社会上的热门话题。课程思政教育元素不是从抽象的理论概念中逻辑推论出来的,而是应从学科知识与社会实践的结合中去寻找。在教学过程中,笔者引入与航空航天领域相关案例,让留学生通过“润物细无声”的思政教育更好地了解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增强对中国发展道路的理解和认同。此外,还需引导留学生关注我国航空航天行业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未来发展方向和重点领域,以及服务于该战略需求的相应知识和能力特点,帮助留学生更好地理解我国航空航天事业的国际战略。进一步,课程结束后,鼓励留学生对自己在思政教育方面的成长和收获进行反思,有助于留学生更清晰地认识到自己在价值观、道德伦理等方面的提升,也为改进思政教育提供有价值的反馈和建议,从而推动思政教育的进一步提升。
四" 结束语
“来华留学教育”作为“一带一路”倡议中的关键组成部分,不仅是加强国际间经济合作和人文交流的助推器,同时也是推动不同国家人民间相互理解的主要桥梁。提升工科留学生在华学习的教育质量,培养那些具备国际视野、能够积极参与国际事务和竞争的复合型人才,已成为当前高校教育支持“一带一路”倡议的重大使命和基石。本文在新工科和“双一流”建设背景下,为航空航天学科的国际化专业人才培养提供可靠的模式参考。
无论面对的是本国学生还是留学生,“立德树人”都是教师的根本任务。融合思政教育的国际化专业人才培养是复杂的系统性工程。本文以航空航天飞行器控制专业留学生的研究生课程为依托,综合考虑来华工科留学生的英语水平、知识基础和学习特点,从教材资料、课程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入手,通过多样化的支持措施,帮助留学生充分发展自己的学术能力。在推行EMI课程过程中,笔者充分借助国内外优质教材以及在线教学资源,将国际领先的CLIL教育方法和理念融入课程中。以学生为核心,秉持研究型教育,构建课堂教学内容,同时充分发挥教育评价体系的激励作用,引导并协助学生掌握学科国际前沿知识,培养国际视野,提升我国高校在国际学术圈的互动参与和国际竞争实力。
参考文献:
[1] 阎志军,温珺,宗永建.“一带一路”国家来华留学生EMI教学问题探讨[J].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32(4):74-78.
[2] 李传耀,徐光明,岑学楷.“一带一路”下EMI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物流科技,2021,44(12):155-157.
[3] 刘云龙,李永辉,张景伟,等.“一带一路”背景下的来华留学生土力学课程建设初探[J].高等建筑教育,2021,30(6):181-187.
[4] 耿悦,刘发起,杨华,等.工科学历留学生专业课“1∶1课堂”教学模式研究[J].高等建筑教育,2019,28(3):80-84.
[5] 胡忠华.“双一流”建设背景下工科专业留学生培养的机遇、挑战及对策[J].大学教育,2018(11):201-203.
[6] 潘家骥,冯浩,陈中祥.“一带一路”背景下“课程思政”融入专业英语教学改革实践[J].大学,2022(18):77-80.
[7] NAIDU D S. Optimal control systems[M]. New York: CRC Press,2003.
[8] LEWIS F L , VRABIE D L , SYRMOS V L. Optimal Control, Second Edition[M]. New York: John Wiley amp; Sons, 2012.
[9] 彭喆.“一带一路”倡议下高校留学生教育管理的问题与对策[J].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6):45-49.
[10] 孙岚,魏建华.来华留学生外语授课国际化专业满意度调查研究——以浙江科技学院为例[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5):230-233.
[11] FINK L D. Creating significant learning experiences: An integrated approach to designing college courses[M].San Francisco: Jossey-Bass,2013.
[12] COYLE D, HOOD P, Marsh D. CLIL: Content and language integrated learning[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10.
[13] 陈宝生.在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J].中国高等教育,2018(Z3):4-10.
基金项目:陕西省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四旋翼无人机编队系统对地面非合作目标的协同压制策略研究”(2020JQ-211)
作者简介:李玥(1987-),女,汉族,陕西西安人,博士,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为无人飞行器协同控制、导航制导与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