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管理学的生态监测平台建设与组织协同研究

2025-02-13梁雁昌黎小川袁庆龙庄妤

新农民 2025年1期

摘要:随着全球生态环境问题的日益严重,生态监测成为保护生物多样性、维护生态平衡的重要手段。本文以湛江金牛岛红树林为例,分析数字化监测平台在生态管理中的应用及其管理模式的优化,旨在探讨基于管理学的生态监测平台建设与组织协同机制。通过文献综述、数据分析、案例研究及潜在挑战与策略讨论,提出了一套综合性生态监测平台建设方案,强调了组织内部与外部的协同合作,以提高监测效率和数据利用率,为红树林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

关键词:生态监测平台;组织协同;红树林保护

1 背景与现状

1.1 研究背景

红树林生态系统作为独特的海岸带生态系统,在全球范围内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它们不仅是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热点区域,还是调节气候、维持海岸线稳定、提供生态系统服务的关键屏障。数字化监测平台凭借其高效、精准、实时的优势,逐渐成为生态管理中不可或缺的工具。

1.2 研究现状

在生态保护领域,数字化监测平台的建设与使用已初具规模。通过综合运用卫星遥感、物联网(IoT)和大数据技术,我们能显著增强环境监测的效能和能力[1]。这些平台在生态数据的收集、处理、分析以及信息共享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关于平台管理模式的研究相对较少,特别是在跨学科视角下,如何将管理学理论与方法应用于平台的构建、运维和管理中,仍是当前研究的难点之一。

1.3 研究意义

红树林被誉为“天然海岸卫士”和“海上森林”,

其重要性在于丰富的生物多样性、生态服务功能以及对海岸线的保护作用。数字化监测平台可提高环境监测和管理的效率与精准度,通过集成遥感、物联网、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能够实现对红树林生态环境的实时、动态监测,为管理者提供及时、准确的数据支持。

2 研究区域与现状分析

2.1 湛江金牛岛红树林概况

金牛岛红树林位于湛江市麻章区湖光镇湛江红树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实验区内,有着“万树成千岛”的美誉。该区域拥有面积广阔,种类繁多,包括多种珍稀的红树植物,如红海榄、白骨壤、桐花树、木榄、秋茄。2022年4月,湛江湾实验室成立粤西首家红树林保护研究中心。2022年5月,湛江湾实验室选中了麻章区金牛岛作为红树林种养耦合模式研发的长期定位观测基地[2]。然后,通过保护区总体规划和管理计划的制订和实施,有效地提高了保护区的管理能力和管理水平。

2.2 保护区的管理现状与挑战

红树林的保护事业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事业,分析目前保护区的管理体制可以发现仍然存在一些不足,已经成为红树林保护事业进一步发展的瓶颈。

(1)监测手段和技术有待升级。传统的监测方法主要依赖于人工巡查和定期调查,不仅效率低下,而且难以全面、准确地掌握红树林的生态状况。虽然已经开始尝试建立数字化监测平台,但在平台建设和应用方面仍存在诸多不足,如数据采集不全面、数据分析不深入、信息共享不畅等。

(2)须加强保护区的保护组织、制度及保护形式。建立健全保护区森林公安机构是加强自然保护区资源保护和治安管理的一项重要工作。目前,保护区尽管配备管理人员从事巡逻工作,但是,巡逻的间断性及不具备执法资格,使得保护区内破坏红树林资源的事件时有发生[3]。

3 数字化监测平台的设计与管理模式

3.1 平台构建与管理架构设计

平台的构建主要由一线生态监测设备、数据传输与储存设备、数据智能分析应用组成。操作人员负责生态监测平台日常的运行与维护,平台根据监测数据给出智能化决策支持,然后,由决策者决定相应管理措施,三方协同为红树林生态保护工作和为其上级管理组织负责,以此实现平台管理架构上的三方协调工作。在平台构建和管理架构设计的组织与协调方面,会将包括技术、资源和人员等方面的标准化与协调机制等同起来[4],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3.1.1 技术协调与监测指标、输出结果标准化

通过学习传统红树林保护管理模式下的过往经验确定各项生态监测的标准指标,再通过大数据分析,根据标准指标从历史数据和实时监测结果给出不同的标准化决策建议。

3.1.2 管理协调与三方架构的资源分配标准化

在有限的资源投入情况下,制定三方组织架构的资源分配标准——标准的平台设备维护与升级支出管理、标准的操作人员深入学习与培训制度、标准的决策者决策合理性监督方式。由此,也能引申出管理架构设计中人员配置的标准化。

3.1.3 实现平台工作流程的标准化

实现了操作人员标准化操作与维护平台、平台标准化运行与产出结果、决策者标准化决定管理措施。

3.2 运维与管理机制

平台的运行机制由实时生态监测、数据传输和存储、智能化分析组成[5]。借助设定的标准化监测指标以及遥感技术、无人机监测和物联网传感器等设备,平台能够实时监测红树林园区内各项生态数据与变化;通过涵盖MySQL、Oracle等关系型数据库管理系统,以及可能涉及的非关系型数据库技术实现大量数据的汇集与存储;通过机器学习和大数据分析,根据标准指标从历史数据和实时监测结果给出不同的标准化决策建议。这个运行过程是由经过标准培训制度以及深入学习的操作人员负责,通过标准的平台设备维护与升级支出管理,确定平台设备更新迭代需求与自然或非自然损耗情况下的维护管理措施。平台的数据管理流程有以下几方面:

3.2.1 过往数据收集与汇总

主要依靠红树林园区传统管理与巡查模式下过往记录的各项数据,形成平台数据库基础[6]。

3.2.2 实时监测的数据储存

通过涵盖MySQL、Oracle等关系型数据库管理系统,以及可能涉及的非关系型数据库技术实现大量监测数据的存储。

3.2.3 数据分类与筛查

根据监测设备不同、监测方式不同,将大量监测数据围绕红树林及周边生态环境进行各项分类,并定期筛查,对无效数据、错误数据和过期无用的数据进行删除,优化平台数据存储空间和提高数据准确性。

3.2.4 多方参与共享机制

根据不同参与部门的需求,数据管理流程还包含面向多方参与的共享和使用机制。

3.3 利益相关者参与和协调机制

平台构建与管理架构设计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对于直接利益相关者,操作人员直接负责平台的日常运行与维护,决策者根据平台技术输出结果提出管理决策,这是直接利益相关者的参与机制;决策者的管理决策影响操作人员操作平台运行,而操作人员也会评估决策者管理决策的合理性,这是直接利益相关者间的相互协调机制。

对于间接利益相关者,管理组织直接监督三方架构组织,科研机构能通过合作与授权获取所需生态数据信息,社区和环保组织能关于平台实际应用提出来自社会方建议,这是间接利益相关者的参与机制。

4 管理学视角下的案例分析

4.1 平台应用效果评估

平台构建与管理架构设计在组织协调方面将标准化流程与协调机制等同起来,同时,也支持多方参与协作,具有一定的开放性。通过平台、操作人员和决策者三方架构组织的工作流程标准化,保证了平台运行和监测效益的稳定性,一定程度上减少传统红树林管理保护模式下人工巡查和低精度探测产生的数据误差与交流变形,能够有效提升红树林管理保护效率[7]。

4.2 组织协调与管理创新

数字化监测平台在应对多组织、跨部门合作的情况下具有完善的组织与协调机制。通过其开放性特点,数字化监测平台标准化工作流程公开透明,受到上一级管理组织的直接监督,红树林管理保护工作中的不同部门能够借助平台交流工作信息,也能够借助三方架构组织评估相关科研机构获取红树林生态数据的合作需求,有条件性地过滤来自红树林所在地社区和环保组织的社会方建议。

数字化监测平台通过技术协调和管理协调,在数据管理流程中能够做到输出结果标准化和资源配置标准化,依靠红树林园区传统管理与巡查模式下过往记录的各项数据形成原始数据库基础,监测平台的技术输出结果还具有科学性、准确性,也具备可记录、可公开性,实现平台在资源整合、信息共享中的组织与协调作用以及管理创新[8]。

4.3 管理模式评估

通过三方架构资源分配标准化与管理协调,平台在有限资源投入的情况下主要围绕平台设备和操作人员专业性进行资源配置,对比传统红树林保护管理模式下主要围绕线下巡查以及人工监测辅助设施的资源配置,减少了人工成本,资源配置更具合理性[9]。此外,平台工作流程具有开放性,在数据采集、数据输出结果和信息共享方面更加便利,能够满足多组织、跨部门参与和协调的需求。

5 潜在挑战与策略

5.1 管理复杂性与解决策略

平台日常运行主要由平台、操作人员、决策者组成的三方架构组织负责。

在接受上级组织监督以及面对多部门协同的问题上,进一步提升工作流程的开放程度、建立流畅的信息共享机制、支持多方部门在平台内建立联系渠道的应对策略;在面对数据管理复杂性的挑战上,有进一步优化数据管理流程、扩充数据库空间、对不同类型数据指标标准进行定期更新等应对策略;面对平台长期维护的挑战,依靠不断调整资源配置标准,建立合理的平台设备维护与升级支出管理制度,加强操作人员规范化、标准化操作平台运行,以减少长期尺度下平台设备的非自然损耗。

5.2 管理模式的可持续性

建立平台管理创新评价体系则要注意评价体系在平台实际运用中的指标标准一致性、评价主体客观性、评价过程系统性以及指标与实践的适配性。可以通过研究同类型或其他类型平台管理的优秀案例,剖析平台管理的复杂情况、追溯平台管理创新对象演变过程和驱动力,对平台管理创新情景做定性探讨。以及,在研究与评价的过程中需要注意规范性和客观性[10]。

6 结论与讨论

6.1 研究结论

数字化监测平台显著提升了生态管理效率,通过实时监控、数据分析与预警系统,有效提高了红树林生态保护的响应速度和决策效率;优化了管理平台的建设与管理架构,从管理学视角出发,设计了平台的技术、资源和人员组织与协调架构,确保了平台的高效运行;增强了跨部门协同与信息共享,促进了不同部门之间的信息共享与协作,打破了信息孤岛,提升了整体管理效能;提高了生态保护效能,通过平台的持续监测与管理,湛江金牛岛红树林的生态保护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生物多样性得到有效保护,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得到提升,为当地社区带来了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

6.2 管理学启示与未来展望

数字化转型要求在战略层面进行全面的重新思考和调整,推动战略管理从传统的线性、层级化的战略管理向更为动态、网络化的管理模式转变[11]。因此,生态管理中数字化平台应加强顶层设计,确保平台建设的系统性,充分考虑生态管理的实际需求,从全局出发进行顶层设计。通过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确保平台在功能、技术、资源等方面的协调统一。同时,注重利益相关者参与,实现共治共享。持续优化管理模式,推动管理创新。随着数字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应用范围的持续扩大,数字化监测平台将在生态管理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我们期待通过不断的实践探索和理论研究,推动生态管理向更加智能化、精细化、高效化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 王慧萍.浅谈数字化技术在生态环境保护中的作用[J].皮革制作与环保科技,2024,5(8):68-70.

[2] 郎树臣.湛江市麻章区湖光镇金牛岛片区红树林[J].人民之声,2023(5):121-122.

[3] 王燕.广东湛江红树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现状与保护对策[J].湿地科学与管理,2008(2):54-55.

[4] 王平.基于组织协调机制的标准化综述——明茨伯格的管理学观点[J].标准科学,2021(5):6-14.

[5] 朱佳,李一川,寇晓娇.生态大数据环境监测网络建设思路分析[J].科技资讯,2021,19(27):71-74.

[6] 张娟,侯立涛,苏乐平,等.数智化赋能生态环境综合管理信息化体系构建[A].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23年科学技术年会论文集(四)[C].2023:5.

[7] 刘金秀.基于“互联网+”的林业生态智能监测平台设计与开发[D].北京:北京林业大学,2017.

[8] 陆琰.大数据驱动下数字化档案创新管理模式与优化策略研究[J].兰台内外,2024(16):34-36.

[9] 项予佳.智慧工地信息化管理成本效益评价研究[D].长沙:中南大学,2022.

[10] 王广生.管理创新的评价:内涵、原则及方法[J].创新与创业教育,2022,13(1):22-27.

[11] 梁健铭.数字化转型背景下的企业战略管理模式创新研究[J].中国集体经济,2024(24):21-24.