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水稻绿色高质高效种植技术

2025-02-13武艳

新农民 2025年1期
关键词:种植技术水稻绿色

摘要:水稻绿色高质高效种植技术,即在水稻生产过程中应用一系列环保、节本增效的技术措施,以实现水稻的稳产高产,提高稻米品质,增加经济效益和保护生态环境。为进一步拓展资源优势,挖掘水稻增产潜力,提高水稻生产能力,实现良田、良种、良法、良机、良制“五良”融合,应把先进的栽培技术送到农户手中,提高优质稻产量,增加农户种植效益。

关键词:水稻;绿色;高质高效;种植技术

汉台区地处秦岭南麓,秦巴山区腹地,水资源丰富,稻区年降雨量770—880 mm,4月10日前平川日平均气温稳定12℃,8月20日前后日平均气温稳定在22℃以上,有利于水稻品种的生长。汉台区常年种植水稻14.2万亩,是全国优质籼稻种植的最佳气候生态区之一,涌现出了不少水稻高产示范户。水稻绿色高质高效种植技术的实施有助于提升水稻生产的质量和效率,同时也有助于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不同地区的具体实施可能会有所差异,需要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优化。具体来说,水稻生产中应抓好以下技术环节[1]。

1 选择高效模式,农机农艺融合

在人工插秧的基础上,积极示范推广水稻机插秧和直播稻,坚持水稻机插秧与优质稻米产业发展相结合,以专业合作社为纽带,采用订单生产的方式,突出高品质和高效益,做大做强汉中大米品牌,大力推广“水稻+”高效模式,重点示范推广稻田养鸭、稻田养虾等综合种养模式。

2 优化品种,提质增效

根据气候条件,突出主导品种的稳产增产作用,选择高产优质品种,全生育期在155 d内,主要推广以‘华浙优210’‘川优6203’‘黄华占’‘内5优5399’和‘美香占2号’等达到国家《优质稻谷》标准2级以上的稻米品种。推广种子包衣控病技术。

3 适期播种,培育壮秧

3.1 人工育秧

提倡采取两段育秧,培育多蘖壮秧,备种1 kg/667 m2,播前晒种1~2 d。用稀释500倍的强氯精药液浸种1 d,预防水稻恶苗病。两段育秧一般在4月

5日左右播种,做秧畦时施入腐熟农家肥或水稻专用肥做底肥,育成1叶1心小苗时进行规格寄插。秧苗2叶期,秧田追施尿素3~5 kg/667 m2或泼浇腐熟人粪尿水500 kg/667 m2。4~6叶期追施尿素5~8 kg/667 m2,促进秧苗早生快发。插秧前4~5 d追施尿素5 kg/667 m2,降低起秧难度及移栽后“换衣”严重等现象的发生。小苗寄插后7 d内畦面不上水,3叶前干湿交替灌溉,3叶期以后保持浅水层。遇持续低温寒潮天气,做好防冻保温,防止秧苗受冻;如遇长时间阴雨低温过后应及时喷施敌克松等杀菌剂防止立枯病发生。插秧前2~3 d用Bt·杀虫单和三环唑防治秧田病虫害,秧龄达到45~50 d、叶龄6~8叶、单株带蘖3~5个、清秀无病虫为标准壮秧。

3.2 机插秧

3.2.1 播种方式:采用播种流水线播种。

3.2.2 种子处理:播前晒种、药剂浸种(同人工育秧),催芽剂催到破胸露白,沥干水后播。

3.2.3 适时播种:播期以水稻高产出穗期(8月上旬)和安全齐穗期(8月20日)为依据进行推算。一般前茬是油菜小麦田的4月20—25日播种,空茬田4月

15日左右播种。

3.2.4 科学施肥:大田育秧共需备足营养土100~120 kg/667 m2,营养土基本要求土肥、无菌、细(手捏成团,落地即散)。选择菜园土、熟化的旱田土、稻田土。冬前在取土地块表面施有机肥、圈肥、翻耕晾晒、冬灌冻融,在育秧前10~20 d,采用机械或半机械手段进行碎土、过筛;也可以先在田间施三元复合肥后,用旋耕机旋耙多次实施碎土,拌匀后再过筛。留1/3营养土用作盖土,不需用拌壮秧剂,剩余2/3营养土每100 kg细土拌1 kg壮秧剂(含消毒剂、活性物质及多种微量元素),拌匀后集中堆闷,形成酸碱度适宜(pH5.5~7.0)的底土。特别需要注意的是,盖土一定不能拌壮秧剂及其他速效化肥,避免烧种、烧苗,降低出苗率。

3.2.5 播种:常规种如‘美香占2号’,每盘播芽谷种100~130 g、杂交稻种每盘播芽谷种90~120 g。

3.2.6 暗化催芽:播种后的秧盘堆码20层放于育秧棚内;用薄膜及薄棉片盖好保温,3~5 d齐苗后在秧田

育苗。

3.2.7 水分管理:推广节水灌溉技术,在水分管理上,采取肥促水调、间歇灌溉。

3.2.8 追肥:秧田期共施断奶肥、送嫁肥2次。2叶

1心期施断奶肥,3~5 kg/667 m2尿素,移栽前3~5 d施送嫁肥(尿素)5 kg/667 m2。

3.2.9 病虫害防治:在秧苗期,需依据病虫害的发生状况做好防治工作,同时要经常拔除杂株和杂草。倘若遭遇低温,对于发生青枯病、立枯病的秧田,可采用30%瑞苗青兑水3 000倍液进行喷施,或者撒施70%敌克松1 000倍液来防治。若有叶瘟发生,则使用40%稻瘟灵可湿性粉剂60~75 g/667 m2,加水30 L进行喷雾防治。稻水象甲发生区进行两次防治。

3.2.10 秧苗化控:长秧龄情况下,秧苗生长至2叶1心时,按照秧母田用5%烯效唑30 g/667 m2兑水均匀喷雾,切不可重喷漏喷(忌用量过大,已用壮秧剂的不必使用)。

3.2.11 秧苗标准:通过科学管理,机插秧秧苗应达到DB61/T1074~2017标准,即秧龄30 d左右,苗高17~20 cm,茎基宽≥2.0 mm,白根数≥10条。

4 抢时早插,合理密植

4.1 手插秧

5月20日—6月5日期间抢时早插,采取宽行窄株或宽窄行插植,1.2万~1.4万穴/667 m2,平均每穴插7~8株苗,基本苗8万~10万株/667 m2。

4.2 机插秧

5月10日—5月30日抢时早插。一般插秧机行距30 cm,株距不同机型调控范围不一样,一般在12~22 cm。栽1.5万穴/667 m2以上,穴苗数4~6株,

基本苗6万株/667 m2以上。

5 实施测土配方,进行科学施肥

5.1 手插秧

大力普及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坚持控氮、稳磷、补钾、配微,保证营养平衡。根据650~700 kg/667 m2以上目标产量,施肥总量应控制在施氮(N)10~12 kg/667 m2、磷(P2O5)5~6.5 kg/667 m2、钾(K20)6~8 kg/667 m2、硫酸锌0.75~1.5 kg/667 m2。氮肥主要随基肥、追肥施用,穗肥按照氮磷钾6∶3∶1的比例分次施入。具体方法是在水稻插秧前将农家肥、全部磷肥、60%的钾肥和60%氮肥做基肥施入,30%氮肥在插秧后5~7 d做分蘖肥追施,剩余10%氮肥和40%的钾肥在水稻孕穗期做穗肥一次施入。

5.2 机插秧

5.2.1 施肥要求

施肥整体按照“轻底肥、重追肥(分2次施)、穗肥巧施”的原则。依据磷肥在分蘖期有增产效果、钾肥在分糵期和长穗期有增产效果的特点,确定具体施肥方法:磷肥全做底肥,氮肥和钾肥分底肥、追肥、穗肥施入,其中氮肥在底肥、追肥、穗肥中施入的比例为40∶45∶15,钾肥在底肥、穗肥中施入的比例为60∶40。

5.2.2 施肥方法

底肥采用先施底肥再翻耕的全层施肥法。前茬收获后,施40%氮肥、100%磷肥、60%钾肥作底肥,缺锌田块施锌肥1 kg/667 m2。一般在栽后5 d施第1次返青分蘖肥,并结合使用除草剂进行化学除草;施入追肥总量的60%尿素,施后田间水层保持5~7 d,禁忌水淹没秧心造成药害。栽后10 d第2次追肥,施入追肥总量的40%尿素,以满足机插水稻早分蘖的要求,并结合使用除草剂和杀虫剂进行化学除草,同时防治二化螟(钻心虫)。穗肥在晒田结束、稻田复水后施入,穗肥施氮量应看苗施肥,根据苗情适当增减。

积极推广水稻缓释肥一次施肥技术,底施N-P-K比例为25-8-17的水稻缓释肥50 kg/667 m2(或45 kg/667 m2+尿素5 kg/667 m2)。

6 科学灌水、合理促控

推广节水引水灌溉技术,在大田水分管理上,采取肥促水调、间歇浅灌的方式,一般在6月20日左右或手插秧总茎数达到目标穗数的80%~90%时及时退水晒田,控制无效分蘖,构建高光群体,促进形成大穗,使籽粒数和千粒重增加。7月10日前及时复水,孕穗期至抽穗扬花期保持浅水层,勾头散籽后采取间歇灌溉,乳熟期以湿润为主,蜡熟期干干湿湿灌溉,以干为主,收获前7 d左右排水落干。

7 病虫绿色防控,减灾保产

集成示范“健身栽培+精准测报+物理防控+生物防控+科学用药”的病虫害防控模式,突出抓好水稻重大病虫害的预测预报和防控。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通过健身栽培增强植株抗性,重视秧田防治。大力推广太阳能杀虫灯、二化螟性诱剂等设施及技术以防治虫害。在病虫害防治方面,采用高效、低毒、低残留的生物农药,采取以 “统一组织、统一时间、统一农药、统一防治” 为主的防治形式,以提高防治效果。水稻病虫害绿色防控是实现减灾保产的重要举措,以下是一些常见水稻病虫害的绿色防控方法。

7.1 农业防治

7.1.1 选用抗病品种

选用抗病虫害品种是一种有效的农业措施。选择具有抗稻瘟病、稻曲病、纹枯病等主要病害的水稻品种,可以显著降低病害发生的风险,减少农药的使用量,降低生产成本,同时也有助于保护环境和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安全[2]。

7.1.2 合理轮作

实行水稻与耐旱作物或非禾本科作物轮作,如水稻与绿肥、油菜等轮作,可减少病虫菌源的积累。

7.1.3 翻耕灌水灭蛹

在越冬代螟虫蛹期,对冬闲田、绿肥田进行连片统一翻耕,并灌以深水,使稻桩浸没其中7~10 d,以降低虫源基数。

7.1.4 健身栽培

实行科学排灌,选择适宜时机进行晒田。避免出现重施、偏施氮肥的情况,同时适当增加磷钾肥的施用。

7.1.5 清洁田园

稻草、稻茬及田边杂草是病虫越冬的场所,也是病害初侵染的来源,要及时清除田间杂草、病株残体,减少病虫害的滋生和传播。推行低茬收割,秸秆粉碎后还田,降低螟虫残虫量。

7.1.6 生物多样性控害

运用生态工程技术,在田埂、路边、沟边以及机耕道旁种植芝麻、大豆、波斯菊、硫华菊、紫花苜蓿、香根草等显花植物,同时保留秕谷草等功能性禾本科植物,以涵养和保护寄生蜂、蜘蛛等天敌,提升稻田生物多样性,增强天敌的自然控害能力。此外,种植香根草等诱集植物,丛距设为3~5 m,可以降低螟虫种群基数。

7.2 物理防治

7.2.1 灯光诱杀

利用昆虫的趋光性,推广太阳能杀虫灯等,诱杀二化螟等害虫。

7.2.2 色板诱杀

通过在田间悬挂黄板,对稻飞虱等害虫进行诱杀,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

7.2.3 性诱剂诱杀

利用昆虫性信息素诱杀雄虫,在始蛾期,集中连片地设置性信息素,减少害虫的交配繁殖。平均放置

1个/667 m2,诱芯距离地面的高度以50 cm为宜。

7.3 生物防治

7.3.1 保护利用天敌

保护稻田中的蜘蛛、青蛙、蜻蜓等天敌,发挥其对害虫的自然控制作用。

7.3.2 赤眼蜂防控技术

赤眼蜂是卵寄生蜂,水稻二化螟始蛾盛期,第一次释放赤眼蜂,每代放蜂2~3次,间隔7 d左右开始第二次投放,每次放蜂5枚/667 m2,均匀放置。高温季节在傍晚放蜂。

7.3.3 稻鸭共育控虫技术

在水稻抛秧15 d、移栽12 d后,放雏鸭10~20只/667 m2,

每天定时收鸭,放鸭时间约为50~60 d,至水稻齐穗期收鸭。

8 适时收获,颗粒归仓

当90%~95%以上稻谷籽粒黄熟时,抢晴收获,及时晾晒、入仓。

9 注意事项

(1)性信息素应在大面积范围内连片应用。进行群集诱杀时,不能将不同种类害虫的性信息素挥散芯放置于同一诱捕器内。

(2)化学药剂防治应按照标准用药。生物农药可适当提前施用,以确保药效。

(3)应重视交替轮换用药,提倡不同作用机理的药剂进行合理轮用,避免同一种药剂在不同稻区间或同一稻区内循环、连续使用,以有效延缓和治理抗药性问题。提倡使用高含量单剂,避免使用低含量复配剂。严格执行农药使用操作规程,遵守农药安全间隔期,确保稻米质量安全。

(4)稻鸭、稻虾等种养区及其邻近区域,应慎重选用药剂,避免对养殖造成毒害。

(5)稻田禁用含拟除虫菊酯类成分农药,慎用有机磷类农药;水稻扬花期慎用新烟碱类杀虫剂(吡虫啉、啶虫脒、噻虫嗪等),减少对授粉昆虫的影响;破口抽穗期慎用三唑类杀菌剂,避免药害;水稻分蘖期尽量少用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阿维菌素。

(6)为确保稻米质量安全严格遵守农药安全间隔期,严格执行农药使用操作规程。

10 结语

水稻绿色高质高效种植技术是一个综合性的体系,通过加强农机农艺融合,集成“土、种、肥、水、药、机”等生产要素,创建一批水稻绿色高质高效百亩田、千亩方、万亩片,深入应用优质品种、硬地育秧、机械插植、节肥增效、病虫害防控及机械化作业等一整套绿色高产高效种植技术,不仅可以提高水稻的产量和品质,还能减少农药、化肥的使用,保护农业生态环境,实现水稻绿色高质高效种植技术的可持续发展,为水稻种植户带来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 邓向明,何丽华.水稻绿色高质高效栽培技术及推广措施[J].新农民,2020(32):50.

[2] 朱其美.水稻绿色高质高效栽培技术及推广方法分析[J].种子科技,2021,39(16):52-53.

猜你喜欢

种植技术水稻绿色
什么是海水稻
绿色低碳
水稻种植60天就能收获啦
一季水稻
水稻花
绿色大地上的巾帼红
茶园开发与茶树种植技术研究
探讨如何提高大棚蔬菜种植技术
浅析小麦种植技术
针对改进芒果种植技术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