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业自然保护地生态修复技术分析
2025-02-13朱万军
摘要:在经济建设与城市化建设背景下,生态环境被破坏,林业自然保护地作为维护生态环境平衡的重要因素,对其应用恰当的生态修复技术十分关键。本文以林业自然保护地生态修复技术为切入点,重点分析了生态修复技术应用要点,以期恢复与重建受损的森林生态系统,使得其生态功能与生物多样性更加优越,进而满足林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要求。
关键词:林业自然保护地;生态修复技术;土壤修复技术;混交林
对林业自然保护地开展生态修复工作是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路径,其是依据林业生态系统构成而应用一系列的生态修复技术和手段,从而实现保护、改善、可持续利用林业资源目标。当前正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时期,充分利用生态修复技术的优势,促使林业自然保护地重新焕发生机与活力,也合乎“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要求。
1 林业自然保护地生态修复技术类别
林业自然保护地应用生态修复技术,是借助一系列的人工干预手段,对受损的林业生态系统功能与结构进行重建与修复,从而达成生态恢复与可持续发展目标,其具体类别主要为以下几方面。
1.1 土壤修复技术
土壤修复技术主要是针对林业自然保护地的土壤层面,以对土壤物理、化学、生物学性质改善的方式对其受损的结构与功能加以修复。
(1)土壤改良剂施用技术
土壤改良剂施用技术是借助于有机肥、石灰等土壤改良剂达成受损土壤修复目的,可有效调节土壤的酸碱值,提升土壤的养分供应,提高微生物活性水平,进而在原有基础上明显改善土壤结构[1]。
(2)绿肥覆盖技术
绿肥覆盖技术是以种植特定的绿肥植物,改善土壤的物理与化学性质,以此修复土壤的一种技术。通过种植和区域条件相适配的红豆蔻、蚕豆等绿肥植物,提高土壤的有机质含量,改善土壤结构,为保持土壤湿度创造有利条件,有效抵御土壤侵蚀,有助于土壤的肥力与持水能力都保持在较高水平,进而为林业自然保护地生态系统修复打好必要的土壤基础。
1.2 植物修复技术
植物修复技术是依托于有着良好适应性与抗逆性的植物品种,以移栽、造林以及播种等方法重新构建与恢复林业自然保护地生态系统中被破坏的植被与结构。
(1)乔木带植被修复技术
乔木带植被修复技术,是将乔木种植在林业自然保护地中,以此对受损区域的植被加以修复。应用此技术,首先需选定宽度适宜的区域种植乔木,依据该区域的气候条件、土壤条件以及地形条件合理布局,形成乔木带。当乔木生长发育一段时间后可发现乔木对土壤的保护能力较为突出,可有效规避水土流失,并且还有助于控制周边河流水位,起到良好的洪水防范作用,推动了林业自然保护地生态环境质量的提高。
(2)混交林种植技术
混交林种植技术是一种应用频率较高的植物修复技术,即采取一同种植多个品种的树种来修复林业生态系统。以某沿海地区的林业自然保护地为例,其选择应用了黄杨、杉木、马尾松等树种开展混交林种植,在经过一定时间后构建出了复杂化的生态系统,促使林地生物更加具有多样性,土壤质量也得到明显改善。
1.3 微生物修复技术
微生物修复技术是借助于微生物所具有的代谢活性与生物转化功能,对被破坏的生态系统进行有效修复。
(1)微生物肥料施用技术
微生物肥料施用技术是向土壤撒施一定量带有有益微生物的肥料,由此对土壤的微生物群落结构加以改善,此种生态修复技术更适合被应用在沙化地区的林业自然保护地中。在具体应用过程中,应确保所选择的微生物肥料恰当,不会与林地土壤出现排斥反应。微生物肥料的施用可以大幅提高土壤中的有机质含量,保证土壤酸碱值处于合理范围,为有益微生物的活动与繁殖提供有利条件,同步提升土壤肥力与生态环境整体质量。
(2)微生物菌剂修复技术
微生物菌剂修复技术主要依赖于特定的微生物菌群,分解土壤中的有害物质,如重金属、有机污染物等,从而达到净化土壤的目的。在实际应用中,通过在受污染的土壤中添加特定的微生物菌剂,可以加速污染物分解过程,以此降低污染物林地生态环境的威胁[2]。此外,使用微生物菌剂还可促进土壤中有益微生物繁殖生长,进一步改善土壤结构,增强土壤的自我修复能力。在林业自然保护地中,这种技术特别适用于那些因工业活动或农业活动而受到污染的区域,有助于恢复林地的生态功能和生物多样性。
上述生态修复技术各有优势,需依据林业自然保护地的实际状况以及所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选择最为恰当的修复技术,并且根据实际修复成效进行适当调整。
2 林业自然保护地生态修复技术应用要点
2.1 对树种结构优化调整
在林业自然保护地应用生态修复技术,首先要有针对性地对树种结构进行优化调整。以往开展植树造林工作更多是为了取用林木资源,人工纯林面积呈持续扩大态势,造成森林的生物多样性有所下降,林业有害生物种类增多,易引发较为严重的病虫害问题,森林对于外界的抗干扰能力较差且自我调节修复能力表现出明显的衰退趋势,所以优化调整林业自然保护地的树种结构刻不容缓,以此提高物种多样性,打造出更加多元化的植被结构,强化林地生态系统的多样性、抵御能力和抗干扰能力,从而达成林业生态修复成效提升目标。
对于新增树种的选择应当慎重,要严格遵守乡土树种优先准则,先考虑本土树种,尽可能减少外来树种引进,以免引起外来生物入侵现象而损害区域原本植被。同时要注重开展林业自然保护地的植物调查研究,从而确定后栽培的树木可与当地树木的化感作用相容,减少各物种彼此排斥问题的出现。
另外,还要特别在保护地中加大阔叶树种的占比。以往的研究结果表明阔叶林具有显著的生态修复功能,无论是在水土保持、净化空气、涵养水源,还是在维护生物多样性以及丰富森林景观等方面都有着不俗表现,优越于针叶林。所以在林业自然保护地中可以将阔叶树种在整个林业结构中的占比适当提高,由此强化森林资源的经营管护能力,说明树种结构处于合理状态。
2.2 选择培育壮苗及移栽
为了能够充分发挥出生态修复技术的优势,提升林业自然保护地生态修复成效,当选择适宜的苗木种类后,还需着重做好壮苗与移栽工作。移栽时机是否恰当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苗木的生长发育状况,对林业自然保护地应用生态修复技术,必须充分全面衡量所处区域的气候特征与土壤条件,依据苗木的实际发芽状况规范化实施移植工作。
林业生态修复技术应用要同时考虑经济性与生态效益,所以苗木移栽时机以温差较小且温度适宜的雨季最佳,有助于保障苗木成活率。开展苗木移植作业,苗木在运输过程中需对其做补水保湿处理,以免苗木因脱水而发蔫甚至死亡,当被送至林业自然保护地后,需及时高效地开展栽植工作[3]。当保护地的土壤呈干旱状态,苗木移栽后需浇灌适量水,及时补充水分,提高土壤含水量,为苗木生长与发育创造出必要的良好水分条件。以移栽苗木品种的生长习性为出发点,制订出合理可行的定植计划。如果移植苗木是常绿或阔叶树木,则需要针对性地进行定干和截干操作,还需要对上方苗木适当修剪,以促使树冠蒸腾量得到合理调节,从而大大减少水分和营养损耗,以保证移植苗木的成活率。如果是落叶阔叶林,则不仅需要进行定干和截干操作,而且定植时间也必须选择在植物的休眠期或落叶期间,以此最大程度上降低移栽对苗木所造成的损害。对于成活率相对较低的苗木品种,则要优先考虑使用根系覆土运输以及带土球移栽方式,最大程度控制其水土流失;长势缓慢或较差的苗木,则可将其拔除后重新补种,为其撒施适量的肥料并且浇灌充足水。
除了应用植树造林这一植被恢复技术之外,还可采取种子撒播这一方式,其适合被应用在有着较大植被恢复规模的林业自然保护地中,既有助于保证生态环境质量处于高水平,又可使得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得到明显改善。
2.3 进一步深化水土保持
修复林业自然保护地生态系统,应用生态修复技术,还应当进一步深化水土保持工作。通过生态修复技术解决林业自然保护地的土壤腐蚀问题,控制以及放缓土壤腐蚀速度,由此起到改善和保护生态环境的积极作用。当林业自然保护地存在较为严重的土壤腐蚀状况时,会出现众多不良问题,具体为土壤外流、土地退化、生态环境恶化等,对林地生态系统造成极大破坏。水土保持工作落实生态修复技术,可通过采取生物措施、农业措施以及工程措施来完成,生物措施包含植树造林、种草等,促使地表植被覆盖度有所 扩大,土壤的侵蚀抵御能力以及稳定性更加良好;农业措施则是依托于科学合理的耕作方式以及有效的农田管理,尽可能降低水土流失风险;工程措施则涉及组织开展坡改梯工程、拦沙坝工程以及沟道治理等,以此很好地把控水土流失问题。
应用生态修复技术开展水土保持工作,需贯彻践行完整性与综合性准则,根据林业自然保护地实际情况,有机应用多种措施手段,构建出良好的生态系
统[4]。同时由专门的人员负责对水土保持设施运行状况进行周期性检查与维护,对受损的设备进行高效及时修复,具有可持续的生态环境保护功效。进行水土保持工作时,需全面衡量林业自然保护地的气候、土壤、地貌以及水文等条件,做好综合评价以及相关试验工作,对生态修复技术适用性与可行性加以全面分析,有助于高质量完成水土保持工作,有效控制土壤腐蚀问题。
2.4 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
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与恢复是林业自然保护地生态修复技术应用不可忽视的要点内容之一。生物多样性是由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以及基因多样性组成,通过保护和恢复林业自然保护地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可以强化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与抵御能力。林业自然保护地的生物环境主要为森林,为各生物种群提供适宜的栖息场所。多数量种群一同构成了林业自然保护地生态系统,每一种群都不可或缺,由于其存在与繁殖,才使得林地生态系统处于平衡状态,做好物种保护与修复是保障生物多元化的重中之重。对林业自然保护地中的稀有动物与植物采取有力的保护手段,如执行生态移民与优化调整土地利用等方式,以此使得各种群数量得以恢复与增长。
生物多样性保护与恢复还需充分重视林业自然保护地遗传资源的保护与利用,其所含有的丰富多元的基因信息与种源关乎农业、工业、药业等众多领域发展,可以通过构建基因库与开展基因研究等措施,最大化地利用好稀缺性的基因资源。进行林业自然保护地生物多样性保护与恢复需注重生态系统的完整性与一体化。生态系统有着复杂化的脉络结构,各个种群与生态系统有着十分密切关系,需深化落实全面化、综合化的保护管控措施,循序渐进地恢复和提高生物种群数量,促使生态系统重新焕发生机与活力,进而高质量完成生态修复工作。
2.5 做好后期的管护抚育
将生态修复技术的优势充分发挥出来,保证林业自然保护地生态系统处于平衡状态下,还需重点做好后期的管护抚育工作。对于保护地内死亡的苗木要及时清除并补植。造林区域的环境条件若较为复杂或恶劣,则需将针对性的保护措施落实到位,为苗木生长发育构建出适宜的环境条件,具体措施如科学使用保水剂、进行客土栽培以及全方位整地等。
同时对林业自然保护地的病虫害防治也要十分重视。病虫害是造成林木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实地调研保护地常见的病虫害问题,并且以此为前提应用绿色防控技术,以物理防控、生物防控为主,尽可能减少化学防控手段的使用,一方面可保证林业自然保护地病虫害防治成效,有助于苗木茁壮发育,另一方面还能够有效控制因过量使用化学药剂而对林地生态系统所造成的破坏,生态修复效果更加突出[5]。
除此之外,还需对林业自然保护地加强保护,特别是林地防火、公益林管护、采伐限额等,以此保护森林资源不受侵害。并且还需将封山育林、改造低产低效林、抚育中幼林等措施真正落实到位,逐渐提高林业自然保护地生态功能等级。
3 结论
综上所述,为了促使林业自然保护地的生态环境重新焕发生机,切实改善生态环境问题,需严格把控生态修复技术应用要点,围绕对树种结构优化调整、选择培育壮苗及移栽、进一步深化水土保持、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以及做好后期的管护抚育等方面,由此切实达成生态修复目标,创造出良好的生态效益,推动林业自然保护地稳定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熊友明.新宁县自然保护地生态现状与保护修复对策[J].南方农业,2024,18(4):95-97.
[2] 刘树远.林业生态修复技术的应用与效果研究[J].新农民,2024(5):47-49.
[3] 朱宏伟,徐期瑚,文昌宇,等.广东省自然保护地生态修复条件分析与对策研究[J].林业调查规划,2023,48(6):53-57+79.
[4] 豆俊波.彭水县森林退化成因及生态修复技术研究[J].绿色科技,2023,25(21):172-177.
[5] 奎燕.林业生态修复技术要点研究——以澄江市九龙晟景拆除覆绿项目为例[J].林业勘查设计,2022,51(5):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