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双高”背景下高职工科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究与实践

2025-02-13李美陈金伟吴建材

高教学刊 2025年5期
关键词:创新型人才双高人才培养模式

摘" 要:在“双高”建设背景下,培养创新型工科职业人才是我国实现可持续发展构建创新型国家的发展战略基础。以设计思考教育理念为基础,研究和探索“双高”建设背景下高职院校工科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模式。提出“以专业培养为基础、科研项目为引领、创新比赛为依托、创新实践为根本”四位一体、四方联动高职创新型人才培养方案。实践证明,基于“专业培养为基础,科研项目为引领,创新比赛为依托,创新实践为根本”的创新型人才育人模式对于激发高职工科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创新能力,培养创新精神具有一定的实效性。

关键词:高职教育;创新型人才;“双高”建设;人才培养模式;高分子材料加工

中图分类号:G710" " " 文献标志码:A" " " " " 文章编号:2096-000X(2025)05-0063-05

Abstract: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double-high school construction, cultivating innovative engineering professional talents is the strategic foundation for China to realiz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nd build an innovative country. Based on the educational concept of design thinking,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training mode of cultivating innovative engineering talents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double high plan\". This study put forward the \"professional training as the basis, scientific research projects as the lead, innovation competition as the basis, innovation practice as the fundamental\", four-in-one, four-way linkage higher vocational innovative talent training program. The result has proved that the innovative talent education mode based on \"professional training as the basis, scientific research projects as the lead, innovation competition as the basis, innovation practice as the fundamental\" has certain effectiveness for stimulating the innovation consciousness of higher vocational engineering students, improving innovation ability and cultivating innovative spirit.

Keywords: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innovative talents; \"double high school\" construction; talent training mode; polymer material processing

2019年,国务院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提出将启动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等职业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双高计划”正式启动。同年3月,《教育部 财政部关于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的意见》印发。在“双高”建设背景下,培养创新型工科职业人才是我国实现可持续发展构建创新国家的发展战略基础。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要不断创新发展理念,创新驱动实质是人才驱动创新人才的匮乏已严重制约我国创新型国家的建设,而人才的培养依赖教育,如何培养高质量的创新型人才是我国高等教育亟待解决的重点课题[1-2]。

近20年来,我国经济高速发展,国内众多企业的产业结构正在逐步进行被动土地的优化调整升级。企业正在从低附加值的劳动密集型上升到高附加值的技术密集型。企业的升级必然会带来人才需求的升级。随着企业生产设备自动化程度的提高,对员工的操作要求越来越简单甚至“傻瓜化”,以前那种只会动手不会思考不具备创新能力的“工具型”人才,已经越来越失去市场,取而代之的是既会动手又会思考又具备创新能力的“智能型”人才。我国提出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目标,而高职教育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培养目标即为培养具有必要理论知识和较强实践能力的应用专门人才。因此高职院校进行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然而,我国高等职业院校的数量和规模日益扩大。从2000年到2020年,高等职业院校的数量翻了三倍。高等教育也由“精英型教育”迈向了“大众化教育”阶段[3]。大部分院校经过了大规模的扩招后,教育教学质量问题浮出水面。由于大规模扩招,生源基本素质不断降低,相当一部分高职学生进入大学后对专业学习热情不高,知识和技能掌握不够,创新能力不足,进而导致了就业难的问题。 因此,如何开展以学生为中心,以结果为导向的高等职业教育,培养让家长放心,企业满意的高职创新型人才是高职教育亟需思考和解决的重要问题。

所谓创新型人才是指以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为前提,具备较强的科学精神和创新能力,并能在某一领域、行业或工作中取得创新成果的全面发展的新型人才[4]。为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国内外对学生培养模式和策略也进行了积极探索。其中,设计思考是一种以个人为中心,鼓励协作,实践多元和融合思维方法来促成一个项目提高效益和用户体验的创新思维策略,它源于美国斯坦福大学普拉特纳设计学院的设计思考训练。设计大师蒂姆·布朗认为设计思考是一种“以使用者需求”为核心的创新学习方式,它以设计师的方法和工具来获取灵感,结合人的需求、技术的可行性,以及未来商业运作、扩展市场机会的发展性。通过设计思考,可以极大地促进创新思维模式的发挥[5-6]。

目前,有关高职院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国内外已有大量报道[7-11]。美国、德国、日本和新加坡等国家是开展“双创”教育较早的国家,其中,德国是欧洲乃至世界的制造强国,这与其成功的职业教育密不可分。早在20世纪70年代,德国就提出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经过多年实践,已形成比较完善的创新创业教育培养体系。在德国的高等职业教育中,创新创业教育的培养目标为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培养具有实践和实际操作能力的创新型人才。在创新创业的课程设置上具有显著应用和职业导向特点,以大量的实践性课程和案例课程为主,每门课程理论、练习、实验的课时比例分配高达1∶1∶1。在“双高计划”建设背景下,大力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成为高职院校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服务国家战略、融入区域发展和完成“双高计划”建设目标的应然选择。近年来,有关职业院校“双创”教育的培养模式主要有三种:综合育人式、项目引导式和创业实训式。综合育人式是指将创新创业教育纳入人才培养方案,开设相关必修、选修课程,同时在第二课堂中积极组织开展创新创业实践活动,实现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有机融合。项目引导式是指遴选学生加入教师科研技术服务项目,在项目实施过程中由教师引导或者学生自主学习创新创业知识、训练创新创业技能、发现创新创业机会,以工程类专业为主。创业实训式是指依托大学生创业园、实验实训中心等,组织学生开展创业实践体验,为学生提供创业培训、政策扶持及咨询服务等。在这三种模式中,综合育人模式较为普遍,且由于校内资源投入有限、校外资源引入不足等,出现“课堂教学流程化、教育方式单一化、学习成果无用化”的情况,导致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出现同质化现象,无法满足“双高计划”建设院校特色发展的要求。因此,高职院校必须探索一条适合自己的“双创”教育模式。

一 高职工科专业创新人才培养面临的问题

据报道,对全国12省市,14所示范(骨干)高职院校进行问卷调查时发现,表示对高职创新创业教育非常满意的只占7.94%,90%以上的老师对学生的能力总体评价是能力一般或不足[3]。出现以上问题的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2-14]。第一是高职院校对“双创”教育的顶层设计不够。目前大部分高职院校虽然开设了创新创业教育等理论课程,但培养目标的定位并不明确,未形成完整的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和培养模式。第二是高职院校对创新型人才培养缺少政策支持。我国虽然一直以来重视教育,但高职教育起步晚,发展时间短,缺少相关的政策支持,在办学上还是以理论教育为主。第三是高职院校“双创”教育师资力量有限。当前,大部分创新型课程由青年辅导员和行政人员担任,大部分并不具备专业理论基础和专业技能,与专业有效地融合较少,学生体会不到利用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乐趣,“双创”教育最后还是停留在表面。因此,亟待探索一条适合职业院校,特别是工科类等实践性较强的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二" “双高”建设背景下工科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必要性

目前高校普遍重视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而有关本科生和高职生创新能力的培育投入较少。特别是高职院校,绝大部分培养模式还是停留在“老师教,学生学”的知识传授型教学模式上。实操也仅仅停留在教师设计完好的实训方案中,学生很少有自主探究和实践的机会。针对以上问题,本文提出以所在的工科专业——高分子材料智能制造技术专业为例,以设计思考教育理念为基础,研究和探索在“双高计划”建设背景下高职院校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模式。为此,提出“以专业培养为基础,科研项目为引领,创新比赛为依托,创新实践为根本”四位一体、四方联动高职创新型人才模式,以其解决高职院校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方式单一,仅仅停留在理论或社团活动等方面,专业针对性不强,学生体会不到学以致用的乐趣,难以激发学生学习和创新的兴趣等难题。

三 “双高”建设背景下工科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构建思路

针对目前高职院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模糊、培养模式单一、同质化严重和专创融合较弱的普遍问题,从“以专业培养为基础,科研项目为引领,创新比赛为依托,创新实践为根本”的逐步递进、四位一体、四方联动的角度进行高职院校创新人才完整闭环结构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以期构建适合高职院校工科类专业可持续的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一是通过团队教师整合教学资源,在专业学习和实训过程中融入设计思考理念,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二是团队教师根据学生的兴趣指导学生成立研究小组,以科研项目为引领,在老师指导下,学生进行相关的研究活动,学以致用;三是学生以研究成果为基础,参加相关的学科类和“双创”比赛,在备赛过程中不仅运用了所学知识,提高团队协作能力,增强“双创”意识,同时让学生更有获得感和成就感;四是学生在科研和备赛过程中充分对前沿科技、行业和企业有了充分认识,在教师的指导下可进行创新性活动,如申请专利、撰写论文或发现商机等。本文提出的工科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路径如图1所示。

四" “双高”建设背景下工科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具体实施方案

为切实提高高职工科学生的创新能力,为企业和社会培养应用型技术人才,笔者所在专业提出融入设计思考创新理念培养创新型人才,具体的培养模式如图2所示。课内在课程实训中融入设计思考理念,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引导,学生创新实践,教师指导评价;课外引导学生加入科研兴趣小组,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设计思考五步法完成与企业合作科研项目,利用专业知识和设计思考方法解决实际问题;以实践成果为基础,指导学生通过参加创新比赛系统学习商业知识和项目模拟路演训练,为真正创业打下基础;最后收集反馈意见,完善试验方案,完成实践。

(一)" 专业培养为基础

课内为激发学生学习专业课程的兴趣,改变传统教学方法,即教师理论备课—教师展示—学生模仿—教师评价的模式。在专业课程中引入设计思考的理念,具体实训项目实施的模式:学生前期调研—学生确定问题—学生实践试做—教师检查—教师指导评价。传统实训项目通过引入设计思考的理念,学生可以发挥创新思维,创造新的实训成果。由图3可知,在塑料挤出成型技术课程中,引入设计思考的理念,引导学生利用挤出的管材设计做成了鞋架和置物架,激发了学生实训热情,培养了学生创新意识。通过在教学过程培养学生设计思考的意识,教学过程中实现真正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辅导。

(二)" 科研项目为引领

在课外,教师利用设计思考五步法指导学生完成科研项目,具体如下:第一,教师通过带领学生去企业调研和访谈,了解行业具体要解决的痛点问题。第二,根据调研,教师指导学生组建团队确定具体的实践课题。第三,利用所学的专业知识进行方案设计,教师给予指导。第四,方案确定后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利用专业广东省高分子材料先进技术开发中心平台进行试验。第五,试验成果初步成型后拿到企业和同行测试和试用,得到同行评价和行业意见,进一步完善和修正方案。

(三)" 创新比赛为依托

以学生在省级工程中心实践成果为基础,教师团队指导学生参与挑战杯、创新创业等比赛,进一步完善和提升实践成果。通过参与创新类比赛,学生系统学习如何制定商业计划书、公司注册、公司架构设置、团队分工与管理和商业宣传等专业商业知识,进而通过比赛模拟商业路演,为学生以后真正创新实践打下基础。

(四)" 创新实践为根本

通过专业学习、科研项目引领和创新比赛实践培养,学生熟练掌握设计思考的理念,并在以后创新实践、创新创业等实践活动中自发运用设计思考的理念,助力学生实现真正的创新实践。

五" 应用效果

(一)" 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通过在教学、实训和实践等过程中融入设计思考的理念,整个教学过程以学生为中心,学生体会到了主人翁的体验,激发和培养了学生创新意识,掌握了设计思考的理念和实施步骤,高分子材料智能技术专业自从实施此人才培养模式以来,学生参与创新活动和意识明显提升。专业每年约50%学生主动申请加入省工程中心的科研团队,专业学生申请参加校级省级等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的学生人数保持在30%以上,专业学生参加“挑战杯”、“互联网+”等大学生创新比赛人数占学校参与此类比赛学生的人数排名第一。图4为学生参加第七届“互联网+”大赛获国赛金奖及参加第十三届“挑战杯”获国赛银奖的获奖照片。

(二)" 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自2017年高分子材料智能制造技术专业实施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以来,专业学生获得省级及以上技能大赛奖项30余项,获得以“互联网+”国赛金奖为代表的创新创业比赛30余项,每年30%以上学生参与专利申请和科技论文发表,获奖率和申请率显著高于学校的同期水平。

(三)"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自此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实施以来,专业学生在专业教师指导下,运用自身掌握的知识,重构知识体系,提出新的思路、新方法和新观点,具备较好的创新精神。专业50%以上学生每年受到金发科技、聚赛龙、东亚电器等行业龙头企业的青睐。同时,通过企业交流、访谈,就业学生在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方面受到企业较高评价。

参考文献:

[1] 刘於清,李铁军.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职业教育的重要论述及其践行路径[J].江苏高职教育,2023,23(2):36-43.

[2] 周丙洋,王子龙.“双高计划”背景下高职院校创新发展的内涵重构与战略抉择[J].高校教育管理,2020,14(3):30-40.

[3] 刘赟,汤飞飞.高职创新型人才培养现状分析[J].经济师,2021(5):197-198.

[4] 苏梓梁.创新型人才培养与我国大学学术制度建设[J].河北能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1,21(1):12-14.

[5] [美]蒂姆·布朗.设计思考改造世界[M].香港:联经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2010.

[6] 叶丹.设计思考——创新思维能力开发[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7.

[7] 吴亮.德国创业型大学的改革发展及其启示——以慕尼黑工业大学为例[J].高教探索,2016(12):45-50.

[8] 岳昌君.改革开放40年高等教育与经济发展的国际比较[J].教育与经济,2018(6):9-17.

[9] 丁斌.重构课程体系,培养建筑学专业应用型创新人才——德国应用科技大学模式的借鉴与启示[J].教学研究,2017,40(6):104-107,113.

[10] 刘建强.德国应用科学大学模式对实施“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启示[J].中国高教研究,2010(6):50-52.

[11] 秦琳.以应用性人才培养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和国家竞争力提升——德国应用技术大学的经验[J].大学(学术版),2013(9):60-66.

[12] 仇志海.“双高计划”建设背景下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探讨[J].教育与职业,2021(8):92-95.

[13] 陈新忠,康诚轩.行业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问题与出路——基于英国皇家农业大学的经验[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21(3):115-120.

[14] 周毅.“双一流”建设背景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可持续发展模式的思考[J].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21,4(7):93-95.

基金项目:教育部职业教育教学资源库项目“高分子材料加工技术专业教学资源库项目”(教职成函〔2015〕10号);广东省高等职业院校轻工纺织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2022年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数字经济’时代‘专创融合’模式下的专业教学改革案例研究与实践”(2022QGFZ12);2021年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教育与教学改革项目“‘双高计划’建设背景下高职院校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探究与实践”(CYJG202101)

第一作者简介:李美(1987-),女,汉族,山东济宁人,博士,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为高职教育及教学。

猜你喜欢

创新型人才双高人才培养模式
同频共振四链联动,彰显“双高”院校科研担当
我校2020年“双高计划”建设研究成果展
我校隆重召开“双高计划”建设启动大会
牵手教育: 中等职业学校“四元并举, 德技双高” 的校本实践
创新意识下日语专业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如何在生理学教学中培养创新型人才
高校艺术专业打造“众创空间”模式研究
校企合作下的应用型物流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独立学院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