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晚播小麦栽培技术方法分析

2025-02-13龚芳芳程相银

新农民 2025年1期
关键词:栽培技术小麦

摘要: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对农业周期影响的加剧,为解决晚播小麦栽培中遇到的种植时间和生长条件变化的挑战,本文对晚播小麦栽培技术方法进行了研究。主要对晚播小麦种植时间与地区适应性、土壤管理、种子选择与处理、“一喷三防”病虫害管理、灌溉和水分管理等技术方法要点进行概括总结,以提高晚播小麦产量和质量,确保小麦供给充足,满足社会需求。

关键词:晚播小麦;小麦;栽培技术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加剧,传统农业种植窗口正在发生改变,晚播技术因此成为提高作物适应性和产量重要手段。尽管晚播小麦面临更大生存环境挑战,如低温和早春干旱等,但只要采用合适栽培技术,可以有效优化资源利用,增强作物生长潜力和提高产量稳定性。

1 晚播小麦种植时间与地区适应性

晚播主要在传统播种时间之后进行,其目的主要是为了避开某些不利气候条件或病虫害高发期,适宜晚播时间一般选在11月初到中旬,此时温度较低,有助于小麦种子休眠和积蓄养分,确保春季回暖后快速生长。而根据地理位置和气候类型不同,晚播小麦具体播种时间需做相应调整。由于冬季温度下降相对较晚,推迟播种到11月中旬可以有效减少幼苗期的低温风险,同时,晚播还能减轻由于早期低温导致的生长停滞问题,提高作物的抗寒能力。并调整播种时间至10月下旬,确保在土壤完全冻结前完成播种工作,这样做可以利用秋末湿润土壤条件,避免冬季极端低温对幼苗影响。

为有效管理晚播小麦的群体和个体生长之间的矛盾,特别是在春季旺长期,可以采用以下具体措施,比如利用圆盘式播种机进行操作,这种机器在播种前需要调整,去除播种机耧腿,仅保留播种机施肥耧腿。之后通过拖拉机牵引,实施深耕,按照“间隔一行深耕一行”的模式进行,确保每隔一行小麦进行断根处理,断根深度控制在6~9 cm。这种方法可以有效削弱根系过度发达带来的负面影响,深耕完成后,立即进行土壤镇压,因为它有助于控制小麦在春季的过度生长,保持农田土壤结构稳定,有利于水分和养分的合理利用,从而促进晚播小麦健康、均衡发展。

2 土壤管理

土壤管理对于确保作物生长和产量具有决定性影响,合理土壤调整可以显著提高小麦成活率和产量,种植人员需要在播种前进行深翻土作业,要求至少达到30 cm深度,有助于打破土壤板结,增加土壤透气性和渗水能力。针对土壤肥力提升,磷肥和钾肥施用尤为关键,推荐施用磷肥120 kg/hm2、钾肥85 kg/hm2,该肥料组合有助于促进根系发展和提高植株的抗逆性,从而应对晚播带来的低温和湿润条件,同时,氮肥适时施用也不可忽视,分三次施用,总计150 kg/hm2,第一次在播种后立即施用,第二次在返青期,第三次在拔节期。此外土壤水分管理也是晚播小麦成功的关键之一,在小麦生长初期,种植人员需要保持土壤相对湿度在60%~70%,保证种子良好萌发和幼苗生长。随着植株进入生长旺盛期,需适当增加灌溉频次,以维持稳定的土壤湿度,避免因土壤过于干旱或过湿而影响小麦的正常生长[1]。

3 种子选择与处理

在种子选择时,要首选适合当地的优良品种,这点至关重要。以华北平原地区为例,在特定气候和土壤环境条件下,推荐几种以下具备晚播和超高产的小麦品种。例如,山东地区‘马兰1号’‘烟农1212号’‘马兰13号’。河南地区推荐怀川960和郑麦113,也是高产品种。此外,百能4500、御能949和温风218等也显示出相应的潜力,这些品种不仅适应晚播条件,还能在华北广阔农田中保持稳定高产表现,这些品种通过提高抗寒性和疾病抵抗力,可帮助农户在冬季较低温度与多变气候条件下依旧能获得高产收成。

种子处理使用微囊悬浮剂拌种是一种有效技术。微囊悬浮剂使用主要是基于其持久性、长效性和缓释性特点,这种剂型能够在小麦生长的关键期提供持续的保护,有效预防由细菌和病虫害引起的影响,同时,减轻低温严寒天气对小麦苗的潜在损害,这是达到晚播小麦超高产的重要措施之一。具体到药剂配制方面,推荐使用10%噻虫嗪和10%精甲·咯·嘧菌的混合悬浮剂,这种组合中,精甲·咯·嘧菌悬浮剂含有3.3%的精甲霜灵、1.1%的咯菌腈和5.6%的嘧菌酯,能够提供广谱的防治效果[2]。

4 “一喷三防”病虫害管理技术

当晚播小麦进入扬花灌浆期,进行有效病虫害防治变得尤为重要,其保证作物的健康生长和最后的产量,在这一关键时期,“一喷三防”技术是至关重要的管理措施,主要目的是同时防治赤霉病、白粉病和麦蚜等常见问题。

在扬花期,推荐使用450 g/L戊唑醇悬浮剂

375 mL/hm²、10% 吡虫啉粉剂600 g/hm²和磷酸二氢钾900 g/hm²的混合液进行喷洒,戊唑醇悬浮剂对赤霉病有良好防治效果,而吡虫啉粉剂则能有效控制麦蚜的侵害,磷酸二氢钾不仅提供营养,还增强植株抗病力,综合作用可以显著降低病害和害虫的影响[3]。

在灌浆初期,以防治白粉病和条锈病为主,可以采用30%吡唑醚菌酯悬浮剂600 mL/hm²混合5% 联苯菊酯微乳剂900 mL/hm²和磷酸二氢钾675 g/hm²进行喷洒,吡唑醚菌酯特别有效于防控白粉病和条锈病,而联苯菊酯可防治麦蜘蛛等害虫。灌浆中期特别需要注意麦锈病的防治,建议使用13%烯唑醇可湿性粉剂750 g/hm²混合3% 氯氟氰菊酯水乳剂450 mL/hm²和磷酸二氢钾675 g/hm²这种组合,烯唑醇粉剂对麦锈病具有很好的防治效果,氯氟氰菊酯则可以进一步保护作物不受其他害虫的侵扰。

5 灌溉和水分管理

5.1 浇越冬水

浇越冬水是晚播小麦栽培中的关键管理措施,主要目的在于通过提高土壤墒情来确保小麦能安全度过寒冬,避免因温度过低造成的冻伤问题。具体而言,适宜浇水时机是在11月15—25日,此时如果连续5 d的平均气温降至5℃,便可开始进行浇水操作,其操作最佳时间为晴朗上午9∶00~12∶00。在技术实施上推荐使用喷灌方式,水量应控制在450~525 m³/hm2,从而有助于增强小麦抗寒能力,还可以有效促进其后期的生长发育,为实现超高产奠定基础。晚播小麦在经过冬季休眠后,通常会于3月20日左右开始返青,此时植株恢复生长较为缓慢,为了促进其生长并优化土壤条件,开展早春镇压非常关键。镇压作业应及时进行,一般在小麦返青初期执行,这一措施能有效提升土壤的保湿与透气性,同时增强土壤的结构稳定性。可使用压轮或其他镇压设备,轻微压实覆盖小麦的土层,可以减少地表水分蒸发,并帮助土壤保持必要的墒情,这种操作还有助于控制小麦的过度生长(疯长现象),使得植株更加集中养分于根部吸收,从而提高整体的营养利用效率和抗逆性。

5.2 拔节期和挑旗期的水肥齐攻

在晚播小麦栽培中,拔节期和挑旗期是关键时期,该两个阶段需要特别注意水肥管理。在拔节期推荐使用滴灌水肥一体化技术,灌水675 m³/hm2,并在水中添加尿素225~230 kg,以及氯化钾150~180 kg,以保证充足营养供应。而在挑旗期需要灌水量稍减至450~525 m³/hm2,尿素用量调整至75~105 kg/hm2,继续确保养分供给。滴灌系统中滴头应按“非”字形排列,滴头间距控制在15~20 cm,流速维持在1~3 L/h,使用卧式压差式施肥罐来保证肥料的均匀分布,有效提升晚播小麦的生长质量和产量。

6 结语

综上所述,本文对种植时间选择、土壤管理、种子处理、病虫害防治和灌溉及水分管理在内的晚播小麦栽培技术方法作了详细论述,种植人员通过采用这些先进栽培工艺,有效应对不利气候条件,提高小麦生产的平稳性及产量。种植人员在后续的种植管理过程中,需要对晚播的小麦进行栽培技术的不断完善与创新,增强作物适应性,确保粮食安全,提高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 杨杰.小麦晚播超高产栽培关键技术[J].种子科技,2024,42(12):45-47.

[2] 冀玉兰,朱海英.晚播小麦栽培技术[J].农业技术与装备,2024(4):172-174.

[3] 李强,张永峰.滑县晚播小麦地膜覆盖栽培技术[J].中国农技推广,2023,39(9):47-48.

猜你喜欢

栽培技术小麦
主产区小麦收购进度过七成
小麦测产迎丰收
小麦春季化控要掌握关键技术
孔令让的“小麦育种梦”
叶面施肥实现小麦亩增产83.8千克
哭娃小麦
辣椒优质高产栽培技术
玉米优质高产栽培技术综述
对龙眼高产栽培技术的探讨
番茄大棚栽培技术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